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影篇(1 / 1)

——“史上最牛春节档”的国产电影景观

2016年2—3月,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史上最牛春节档”,短短6天时间,全国票房突破30亿,同比增长达67%。其中,周星驰导演的电影《美人鱼》更创下多个国产电影票房纪录,可谓强势引领,一骑绝尘。此外,有关春节档期的讨论纷纷展开,究竟在票房井喷背后是“小镇青年”的贡献,还是类型片助推了2016年春节档中国电影巨大的产能释放,都成了值得讨论的话题。与此同时,主要杂志、研究机构纷纷对2015年的创作及产业形势进行梳理,开始了对中国电影市场、审美和艺术的全面分析。

一、热点对象评论

(一)《美人鱼》成为国产影片票房冠军,评论两极分化引发思考

奇幻与喜剧,向来是节日档最易讨巧观众的电影类型。《美人鱼》正是这样一部电影,类型鲜明,再加上导演“周星驰”的名头,以及上映前20个城市的路演、全方位的广告投入等因素,大年初一一经上映就先声夺人,占据了市场制高点,单日票房2.69亿,远远超过同期上映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这两部贺岁档新片,并以15亿票房拿下春节档冠军,情人节单日更以3.1亿票房问鼎,强劲阻截了“情人节档”新片流,最终以31.79亿摘得票房月度冠军,现累计票房已有33亿多。

在《美人鱼》取得高票房的同时,影片口碑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电影中小人物童话般的结局,以及环保的大主题都得到广泛的观影群体认可,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更是对其大加追捧。大年初一的票房贡献榜上,前三位分别是佛山、台州和盐城。民间更有“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情怀炒作”。另一方面,部分持有专业知识和批判视野的观众却对电影的故事结构表示不满,认为《美人鱼》中,周星驰对自己的无限引用是艺术原创力不足的症状。“这部糅合了纯爱和环保、却徘徊在电影艺术及格线的成人童话,之所以能在春节取得商业大捷,实际上是作为超级IP的周星驰与怀旧消费文化合力的结果。可谓在正确的档期遇上正确的观众。但我们也不免担忧,‘周星驰’的IP是否会逐渐自我损耗、力有不逮,无法继续提供有力的商业和文化价值。”针对影片的两种评论声音,正是现如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峙,当星爷可以脚踩大地同时又能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的评论才会终止。

(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IP”改编提供新思路

在2016年春节档期中,《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的品质同样可圈可点,首周票房7.6亿元,次周1.64亿元,总票房截至3月初累计超过11.85亿元。在首映和第一轮的试映过后,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影片的特效制作尤其让人称赞。它树立观众对国产奇幻大片的信心,被称为“国产特效的巅峰之作”。与此同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故事和人物上的合理而极具新意的呈现。电影局局长张宏森看片后表示“《三打》的文戏设计,使原本通俗的故事点染上文学思考,实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平衡”。导演曹保平也称之为“一部真正有故事的CG大片”。巩俐、郭富城、冯绍峰等主演演绎的经典角色也同样博得好评。对巩俐肃杀美艳的“白骨妖皇”造型,观众称赞为“巩俐之后,再无妖精”。

此外,在“IP”盛行的今天,以“西游记”为素材的影片虽然汗牛充栋,但是普遍缺乏对故事真正的投入和理解,以及合情合理的改编和深化。《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热之后,如何深度挖掘经典IP成为很多影视制作人关注的问题。

(三)《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引发各方关注,电影市场规范管理势在必行

由甄子丹主演的动作片《叶问3》自2016年3月4日公映以来,票房一路走高。首日报收1.5亿,是进入3月后首部实现单日票房破亿的影片,根据中国票房网数据,影片以40%的平均排片率,公映3日即取得4.43亿票房。然而,《叶问3》上映后陆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出截图,质疑《叶问3》片方涉嫌买票房,如东莞恒大影城、成都太平洋影城(蜀西店)等全国数家影城,存在零点场满场、工作日非黄金时段影票售罄、票价203元等异常情况。更有媒体称,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叶问3》就曾被曝出签署了一份目标保底为10亿的合同。一时间,全国舆论硝烟四起。由此引发的广电总局约谈、投资方快鹿集团洗钱、宣发团队火传媒数百名员工讨薪风波等危机持续发酵。当电影成为金融资本的赚钱工具,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在繁荣的同时展开电影市场规范管理。

二、重要的评论活动

(一)档期概念与类型创作—2016春节档电影作品讨论会

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影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联合主办的“档期概念与类型创作—2016春节档电影作品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讨论了春节档作品及春节档期爆棚原因。

