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春节时老百姓张贴在门、窗、墙、灶等处以增添喜庆气氛、祝福新年吉祥的民间工艺品。年画也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成为我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邪纳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清朝道光年间,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这一名称才定下来。而且年画的名称也因地方而异。北京叫“画片”、“卫画”,浙江叫“花纸”,苏州叫“画张”,四川叫“斗方”,福建叫“神符”。以前年画根据其制作的工艺和时间叫法也不一样。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繁复细致的叫“画宫尖”或“画三才”。用金粉描绘的叫“金宫尖”或“金三才”。六月以前制作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制作的产品叫“秋版”。
一、年画题材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最初是辟邪驱鬼的符录。古代好祭祀,门是每日必经之处,人们自然对其加以重视,不但祭祀门神,而且将门神人格化。《荆楚岁时记》记载:“贴画猫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汉朝门神多为神荼及郁垒。《山海经》载,度朔山上有神荼、郁垒二神人执苇索缚鬼以饲虎的传说。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桠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这两位神将是两兄弟,名字叫神荼(读音伸舒)、郁垒(读音郁律)。他们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老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后来在除夕夜人们便在桃木板上画两位神将的像,悬挂于大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唐代的门神较多见的是秦叔宝和尉迟恭。粉面红润,凤眼蒜鼻而唇厚顺髯,腰佩宝剑与弓的是秦叔宝将军。面色如焦,浓眉瞪眼,且一脸腮胡,腰佩宝剑与箭的是尉迟恭将军。二人采双足八卦步的立姿,双手上下护胸,并执长柄钺兵器。关于他们成为门神的经过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泾河龙王因为故意改变行雨的时辰和下雨的雨量,犯了天条,将被唐太宗的宰相魏徵判斩首。龙王向唐太宗求救。唐太宗答应了,故意请魏徵前来下棋,以耽误监斩时辰。没想到午时三刻,魏徵在棋桌上睡着了,就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的头。从此,龙王就天天来向唐太宗索命,鬼魅哭号,吵得太宗无法入睡。唐太宗让群臣献计,秦叔宝站出来说自己愿意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守卫。他们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唐太宗才睡上好觉。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命令画匠将两位将军的画像画在宫门上,以镇压鬼魅。民间纷纷仿效,一直到现在人们还贴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像于门上。民间供钟馗为后门神,因为钟馗生前官场失意,无罪受屈,死后追封驱魔大神。
随着木版印刷的兴起,年画已不仅限于门神。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木刻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所以也叫《四美图》。今日被保存下来的年画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年画《老鼠娶亲》,形象地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现在的门神或年画已经非常多样化。它们的功能也由驱邪除魔变成了新年装饰和表达新年憧憬的方式。人们借年画表达迎福纳吉、招财进宝、多子多孙、大富大贵的美好愿望。年画作坊中制作五福吉祥画、天官赐福、福寿三多、吉祥如意、五子登科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二、主要流派
年画画面一般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民俗风情、人文传统都极具地方特色。所以不同产地的年画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习惯的题材、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就能识别出其产地。经过长期的发展,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成为我国年画的著名流派,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天津杨柳青年画:古镇杨柳青位于天津城西。杨柳青年画始于元末明初,历史悠久,以其产地而得名。据说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因避难来到杨柳青镇,为了生存,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神兜卖,镇上的人纷纷模仿。而后运河疏通,商客及文人的聚集大大促进了当地年画制作业的发展。过去杨柳青镇及附近村庄多从事年画制作,作坊林立,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说。杨柳青、炒米店、东丰台三地生产的年画统称杨柳青年画,这样杨柳青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版印年画产地。杨柳青年画的特点是色彩明艳,活泼热闹,画面喜庆,富有表现力,具有浓烈的地方生活气息。杨柳青年画采取木刻套印与人工彩绘相结合的制作方法,先用木版印出线纹,再用彩笔填色,形成了一种既保持着木版年画的木刻韵味,又不失传统手工彩绘风格的特有格调,具有很强的民间艺术韵味。而且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粗犷豪放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相异。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种多样,取材内容极为广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常见的题材有仕女、娃娃、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著名的传统年画《莲年有余》中,娃娃体态丰腴,神采奕奕,非常惹人喜爱。他们手持莲花,怀抱着通红的大鲤鱼,象征着吉祥美好、人丁兴旺、丰盛有余。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的独特风格,并以感人题材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新春佳节装饰房屋、烘托节庆气氛不可缺少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
江苏桃花坞年画: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是江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年画。桃花坞位于苏州市北阊门内北城下,风景秀丽,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桃花庵别墅,并作《桃花庵歌》。传说最早的年画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图》。苏州年画在明末就已形成独特风格,构图对称,色彩绚丽,富于装饰性,接近民间生活,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而且还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相当的影响。
桃花坞年画有门画、中堂和屏条等形式。其制作精细,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具有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桃花坞年画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吉祥的气氛。内容主要有民俗生活、戏曲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传统民间题材,流行的有白蛇传、西厢记、三美图、百子图、姑苏万年桥、花卉图、耕织图、大庆丰收年、拜月图、戏雪图、寿字图等,还有滑稽年画和常识年画,如“老鼠娶亲”、“五鬼闹判”、“百鸟图”、“西湖十八景”等。
年画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农历腊月。摊贩们在集市上就地摆摊,边唱边卖;也有小贩走街串巷,边走边卖,并通过说唱来吸引顾客。他们一般讲述和年画的内容相关的故事,唱词生动有趣,曲调丰富多彩。独具韵味的说唱回**在街头巷尾,使年节的吉庆气氛越来越浓。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杨家埠素以生产木版年画而著称,杨家埠的木版年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说明朝后期有位太监回杨家埠探亲,从宫中带回一幅彩绘门神像,乡亲们见了十分喜欢。当时有个善于雕刻绘画的人,巧妙地把这幅画临摹下来,雕成木版,涂色印制,分发给乡亲们,使大家都贴上了皇宫的门神像。从此,木版年画在杨家埠便盛行起来,并且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况。杨家埠木版年画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杨家埠年画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艺人首先“朽稿”,即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然后再描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雕刻。年画题材广泛,想象丰富,色泽明快,对比强烈,以红、绿、蓝、黄为主,线条粗犷,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杨家埠年画内容主要包括六大类,即年年发财、金玉满堂等大吉大利类,过年、结婚等风俗类,财神、门神等招福辟邪类,八仙过海、三顾茅庐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财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四季花鸟等瑞兽风景类。杨家埠以前卖年画时兴唱小段,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
四川绵竹年画:绵竹一带盛产竹纸,自宋代以来又是我国著名的雕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发达的雕版印刷业和竹纸业,促进了绵竹年画的兴盛。四川绵竹地处西陲,过去交通不便,受外来影响较小,年画风格更趋于粗犷古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色彩强烈明快,红火热烈;线条刚柔结合,自然流畅;构图主次分明,疏密有致;造型夸张诙谐,活泼大方。绵竹年画分为红货和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门画贴于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上。画条又分为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贴于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处。黑货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内容多为花鸟、山水、神像以及名人字画等,多为中堂和条屏。
其他著名年画还包括朱仙镇木版年画、武强年画、佛山年画、凤翔木版年画、滩头木版年画等。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承载着人民大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千百年来,年画不仅点缀人们的节日生活,表现了人们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这种质朴的民间艺术形式还具有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