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柏格里字母及变体书写的圣经译本(1 / 1)

1.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圣经译本

本节主要叙述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26种圣经译本。苗瑶语族分为苗语支和瑶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其中仅苗语支有圣经译本。

苗族是分布很广、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与生活在泰国、老挝、越南的苗族是跨界而居的同一民族。历史上,人们经常根据其衣着颜色而分为黑苗、花苗、白苗(川苗)、青苗和红苗,后来多按现代科学,用不同苗语方言来划分它的不同分支。

苗族绝大部分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佛教和道教的极少。信仰基督教的苗族大多居住在滇东北、黔西、川南交界地区,尤其在滇东北和黔西北一带。苗族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很大。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方言(东部方言)、黔东方言(中部方言)、川滇黔方言(西部方言),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或土语,各个方言及次方言内部还有土语之分。三大方言及次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基本上不能用各自的苗语通话。

湘西方言分布在湘西自治州、川东南、鄂西南、黔东北等地区,大约有110万苗族人使用。黔东方言使用人数大约为210万人,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东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融水和三江等县的苗族中。川滇黔方言是苗语三个方言中内部差别最为复杂、分布地域最为宽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该方言有7个次方言,分别是川黔滇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使用人数在250万人以上,分布在贵州省除了黔东以外的所有地区、川南、桂西北及云南各地。因生活区域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织,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有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

(1)苗语滇东北次方言圣经译本

历史上,苗族因其服饰的色彩有花苗、黑苗、白苗、红苗等称谓,与基督教苗语圣经翻译有关的是花苗地区,因此过去常称这一带的圣经译本为“花苗圣经译本”(Hwa Miao Version)。从地理位置来讲,花苗多在贵州西北、西部和云南东北部,即贵州的威宁、赫章、六盘水、安顺、纳雍、织金、普安、贵定和云南的昭通、彝良、宣威、武定、禄劝、曲靖等地。从语言分类来讲,其语言属于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东北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贵阳次方言,语言之间互相差异不大。接受基督教信仰的苗族多居住在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从方言上属于滇东北次方言区。这里也是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里和内地会传教士党居仁(J.R.Adams)、郭秀峰(A.G.Nicholls)、张尔昌(Gladstone Charlstone Charles F.Porteous,1874—1944,澳大利亚人)、王树德(W.H.Hudspeth)的主要活动地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柏格里翻译出版了第一本苗语圣经《马可福音》。这是由滇东北方言译成,用柏格里字母进行拼写。1908、1910年,在上海的英国圣经会出版了柏格里翻译的《约翰福音》和《马可福音》。1910、1911年,在台州的苏格兰圣经会出版了党居仁翻译的《约翰三书》《马太福音》《约翰福音》《罗马人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1912年,在上海的英国圣经会出版了郭秀峰翻译、张尔昌修改的《马太福音》。1915年,在台州的苏格兰圣经会出版了郭秀峰等翻译的《使徒行传》。1917年,苏格兰圣经会出版了柏格里、党居仁、郭秀峰等众人翻译的《新约全书》,1936年又出版了修订版。[34]

(2)苗语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圣经译本

白苗又称川苗,因其大部分生活在四川南部,有部分向南延伸到贵州,因此其圣经译本又被称为“川苗圣经译本”(Chuan Miao Version)。从地理位置上讲,白苗多居住在四川的古蔺、叙永、兴文、珙县、合江等县,和贵州的望谟、安龙、毕节、大方、清镇、平坝等县,以及云南的广南、邱北等县。从语言分类来讲,该地几乎全部属于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区。虽然都处在川黔滇方言范围内,但现在分别叙述,只是想为苗语分类研究提供更多更细致的资料。

川苗话的圣经译本仅两种,即1922年在云南的英国圣经会出版的《马可福音》,由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张道惠(H.Parsons)翻译。1938年,上海的中华圣经会出版了花苗老师杨光一(Yang K'uan-I,音译)修订的《马可福音》[35]。两种圣经译本都是用柏格里字母拼写的。[36]

