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成年礼仪(1 / 1)

人生进入成年,就好像季节转至夏天,标志着一个“旧我”的死亡,和一个走向成熟的“新我”的诞生。在这人生的转折点,要举行成年礼,又称“成丁礼”,表示从此正式成为社会的一员。其仪礼形成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点,多借行礼向青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技能和风俗习惯。冠礼在我国周秦汉时代极为重视,《礼记·冠义》云:“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冠礼是一切礼仪的开始和根本,有一套隆重烦琐的仪式,但后来逐渐泯灭,至今被废弃已一千多年。

成年仪式的繁简和宽严各不相同,通常包括:(1)考验忍耐力和自制力,例如斋戒和食物禁忌,强制沉默,不准表露恐惧或痛苦,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毫不抗拒地顺从;(2)身体上施行手术,例如文身、割除包皮或拔牙,或只是涂上泥土或颜料;(3)对行为的指导,特别是民族或部落的婚姻规则;(4)秘传的戏剧性舞蹈,其中隐藏着部落的传统,并借以流传下去;同时,展示神圣的物品,告诫青年人不得把秘密告知妇女。有时在仪式中还假装死亡或复活;新成年者常取得一个新的名字,从此原来的名字废而不用。

基于各个民族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和风俗的差异,成年礼仪呈现多姿多彩的特色。依据成年礼仪具体展示的方式及手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即变形型成年礼、考验型成年礼及训诫型成年礼。

一、变形型成年礼

(一)改换服饰

瑶族女子到十五岁,自己选定日子,邀约相好的女伴帮助修铰眉毛,理齐鬓角和后颈的头发,再戴上一顶标志成人的帽子,称为“牛达”的成年礼即告结束。“牛达”礼,不请客张扬,并一定要在夜间进行,连自己的父母也要回避。如无意中被父母撞见,双方都感到难为情,这时,做长辈的要主动避开。有的瑶族地区的“牛达”礼,要换掉幼时的花帽,改包头帕。由一个年纪较大并已经包了头帕的大姑娘来帮着包。此后,就可恋爱寻偶。

云南金平一带的红头瑶,姑娘七八岁以下戴花帽,七八岁以上便包头帕,结婚后改包红头帕。顶板瑶的姑娘,到十六七岁时举行名为“顶板”的成年礼。即把眉毛拔光,用笋壳剪一个直径五寸左右的圆板(有的也用极薄的木板),在上面绷一层漂白布,盘上头发,将板固定在头发之上,周围搭一块蓝布头帕,露出顶上的白板。顶板的姑娘标志已成人,小伙子们就可以同她对歌,向她求爱。[4]

普米族儿童在进入十三周岁的第一天,要举行隆重的成年礼,男孩要举行“穿裤子”礼,女孩要举行“穿裙子”礼。

成年礼在大年初一举行,各地的日期有所不同,是根据儿童出生的年份而定。大年初一早上,当自家的雄鸡报晓后,父母便叫要举行成年礼的孩子起床,洗漱完毕,在老人的祝福声中开始穿衣物。在此之前,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好赠送的礼物。孩子一出世,如是男孩,父亲要请人打一把长刀放好。到了举行成年礼的时候,还要备好一顶狐狸帽、熊皮长鞋、一把弓箭,还有自己的传家宝物等,一一传给后代继承。如生下的是女孩,一切由母亲准备,要缝制一件洁白的羊皮褂,用麻线精心纺织一条百褶裙、一根彩带和一件金边衣裳,还要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女儿,以继承母亲的治家之道。

