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神祇信仰(1 / 1)

神灵信仰最初的对象是大自然。在“万物有灵观”的作用下,原始初民认为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皆有神灵,如雷公电母。一些地方至今供奉着天地爷。天地爷神像两边贴上对联:“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横批是“天地神位”。下边置供桌,放香斗,摆供品,焚香点烛而祀。在男女婚礼时,新郎新娘要大礼祭拜,俗称拜天地。泰山之神东岳大帝、河神河伯等都与大自然崇拜有关。

中国民间的神灵大多是俗神。所谓民间俗神信仰,指的是民间崇祀的各路神祇,包括正统的佛道神祇,还包括许多对本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或宗族繁衍有功的历史人物,他们死后受人民尊崇而被奉为“王爷”、“祖佛”等,成为一村一里或一族一姓之“保境王爷”、“保境佛”等。历史上或地方上传说的一些英雄,往往通过各种神化的手段上升为神灵,岳飞、关羽和妈祖属于此类。各行各业都有保护神,即行业神。鬼则是神灵中最低级的。阴间是鬼的居所,并构筑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管理机构——地藏、城隍、阎王、判官、牛头、马面、无常、小鬼、孟婆等,实际是阳间权力机构体系的模仿。民间神祇众多,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常见的就有福禄寿三星、喜神、财神、门神、床神、龙王、送子娘娘、谷神和灶王爷等。

民间信仰仪式主要表现为两种祭祀活动:一种是庙祭,一种是家祭。庙祭就是到寺庙里祭拜和求告神灵,民间神灵大多“居住”在庙宇里面,中国民间庙宇大多是佛教寺院。

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核心建筑,属于唯一的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有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大雄宝殿的神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以及正中佛坛背后的三大士或海岛观音像。各地佛寺因地因事制宜,神像布局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大殿供奉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即所谓横三世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合称“弥陀三尊”,又称“西方三圣”。在大雄宝殿的四周一般都塑有十八罗汉像,每侧九个。“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在大乘佛教中地位低于佛、菩萨。

菩萨是古代印度梵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指发大心愿的人。中国民间百姓最崇信四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这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智、行、愿、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地藏王菩萨代表意愿,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

观世音菩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按佛教经典“慈”即是“予乐”;悲即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观音被极大地汉化,在中国是一位法力无边、大慈大悲的好心肠的菩萨,不懈追求生男的善男信女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观音身上。关于观音送子、求男则给男、要女则给女的功能,我国古籍中屡有记述。《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鸠摩罗什译)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灵应记》也说:“焚疏大士前求男嗣,屡试屡验。”

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慈氏”,是佛教的菩萨名,又有说“慈氏”为其姓,名阿逸多,意译为“无能圣”。此佛常怀慈悲之心。弥勒佛又被称作未来佛,是一位头光如滑,双耳垂肩,身穿袈裟,袒胸露腹,大张笑口,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人们见此像,往往被他坦**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烦恼。很多寺院弥勒殿外的对联都以其笑貌和大肚入题,诸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等。中国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由弥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也是一位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

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分别代表着地、水、火、风。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四大天王又唤作“风调雨顺”,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是司“调”;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剑,是司“风”;西方广目天王手缠龙,是司“顺”;北方多闻天王手执伞,司“雨”。这四大天王各司其职,合在一起便成为“风调雨顺”,暗指农业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