1.中小城市观众的“新民俗”成为春节档重要推手

随着我国一、二线城市的影院建设逐渐饱和、同质化竞争加剧,影院投资逐渐向三、四线城市流动。从2013年开始,中小城市观众开始进入产业的视野,随着影院的下沉趋势,三、四线城市已逐渐成为新焦点。“小镇”影院、银幕数量的高速增长以及相应的票房占比提高,再加上春节“返乡客流”的涌入,三、四线城市春节档的票房“崛起”近年来表现得尤为显著。数据统计,今年春节档四线城市及县城的票房增速超过100%,远高于全国平均票房增长,成为档期票房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显而易见的是,渠道的不断下沉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人口红利,基数庞大的中小城市观众逐渐成观影的中坚力量。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认为,近几年中国电影票房的高速乃至超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家政策发挥的综合效应。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多厅影院的建设,使中小城市观众不断扩大对中国电影票房的贡献,也从空间和容量两方面有效拓展了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市场容量扩增、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理念更新,中国电影在市场与创作层面显现出空前的活力,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的电影创作格局正在形成。因此,三、四线城市年轻观众的电影消费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未来文化消费继续保持高增速的动力和源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认为,受全国银幕总量的大幅增长、电影市场的供需两旺以及网络购票的便捷精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春节期间去电影院看电影,成为过年这一文化仪式中的一部分,并作为一种新的现代中国民俗出现了,他认为这一“春影民俗”不只属于某一个知识阶层,也不仅仅是合家欢,而属于各个社会群体。

2.春节档期类型片满足大众化观影需求

2016年春节档电影多为喜剧题材或为悲喜剧电影类型,满足了春节期间大众化的观影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个节点人们的消费行为需求。“在春节这个时段,与其说观众选择的是电影的质量,不如说选择的是电影的恰当性,即它是不是合适在那个时候被观看。”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今年春节档的三部电影《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都在档期“恰当性”上做得比较好。同时,他认为“档期概念在中国电影市场化过程当中,对整个中国电影适应产业发展、市场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期推动了中国电影率先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改善供给的质量,而改善供给的质量核心就是根据消费改善供给。虽然当下的电影创作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影的供给侧改革树立了改革标杆,有效地解决了供给的问题”。

3.过度依赖档期,电影类型和档期的两极分化令人担忧

2016年春节档的三部影片中,《美人鱼》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均属于幻想类电影,使春节档作品类型过于单一。回望近几年的春节档电影,喜剧片和大片的“垄断”对应的是剧情片的被冷落甚至是缺席。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认为,对创作者来说选择能满足最大观影群体、相对可靠的类型,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也应看到,类型电影和春节档期的电影,离我们渴望的常规电影,或者说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常的状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太过于依赖档期,好像除了档期以外其他时间的电影几乎就“没救了”。这种两极分化同时也体现在类型片上,尽管现在单一的类型或许已经慢慢地找到了感觉,但还有很多具有票房潜质的类型片一直没有得到发展,比如恐怖片、科幻片、战争片、歌舞片,它们也是常规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电影类型和档期的两极分化让人深感担忧。

对此,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前瞻性地推进供给侧改革,从创作层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不仅满足人们的娱乐性需求,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创造更好的市场体系,让差异化、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特别是偏小众的文艺片,偏小众的少数民族电影、戏曲电影、儿童电影、农村题材电影,都能有良性的出口和渠道,都能实现良性循环。如此一来,中国电影的生态就会更加优化,中国电影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就会增强。

(二)2015年度中国电影创作及产业报告纷纷推出

在2016年2—3月,电影专业领域的主要杂志《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现代传播》等均在焦点栏目刊发多篇2015年度中国电影创作及产业报告。此外,阿里影业旗下的淘宝电影与华谊兄弟研究院等机构也联合推出了《2015中国影市报告》,从票房、观众等方面对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进行了全面分析。

1.《当代电影》文章梳理

《当代电影》杂志的2016年第2期的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详细解读了2015年的中国电影。尹鸿教授认为,2016年中国电影呈现出小康社会电影多元文化的特点。草根电影表现了“苦逼一代”在现实与梦想的冲突中的精神现实;IP转换为国产电影带来了浓厚的互联网气质;新一代电影人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美学观念;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格局逐渐形成;大市场为艺术电影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中国电影在探索建构小康社会的主流电影体系中逐渐成熟。

贾磊磊教授认为电影的主题分析一直是我们判断影片价值的重要维度。无论是关于影像文本叙事逻辑的分析,还是关于人物性格的心理分析,最终都会纳入影片的主题分析范畴。正像湍急的细流最终都将汇入波涛奔涌的江河一样,对电影的文本、叙事、人物、语境的分析,最终都将与一部影片的主题分析产生必然的联系。

