第一节 音乐篇(1 / 1)

——版权争端与媒介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也在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与甄别、艺术的感悟与评论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不断适应网络生态新环境,在音乐评论方面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热点现象评论

放眼望去我国当代音乐文化热点现象,大多逃不开“音乐产业”“音乐创新”“音乐维权”等字眼,音乐评论也自然以此为中心。

(一)版权问题的反思——《中国新歌声》引来争议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它在几年内改变了整个中国当代电视综艺节目的生态环境,随之模仿而生的《中国好歌曲》《蒙面歌王》《最美和声》等,虽然也都各出奇招、争相斗艳,但都能从中窥探出《中国好声音》的影子。《中国好声音》依赖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和置入策略对引进节目模式进行改编,在传播流行文化的同时,契合政党意识形态,建构国家共同体的想象,发展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本土现代性,实现了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此外,关于它的节目营销与策划点,无论是它新鲜的节目形态,还是制播分离的节目制作,都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称之为典范。“与其他节目官方微博相比,“中国好声音”的官方微博还以各种形式来抓住网民的内心需求,方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取节目信息。“中国好声音”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要,将新浪官方微博作为中心平台,以“中国好声音”官方微信公众号、搜狐等门户网站视频为子平台,通过节目内容的网状交叉传播扩大节目品牌的覆盖率,传统电视的“单屏”变成了电脑PC端和手机移动端的“多屏”融合。”

然而,争论了半年之久的《中国好声音》最终还是由于版权等问题,在今年暑期档落下了帷幕。然而,它并没有完全退出电视荧屏,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另一档具有话题性的新节目——《中国新歌声》。虽然节目组一再强调节目的原创性,但实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拙劣的改编,一种不伦不类的模仿。这种模仿是一种对版权的漠视,是对原创的不尊重。名称的改变不是因为节目本身发生了质变,而是因为版权问题采取的权宜之策。这样的质疑声让人唏嘘感叹。一方面,几十档“现象级”综艺节目早已让观众盲目,人们似乎早已不关心内容本身,特别是音乐节目,音乐的主体性,过多的策划、包装、营销、广告、宣传早已将人们的视线拉远。在营销当先的现代文化产业中,音乐内容导向究竟能够占到多大的比例?在推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艺术价值又有多少能被认可?另一方面,音乐版权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版权问题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是不是意味着这对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亵渎。版权不仅是音乐的标识,更是对艺术的认可与尊重。我国音乐界对于版权问题的意识越来越明确,规章制度也越来越规范,抄袭、模仿就是一种侵权,期待原创的音乐节目。

(二)不仅仅是互联网——音乐众筹

“众筹”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即使在艺术行业里,电影众筹也早已经成为投资方式之一。但在音乐行业中,民谣众筹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民谣歌手陈鸿宇一张专辑众筹到27万,一时成为朋友圈热议话题。之所以热议,一是因为民谣作为小众音乐类型,本就受众群体有所局限;二是仅靠一张专辑,便可做到如此资金,主要是利用了网络平台模式,搭建起一个社群运营的方式。

所谓众筹,强调大众性、人人参与性,主要有发起人、投资人以及平台三方面组成。一方面,它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个体的艺术参与感、体验感;另一方面,它也帮助创作者降低了风险。如今,众筹已被运用到了音乐的各方面,包括录音、演出、培训、出版、服务等,也出现了不少音乐众筹的APP,甚至连各大电商网络平台(京东、淘宝)也看好此领域,纷纷加入众筹的行列。

(三)音乐垂直服务

显而易见,现在的很多产业都在越来越垂直自身的用户,一个公司垂直服务在一个地方,然后深深扎根下去,音乐产业也是如此,独立音乐垂直服务的时代也在慢慢到来。音乐作为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服务,如何让受众群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满足感,这一直是人们探索的主题。