2.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圣经译本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的自称。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国家。在中国,彝族主要居住在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西北部。经过长期发展,这些地方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是一种音节文字,也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通称“老彝文”。现存的老彝文有一万多个。彝字中比较通用的有1 000多个。1957年通过的彝文规范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彝族地区试行。[37]

彝族分布较广,居住上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即许多地区与其他各民族交错杂居,故其宗教信仰也较为复杂。彝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极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彝语方言虽然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但都有明显的共同历史渊源和一定数量的汉语借鉴痕迹。彝语可分为六大方言区,方言下面的土语共有25种。六大方言为东部方言、北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部方言、中部方言。[38]圣经翻译与其中的东部方言和北部方言有关。

(1)彝语东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葛泼土语圣经译本

彝语东部方言分三个次方言:滇黔次方言、盘县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从地理位置上讲,东至贵州黔西、关岭、广西隆林,南至云南师宗,与彝语东南部方言区接界;西至云南安宁、元谋,分别与彝语南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接界;北至云南永善、巧家、昭通,与彝语北部方言区接界。滇东北次方言区有五种土语:黑彝土语、甘彝土语、红彝土语、葛泼土语(在过去叙述圣经翻译的著述中,多将“Kopu”误音译为“柯波”[39])、昆安土语。其中讲葛泼土语的地区是云南的寻甸、禄劝、会泽、嵩明、泸西、师宗、罗平、弥勒,而这些地区非常靠近柏格里和党居仁等传教士传教的贵州威宁。这里的彝族与苗族杂居而处,受到滇东北地区苗族的影响,有些彝族人信仰了基督教。

葛泼土语的圣经译本仅一本,是1913年在日本横滨的英国圣经会出版的《马可福音》,由内地会传教士郭秀峰(A.G.Nicholls)和英国循道公会的易理藩(A.Evans)翻译,采用了柏格里字母拼写。[40]

(2)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圣经译本

操北部方言的彝族多数,尤其四川凉山等地的彝族自称“诺苏”。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少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北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云南永善、巧家与东部方言区接界;南至云南禄劝、永仁、剑川,分别与东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接界;西至四川木里:北至四川汉源、泸定。在传教士翻译圣经的年代,约有3万人讲这种语言。[41]

用彝族诺苏话翻译的圣经译本共3本,均用柏格里字母拼写。1923年出版《路加福音》,1926年出版《使徒行传》,1948年出版《新约全书》,全部都由内地会传教士、澳大利亚人张尔昌(G.Porteus)翻译,由在上海的英国圣经会出版。[42]

(3)哈尼语碧卡方言卡多土语圣经译本

哈尼族是居住在云南中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与老挝接壤的云南红河、思茅地区以及云南内地的玉溪地区,是西南地区几个人口上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语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种方言,方言的区分与不同自称的哈尼人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称碧卡和卡多的人说碧卡方言,碧卡方言内部分碧约、卡多、峨努三种土语,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镇沅等地。[43]哈尼语方言差别较大,使用不同方言的哈尼人不能互相通话,方言内部一般可以通话,特别是自称相同的哈尼人说的话,即使是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差别却很小。[44]哈尼族没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文字书写。1957年,政府委托专家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包括哈雅方言文字和碧卡方言文字两种。[45]

基督教在哈尼族地区的传教,主要集中在云南墨江和江城一带,以碧卡和卡多支系为主。约在20世纪前10年,基督教传播到这里。

1914年,在江城县彝族中工作的内地会传教士富力敦(John D.Fullerton),到哈尼族地区进行传教,以后内地会在哈尼族的传教区域向北扩展到了红河地区。因为此地哈尼族与越南接壤,语言相通,所以富力敦向当地哈尼族中传教时,曾使用一种以汉语拼音字翻译的安南(越南)语圣经译本,试图用这种办法让哈尼族信徒过渡到识汉字,结果并不成功。1939年,德国路德宗温兹堡差会(Vandsburger Mission)传教士蒲赖恩(Bertha Preisinger),用柏格理字母翻译了哈尼语卡多话的《路加福音》分卷译本。但另一文献认为,是一名称Chi的傈僳人翻译了该书。[46]大概在1940年,蒲赖恩又翻译出版了《罗马书》分卷译本。[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