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以前,棋、博不分。棋局在古代是一种赌具,《论语》《孟子》中称为博弈。博弈又称博戏,是一门古老的游戏。《世本》说“乌曹作博”,乌曹乃是夏代著名之能工巧匠。千百年来,博弈更是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从围棋、象棋到马吊、纸牌,一直到各种各样的彩票游戏……于是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就这样形成了别具风情的博弈文化。
棋分围棋、象棋、跳棋、炮棋,又有虎棋、五子棋等。其中围棋、象棋是比较常见的。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作篇》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尧、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一弈者“举棋不定”的故事,时人用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对于围棋,几千年来一向成为文人雅士赞许的消闲艺术之一,所谓琴棋书画的“棋”,即专指围棋而言。汉代有了“围棋”这一正式名称。我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之制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象棋,古称“象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棋类活动。战国时期的《楚辞·招魂》一诗中,在描写当时楚国的生活、娱乐时,曾留下了“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的句子,其所讲的是“象棋”和“六簙”两种棋类活动。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善说篇》中亦有“燕(通宴)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的记载,说的是齐国孟尝君喜欢在饮宴之时举行象棋比赛,以增欢乐气氛。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到了南北朝,北周武帝亲撰《象经》而使之逐渐向民间流行。象棋经他提倡后在民间发展很快,到了唐代,下象棋则更为流行,但当时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棋盘上也无河界。唐人把棋子称为“马”,把下棋叫做“象戏行马”。据有关资料记载,武则天就是一个象棋迷。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下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象棋棋盘里的“楚汉河界”这一名称,是受到“楚汉相争,韩信作象棋以教士兵”传说的影响,由后人附加的。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后来,象棋棋盘有的用白布红笔画,有的用皮革在上描金,简单的便是纸版了。经常是对弈、观弈之人都专心致志,夏不怕伏天,冬不畏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