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寿诞礼俗(1 / 1)

中华民族重敬老、养老之德,为高龄长寿者做寿更是一种极高之敬意的表示。称之为“寿”的生日祝贺,只指一定年龄限线以上的贺仪。《庄子·盗跖》有:“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此义为六十以上才可称为“寿”,所以称为做“寿”者必定在六十岁以上,尽管后世风纪松懈,做寿年限也时有下降,但一般而言,不会走得太远。再有,即使六十以上,也非年年祝贺,只在逢“十”整数时才隆重庆贺。所以称为“做寿”的生日贺仪,无论对祝贺者还是对领贺者,都是难逢的大事,人们都隆重而真诚地表达对高寿者的敬意和祝福。

做寿之礼源于何时已难查考,但其源远流长是无可置疑的。至少在春秋时就有祝寿之礼,《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时称以祝寿名义为人进酒或以物赠人为“为寿”。

一、寿星

在弥漫着宗教气氛的古代,人们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有神灵掌管,而主人间寿夭之神是寿星。

寿星,古有二义,一指天空的某一区域,约指二十八宿中东方角、亢二宿,因其位于列宿之首,故名寿,这一概念仅用于天文学。一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星。《史记·天官书》:“(西宫)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正义》:“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国长命,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可见,秦汉时代立祠奉祀的南极老人星,当初的职责是掌管国家命运的,以后才逐渐转化为主管人间寿命。近代所奉寿星的形象,都是一个白发长须的老翁,拄一根弯弯曲曲的长拐杖,高脑门,头发特别长,一副乐呵呵的面孔,可爱又可敬。

寿星形象源于何人?有的说是彭祖,有的说是张搏,众说纷纭。《通俗编》说:“世俗画寿星像,头每甚长。据《南史·夷貊传》,毗骞王身长丈二,头长三尺,自古不死,号长颈王。画家或因乎此。然则所画乃毗骞王,非寿星矣。”反正寿星形象无非是画家据某些原型想象出来的艺术创造。

寿星的那根长拐杖,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仲秋之月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同时举行敬老活动。对70岁以上老人赐以9尺长的鸠头王杖,或即源于此俗。把人们想象出来的一个白发老翁像供奉起来,作为神灵,焚香燃烛,顶礼叩拜,求赐延寿,自然可笑可叹。但如今人们喜欢在中堂挂一幅《寿星图》,只是冀望延年益寿、晚年幸福。

在民间,还有以“麻姑”为妇女长寿的代表。世俗每逢为妇女祝寿时,常写出“麻姑献寿”字样,或绘出麻姑的形象,手捧蟠桃,以为祝寿的吉利。“麻姑献寿”的迷信,盛于近世,麻姑为何时之何人,传说纷纭。至今难以确述。[18]

二、寿时

做寿,也叫“祝寿”、“拜寿”。一般男子从50岁始做寿,50岁称“艾寿”,也有男至59岁,女60岁始做寿,称“男做九,女做十”。后每隔十年做大寿一次。对50岁以上的老人生日的祝颂,叫“祝寿”。60岁以上的叫“做十”,则视为大庆。有些地方40岁不祝寿,因温州方言“40”的谐音同“死日”,故此为了避讳,俗谚云:“在世不祝四十,死了不祭四七。”还有一种说法,人逢十是一大关,故提前一年祝寿,驱邪避晦,顺利过关,长命百岁。

一般而言,到50、60、70、80、88、100岁必做生日,或称之为“做寿”。70岁称“古稀寿”。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时七十又称“杖国”。《礼记》说“八十九十曰耄。”88岁称“米寿”。因为“米”拆开来正好是八十八,故有此说。90岁又称“九龄”、“眉寿”等。因为人老眉长,眉长则寿长。100岁称“期颐”。其中以60岁生日即“花甲寿”最为隆重,当地人视为“大生”。因为,从天干地支轮回看,人满了花甲未死,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理当大贺。不过,做寿总要提前一年,即49、59、69岁时办理。所谓“庆九不庆十”,就是做寿不逢十,要提前一年逢九做,50岁的寿辰在49岁的生日做,60寿辰在59岁的生日做,依此类推。