穿衣服前,父母要给举行成年礼的儿童净身除邪,全身用泉水洗净,再用香烟气熏,以示祛邪。男孩由自己的父亲领到粮仓里穿“裤子”,父子来到粮仓里,让男孩站在“猪膘肉”(即琵琶肉)或粮堆上,先戴帽子,穿上衣物,再穿裤子和鞋子,最后才佩戴各种装饰物。男孩在粮仓里穿衣物,是表示勤劳、五谷丰收、财源不断,粮仓象征着普米人家的富有,一切珍贵的物品都摆放在粮仓里。女孩则由自己的母亲领到畜厩里穿“裙子”,表示姑娘长大后,聪明贤惠,爱护牲畜,有吃有穿,幸福安康。女孩要站在饲养牛马的食槽里穿衣服,先穿百褶裙后穿金边衣,再缠头帕,最后才拴腰带,佩戴各种装饰,穿好衣物的女孩就像一朵盛开的山花,美丽婀娜。

穿好“裤子”或“裙子”后,回到屋里,要分别向锅庄菩萨和火塘两边的长辈磕头献礼。在儿童拜礼的同时,长辈要用手抚摸儿童的头,说一句“像青松一样,你已经长大了,生长在我家这块圣地上,一年比一年高大雄壮,要为我们的家族争光”。然后举行成年礼的儿童要给家里的长辈敬酒、敬茶,认真聆听长辈的谆谆教诲。父母还要当着全家人的面进行家规族规教育,教其如何做人处世等,并将赠送的礼品一样样交给后代。

凡举行成年礼的儿童,出门路遇外人一律要磕头献礼,村里人或亲友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如有远亲需要拜访,第二天或第三天便由父亲领着前往。儿童一旦举行了成年礼,便宣告他们已长大成人。[5]

改换服饰,是成年变形的常见方式。实际上汉族的冠、笄礼仪亦包括服饰的更换。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改换服饰为特征的成年礼仪十分普遍。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的一种成年仪式,又称为“穿裙子礼”或“穿裤子礼”,在春节举行。摩梭孩子在十二三岁以前,男女都穿长衫,到了十二三岁就要改装:男子穿金边大襟短上衣和宽脚长裤,系腰带,穿长靴,戴礼帽;女子穿金边大襟短上衣,下着百褶裙,大盘头,并佩以珠串,腰系红带或彩带。换装,表示他们成年,可以进行社交活动。

彝族未成年女子和青年妇女在着装和发型上都有严格的区别。未成年女子一般穿三节彩裙,梳独辫,头饰简单,饰物普通便宜。青年妇女则穿五节彩裙,梳双辫,头饰复杂,饰物昂贵。当女子初进入月事时,母亲都得立即举行仪式来给她分辫和换童裙。仪式比较简单,按照家庭经济条件,尽量地弄一顿好东西吃,不许懂事的男儿在场。母亲叫换童裙的女儿站立着,一边向女儿身上喷洒冷水,一边念道:“青年彩裙往下穿,姑舅之子往上来;莫**,莫降级;同姓家支防在外,姨表之子防在外,姑舅之子往里来……”实际上是母亲对刚进入青春期女子进行的首次性教育。念完之后将彩裙从头顶上给她穿下去,换掉的童裙必须往下脱去。同时把独辫分成双辫,给她佩戴许多饰品。换裙之后,女子就可以随便谈恋爱、找情人,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禁忌,即使怀了孕也没关系,一般不受习惯法处分。然而在换裙前的女子却要受到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奸污,否则将受到习惯法的制裁。[6]所换上的成年的裙子、饰物更为华贵、艳丽,目的是为了吸引、取悦男性,其中隐含着生殖和繁衍的寓意。

彝族社会成年礼现在保留得较完整的,仅有大小凉山女子成年时举行的名为“沙拉洛(勒)”的换裙仪式和滇西北彝族男子成年时举行的换裤子礼,皆以衣饰的改变标志社会承认并接纳受礼者进入成人社会。

