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剧的得失与古装剧的泛滥问题
2016年4—5月的电视剧行业出现了与此前不同的变化。主要是行业剧《亲爱的翻译官》《好先生》等的热播,掀起了讨论行业剧是是非非的话题,行业剧大热的同时,也出现对行业剧滥情和煽情的批评声音。近年古装剧的泛滥问题很受业界关注,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也是近期主要评论焦点。
一、热议作品
(一)我国行业剧走向成熟仍需时日
进入5月以来,接续出现在银屏上的《亲爱的翻译官》《女不强大天不容》《好先生》等电视剧,都打着行业剧的旗号,反映都市中不同职场人士的行业密码、人生轨迹和感情历程。由于集中出现又加之偶像明星主演的效应,观众惊呼6月“行业剧”霸屏了。
行业剧历史不短,也不乏经典,如香港的医疗剧《妙手仁心》、美国的律政剧《傲骨贤妻》等,然而国内行业剧却一直乏善可陈。2014年播出的《离婚律师》尽管收视率名列前茅,但也被指出是披着律政外衣的情感剧,满篇都是时髦的“小三”话题,缺乏专业精神。究其缘由,该剧有意地回避现实问题,主打观众又甜又腻的观剧心理才是主因。眼下随着《亲爱的翻译官》等行业剧的热播,观众一边关注着剧中情节的发展,一边不断吐槽,比较集中的还是行业剧不专业的问题,例如翻译人士的着装不得体、同声传译的场景不真实、外语的口型都对不上等。该剧被批为“把行业剧拍成了多角恋偶像剧”。这充分说明,行业剧想要获得真正职业人士的称道,确实不容易。这本身有职业差异的因素,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编剧、导演和演员都不是万能的,能做到有板有眼、像模像样,就实属难得了。
可是目前,从《亲爱的翻译官》等行业剧看,观众认为,连有板有眼都做不到,更别说能栩栩如生,还顺带告诉观众一些行业的知识和秘密。倒是随着行业剧的热播,某些职业被人们关注起来,例如同声传译,近日来,不断有专业人士应报纸、电台等传媒邀请,出来普及本行业知识,透露一点内情,反而激起了外语工具书的热销,也是一道有趣的“风景”。说到底,行业剧想要成功,有必要处理好行业和剧情之间的关系,太专业了会流失观众,剧情太狗血了又让观众失望。不过在急功近利的当下电视剧圈子,大多人抱着火一把就好的心理,又怎能生产出既热门又专业的行业剧呢!
(二)娱乐节目中显现从业者的人文素质不足引来批评
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是一个饱受诟病的行业“痼疾”,与之相应的是对人文素质的漠视和忽略,无论是在选秀节目中的答非所问,还是综艺节目中的错字连篇,都引发观众的强烈不满。“跑男”到杭州博物馆拍摄,节目播出之后引发舆论的一片哗然。观众直言这期节目看得心惊肉跳,生怕生猛的娱乐人不小心撞坏价值连城的国宝。事后,据说博物馆方面有人表态:起初是反对的,因为受到了上面的压力,才勉强同意,显然有推卸责任的嫌疑。节目组则声称,节目录制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拍摄时也没有破坏文物,因此无罪。参加该娱乐节目的明星则破例保持了沉默,毕竟摊上这种不光彩的事儿,没人会跳出来给自己招惹是非。
这个事件中,目前出来澄清责任的人,无疑都是害怕公众的指责,撇清自己。然而,毋庸置疑,博物馆和节目组直接相关人恰恰都该被严肃问责。特别是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到一周,国家领导人刚刚做出批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时候。博物馆管理者竟能允许危及文物安全的行为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能不说是渎职。试想,连保存文物的博物馆都漫不经心,不能守土有责。把无价之宝的文物交给他们,怎么能让人放心?至于节目组有关策划人员,无疑也要担责。在一个文化意识较强的社会里,就连普通的展览馆都禁止喧哗吵闹,更不用说是在珍藏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里撕打、玩闹!说到底,普遍缺乏尊重文物的意识才是根源。娱乐本身无须问责,关键是要有底线,不能靠挑战公众的容忍度制造一个个的噱头。如果能在娱乐的同时让观众看到较好的文化素质,那才叫真正好。反之,在节目饱受争议之际,又出现如此展示低文化意识的事件,只会加剧公众的不快。高校电视专业招生,已经被一再要求提高文化课成绩,反映的正是公众对从业人员较低文化水平的不满。大多数的公众在参观博物馆时,都小心翼翼,心怀崇敬,照相连闪光灯都不敢开。能欣赏到千百年的文化遗存,仿佛是在与过往对话。现在闯进一帮子生猛者,无畏地玩闹,很多公众直言为“跑男”节目组感到“臊得慌”。
二、评论焦点透析
古装剧为何泛滥成灾?