以音乐APP为例,根据《2016年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年度综合报告》分析指出,2015年,中国移动音乐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61.4亿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42.5%。预计2016年的中国移动音乐市场规模将达86.8亿元。大数据表明,我国使用音乐APP的人数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而就在最近,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6上半年中国分类APP排行榜》,其中音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之所以一直遥遥领先,是因为它的整体理念更注重“音乐垂直服务”性,一直致力于打造集听、看、唱、玩等音乐需求为一体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二、热点文献研究

(一)关于“音乐评论”的探讨

对“音乐评论”本身的研究与探讨,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两个月,既有对传统定义的延续,也有针对某一类音乐形态发出的声音。

1.音乐评论与音乐批评之间的异同性

音乐批评学是一门建立在很强音乐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学科,而音乐评论是建立在音乐批评学基础上,运用其原理来落实到现实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一项艺术工作。它应该属于音乐批评学最主要、最原本的事项。音乐批评学全部的原理,都应该体现在音乐评论(音乐批评)之中,对我们的音乐生活进行描述或评价,其包含于两个对称的表述里面——音乐现实生活中的批评与音乐批评中的现实。

2.互联网时代下的音乐评论者

互联网环境对音乐评论者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当代音乐评论家应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问题与机遇,明确自身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主动打破专业音乐与群众音乐的隔膜,不断拓宽音乐评论的广度,用自己手中的妙笔担负起引领人民群众审美、识美、鉴美、弘美的文化使命,为繁荣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媒介中的音乐评论。

音乐评论帮助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播,优秀精彩的音乐评论能够为音乐作品添光加彩,使音乐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音乐文化的传播伴随着音乐评论的传播,音乐评论影响了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音乐评论是音乐文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评论有褒有奖,这是音乐评论的本质。音乐评论推动了音乐文化传播。音乐评论在音乐文化传播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诚然,音乐评论不仅是视角,更是搭建起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下,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全民乐评的时代。这是因为乐评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乐评人专业与否,也不在于乐评的内容是否涉及音乐本体,而是在充分重视乐评的前提下,不断适应新的生态语境的变化,借助新平台,利用新手段,找到新方法。

(二)网络音乐

广义的网络音乐,泛指一切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上产生、流传的音乐。作为互联网最直接的音乐产物,除了具备其本身的网络特点外,最为突出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其一,利用科技手段发力。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创造新的形式,同时文化赋予科技形式更多的内涵,丰富其种类。因此,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融合是一种互助的形式。网络音乐正是借助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繁衍出不同的音乐作品。其二,借助网络评论,促进网络音乐发展。目前,网易云音乐上评论数最多的歌曲是周杰伦的《晴天》,至今保持着60多万的“最高评论量宝座”。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在互联网的音乐时代,评论的数量开始成为衡量歌曲是否流行的最显见的指标,看一首歌曲是否受欢迎,只需要看它的评论数量便可基本判断,这就如同视频、电影、节目中的吐槽功能一样,网络音乐与全民音乐评论密不可分。其三,借助平台力量,发起突围战术。多生态跨界寻找突围点、新生代歌手背后的平台战略、更多音乐形式迎接互联网+,这三方面揭示了网络音乐的新方法,也体现了当代网络音乐的突围战术。

三、热点评论活动

近两个月来,既有全国性的音乐评论活动,也有地方性的音乐热点探讨。既有大众化的流行音乐节,也有红色正能量的原创音乐作品诞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中国传统音乐年会”在内蒙古举办

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音乐家协会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开幕。此次大会有主题发言环节,会议在五个分会场进行,有238名代表发表学术报告,设立了“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跨学科视野下的传统音乐研究、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北方草原文化中的音乐研究、新研究”等五个领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学术性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大会还为青年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辟了青年论坛专场,为传统音乐研究的新生力量提供展示自己和交流的平台。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包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对世界各有关民族、地区和国家之传统音乐文化进行音乐学和文化学性质之研究的专业学术团体。从1980年第一次年会至今,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的传统音乐研究学者,共同探讨我国传统音乐问题,在全国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今年的课题更多的偏向于“跨学科”研究,不仅体现出我国传统音乐的包容性特点,也深刻地体现出当代注重多学科交融、跨学科求发展的理念。