“沙拉洛”意即换童裙。一般在女子十五岁至十七岁之间举行,个别也有在女子初潮后举行的,但多择单岁,取其吉利,具体日子须请老人择算吉日佳期。一般由母亲或长辈妇女主持,仪式参与者皆为女性,禁止异性观礼,但有的地方也不甚严格。换裙礼主要有三个仪节:一为改变发式。仪式前彝家少女梳独辫垂于脑后,仪式上受礼时则在头发顶际中分两股,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头帕,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抹光;二为改变耳饰。换裙前一般以耳线为饰,以后就将耳线取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环;三为改变裙式。换裙前女子穿浅色(一般为红白两色)二节童裙,裙边镶有一粗一细两条黑布边,换裙后则穿上中下三色相连的成年百褶裙。仪式开始时,参与者要说些逗弄少女的戏话和祝愿词。换裙程序均由家里请来的一个漂亮、能干、要好的妇女执行。仪式内容各地大同小异,一般要延请毕摩断口,请一成年女子坐在果木树下打一猪,再将猪在受礼女子的头上转七匝至九匝,以驱除不祥。随后挂耳环梳双辫,再换新裙。有的地方要在锅庄旁设一磨子,将换裙的女子背着绕场三圈后背到磨子处,意即嫁给磨子,算作结婚,因为当地彝族认为十七岁是女子最佳的适婚年龄,如尚未有人提亲或嫁人就假设一磨为其夫,完假婚。换裙仪式结束后,家里要杀猪宰羊宴请宾客,穷户也要打鸡泡酒招待亲邻,这时,男子方可参加。举行过换裙礼的女子,其社会角色也相应地发生转换,她可以自由自在地赶场,观看赛马,出入社交场合,可以交朋友和找情人,即她在社群中已具有与性成熟女性相应的社交权利。另一方面,受过礼的女子不能再参加原家庭的祭祖仪式活动,其参祭资格随着成年的到来而自然丧失或转移,即在其婚前在娘家单独进行,婚后则移至夫家举行。此外,在家族以后的集体活动如婚、丧等,该女子则以“乌撒”(姻亲)家族成员的身份出现。

(二)文身

傣族人认为是男人就该文身,不文身的男人必被妇女讥笑、看不起。基诺族人认为,一个人如不文身,死后只能当野鬼,不能进鬼寨与祖先聚会。在傣族中,文身的部位为腰、胯及腿部,也有在两臂及胸背的。花纹有傣文符咒、花草、鸟兽、虫蛇、星辰及一些几何图形,有些图案贵族与平民均可用,有些只限于贵族。颜色有两种,一种为深蓝色,用墨汁或蓝靛为之;另一种为红色,用银铢为之。深蓝色贵族平民均可,唯红色只限于贵族。刺纹工具为一钢针和一小铜锤。被文身的人先行沐浴,早餐后吸食一些生鸦片,使全身麻醉。刺前先调好染色,施术者先将刺针在火上烧红消毒,待冷却后,沾上色汁,刺入皮肤,以小铜锤微击刺针,刺针慢慢按预先设计的图案刺出花纹,刺完一部分,用薄荷水洗去淤血。花纹多者,一两天刺一部分,延续数月不等。其间,忌食辛辣食品。妇女也有文身习俗,但不若男子普遍。傣族妇女仅文左手腕部,基诺族妇女只文小腿部,佤族妇女则文颈下、胳膊和腿部。

旧时,台湾高山族青年男女成年礼俗为黥面,即在人体皮肤上绘刺永久性有色花纹。以泰雅人为典型,男子在前额及下额中央绘刺一条或数条宽1厘米至3厘米的短册形纵带纹,有的社群还在纵带纹边加刺轮廓。女子额部纹样与男子相同,但也有人在额部中央纵带两边各刺上一条横带纹,构成十字形纹样。女子还在面颊上文刺花纹,其样式是刺上三条起自两耳根经颊部中央至口缘处汇合的平线,内充以网目纹。这种纹样被称为“乌鸦嘴”,是泰雅女子黥面的特色。赛夏人也模仿泰雅人黥面。泰雅人还有在身上刺墨的习俗,男子一般在胸部刺上短册形横纹,女子则常在大腿、腹部不规则地刺上圆、角、线、点等纹样。排湾、鲁凯及卑南人也在身上文刺花纹,纹样依等级地位而不同。曹人亦在前臂刺墨。

