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反思与电影音乐
两个月以来,人们关注的音乐评论焦点既有对电视综艺音乐节目的老生常谈,也有通过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代表的艺术作品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问题的反思;既有学术界关于音乐评论展开的专业学术论文,也有社会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侃侃而谈。
一、热点文献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第2期(4月),推出了“集思”特刊,集合了刘姝《“尺度”的把握问题——反思中国当代音乐评论的现状》、张文昭《无尽暮色与点点星光——中国流行音乐评论的困顿与希望》、张澄宇《学徒的心态,敏锐的笔调——话说乐评“菜鸟”的修行》、兰维薇《音乐评论六问》等四篇文章,颇有意思,他们主要站在当下我国音乐评论的视角,进行的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反思。“何谓乐评”“中国当代乐评现状如何”“未来何去何从”等一系列的问题,直击要害,引起了学术界对于“音乐评论”(乐评)的再度热议。
(一)乐评的现状与问题
当下的乐评以学院派述评和互联网滋生下的全民乐评为主,这两股力量各自前行,偶有交叉,只是明显在评论对象方面有所倾向。学院派乐评多以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为主;全民乐评范围极其广泛,既可以是对某一个歌手、某一档音乐综艺节目的看法,也可以是对某一场音乐会的具体感受,对某一次音乐体验的肺腑之言等,无论哪一类,能够对中国当下乐评整体反思,这是必要的。这几篇文章指出了我国乐评的尴尬现状,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目前鲜有真正意义上的乐评人,大多数乐评人皆是兼职而为;其二,我国乐评的内容大多停留在“只评不论”的阶段,多注重对音乐本体的研究。文章的关键词多半是“夹缝中的尴尬”“困顿与希望”“尴尬的自问”等,显示出对中国当代乐评的担忧。当然,也有持乐观态度的,这批高平台、高眼界、高水准、高操守的知识分子的介入使得中国流行音乐评论圈逐渐活跃起来,逐渐对主流音乐生活起到渗透作用。[1]或悲或喜,是对现状的担忧和未来的憧憬。注重乐评的时效性、独特视角性、真实性等特点是大家公认的,也是乐评界一直呼吁的。
由此引申出来的是对我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发展话题的探讨。《中国流行音乐:称谓与学科认识(上)》[2]《中国流行音乐的回顾与现状》[3]《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及其发展分析》[4]三篇近期刊载的文章从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提出了深刻见解。在笔者看来,流行音乐作为大众艺术、低门槛艺术,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当下年轻人的群体里,无论是炙手可热的民谣,还是群星璀璨的大咖歌手、小众歌手,都分庭抗礼,各自为营,是中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行音乐中,乐评本身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且看一部影视作品的上映,豆瓣影评的分数甚至会直接影响票房。流行音乐乐评也应担负起引领作用,既站在专业话语权的角度,也要从社会大众的切身感受考虑,流行音乐急需高品质的乐评来推动市场的发展,甚至是能够带动经济价值。
(二)乐评的思考与建议
当然,既有对现状的评判,更有对未来的思考。刘姝在《“尺度”的把握问题——反思中国当代音乐评论的现状》一文中亮明观点:制度的健全与否仍是中国当代音乐评论的现状和重要问题。健全的制度应包含有坚实稳定的收入、不错的岗位设施、一定的文化部教育部认可的赛事和奖励制度,还应包含人才培养方面的与学校联系起来的相关专业的设置,以培养出高、精、尖的全能型复合人才等。张澄宇《学徒的心态,敏锐的笔调——话说乐评“菜鸟”的修行》指出:“在我看来,一个音乐评论人所拥有的价值观、文化观,直接影响他笔下对新作品的理解程度,当然还有对音乐本身的接受程度。”《无尽暮色与点点星光——中国流行音乐评论的困顿与希望》虽然谈到了诸多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乐评现状的失望与灰心,但还是坚信“这批高平台、高眼界、高水准、高操守的知识分子的介入使得中国流行音乐评论圈逐渐活跃起来,逐渐对主流音乐生活起到渗透作用。”
综上而言,近期音乐评论文章,既有对音乐种类与现象的述评,也有对乐评本体进行的评论,特别是“就乐评而谈评论”,站在乐评者的角度反思其现状与发展,有益于乐评的发展。其次,文献也都涉及了乐评的一些核心内容。如从职业——乐评人、内容——流行音乐等问题谈开。引起笔者的反思是,当下,从乐评对象而言,多集中于音乐作品、音乐现象、个体音乐、音乐教育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自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全民乐评也成为主流现象。五花八门的随笔之谈,却也透露出社会大众对于音乐的真实感受。但全民乐评多半被认为是只言片语的音乐感受,并没有引起相应的关注与重视。
二、热点现象评论
