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复音词:创制圣经新词语(1 / 1)

汉语向来被称为单音词语言,因为大多数的词都是单音词。它在近代语言的转变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复音词,也就不能再称为单音语了。传统文言与现代白话的最重要区别不在语法上,而在词汇的扩展和变化上。而正是因为语法相通,所以人们从不把文言和白话看作两种语言文字。汉字是一种单音节的、字与字之间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的文字。文言改为白话,变化的往往是词汇而不是语法,主要组成部分是文字的顺序,文言白话可以通用。文言往往是每词一个音节,现代白话每词却有两个或更多音节,因而同音词比文言少。

汉语构词法是沿着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方向发展的,历代都有复音词的增加。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进入,复音词大量增加了,主要原因是翻译吸收了大量的外语外来词。译源语的词汇是复音词,译成中文自然也成了复音词,如古代译自外来语的琵琶、葡萄、菩萨等;甚至有些译源语是单音词,译出来也可以变为双音词,如伏特。如果是意译,则非复音词不可,如火车、电话等。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汉语复音词大量增加的最重要原因。

一般从创制新词语的角度来讲,外来语新词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音译词,即把外语中的词通过对其发音的转写记录,产生一个词汇,如“摩托”(motor)、“纽约”(New York)。二是意译词,指根据外语单词的意义或构词结构产生的新词,如“电话”(telephone)。三是移译词,指利用古代汉语原有的词语,赋予其新的含义,如“经济”(economic)。四是音意译,即将音译和本民族语言含义,组合构成一个新词,如“酒吧”(bar)、“芭蕾舞”(ballet)。五是创造词,指根据外来事物而产生的新词,如“长颈鹿”(giraffe)。

复音词增加的现象在圣经汉译本中,数量众多且种类各异。现总结举例如下。

1.移译词

移译词是利用汉语中原有的复音词,增加外来宗教的概念而形成的,如先知、天使、圣灵、恩宠、恩典、上帝、地狱、百夫长、巡抚、总督等。

2.创造复音词

(1)纯音译词:圣经中有大量的人名、地名,基本上都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如阿摩司、提摩太、保罗、亚伯拉罕、耶路撒冷、耶稣、保罗、基督等。

(2)音译+有含义的汉字:如以色列人、巴别塔、加利利海、伊甸园,原文只有“以色列、巴别、加利利、伊甸”。译文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人、塔、海、园”等有含义的汉字。

(3)音译兼顾汉字含义:如挪亚方舟。

(4)纯意译词:如福音、复活、永生等。

(5)意译词+有含义的汉字:以十字架、五旬节、千禧年为例,原文只有“十字、五旬、千禧”,译文则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架、节、年”等有含义的汉字。

(6)意译兼顾汉字含义:如洗礼、割礼、创世纪、涂油礼、圣血、圣歌、替罪羊等。

(7)同义复音词:如徒(圣徒、使徒、宗徒等),恩(救恩、恩典、恩宠等)。

(8)音译词+音译词的含义解释:如拉比、以马内利、弥赛亚、哈里路亚、阿们。

例1: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那里住。(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

《约翰传福音书》第1章第38节

Then Jesus turned,and saw them following,and saith unto them,What seek ye? They said unto him,Rabbi,(which is to say,being interpreted,Master,) where dwellest thou?

例2: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

《约翰传福音书》第1章第41节

He first findeth his own brother Simon,and saith unto him,We have found the Messiah,which is,being interpreted,the Christ.

例3: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

《马太传福音书》第1章第23节

Behold,a virgin shall be with child,and shall bring forth a son,and they shall call his name Imman'u-el,which being interpreted is,God with us.

例4:他们带耶稣到了各各他地方。(各各他翻出来,就是髑髅地)

《马太传福音书》第15章第22节

And they bring him unto the place Gol'gotha,which is,being interpreted,The place of a skull.

在圣经翻译的复音词再利用和创造过程中,除人名和地名外,大量含有基督宗教特殊含义的词汇都基本上采用的是意译的方式,并且意译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与佛经的翻译相同,都更多采用了意译。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意译的胜利也表现了汉语的不可渗透性:宁愿利用原有的词作为词素来创造新词,也不轻易接受音译词。这种意译传统直到今天,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面对外来语的影响和冲击,汉语有很大的调适性。这就使汉语更加稳固,在扩大和变化中也能保持汉语本身的最根本语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