王一川教授以“有喜而忧”姿态去反思2015年度国产片,可见出当前症结之一在于电影批评界的批评精神的失位,具体表现为电影品质尺度存在模糊问题。不能简单得出高票房必等于低品质的匆忙结论。国产片美学景观的特点表现为脱俗型片的艺术美学穷困、浅俗型片的商业美学丰盈及两者在中俗型片中的调和有度。这三类影片正代表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构造。中国电影的当前征候在于艺术美学与商业美学的和谐共存及其调和之艰难。当前尤需反省的是,已然成为网民观众的观影行为指南乃至整个日常生活行为指南的崛起的商业美学原则及其背后的消费主义信仰,探寻现有的金字塔式结构转变为橄榄型结构的可能性,即将浅俗型片一家独大的片面格局调整为中俗型片份额最大而脱俗型片和浅俗型片之间大体均衡的新格局,公民也应懂得自觉接受艺术美学原则及理想主义信仰的引导。

刘汉文则以数据分析2015年电影产业发展,认为2015年是我国电影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电影产业化改革十三年以来经验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梳理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分析2015年度电影发展的主要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电影艺术》杂志内容梳理

《电影艺术》杂志则以国别为划分,对2016年世界主要电影大国产业、艺术状况进行梳理。其中,尹鸿教授认为国产电影产业格局在互联网的全面渗透下发生着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观众为国产电影带来了刚性需求,在IP改编的推动下,幻想电影、动画电影的爆发使国产电影产品群更加丰富。电影产业的崛起对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企业文化、市场经验、观众素养、产业环境和人才储备提出了新挑战。

彭侃基于对2015年及最近几年北美电影市场发展状况的数据分析,梳理了北美电影市场在融资、创作、发行、技术、营销等产业环节的发展特征,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回暖”“转型”两个词语总结2015年北美电影产业发展。

支菲娜则认为2015年是日本电影产业发展走到变革的节点,这就是二次元(ACG)文化对电影产业从内容、实业到市场多方面的深度改造。2015年,日本电影产业发展到近年来的一个小**。生产数量与质量平稳;本土影片与进口影片票房比经过几年调整后趋于平衡,人均年观影频次排在世界第四;非电影数字内容已经成为日本影院主要收入来源;海外市场获得前所未有却充满动**的机遇。

朴希晟分析认为,2015年韩国电影产业创下史上最多观影人数和最高销售额,保持了增长势头,但与上年相比,影院观众人数仅增长1%,影院票房仅增长3%,附加市场增幅为12.7%左右,增长率明显降低。另外,韩国电影完成作品出口额虽然增长了11.3%,但因为技术服务出口和在韩国拍摄外景的海外电影减少,所以海外销售额比上年降低12%。韩国电影投资收益率在增长3年之后再次转为负数,为-7.2%。

王方纵观2015年的法国电影,认为其在制作发行、影院上座率、国际合作、各大国际影展及奖项的覆盖、策略制定与调整,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坚持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走势和日益完善的世界视野。在“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政策与理念的指引下,努力构筑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和加深欧洲内部的固有电影联盟,致力于电影的多元创作、架构和政府扶持,法国电影产业在反思、研讨和调整的进程中,其认真、开放与积极的态度,是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谭慧从产业、艺术等角度分析了北欧电影市场,认为就电影业来说,北欧五国的电影产量远不及好莱坞,但它们的影响力和艺术辐射范围却不容小觑。北欧国家都非常重视电影文化的建设,各自都有政府主管的电影协会或基金会为本国电影业提供扶持。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北欧影片也备受青睐,成绩斐然。

3.《现代传播》杂志梳理

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传媒与艺术领域引人注目的重要景观,《现代传播》杂志“年度对话”栏目首次专门聚焦电影,就电影立法、电影政策、电影产业、电影创作与传播、电影人才、电影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交流探究。

其中,《中国电影:从数字走向诗》由胡志峰教授对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张宏森,文章认为,面对电影发展的盛局,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电影产业发展才刚刚从起点出发,我们在电影工业基础、电影全产业链、电影人才储备与电影海外传播等诸多相关联的方面,还存在着显要的短板。并且分别从中国电影产业数字,对外传播遇冷,电影产业崛起在文化经济方面对国家社会的拉动,存在短板等几个角度分析了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景观。

4.研究机构梳理

阿里影业旗下淘宝电影联合华谊兄弟研究院联合发布《2015中国影市报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于2015年上映的影片、观影人群以及整个电影市场进行梳理分析。报告显示,去年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很多纪录,国产电影票房总额首次超过进口大片;《捉妖记》创造了20年来新的华语电影票房纪录;电影类型越来越多样,喜剧和动画电影受到市场更多的关注,中小成本制作影片同样创造了多个票房纪录。针对观影人群,报告指出低龄化,向三、四、五线城市下沉,区域喜好差异大等特征越来越显著。2015年大学生爆发了比往年更强的电影消费力,小镇青年托起票房半边天,发掘不同地区观众甚至是不同年龄的喜好,能够让电影发行工作更为专业和细致。

