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刘琳《〈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在现代社会里,大概没有什么能够比“资本”这一极具普世意义的价值符号,具有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影响力和生活渗透力了。同样,在近五百年的现代思想史上,也没有哪一位思想家和理论家,能够像马克思这样以其革命性的思想和科学系统的理论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影响和实践影响了。耐人寻味的是,在马克思和“资本”之间,或者说,在上述两个最富有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的研究主题之间,竟又有着如此深刻而密切的思想关联,以至于任何有关“资本”的思考和探讨都不能不涉及马克思,而任何有关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也都不能不涉猎“资本”问题。其所以如此,盖因如下基本事实:自“资本”问题随着近代市场经济浪潮席卷现代社会以来,似乎还没有哪一位思想家和理论家——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哲学领域,抑或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像马克思及其《资本论》这样,对“资本”问题做出过在思想的深刻性、理论的完备性和系统性,以及思想理论的科学性,甚至于语言表达的融贯精辟性等方面,足以同相媲美的研究,只要人们不抱任何文化、学术、理论、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大概很少有人能轻视和忽略——当然更谈不上否认——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具有的这种权威经典的地位。
因此,从理论或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选择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研究课题,不仅具有极高的主题化价值,而且也是一件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其理论意义之大和学术价值之高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限于我自己的学力,虽然我曾经两次系统阅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选修过相关课程,仍然不敢涉足这一课题,尽管我一直都心向往之。事实上,同样是限于自己的见识,我也很少看到或读到过国内有关《资本论》研究的系统著述,从经济学和哲学方法论角度的相关研究拜读过少许,但从伦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却十分罕见。而在我看来,这两个学科的视角研究似乎是我们研究《资本论》所不可或缺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如,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整体风格和特征来说,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甚至应该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此而论,刘琳博士的这部《〈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1]的成就和出版,当是一件值得国内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学术事件了,这也是我不惧门外汉的尴尬而大胆应承其请为之书序的主要缘由所在。
刘琳博士对《资本论》的研究是从经济伦理的特殊视角切入的。在我看来,这一视角也许是比较切合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原初立意的。“资本”首先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和经济学范畴,其一般意义——按照我个人初浅通俗的解释——就是指具有经济再生价值的一般价值物,也可以简化为“能够生钱的钱或物”。然而,马克思对“资本”的研究却不仅仅是经济或经济学的,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和道德伦理的,甚至是社会批判性的。在《资本论》和《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在系统地运用自己所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原则,不仅从近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本身,分析了资本及其运行的逻辑,而且也将之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之中,通过批判地分析资本自身的运行逻辑,深刻地揭示了“资本运行的伦理”,又在“资本运行的逻辑”与“资本运行的伦理”之间的紧张中,发现和提出了他最著名的学说之一:剩余价值学说,由此揭示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与社会所有制或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根本矛盾和冲突,最终推出无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革命性结论。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研究本质上是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运行逻辑”,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实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必然宿命,从而为其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找到了最具有根本意义的分析理据和正当合理性的论证的。这其间,资本的市场运行逻辑、“资本运行的伦理”,以及由前两者之间的根本张力所推导出来的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的政治结论,既是相互交织的三条线索,也是“三位一体”式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点,为刘琳博士的《资本论》的经济伦理研究预备了广阔而深厚的思想矿藏和理论发挥空间。
众所周知,马克思开始其“资本”研究时,已是他人生的中晚期,事实上,他生前甚至没有能够完成整个《资本论》的整理出版,该书的后半部分是由其思想与人生的盟友恩格斯在他死后整理出版的。正因为如此,后人对《资本论》后半部分的原始确切性至今尚存争议。最近,日本以高价购得马克思《资本论》的全部原始手稿,并汇聚了日本本土和欧美、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论》研究者,准备重新出版马克思《资本论》的全部原始稿及其日文翻译本。这自然已是题外话了,我只是想借此说明,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完整研究,实际上应该包括最初出版的由恩格斯整理完成的《资本论》原书、未编入恩格斯整理版的《资本论》(原始)手稿,以及后人对前两部分研究的典型代表作共计三大部分。刘琳博士的研究之所以比较完备,正在于她广泛涉猎和仔细研究了上述三大部分,从而获得了一幅较为完整清晰的《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图像。