纵观2015年成为话题和热点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花千骨》《琅琊榜》《芈月传》等,清一色都是古装剧。然而,就在这上一波收视热潮还未完全退去之时,当看向2016年2月至3月的春节期间准备上映的电视剧的节目单时,《寂寞空庭春欲晚》《女医·明妃传》《青丘狐传说》等十部电视剧中有八部都是古装类型,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如今古装剧会如此泛滥?综合各方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古装剧——商家稳健的王牌
第一,古装剧的受众比较广,适合在春节时段这个全家人可能会一同观剧的时机播出。正如在《电视指南》的一篇评论中指出,“脱离现实的古装剧往往能够打破年龄的界限,形成老少通吃的吸粉现象”;第二,跟风效应。由于之前获得了很高人气的很多现象级的影视剧,例如《甄嬛传》《琅琊榜》等都是古装剧。这些优秀作品已经成功的打开了这个市场,为追求高额利润,商家一定会全力跟风炒冷饭;第三,性价比高。编剧高满堂在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指出,“古装剧内容审查门槛低,容易吸引投资者,这是资本扎堆、古装剧扎堆的‘外在’原因”。例如古装剧中比较火热的类型——宫斗剧,“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达范式和思想观念”,这意味制作、推广对于商家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他们可以轻易地进行“批量化生产、定向化传播”这些影视作品。另一方面,因为该题材永远不缺粉丝和观众,因此如果要“在变幻莫测的电视剧市场中,对观众喜好的对赌,古装剧是相对保险的一张王牌……尽管2013年出台的‘22条规定’,对卫视综合频道古装剧的播出量进行了严格控制,也依然不会影响卫视用古装剧作为黄金档期抢占收视率的押宝”。究其主要根由,无疑是资本市场对古装剧的追捧。
(二)观众群体的变化——女性观众群体话语权增强
如今在影视剧中,最大的观众及消费群体是女性观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影视剧的类型集中在“古装”与“宫斗”上。杜梁认为,当前“国内古装电视剧一改早年间《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以男性君王为主导、以‘国家史观’构建为目的的历史正剧书写方式,而是游走在后宫的高墙深庭中,通过女性‘互撕’的‘上位’争斗和女性成长的传奇叙事来构建”。这个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受众群体变化的一种反映。
而要讨好女性观众,目前来看,高度迎合女性观众期待的“灰姑娘”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女主人公通过努力和机遇,在职场和情场双双获得成功,是这种类型剧常见的模式。因此当今的古装剧,大多都是宫斗剧,“虽然把叙事时空设定在古代后宫,却以贴近现代人的审美,符合现实生活的思维逻辑”。既能满足女性观众对于“灰姑娘”的模式期待,又通过古代历史、宫廷、服饰等营造了奇观效应。在满足故事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女性观众对于美感的追求。这也是为什么古装剧,尤其是宫斗剧是人们最青睐的题材。
(三)历史普遍缺席——肆无忌惮的一场场“狂欢”
如今,虽谓之“古装剧”,但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心知肚明,它已经不再是“历史剧”了,而是脱离了历史与规则束缚,纵情狂欢的当代娱乐产品。正是因为它符合当代人对于历史、当下世界建构的双重需求,才能成为今日的宠儿。当今古装剧已经不再被认为是真实的写照,也不再被期待有教化作用,仅仅只是“借古看今”的一种手段。正如任艺萍分析的那样,“借助‘古代’题材,人们可以想象‘古意’,也希望‘凭古看今’”。受到解构主义的思潮影响,以及对贝奈戴托·克罗齐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名言一定程度的曲解,人们不再敬畏历史,更不会相信历史剧是“真实的历史”,过去传统的“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的精神也被淡化为“借古看今”。人们不过是想在历史的气氛下,做一个关于今天的美梦。因此,在历史本体已经是可有可无的前提下,“穿越”“搞笑”“猎奇”“网络语言”等各种当今的流行元素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古装剧中。
然而,当历史开始变得可有可无、频频缺席时,古装剧的质量也开始不可抗拒地出现某种程度的下滑。盘点一下当下比较火热的古装剧:《新萧十一郎》被指责剪辑破碎、剧情生硬;《寂寞空庭春欲晚》被批评为“只是消费历史名人,本质还是腻人的偶像言情剧”;口碑还算不错的《女医·明妃传》也被认为只是“延续了多数‘后宫戏’重情爱轻历史的弊病”,并被指责为“……恣意搬弄史实、歪曲古人的宫廷狂欢中消解了历史叙事的殷鉴古今之义”;而原本被期待为历史正剧的《武则天》甚至直接“自暴自弃”,改名为《武媚娘传奇》,以表明自己只是“野史传奇”。
而观众“考据热”的兴起,或许是对于当下古装剧“抛开历史,尽情狂欢”的一种补偿。如今的观众“陷入深‘扒’,为剧中服饰、器物甚至生僻字都操碎了心”,历史学家更是高呼着“别把电视剧当历史”“不要误导观众”的口号,简直操透了心。揭秘电视剧的穿帮台词、镜头、情节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考据热”,给予了古装剧创作者以启示。古装剧中历史感的塑造,越来越被看重的是细节而不是故事本身。故事内容可以完全脱离于历史,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但是道具、人物、服装、场景等细节要素,被要求“需要还原历史真实”,要能接受观众们的“考据”。越是注意细节,越会被认为是“良心剧”,越容易迎来口碑与人气的双丰收。