音乐虽然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但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性。同时,音乐与文化始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探究乐评现象时,难免会夹杂对音乐艺术、音乐文化的整体评论。
(一)传统文化电影《百鸟朝凤》(吴天明导演)掀起热议
2016年5月6日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一时间成为热议的话题。影片主要讲述了两代唢呐艺人为了对唢呐艺术的坚守、传承,所产生的师生情、父子情、兄弟情等。之所以热议,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我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影片遭遇“高口碑低票房”的尴尬境界;另一方面,5月12日晚,著名制片人方励在直播平台下跪磕头,向全国影院经理为《百鸟朝凤》争取排片,呼吁他们给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一个机会,同时也跪求网友帮忙传播扩散,支持这部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这一跪,跪出了票房、跪出了热议,更跪出了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反思。
有人说,《百鸟朝凤》从表层看是写的吹唢呐,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根植于民众的民间文化,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有人说,《百鸟朝凤》坚守的正是一条与《人生》《老井》《变脸》《首席执行官》等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深化现实主义的电影发展道路。这正是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东施效颦的“西化”鼓噪,依然葆有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的体现。它是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的成果。
笔者认为,《百鸟朝凤》虽然是一部影视作品,但主体内容以民族器乐为主,能够通过“电影”这样一个大众消费的平台,表达“民间音乐”这样一个相对小众艺术的内容,值得称赞!从文化而言,讲述了艺术为载体,文化为根本的传承问题。从音乐本体而言,在影片中,“百鸟朝凤”作为丧葬仪式的大悲之曲,并没有大篇幅的渲染,而是作为背景音乐、片段音乐,穿插整个影片,更多的是为了展示曲目本身所代表的仪式感。毋庸置疑,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部分评论几乎都是一边倒的赞扬声,评论者大都看重了影片所代表的民族艺术、中国文化,诸如传承与发展、文化自觉与他觉等话题,被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引人发省。
(二)音乐综艺节目再现“井喷”
各大电视台频出花招,音乐综艺节目呈“井喷之势”。从今年以来,关于这个话题就从未停止过。但近两个月以来的《跨界歌王》(北京卫视)、《我不是歌手》(东方卫视)、《十三亿分贝》等,持续成为人们评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有评论认为,音乐节目经历了一条变化曲线:从“素人+音乐”的音乐梦想时代,到“明星+音乐”的明星宣发时代,再到“音乐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法”的音乐玩乐时代;有评论认为,这是从超女、快男草根选秀的进化;也有评论认为,此种现象并非好事,过度开发迟早会弹尽粮绝。
诚然而论,从音乐本身来看,较之十年前的音乐节目的海选,今天的音乐综艺节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即使是完全业余的演唱者,如最近热播的《跨界歌王》,也始终力求在演唱技能、舞台表演等方面精益求精,打造出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而它所具备的超出音乐本体而存在的附加产品,也都算得上是文化产业市场下的产物。“音乐综艺选秀”本身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音乐选秀,而是充斥着明星效应、品牌赞助、跨界合作、资源共享、猎奇心态等核心支柱。你可以认为是娱乐精神,也可以认为是艺术创意,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电视音乐符号。
三、热点评论话题
当下,音乐界的评论话题无外乎是线上线下(O2O)、媒介传播、跨界融合、资源共享、受众群体的开发等,这不仅是音乐的热点评论话题,更是这个时代的鲜明音乐符号。
(一)付费音乐
媒介传播的改变与发展,是这个时代又一个让人兴奋不已的爆发点。根据《2016上半年度手机音乐市场研究报告》,目前,中国在线音乐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音乐市场规模已达43.1亿元,手机音乐用户达到4.34亿。随着用户的付费意识不断增强,以QQ音乐首创的数字专辑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音乐领域的投资加速,特别是增加了对垂直细分领域的投资,也令互联网音乐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增量空间、迎来红利期。在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音乐厂商继续向音乐全产业链渗透。
