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低迷情势下的电影创作与评论
在经历了疯狂的春节档期之后,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狂欢后的落寞,呈现出了近几年来最为低迷的市场情势。短暂危机的出现,或许可以以此为契机,为中国电影提出警示与反思,推动未来调整发展更健全、更规范的电影市场。
一、热点对象评论
(一)《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开辟爱情片新路径
4-5月的国产影片市场依然延续传统档期的保守策略,不见任何大片的身影,唯一表现亮眼的是文艺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凭借吴秀波和汤唯这对人气搭档,该片最终获得5.43亿元票房,不仅位列5月票房榜第二位,而且超越了前作。
在爱情片长时间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无论是《全城热恋》《全球热恋》,还是《北京爱情故事》《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国产的爱情电影大都停留在以世界各地为明信片背景的风花雪月中。薛晓路编导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似乎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将两个不同空间进行勾连,创造出不同的恋爱体验。在第一部中北京与西雅图,第二部中澳门与洛杉矶,导演着重突出空间的交错感,使得影片不落国产爱情片的俗套。
相较于以往的国产爱情片,这一系列的爱情片总能将当下许多社会热点新现象融入电影中来。《北京遇上西雅图》第一部就抓住了国人赴美产子的风潮,第二部则侧面反映了国人赴美买房求学的热潮以及美国老移民的生活。这些都使得这一系列电影无论是社会容量还是格局都要开阔一些,而且与时代同步。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和世界形成了频繁的流动关系,跨国拍摄也在陌生化、奇观化的环境催化出不一样的爱情。“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则更进一步,脱离了旅游式的走马观花,对当地人物关系进行一定的深度挖掘,反而显示出真实的生活质感。
不同于前作,《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选择借助书信这一带有仪式感的沟通方式,用“咫尺天涯”式的叙事结构展现男女主角的爱情关系。导演希望通过两条相对独立又有所交叉的动作线索,去展现现实与精神世界两个维度,但也正因为这样选择,这部电影的评价也分成两级。许多书信部分的情节闭门造车,编织得如同空中楼阁,缺乏真实可信的根基,使观众整体的观影感受沉闷而无聊。该片在豆瓣的评分也只有6.7。
虽然对《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评价褒贬不一、薛晓路导演的爱情片还没发展成非常成熟的模式,但是国产电影在现代爱情题材类型片上叙事、台词的先天不足,却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二)《大唐玄奘》史诗大片与尴尬的观众口碑
《大唐玄奘》4月29日在中国上映,影片取自中国历史上真实人物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不同于《西游记》中的离奇历程,《大唐玄奘》着力讲述唐朝高僧玄奘不畏艰难前往天竺取经的真实过程。影片上映之后褒贬不一。
一方面,众多评论人认为该片对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大环境政策下,这样的艺术表达作用不言而喻。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大唐玄奘》延续了霍建起电影一贯的艺术追求与唯美的艺术风格以及对真实氛围的细腻还原,一方面无限接近历史真实,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了比画面更丰富的意蕴。电影无论在制作层面,还是在艺术表现力上,都达到了中国电影一个新的水平。”“《大唐玄奘》在文化内生性的同时,又是指向世界的。”众所周知,由玄奘故事衍生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享誉中外,但《大唐玄奘》是以《大唐西域记》为参考,是最接近史实的还原。玄奘对佛教的执着信仰,在一次次的困苦磨难中奋起,这样一个人物,不仅仅是东方文化性的,而且是可以被商业类型化的。影片展现的价值观念具有普遍性,信仰佛教或者不信仰佛教的人都可以通过玄奘在苦难中的奋起感知到世界的广袤与内心的平静,动静结合,苦乐交加,本是最和谐的存在。《大唐玄奘》可以成为一张中国进行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尤其在深受佛教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文化圈内,这样的作品可以代表中国的一种文化态度,也能代表当下中国电影能达到的艺术水准,意义重大。