为什么要“庆九不庆十”呢?有说与《三国演义》六十九回里的“赵颜借寿”故事有关。赵颜寿期本该只19岁,神卜管辂占卜后,为他出谋借寿,主生的南斗星君在赵颜的生死簿上“十九”之前加了个“九”字,竟让他活到了99岁。

贺寿除“庆九不庆十”习俗之外,民间尚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的说法。为何平时年年要过生日,唯独男的30岁生日和女的40岁生日不庆贺呢?这是祖辈相传,难以作出确切的解说。有的认为男到三十,刚到“而立”之年,年纪尚轻,无须做寿;而女的上了三十已经“老”了,所以要做,但到四十,真的老了,又怕人家说老,所以不做。另一种说法,“三”和“散”,“四”和“死”谐音,不吉利,不做是回避。那么,女做三十,男做四十就不怕“散”和“死”吗?这又有解说。在旧社会妇女没有地位,就怕“散”,做下“三”就不怕“散”了,男人做了“四”,就破了法,该死的也不会死了。反正都能自圆其说,无非是图团圆、长寿。

三、拜寿

晚辈、亲朋好友向寿者叩拜,说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寿无疆”之类的吉利话。人们相信这样做能使老者增寿。

南京习俗,寿日晨起,家人在中堂设场,燃香上供,点“斤通”大烛。做生孩子向祖宗牌位磕头。酒席之后,要向长辈及亲友叩头致谢,再向端坐床边的父母磕头,以谢养育之恩,儿童十岁整生有吹蜡烛新俗出现。

昆明习俗,家属和宾客们向“寿星”行礼祝寿,称为“拜寿”,平辈拜寿行拱手礼(昆俗称“作揖”),并祝其长寿,受礼者拱手还礼。晚辈向长辈拜寿行叩头礼(昆称“磕头”)。“拜寿”完毕,大家吃午饭时,先吃寿面一碗。丰盛的大宴席则在晚餐。

四、送寿礼

旧时,祝寿要送寿礼。如逢十周年,亲友送寿礼,一般为金字红烛、红印寿桃、寿酒、寿面、寿联、寿画、寿屏,也有币仪。若是长辈生日,外甥和女婿必须送厚礼。女婿一般除送肉、鸡、鸭外,还必须送福寿糕、寿桃、红烛、切面,并剪红纸放在礼物上,这叫送“生日面”。

民间最常用的手法,是以自己所擅长的一些装饰手法来点缀贺寿礼品,以使其更显郑重其事和富于人情味。给老人们祝寿的礼品包括寿联、寿幛、寿面、寿糕、寿馍,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便是缀以多彩的民间剪纸,在这些剪纸图案中,以各种谐音和象征的手法寄寓祝福之情。比如,以松树、仙鹤象征长寿的《松鹤延年》,结合神话传说以祝寿的《八仙祝寿》《麻姑献寿》;以蝙蝠、桃子、双钱结合起来的《福寿双全》,古人称“七十曰耄,八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所以又有以画猫、蝶以谐音的《猫(耄)蝶(耋)图》,猫蝶与牡丹结合则有《耄耋富贵》等等。

在我国北方的民间面食花样中,有一部分便是用来祝寿的,如寿桃、寿糕等,还有一些是做成生肖形状的花馍,来寄寓祝寿之意,如“佛手馍馍”以寓“多福多寿”等。另外,在北京和南方一些地区有用木模打制的祝寿点心,也是人们常用来作寿诞馈赠的礼品。如北京的“桃”形木模点心,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的“红龟果”、“福、禄、寿”三星木模点心等。做寿时的红龟果数目一定要比寿翁的实际年龄多十二,取“添寿”之意,十二为一纪年之数。红龟之“红”自然象征吉利多福,龟则象征长寿,用比实际年龄更多出十二的数目庆寿,是取寿上添寿、福上加福之意。