高山族黥面刺墨的施术者是女子,通常母女相传。施术的工具是柑橘的刺或骨针,现在大多已使用缝衣针。施术前先画好轮廓,依图样把针尖刺入皮肤中,同时一边用竹篦擦血,一边用手指将锅灰涂在刺痕上。也有用油调和火药作为涂料的。为了使色彩鲜明,大多连续进行三四次,等颜料深深渗入伤口时方告结束。[8]据何廷瑞先生的调查,直至1942年,高山族还多有文身之俗,男女皆行。[9]

海南黎人的文身习俗,至今仍有残存。黎族文身“图有定形,谱有法则。只行于妇女,而男子则无此俗”。文身要举行一定仪式,且由专人施行。其文身纹素,可归纳为斜形纹素、圆形纹素、横行纹素及缀音符号等四类。斜形纹素,多黥于口之两角,即自口角斜至两颊与两耳之间,使口有锐角姿势,以象征蛇嘴;圆形纹素皆饰于颈部,被认为“似由雷鼓图形所演出”;横行纹素,有的“缘大地林水图形”和“兽类牙形”;缀音符号,分别黥于手、腿上。其中有与符箓有同等意义,为一种辟邪巫术之表现。施行文身的年龄也有规定,“如十二三岁时先涅面部,十六七岁时已出嫁者,则涅胸部,二十许时为丈夫所溺爱者,则为之涅私处,则个中事,不足为外人道。”[10]由此可见,文身作为变形型成年礼的一种,是在成年发育期给部落成员作为赋有性——婚姻权利的象征而被写在身体的显著部位的。如今成年女子的涂口红和指甲油可说是一些文身的衍异,意在吸引异性并宣告自己有了与男子“性”交的资格和权利,而未成年女子涂脂抹粉则往往会遭到大人的喝斥。

(三)染齿和拔牙

《淮南子·地形训》所列的“海外三十六国”中有“黑齿民”。东周时的吴国及南方也多行“黑齿”之俗。[11]傣族、布朗族至今仍以黑齿为美之标志。傣族染齿多系妇女,一般都在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进行。所用的染料有两种,一种是在江边石缝中采集的叫“茜咸”的草药,拌以石榴,煮沸即变黑色,放在芭蕉叶上,然后敷在牙齿上,一年二次或三四次。另一种是将栗木用火熏出烟,然后再把烟用火炭烘烤在小铁片上,用手指在铁片上沾烟擦牙齿。染齿时间一般在晚上,地点多为姑娘集中的地方。有相互染的,也有自己染的。越黑越好。

比染齿更为远古的拔牙也是成年礼仪。这一风俗在我国古文献中最早见于战国前后的《山海经》一书。在《海外南经》中有“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的记载。这里所谓的“凿齿”,无疑是实行拔牙。古代东夷人及西南少数民族中也曾盛行拔牙的成年之礼。晋人张华《博物志·卷二》载:“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既长,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既长”,即为成年。宋代的《溪蛮丛笑》也载:“仡佬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此说言及凿齿的年龄,点出与成年的关系。

拔牙之俗,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为是属于出自美容要求的一种人体装饰。实际上,拔牙只是作为成婚标志,是成年礼的一种形式。民族学资料证明,拔牙的年龄多在十三岁至十七岁之间。由此看来,拔牙风俗显然是与获得结婚资格,成为氏族、部落真正的成员有关。“折齿的成丁礼俗同婚嫁求育的信仰观念交并,凿齿在前逻辑思维中具有撒种诱生的象征意义”,因为“牙齿实已成为生命存在的象征”[12]。