以我初步的读解观之,刘琳的专著很好地把握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社会批判理论特征,首先梳理了马克思对“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分析,指正了“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只见物不见人的根本缺陷;接着,又考察了马克思对“庸俗的政治经济学”——由马尔萨斯、萨伊和约翰·穆勒所代表的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示了“庸俗的政治经济学”虽然触及一般的人却没有看到由社会所有制导致的阶级分裂——拥有资本的资产阶级(富人)与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穷人)之间的分裂的根本局限。不仅如此,本书还沿着马克思的批判性反思理路,批判地分析了马克思之后,马歇尔、凯恩斯和庇古等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辩护。由此,本书也将其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之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放置在整个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发展脉络中,从而获得了历史与现实的二维视野,为其主题研究做了坚实的理论铺垫。
本书的第三、四、五章,大概是全书的主体和重心。作者发现,马克思对资本的研究实际上是沿着两条主线而展开的:其一是针对“批判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根本缺陷,从“现实的人”入手,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社会历史分析,批判地扬弃了曾经使用过的“人—异化”的道德伦理的批判方式,揭示资本及其运行逻辑背后的社会本质,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所决定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以及由此种对立的经济关系所导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社会政治关系本质。其二是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和资本积累(所谓“资本的螺旋式上升”)的推演算计,揭示资本运动中的伦理关系。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普遍存在的“拜物教”现象,包括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不仅客观翔实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关系“是怎样”的真实情形,而且深刻地指明了建立在社会经济关系之基础上的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应该怎样”的理想目标。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所有制本身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对立的,资本家与工人,或者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必然导致社会革命。通过对劳动、社会分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等基本经济环节的科学分析,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运行的伦理”本质:经济剥削及其导致的社会(政治)压迫。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大致完成对马克思《资本论》之经济伦理思想的主题研究之后,并没有仓促收笔,而是以强烈的社会现实关切将其主题研究延伸到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伦理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资本”及其道德伦理意义的思考。作者一方面援用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来阐发“资本”的社会伦理内涵;另一方面,作者还从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视角,透视和阐发了“社会资本”和“道德资本”等新的理论概念及其现代解释意义,从而为读者展示出一幅较为广阔深远的“资本”之经济伦理研究前景图。以我主观地猜测,这或许是作者有意识地向我们暗示自己今后继续研究的路向和目标。当然,作为一部宏大主题的专题研究,本书也还有一些需要继续深究和改进的余地,其中,有些问题很可能还是难以轻易解决的疑难问题。比如,时下一些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们就提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说”及二者之间的理论关系究竟该如何理解,“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又当如何解释,“资本”及其运行的“伦理”意义是否还有新的解释,“道德资本”或“伦理资本”一类的新概念究竟如何确立,甚至能否成立,如此等等,都不是能够毕其役于一书一文的重大课题,需要做长期艰苦的探究。我想,无需我在此提示,刘琳博士一定对这些问题有足够清晰的理论意识和学术研究计划。
如前申言,我既非《资本论》的研究专家,亦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研究的专家,作为一个十足的门外汉,我对刘琳博士的专著的解读肯定也是既粗浅又不得要领的,倘若偶尔触及本书的一鳞半爪,那就足以让我喜出望外了。我有幸参加过刘琳的博士论文答辩,实话说,那次答辩的过程更多的是我的学习过程。我知道,刘琳博士和她的导师王小锡教授都是国内经济伦理的研究行家,也都专注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经年有成,本书就是在刘琳同志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所以,当她请我为之书序时,我既颇感意外,也深感荣幸,当然更感心虚。坦率地说,由我这个门外汉来为之书序并不适宜,我也因此犹豫不定。为此,我提出了一个前提性的条件:若她的业师王小锡教授先为之书序且同意让我唱和附雅,我愿意一试。结果,刘琳博士告诉我,其业师的序言早已写就。学兄王小锡教授也来信鼓励我一试身手,于是便有了这篇小序。几年前,我有幸在井冈山全国伦理学年会上结识刘琳博士,她的聪颖、睿智和诚恳给我留下良好的印象。作为王门高徒,她的学业自然是可以寄托高远期待的,但在去年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她的文才与华彩仍然让我感到意外,此次读到她的专著,更让我有了数日不见当刮目相看的惊异。就此而言,能够为这位难得的才女之佳作写几句话,也算是我三生有幸了。
呜呼记之,且为序。
戊子年盛夏夜急就于京郊悠斋
刘琳:《〈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 刘琳:《〈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