(二)热点活动——上海夏季音乐节

我国每年大大小小的音乐节数不胜数,为期两周的“狂飙年代”为主题的音乐会,融合跨界。“2016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于7月2日至15日火热举行。今年夏季音乐节汇集古典与现代,融音乐与时尚、电影、视觉艺术,还有科技的感官体验之作,这些都将新鲜速递至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及位于黄浦区的城市草坪广场,以此回望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影响后世的文化浪潮。

(三)热点音乐作品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016年7月1日晚,由印青作曲、邹静之编剧、吕嘉执棒、田沁鑫、杨笑阳执导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拉开首演大幕。在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中,导演田沁鑫、杨笑阳以兼具史诗感与时代感的舞台呈现,表现出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凭借着信仰的力量,由绝境步入辉煌的过程,凸显了红军长征“行走的力量”。这部充满正能量的大型原创歌剧代表了国家大剧院的专业水准,以突出戏剧性、表演性为目的,吸引了老、中、青三代的热捧。

四、热点评论话题

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音乐文化产业市场也逐渐繁盛、规范起来。特别是借助当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诸如创新性、科技性、传承性等成为当下评论的热点话题。

其一,在互联网时代下,音乐文化产业生态环境逐渐升温,各产业环节分析现状,力求寻找新的突破口。以“粉丝经济”为例,“粉丝”是当下音乐产业中极为特殊、个性化的一个庞大群体。粉丝经济文化产业市场的产物,虽已不是新鲜模式,但很多业内人士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家都十分肯定粉丝经济的中坚力量,并且普遍认为今天中国的流行音乐市场,确实是粉丝导向为先,离“内容导向”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声音认为:“如今,粉丝经济还在模仿阶段。上下游产业上还没有完备体系,随着更开放的环境,会有更大的爆发式增长。”

其二,探讨科技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也是越来越火的话题。科技的进步、社交的广泛扩大将会对音乐产业市场产生巨大的作用。一方面,随着移动社交的兴起,兴趣社交的垂直需求会越来越细分。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诸如VR科技的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开发与使用,一定会对未来的音乐产品产生不可想象的改变和惊喜。虚拟世界的到来,让人们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产生了无数的遐想,人们通过一副眼镜,便可身临其境般窥探音乐的前世今生。如果说“跃然纸上”是我们曾几何时最直接的欣赏方式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却可以通过VR技术看到几千年前的中国礼乐,听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正在上演的歌剧,甚至是可以看到若干年后电子音乐的新发展。

其三,针对不同的受众,选择不同的音乐方式。二次元音乐是最近“90后”热捧的音乐形式。所谓二次元音乐主要就是指二次元产品,比如动漫、游戏中衍生出来的各种音乐,主题曲、片头曲、片尾曲、插曲等。这种音乐形式是当下年青一代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方式,虽然受众群体有所局限,以“90后”“95后”的群体为主,但借助年青一代热爱的其他艺术形态,更快速、更直接地聆听音乐,事半功倍。商业营销的核心就是要有的放矢,对音乐而言,更是如此。

其四,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新探索。关于“民族音乐如何传承”这个问题,一直是热议话题,无论是对于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新民乐的开发与运用,都是在当下生态环境孕育而生。在众多音乐选秀节目中,我们能够看到传统民族音乐的身影,看到原生态唱法的惊艳,更看得到民族音乐利用新媒体、大数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在文化自觉性的强烈推动下,音乐的跨界、融合、突破都成为主要手段。

应当说,音乐不仅是一种欣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事物,甚至是如何认知自我。但当代的音乐,除了依旧在审美层面、心理层面、教育层面具有强大的功能性之外,在商业、市场、平台方面也体现出了其优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适应科技前沿,不仅将音乐的普泛性更加扩大,也将其精英化的体验做到极致。这就是这个可爱的时代所赋予艺术的最大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