可以看到,2011年至今,几度创造电视剧收视高峰的《甄嬛传》凭借考究的服装、饰品、日常器具等对清代历史的高度还原,博得了大量观众的喝彩;杜撰了不少情节内容的《芈月传》,凭借严谨的呈现战国时期的服饰、器具、礼俗等,成功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完全“架空历史”的《琅琊榜》通过对服饰、道具、礼仪、文化精益求精的考证与还原,被美誉为“呈现的传统文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看来,即使观众知道古装剧只是“南柯一梦”,也希望能把这场梦做得近乎真实——但又不能全是真实,也需要有一定的假定性,让观众不至于沉沦之中。只有能够领略当今古装剧这种在“虚幻与真实之间巧妙的保持平衡”的妙处所在,才能读懂它在当下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理论热点探讨
●透过影视“巡洋志”观得失
近期中国电视剧“出海”继续收获亮丽成绩单。在大陆曾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2016年3月开始走俏全球。该剧登陆台湾黄金档后获得观众一片好评的盛景。这是继《甄嬛传》之后,大陆电视剧在台湾播放获得又一成功案例。大陆古装剧似乎已形成一股陆流,由原先传播的弱势位置,逆流而上,席卷台湾影视市场。与此同时,《琅琊榜》在非中文国家和地区也形成一片热播之势。晓初指出《琅琊榜》的热播,使得在美国的影视字幕网站VIKI上产生了“一批热衷华语电视剧的‘脑残粉’,他们不仅掰着指头计算中国电视剧的更新时间,而且隔三岔五就在网站上催促更新”。另外,根据制片方介绍,《琅琊榜》已收获大量海外订单,不仅包括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还有非洲各国。电视剧《三国演义》被翻译为柬埔寨语后,于2015年登陆柬埔寨,深受好评。根据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台长肯·顾纳瓦先生在金边举行的《中国剧场》研讨会上介绍,由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在进入柬埔寨后大受欢迎。在播出时好评如潮,连人们的街谈巷议都是三国英雄的故事与传说。究其原因,《三国演义》讲述的故事,与柬埔寨的历史文化相似,很容易被人们接受。柬埔寨国家电视台的《中国剧场》设立,无疑也是当前国产剧出口大增而出现的新现象。
与此同时,对影视剧出口增强趋势的分析和深化对策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朱新梅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当今影视剧出口面临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层剖析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对策。她认为民营企业将成为出口的重要力量,而出口面对的市场也不能继续仅仅维持在海外华人圈,应当真正走入欧美主流市场。这一方面要求国家给予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应当做好相应的定位,打造国际化的内容精品。朱春阳从“文化贴现”的角度预见了中国影视产业未来的道路。文化贴现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到另外一个国家销售时,因风俗、语言的差异而造成接受度的差异,所以和这个国家的同类型产品价格相比一定低于该国同类产品的价格。并分析认为“中韩之间的文化贴现相对比较小……也就意味着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市场规模的大小”,因而拥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应当在与韩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也具有优势。同时他指出,目前之所以中国的影视业发展比不上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缺乏一种聚合化的行业资源整合,而新媒体的出现将是影视业的机遇。以新媒体集团中的“BAT”为例,“在BAT的眼里不存在区域分割、行业壁垒,而是全国性覆盖,形成覆盖全国的超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平台”。
《人民日报》评论部2016年2月26日的一篇文章指出,影视剧的对外传播,将发挥着对于国家形象的重要自塑作用。并指出“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职责使命论’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至关重要,而影视剧能够若能“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发展背后的道”,将为“塑造好中国形象,表达好中国声音”发挥出独一无二的作用。梁琪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上述观点的一种呼应。她认为“影视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对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对外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根据她的调查分析,目前中国电视剧出口情况虽然正在进步,但是依然处于弱势状态,在外国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出口的电视剧类型比较单一,皆以古装剧与历史剧为主。周杰在其论文中指出,在向海外推行电视剧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其字幕的翻译能否让外国观众看懂的问题。并批评了《甄嬛传》美版字幕中存在的部分翻译错误,认为翻译应当考虑外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