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以茶为礼(1 / 1)

民间礼节当以客来敬茶之礼最有影响。自宋代以后,即有客来敬茶的礼俗。一个茶字,衍化出许多新的交际礼俗。如浙江地区若有小辈言语间或行动上冲犯了尊亲,致使尊亲发怒,于是由第三者从中调解,经尊亲许可,嘱小辈向尊亲敬茶,表示赔礼,以平其气,事态严重的还须跪敬。

又有新女婿茶。新女婿第一次上门,岳家按例先奉茶,富裕人家上茶达七道之多:参茶、燕窝茶、银耳茶、莲心茶、桂圆茶、红枣茶、清茶,普通人家只备二三道而已。茶毕,新女婿拜见岳父母以及尊长,然后开宴款待,陪客四人或六人,菜肴精美。这时岳家五服之内的亲房要一一向新女婿敬茶,茶具用有盏瓷质茶碗,泡茶四杯或六杯,盛于锡制或红木制长方形的茶盘中,用红纸写明某房某房。但此茶并不直接送到新女婿座前,而是放在主人预先摆在厅堂外走廊中的八仙桌上,茶具精巧玲珑,五光十色,式样既别致,排列又整齐,看上去非常美观。茶的种类视各房的家境而定。

旧时儿童上学时,家长要备红糖茶一大壶,先向孔子的牌位敬茶,其次敬老师,最后分敬同学,俗称上学茶。之所以用糖茶是希望日后师生相处和同学相聚都甜甜蜜蜜。

当客人来访,献上香茗,宾主按例不饮用。若来客三言两语告辞,主人当然欢迎;若喋喋不休,主人听得厌烦,或有要事急待处理,没有时间长聊,于是端起茶杯请客用茶,这是表明送客之意。敬茶本是客气,在此场合变成逐客之令,可算是种特殊的功能。

一些地方从订婚到完婚的各个阶段皆以茶来命名。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做“下茶”,也有的叫“受茶”或“吃茶”。江浙一带,把整个婚姻的礼仪统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有的地方在青年男女订婚相亲之日举行“传茶”礼,如安徽贵池地区即普遍流行。此日,亲戚朋友都要用大红木盆,盛上佐茶果品,传送至相亲的人家。而相亲的人家则把各家送来的礼物摆在桌上,款待各自的亲家,人们称此为“传茶”,是传宗接代之意。杭州、嘉兴一带,在年轻姑娘出嫁之前,家里总要备些上等好茶,对看中的小伙子,姑娘就会以最好的茶相待,即“毛脚女婿茶”。一旦男女双方爱情关系确立,要举行订亲仪式,除聘金外,互赠茶壶,并用红纸包上茶花,分赠各自的亲朋好友,俗称“订婚茶”。此时,女方还得给男家带回一包茶和一袋米,以“茶代水,米代土”,表示将来女方嫁到男家后,能服“水土”。我国北方农村的婚俗中也有类似叫法和做法。据《顺天府志》载,男女订亲时男方即以茶代币行聘,称之“行小茶礼”。女方收礼称为“接茶”,结婚前还得行备有龙凤喜饼、衣服鹅酒的“大茶礼”。

在一些地方,婚礼后认亲的茶礼发展得很完备。我国南方的一些汉族地区,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扮好了之后,由媒人搀引到厅堂拜见正襟危坐的“家官”、“家娘”(即公婆),向“家官”、“家娘”敬茶,饮毕,“家官”、“家娘”要给新娘“红包”。接着,改为“家娘”带引新娘去向家族中的各式人等以及从远地而来参加婚礼的亲戚一一敬茶(均要给“红包”),敬毕之后,继续由“家娘”带领挨家挨户去拜叩亲友和邻里,向他们敬茶。

此时,身边还必须有一个投壶斟茶的助手,这个助手一般由丈夫的妹妹或叔伯妹妹担任。“喝新娘茶”对广西林溪人来说,是非常珍贵而隆重的。对新娘更是珍贵,一辈子就只有这么一次,纵使再婚也不能有这个项目了。

新娘进门,宾客入洞房闹房,新娘按例须一一敬茶。宾客去而复返,新娘照敬不误,来五次敬五次,来十次敬十次,不可厌烦。有的亲戚朋友在结婚之日未曾参加,以后不问时日如何长久,第一次光临必须由新娘亲自奉敬一次茶,而且不分辈分长幼要同等看待,称为“吃新娘子茶”。[1]

新娘子孝敬公婆的茶,则叫“早茶”。献早茶一般在新媳妇进门的前三天早晨,皆由伴娘将茶准备就绪,静候公婆起身并盥洗完毕,新媳妇亲手端奉茶水,以示孝意。为期一般只有三天,然而也有无限期的。如有夫弟则要等到娶了弟媳,为嫂的才可免除此役。否则须待自己生下儿子并娶了儿媳,这项差使才始由下一代来承当,而自己也有资格享受儿媳孝敬的早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