三、热点评论议题

(一)春节档票房再创新高

观众观影习惯的养成和新增银幕的增长是主要原因。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的数据显示,2015年春节档成“史上最强春节档”,大年初一至初六,全国电影总票房达30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美人鱼》票房14.6亿元,《澳门风云3》票房达6.8亿元,《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票房达6.5亿元。三部国产电影联手共吸纳春节档总票房93.5%。由于春节档期的强势,2016年2月成为国产电影市场票房首次超越北美市场的节点,2016年54天票房过百亿,近两个月时间已经超过2010年全国票房。

究其原因,一是消费习惯的改变。大年初一至初六,每个影城的观众结构具有明显特点,家庭式购票、同学联谊式购票比例不断增加。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观众形成观影习惯成为贡献票房新主力。二是影院建设的加快。2015年新增影院1420家,新增银幕数8035块,日均增长22块,全国累计银幕数已达31627块,增长率达33.7%,并且绝大部分增长在二、三、四线城市,为“小镇青年”提供了观影条件。

然而,在春节档期的概念如火如荼被提出的时候,北京大学的李道新老师认为,中国电影的春节档还没有“成熟”到真正为更多不同的受众推出更多不同的产品,并在常规电影的体系中实施优胜劣汰的合理机制;春节档中的一些影片,是在票房主导的前提下,仍在以投机的心态和博彩的方式进行着无知无畏的档期试验。例如2016年春节档期中《澳门风云3》随心所欲粗制滥造,严重丧失基本水准,在一片“圈钱”“坑人”和“烂片”的讨伐声中依然取得了10亿多的票房。《澳门风云3》的超高票房表明,春节档不仅没有为大量的观众和广泛的市场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影片,而且没有真正培养起一个多样而又成熟的档期观众群体。作为一种常规电影的集中展现,春节档更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常规电影标准的、相对权威的普遍认同的评价机制,也没有形成一种为最大多数的电影从业者所敬畏并遵循的行业约束力。

(二)“国产新大片”概念提出

从2015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中出现了几部气质迥异的高票房大片,如《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九层妖塔》《寻龙诀》《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归纳总结这些影片,可以发现,大投入、多特效、高票房是他们共同的特征。由此,《当代电影》杂志定义这类电影为“国产新大片”。不同于2000年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卧虎藏龙》等传统的“古装大片”的道路,国产新大片整合传统国产大片的基本要求,按照新的电影供给结构、新的电影要素组合方式展开运作,是基于互联网生态的跨行业融资、跨媒介叙事、参与式应考、奇观式特效以及文化群体分层消费的“新概念”大片。低成本、小制作影片诚然必不可缺,但对于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来说,大片才是其长远发展的支柱。因此,有理由相信近段时间几部华语大片的集体回潮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电影市场扩容、互联网介入、观众高度参与等多方合力的结果。这些影片不论是投资结构、整体制作、人才配备以及与互联网连接的力度,都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质,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走向工业化的可能。其中,聂伟认为,在“互联网+”语境下,以国产新大片为旗舰,以资本跨界运作、IP创意化、技术革新与青年亚文化叙事为配置要件,带动中国电影向产业链3.0格局升级。

(三)互联网+企业对于电影市场的影响

近日,有关电影《喜乐长安》仅以165万元票房收场,导演公开指责影片原著作者韩寒,从未公开为电影进行任何宣传。韩寒的不作为是一大原因,由此引发了关于“IP”改编不是万能的讨论。除了《喜乐长安》之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万万没想到》《何以笙箫默》等IP改编电影的票房均未达到预期。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真正认清电影的本质根源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2015年开始,IP热潮爆发,大量影视公司高价收购网络小说。狂躁的产业氛围下,投资方与内容生产者陷入迷向。有很多“红人”或“网红”一夜成名,然后迅速进入娱乐行业。他们给这个行业带来很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跟他们的活跃度不相匹配的工业价值。他们没有好的表演,没有对行业充分的理解。财富的累积或许容易,但是也会让内容生产者心生忧虑,担忧作品水平快速下降。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执行总裁王中磊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我最焦虑的,就是每一个电影制作人都成为一个金融高手。中国电影的金融,就是应该用它的方式,融到懂得这部电影的钱,而并不是说每一个电影项目都要成为一个上市企业。”中国电影市场是一个非常浅的海滩,在等待巨大的浪潮,中国电影市场在给予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是存在泡沫的,如何在中国电影工业质量明显提高的同时,让票房口碑得到双丰收,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强国而不是电影大国,是每一个从业者、观众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