五、寿幛寿联

寿幛即寿轴,多用大红绸缎做成,或6尺或9尺,长度不等,总之,是取“三”的倍数。三、六、九,都是民间公认的吉祥数字,寿幛所写的多是千年流传的四言吉语,古奥典雅,百姓们难说清其意,如“硕德盖世、懿行昭昭、大椿不老、金萱焕彩”之类,也有易懂的寿幛,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乃福乃寿、福寿同享”等。寿幛所书颇有讲究,撰语还要考虑到寿者性别。男寿则写:大德必寿、日永椿庭、松鹤延龄、南极星辉等;女寿则写:花灿金萱、寿征坤德、慈闱日永、瑶岛春长等。

寿联多和中堂配合使用。中堂布制、纸制皆有,以纸制为多,上面或画松鹤延年、双猫戏蝶等以动植物暗喻长寿的图案,或画南极老人、八仙庆寿等以神仙故事表吉祥喜庆的彩绘,也有的用近百个各不相同的“寿”字组成一个大“寿”字,颇见庄严雅重。两边再配以红色对联,若用红蜡光纸写上金字,更使庭壁生辉。

还有送寿屏的,也叫寿匾,玻璃镶了,抬了送来,然后高挂客厅。关系密切的朋友或者经济富裕的子女,还有送戏庆贺的。

六、寿宴

做寿习俗中的特色饮食是面条。无论长幼,每逢家中过生日,大都吃面,曰长寿面。在城市,可用切面,也可用索面。但在农村,用索面较多。在温州平阳、苍南等地,祝寿的长寿面,必须用索面。有的还要特制(自备或亲友馈赠)。要求长3尺,每束须100根以上,盘成塔形,罩以红绿镂纸拉花(俗称“盘络”)。作为寿礼,一定要备双份。

面条是寿宴中的主食,长可达七八尺,而且不可切断,认为吃了这样长的面条就能长寿。在吃面的过程中,各地还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浙江遂昌山区,宾客第一筷面条要放入席上一空盘中,意为为寿翁(婆)“添寿”,忌讳客人第一筷面条放入自己口中“抢寿”,贺客吃第一筷面条时(实际上是第二筷),要用筷夹面条在碗中画个圈,意为写个字,称“画寿”。天津习俗,无论小儿、中年、老者,不论安排生日庆贺与否,前一日均阖家食用“催生扁食”,生日午饭食捞面,即所谓“寿面”,但有丰俭之别。

昆明习俗认为,“50岁以上才算有寿”,所以50岁以下皆称“生日”或称“母难日”。过生日这天,清早吃一碗鸡蛋面条(取其形状“长”之意),中午吃米糕(取其音“高”之意),以祝其长寿、高寿。晚餐多吃素食,以示不忘母亲生己时之痛苦。

七、过关

与祈寿相联系,做寿习俗的另一含义是过关,利用做寿使老人顺利度过一系列生命的危险关口。人到了50岁开外,身体机能下降,抵御疾病的能力减弱,死亡的因素增大,又受谐音的影响如“四”与“死”、“六”与“落”,因此民间形成“关口”的观念。旧时,北京民间有度“坎儿”之说。所谓“坎儿”就是人到年老时寿命上的关口,从50岁开始,差不多每十年左右都要有个“坎儿”。如果度得好,则可顺利通过,否则,遇“坎儿”就卡住了(指病与死)。人们为了求福求寿,必须想个“破解”的办法,使自己从“坎儿”上顺利通过,以达到长寿的目的。人们往往结合办生日来举行一种特定的仪式,聊以**。对于关口的说法,各地不尽相同,在这些年岁为老人做寿,实际上有“度关”、“禳灾”的意思。比较普遍的说法有以下一些。

55岁,俗称“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旧时,北京地区在为55岁老人做寿时,要给主管人间寿夭的“十殿阎王”写一道祈求增福延寿的表文。用黄纸叠成大疏,祝寿活动结束后焚化。同时,还要将一些现钞扔在街上(有扔灾之意),任人捡去,说是谁捡去,谁就为本人消灾了。做寿那天,照例要由媳妇的娘家人,如丈人、丈母娘、大舅子、小舅子给买一条红布裤腰带扎上,认为可以消灾避祸。[19]