网络付费音乐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从传统实体销售业走向互联网营销的方法之一。传统唱片行业被时代淘汰,各式各样的APP蔚然成风。从最开始以推广互联网平台为目的而采取的网络免费聆听,到现如今,网络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似乎再也不需要谁的庇佑,网络付费音乐作为客户新体验,只需在其中,再多几分用户体验感、满足感,甚至是音乐消费的专属感,便会更加“所向披靡”。
(二)粉丝经济
粉丝就是生产力!6月8日凌晨,流行天王周杰伦全新数字专辑《周杰伦的床边故事》,登陆各大音乐平台开启预售,翘首期盼的Jay迷们,再也抑制不住,在各大音乐平台上,粉丝熬夜等待这一刻,不到1天的时间,周杰伦全新数字专辑的预售一举突破17万张。
一方面,这一数字再次说明网络用户音乐的付费意愿和版权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粉丝就是生产力”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意味着实实在在的销量。通过粉丝经济,映射出现如今已经是真正进入了口碑营销时代,没有粉丝基础,没有口碑,就没有经济数字的上涨。
(三)音乐旅行
所谓音乐旅行,就是给用户提供一个包含策划、门票和机票在内的打包式服务,让他们去到国外现场感受音乐氛围,这种模式也被应用在体育赛事中。这种音乐旅行的模式在国内十分有创意,从艺术策划思维来看,这一创意性产业具备了两方面特点:其一,适应了当下艺术生态的新环境,掌握了新传播媒介的改变与发展;其二,潜心研究了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力求最大程度上的满足艺术体验感。
四、热议活动
●2016年5月15日晚,哈萨克斯坦国家民族乐团音乐会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20余首作品,多种形式与音乐风格,迅猛奔腾的演奏,虽然很多作品的创作手法带有明显的俄罗斯气质,但这无损于他们个性的尽情展露。近2小时的演出中,声音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古老的血脉汇流而至,并在传统与当代碰撞之间,使之发出新的亮光。
●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承办,并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的2016第五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于6月7日至13日在广西南宁举办。音乐周邀请到的来访国家、地区共25个,国内外来访专家、乐团总人数220人。其中,东盟各国音乐家120人,参加活动的国内院校20多所。期间,将举行22场精品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1场钢琴独奏作品比赛、1场当代音乐评论比赛、1场音乐理论研讨高端对话和5场大师班讲座。中国——东盟音乐周已是中国和世界各国顶尖音乐家创作“新音乐”的一个重要中心,是目前继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后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又一平台。
●国家大剧院推出的“五月音乐节”闭幕。一方面,今年五月音乐节将以“盛赞!巴洛克”为主题,通过20场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室内乐音乐会,为观众全景展现巴洛克音乐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从2016年4月22日至5月20日的近一个月时间内,五月音乐节推出了23场公益演出,场所涉及学校、街道社区、博物馆、驻华使馆、企事业单位、交通枢纽等。从人流密集的地铁站到首都机场航站楼,从文化气息浓厚的博物馆到书声琅琅的学校,都将传来室内乐的优美乐音,艺术家们把自己珍藏的艺术经历和故事分享给越来越多热爱音乐的观众。
●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举办,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承办的2016年“北京大学生音乐节”拉开帷幕,音乐节开幕式5月16日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2016年北京大学生音乐节以“青春、校园、艺术、生活”为主题,展现丰富的艺术活动形式,与以往相比,今年的大学生音乐节覆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主题更突出。伴随着学校美育工作的逐渐重视,作为大学生自己的音乐节,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
综上所述,音乐评论仍在继续,它是对当下音乐生态发展的时效性提炼,也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便捷、迅速的音乐消息平台,更是对全社会起到引领作用的艺术审美导向,在前进中不断摸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