二、考验型成年礼

成年礼的本来含义是表示一个人的成熟,表示社会承认他成年并愿意接纳他为一个正式成员,表示他已经具有某些权利(包括**权利)和应当承担起某些义务。其原始目的是为了对达到成年的男子进行考验,以确认他的成人。因而,成年礼的常见仪式除了“变形”之外,还有“考验”。

“度戒”是瑶族的成年礼仪,一般在农历十月至次年正月举行,有的地区则在“盘五节”举行。在村外搭一座一丈多高的高台,由道师主持,度戒者由高台上翻滚下来,落在由数人拉的一张藤篾大网上,谓之“翻云台”。道师为其祈福求吉,传授有关瑶族成年后应遵守的法规。度戒时,父母及村寨里的人都可参观,敲锣打鼓,极为隆重,表示对年轻一代成长的关怀和期望。有的地方度戒,还有上刀梯(赤脚爬上插上利刀的梯子)、踩火砖(赤脚踩烧烫的砖头)、捞活锅(伸手在滚油中捞物)等程序,进行艰苦的考验,以检验是否具有成年男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13]

蒙古族萨满的成年礼叫“伊寸大巴达爬呼”,意即过九道关卡,类似满族萨满的上刀梯仪式,也是个严酷的考验形式。九道关的一般做法是要赤脚踩过九个烧红的铡刀。但也有在一枚烧红的铡刀刃上赤脚跳九九八十一次的时候,这也叫九道关。顺利通过九道关才能成为真正的萨满。对九道关的解释说法不一。也有人说,九道关包括筷子关、鞭子关、铡刀关、“吉达”(即矛)关、“伊勒都”(即剑)关、“嘿土杆”(即刀子)关、锥子关、“火顺”(即犁铧)关、熨斗关等九关。[14]

基诺族成年礼中的考验采取向受礼者进行突袭的方式:在受礼者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将其捕捉,押入人群鼎沸的仪礼会场。象征原来的那个“旧人”已被宣判死刑,一个“新人”从此诞生了。[15]

基诺族认为男女青年在十五六岁前,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担和享受村社成员的义务和权利,晚上不得随便出门,禁止谈恋爱,下地劳动只能算半劳力。只有到了十五六岁,举行了成年礼以后,他们才取得村社正式成员的资格,才可以谈恋爱。成年礼一般是在本寨上新房仪式中举行。有些村寨对要举行成年礼的男青年进行奇袭式的捕捉。上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的组织(基诺语称“绕考”)安排一些男青年先埋伏在收工的途中或房前屋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然后把他挟持到上新房家的竹楼上,与大家一起吃喝,贺新房的人要给他敬酒,上新房的主人要送给他用芭蕉叶包成四方形的三块牛肉。他收下这份肉,表示乐意参加“绕考”组织。突袭的目的是使他在被抓的刹那间产生恐惧,增加接受“成年礼”的神秘感,使受礼仪式在一生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女青年举行“成年礼”一般不经过突然捕捉的仪式,只要有女青年组织(基诺语称“米考”)的认可就行,但父母同样要赠与农具和衣服。这时女孩子的服装颜色更加鲜艳,有的围裙是两层,发式也改成一条独辫。

参加“成年礼”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他们便成为村社的一名正式成员,要承担起社会的各种义务。他们要参加青年男女相互结交的社会组织,即“绕考”和“米考”。男青年要巡逻放哨,维护村社法规和寨子治安,调解纠纷,对违法的人进行教育和惩罚,同时他们可以享受村社成员的一切权利,取得谈恋爱的资格。[16]

三、训诫型成年礼

在瑶族度戒中作为誓词的十诫,包含着明显的传统公德教育的成分。瑶族对度戒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过法,其含义也包含着度戒是通过法的学习和考验的意思。他们把它作为进行传统公德教育的机会。原始民族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社会要协调发展,氏族要兴旺发达就必须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必须有约束社会成员的规则,必须把这些规则通过一定形式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