66岁,俗称“六十六,乱刀斩”。这一年的做寿活动由女儿主办。上海地区的习俗是由女儿买一刀肉(约一斤),把肉切成六十六小块,让父亲或母亲一餐吃完,意为乱刀已砍在肉上,可逢凶化吉。浙江各地也有此俗,把精肉切成六十六丁块,用酱油蒸熟,于寿辰前一天由女儿或侄女烧制。寿辰之日,敬天一块,敬地一块,其余六十四块让父或母吃完。河北省的一些地方则要简单一些,如耿村人每逢父母66岁,闺女们要送上一刀肉。这刀肉不能两刀割,买时也不能称,一般在一斤至三斤之间,姐妹多的就少些,独生女就多些,没有女儿就由侄女代替,俗言“一刀肉,活个够”。此外给父亲庆寿要送一条红腰带,给母亲庆寿要送一件红衬衫。[20]北京地区称“人活六十六,不死掉块肉”,如果是腊月前生日暂不办。等到腊月家中宰了猪、羊或买些猪肉、羊肉,拿到街上散发给过路的穷人,这样就象征着已经“掉”了一块肉,免除了真的“掉”肉(指遭受意外的天灾或疾病)。

“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这种风俗在民间非常普遍。母亲66岁生日时,出嫁的闺女要给母亲送去一块猪肉。这块肉,象征着女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趁六六大顺之年,女儿偿还母亲一块肉,以此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有的地方是买六斤六两肉,有的则买六块六毛钱的肉,取两个六字,图个吉利。

虽然买肉者口称是买六斤六两,或买六块六毛钱的肉,但买肉时也有讲究。一是不能和卖肉的讨价还价,二是要一刀切下来,有多少是多少,不添不去,不能计较斤两。卖肉的也都知道当地的风俗,只要听说是来给母亲割寿肉的,便主动选择一块最好的,一刀割下一大块,上秤称了,哈哈一笑,放在你的篮子里。这块肉必须请父母吃,一次吃不完,可以分多次吃。如果有人和老人抢着吃,就会被人斥责为“夺福”,俗说对老人不利。

73、84岁,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来投”之说,是两个大关口。旧时北京地区每逢这两个生日做寿,有钱人家一定要大办三天,第一天为庆寿,第二天(正日)为诞辰,第三天为祝寿。而且最好在正日举行一个礼佛仪式。因为相传“孔圣人活了73岁,佛祖活了84岁”,所以要请僧众念寿经。

许多老人到了73岁或84岁就忌讳,把73岁说成是74岁,把84岁说成是85岁。不说出实际年龄,意即闯过了难关。做儿女的,也要帮助老人渡过难关。趁父母生日时,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了。鲤鱼善“窜”,这一“窜”,老人就算过了难关,太平无事了。平时祝寿时做的“面鱼”,也有这个含义。

过“九”,分为“明九”和“暗九”两种:明九是指带九的年如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等;暗九是指九的倍数的年龄,如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等。过九关,除了一般的做寿仪式外,旧时通常要穿大红色衣服(一般是内衣),还要系红腰带,镇邪过关。有钱人家还要做功德行善事、诵经礼忏、烧香祷告。如《红楼梦》第八十八回中,“老太太因明年81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部《金刚经》”,还让凤姐等人“拣佛头儿”;“洗了手,点上香,捧上一升豆子来……念了佛偈,然后一个一个的挣在一个篮箩内”,这样做的用意是很明显的。

本命年关。民间认为,人到本命年,灾殃必多,需要禳解才能逢凶化吉。禳辟的办法与上述关口基本相同。青海河湟地区,年过半百的老人,每逢自己生肖年份、元旦这天,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须向老人敬献红色衬裤、红布或红绞裤带,即日穿上或系上,认为如此便可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