然而,另一方面,影片也呈现出历史传记题材与商业化表达之间的尴尬境地,以及存在角色演员选择失误等问题,这使原本可以成为文化名片的选材,只能沦为受众吐槽的对象。在人物塑造上,不管是《大唐西域记》中的玄奘,还是中国历史中记录的玄奘,还是佛教经典中的玄奘,他都应该是一个充满智慧,表情自然,献身传教事业的人物形象。可导演为了能更好地贴近商业、迎合观众,选取了黄晓明作为玄奘的扮演者。黄晓明具有典型的现代都市男的长相,同时他根深蒂固的商业片形象也是难以与淡泊超然的玄奘相匹配,主要演员的选择使得影片的人物形象毫无说服力。此外,故事情节上,本来是史诗片的框架,却因为没有好的情节做支撑,成了每个环节都雷同的流水账,最终只让人记住了片中的唯美风光,成了PPT电影。这两个致命的硬伤,使该片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不尽如人意。而有关国产严肃题材电影的商业化表达问题的思考也将继续。
(三)《百鸟朝凤》时代的艺术与艺术的时代错行
《百鸟朝凤》由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导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影片讲述的是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坚守信念所产生的真挚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该片于2016年5月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上映之后票房失落、口碑也是众说纷纭,然而经过了方励“一跪”之后,对于该片无论是电影本体,还是宣传发行上的关注度都空前提高。其中,《探索与争鸣》杂志以“斜塔瞭望的忧伤与尴尬”为题,对《百鸟朝凤》与1980年文化遗产的时代错位关系,进行了梳理。
《百鸟朝凤》反映了一种时代错行的艺术。一个时代总会有自己的艺术,一个时代的故事总会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呈现和雕刻,并且给观众以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无论就艺术手法,还是叙事内容,《百鸟朝凤》这部烙刻着1980年气息的电影,却偏偏出现在当前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的时代。它似乎提醒着我们直面这种时代错行带来的争论和尴尬。
整部片子,叙事结构简洁,是80年代第四代最常用的画外音旁白,在淡淡的语调里开启一个悠长而忧伤的故事。影像风格也是第四代式的优美洁净,情节设置也是80年代式的文明/传统、城市/乡村的对照。针对影片中简单的时代感和强烈的叙事方式,有一些评论者认为“影像语言陈腐老派”,认为是“较为平庸的电视电影”水平。而另外一些评论则认为,“他有今天很难获得的也许有点朴素、但是极端饱满的力量”。不同的评论声音,都使得人们开始思考,时代与艺术之间奇妙的关联。父辈喜爱的电影在当今的社会很难被认同,即使在文艺青年的眼中,这样的电影也不是通常能喜爱的“文艺片”,时代带给《百鸟朝凤》的独特气质,也造就了不同时代下观影体验的尴尬。
二、重要评论活动
第二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于4月25日举办“新媒体影评与传统影评的春天对话”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钟大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卫、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副主任左衡、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部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沙丹,新媒体影评人李星文、赛人、梅雪风、曾念群、图宾根木匠,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等各界专家、学者、影评人,一同探讨影评业的发展现状,思考一种良好健康的中国影评事业的建立。
研讨会就“网络影评现状”“网络影评人行业价值”和“网络影评的社会责任”等议题展开讨论。影评人李星文将网络影评的发展总结为四个阶段:2000年到2004年的论坛时代,主要是一些草根聚集在网易论坛的电影板块交流,同好砥砺,自娱自乐。2005年到2009年博客时代,掀起全民写作的大浪,都市报大发展,评论版很热闹,写影评开始成为一种能养活自己的职业。2009年到2013年微博时代,影评开始短平快、碎片化,段子手、营销号大规模出现,影评人自占山头,自带粉丝,形成各种大V。第四个阶段是从2014年到今天,暂且称为微信时代,细节挖掘、表情包、截图成为一种潮流,视觉冲击成为第一要素。公众号是博客的延续,朋友圈是微博的变种,一个微信涵盖了以往新媒体的全部功能。
李星文认为,网络影评有三大功绩:解放了表达尺度,不需要像平媒影评一样吞吞吐吐,缩手缩脚;丰富了表达形式,打破八股文体,文图视频均可入文;拓宽了表达维度,官方民间、权威草根都能写作,艺术技术、创作生产、观点故事都可入文。
