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875—1893年:古烈和裴来尔时期(1 / 1)

圣经工作急需专职干事。1875年,美国圣经总会派古烈(Luther H.Gulick,?—1891)来到东亚,管理中国和日本有关圣经的工作。他非常富有传教经验,更长于商业经营,是美国圣经会的最佳人选。他于1875年1月离开旧金山,1月29日到达横滨,1876年正式在上海建立了美国圣经会。

1878年,美国圣经会雇用了第一个外国售经员约翰·索恩(John Thorne)。据说他是个非常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于1849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在那里挣了大钱,但旋即失去。他计划从中国回到他自己的祖国英国,在新加坡时,听说上海已经被太平天国占领,敏锐的商业头脑使他来到了上海。1873年,他是被称为“上海的商业王子”的巨富。1877年,他再度失去了一切财富。于是他开始学习中文,希望能从事传教事业。为了销售散发《圣经》,他到过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山西、陕西、江苏,甚至当时极为偏远的四川和甘肃地区。1887年他退休回美时,美国圣经会已有52个售经员,销售量达252 875册,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16]。

1889年4月,古烈因健康原因离开中国,后于1891年4月8日去世。离任期间,其助手詹姆斯·达尔泽尔(James Dalziel)代理工作。任职的14年期间,古烈积极推进了《圣经》的汉字版本、方言汉字版本和方言罗马字版本的翻译和修订工作,修订了广州土白本《四福音》《使徒行传》《赞美诗》,上海土白本《新约》;翻译了《罗马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和《民数记》,福州土白《圣经全书》;首次翻译了《创世记》《出埃及记》《申命记》《赞美诗》《以赛亚书》和《但以理书》,宁波土白本《约伯记》《以赛亚书》。

1890年10月,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裴来尔(L.N.Wheeler,1839—1893)来到上海,成为第二任总干事。他是一名专职从事基督教文字事业的著名人物,曾创办了长达百年的著名基督教刊物——《教务杂志》(Chinese Recorder)。1891年,美国圣经会有5名外国售经员和45名华人售经员。1892年,外国人增加到9人,华人增加到52人。

1890年是《圣经》在华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年。5月7日至20日,在华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博物院路(今虎丘路)的兰心剧院,举行了有445名传教士出席的第二次在华外国传教士全国大会。大会共有17个专题报告,其中5个与《圣经》的翻译出版问题有关。为了消除各种译本中差会宗派观点的分歧,使《圣经》的翻译更加趋向统一,大会对当时流行的深文理译本(High Wenli Version))、浅文理译本(Easy Wenli Version,Sample Wenli Version)和官话译本(Mandarin Version)都成立了特别委员会,以英文修正译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为底本,提出了“圣经唯一,译本则三”(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s)的原则[17],即根据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三种汉语文体,分别出版一本大家都认同的“和合译本”(Union Version)。经费由美国圣经会、英国圣经会各承担2/5,苏格兰圣经会承担1/5,完稿的译本必须归圣经会。这种共同协议、分工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避免了《圣经》翻译中的杂乱现象。对于中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会取得了一些一致的意见。这些被认为是“大会的最大成功”。

表9-2 古烈和裴来尔时期(1875—1893年)《圣经》印刷、发行量及经费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