北京师范大学唐宏峰副教授肯定了网络影评的意义,也提出当下网络影评三个比较有危险的倾向:(1)网络影评的“小微短评”模式成为主流,深度缺失;(2)网络影评的“图像化”,缺乏文字、思想和理论的凝练;(3)为建构“虚拟人格”而形成的油腔滑调的公号写作文风。
21世纪以来,传统影评日渐衰微,遭遇瓶颈。网络影评却异军突起,短短几年内便形成一支重要的力量。相较于传统影评,网络影评以其独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灵活性、真实性和便捷性等特征,抢占了多元化发声渠道、扩展言论平台、促进形式和理论创新。但是,当前网络影评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质量良莠不齐、内在严重同构,话语暴力泛滥等。研讨会对网络影评的行业现状进行交流与对话,将对网络影评势如破竹的突进与自律意识的建构具有深刻意义。
三、热点评论议题
(一)4—5月整体票房低迷,国产电影质量有待提升
据猫眼票房统计数据,截止5月31日17:30,5月全国票房31.12亿元,预计最终数据将略好于4月的31.1亿元,略低于去年5月的31.8亿元。与今年第一季度每个月同比30%以上的高增长相比,全国电影票房在第二季度就像是被打回原形,回到了去年同期的水平。其中5月26日更是跌到3175.8万元,甚至少于除夕夜,创造了今年以来单日票房最低的新纪录。究其原因:
一是国产影片质量有待提高。纵观4月、5月上映的影片,无论是《火锅英雄》《大唐玄奘》《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还是《梦想合伙人》《夜孔雀》,都是集合了陈坤、白百合、黄晓明、汤唯、姚晨等当红明星的国产影片,却难逃叙事薄弱、缺乏思想内涵的弊端。随着观众对于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也越来越理性,只有明星刷脸,没有故事内涵的影片前途堪忧。
二是好莱坞真人大片在中国市场上的热度似乎在消减。年初上映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北美收获了8亿美元票房,在中国内地的票房仅为8亿元人民币。3月上映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联盟》上映之初业内预期票房20亿元,但实际票房刚破6亿元就草草下线。超级大片《美国队长3》最终票房收于12.23亿元,并未达到预期。国产电影有将近一半的票房依靠外来影片,外来影片表现不佳也成了4月、5月票房整体低迷的原因。
三是国产影片过度依赖档期。2016年第一季度因有贺岁档,票房与去年相比增长了近50%,但4月因无热门档期,票房竟同比下降了32%。4月、5月虽然有“清明节档期”“五一节档期”,但是小档期还是难以与传统的“贺岁档”“暑期档”相提并论。因此,影片普遍表现不佳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是,国产电影过度依赖档期的问题确实存在。档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影片自信心的体现,因此常常出现国产片为避进口大片锋芒而推迟档期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产片制作多数扎堆在春节贺岁档、暑期档、“十一”档等成熟黄金档期,也与“国产保护月”密不可分。2012年以来,在不得不将进口美国大片配额从20部提高到34部的背景下,有关当局还通过在春节档、暑期档和贺岁档三大票房黄金档期以排除进口大片的方式施行“国产电影保护月”。保护是为了把国产电影培养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力军。但是,国产电影不仅将保护变成无限依赖的资本,而且将保护滥用为在国内市场“自愚自落”的特权。这样的问题应该尽快得到妥善的解决。
(二)全球化语境下,电影节对于中国电影业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2016年4—5月,正值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刻,电影节所能激发出来的能量不容小觑。2016年第5期《当代电影》本期焦点栏目聚焦于国内外电影节,从商业运营、艺术创新等不同角度对电影节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梳理。
从产业角度上讲,电影节成了电影项目的交易平台、产业链条及联动产业的经济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电影节的商业性功能主要来源于电影节开设的影片交易市场以及由电影节主要活动单元。从电影人和电影企业个体的层面讲,电影节是限定时空内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换场和资源集散地,通过它的项目创投平台、方案预售机制、电影交易市场和其他商业活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项目提供了一个集融资、洽谈、项目孵化、宣传发行、版权及要素交易于一体的商业化运行体系。从电影行业整体的层面上讲,通过国际电影节的评奖、展映、论坛、交易、创投等环节,行业信息被频繁地交换和传播,而电影节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得这些信息整合后具有重要价值,成为促进行业发展和调整的风向标。从宏观层面上讲,电影节不仅囊括了传统的由制片、发行、放映构成的电影产业链,还扩展到金融、服务、代理服务、外景地开发、人才经纪等领域,使电影产业的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和完善。
艺术角度,电影节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的观影需求,成了促进电影艺术技术进步,搭建电影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电影节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吸引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作品、电影人、机构以及媒体,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人因为电影节集聚到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几乎每一个电影节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而这也正展现了电影节的独特魅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此外,由于有些电影节具有竞赛性质,参赛者们都希望能够在影节中脱颖而出,有了这个正向的“激励机制”,必然会催生更多的电影创作。不仅如此,电影节能够对国家和城市进行有力的宣传,彰显文化魅力,展示城市面貌,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
(三)《百鸟朝凤》引发的艺术电影生存问题的思考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作为一部题材小众、宣发无力的文艺片,该片选择与大举造势的《美国队长3》同天上映,但并未上演奇迹。然而,2016年5月12日晚,著名电影制片人、《百鸟朝凤》宣发团队方励在微博上直播,讲述宣发此片的艰辛,讲到动情处竟下跪向全国影院经理求排片。《百鸟朝凤》上映一周票房仅300多万,排片率徘徊在1%。而方励这一跪,效果堪称立竿见影:排片在周六上升到了4.4%,周日更达到7.1%,票房目前已突破2300万。“一跪”之后,不仅院线增加了排片,影片也从默默无闻变成人尽皆知。最终,《百鸟朝凤》票房达7901万元,位列5月票房排行榜第九位。方励史无前例的“一跪”引发了业内业外对电影人尊严、院线排片、艺术片发行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显然,“下跪”并非常态。“下跪”之前《百鸟朝凤》的困境,则更具普遍意义。这一困境的形成与我们长久以来“商业”“文艺”二分对立的思维有关。在许多电影从业者及学者看来,艺术电影是电影的拓荒者,它所记录的有历史与心灵,不该在喧嚣里蒙尘。即便国内艺术电影仍属小众,“但有正确的价值主张,有高蹈的美学风格,有创新的电影精神的艺术片不该成为孤岛。”我们需要电影工业的良心产品,同样需要按摩灵魂的走心制作。当年轻人习惯为好莱坞所营造的机器怪兽惊声尖叫,当他们沉醉于“无厘头式”的嬉笑逗乐,润物无声式的真情鲜见,总让人感觉缺失了什么。若我们的主流观影人群的需求仅仅停留在感官刺激上,还怎能指望电影艺术的内涵价值不流于稀薄?著名导演谢飞说:“如今的商业片横行恰好印证了影市的失衡,那些能够留住时代思考的影片越来越少了。”所以,不仅仅是中国,在世界任何国家中,艺术电影都是应该被关怀和保护的。
关键是,如何给曲高和寡的文艺片一席之地?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借鉴欧洲的艺术院线,以为单纯引入艺术院线就可以让艺术的归艺术,商业的归商业。但在许多专业电影研究者看来,这样的措施在中国很难行得通。一个艺术院线每年至少要有100部艺术电影支撑。然而国产的市场没有那么多的艺术电影,没有足够的体量去支撑艺术院线。“中国优秀艺术片短缺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需要看向国外。”沙丹认为:“但我国目前的进口片配额一年不超过50部,绝大部分被好莱坞商业电影占据,艺术片凤毛麟角。这就导致国内影院很难自主放映,只能靠与使领馆、电影节等合作解决片源问题,但这都不可持续。”
除了体量之外,艺术影院的经营定位也是问题。以放映艺术电影的场所为例,包括政府扶持的电影资料馆、高校学术放映的北京电影学院、外资背景的尤伦斯艺术中心、外交作用的法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等,以及各种民间文艺场所,然而在众多放映机构中,只有百老汇电影中心是产业化运行的,并且很难取得收支平衡。如果对艺术影院进行盲目扩张,显然是杯水车薪。此外,如何形成受众的观影习惯,如何强化艺术电影制作、宣传、发行的扶持力度及行业规范等问题,也是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