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以哲学的方式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从实践标准大讨论开始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一场思想的解放运动、精神解放运动,它意味着新的时代精神原则的确立。以这样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为指引,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我们可以坦然地说,今天时代毕竟不同了。我们再也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以过去的观念和方式把握当下的现实。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需要以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器物层面的变化为基础,但最终必然凝聚和表现为精神原则的变化。改革开放就是精神解放的运动、思想解放的运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强大,就像一个人的进步和强大一样,一定会体现到精神的层面。没有内在精神支撑的肉体,只是泥足巨人,难以成就其强大。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几何级数变化和发展的时代。的确,我们不能身体进入了21世纪,头脑还停留在20世纪。我们的精神和我们的思想一定要配得上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进步的时代、自由的时代和包容的时代。我们常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把握到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我时常在想,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精神原则是什么?今天,人们的时代精神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具备什么样的时代精神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哲学如何将我们的时代精神主题化?
我出版过一本叫做《走向建构性政治》的书。在书中我有一个基本观点,这就是,今天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实践不同于消极政治、革命政治和微观政治,我称之为建构性政治的兴起。这几年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建构性政治概念中谈到的建构性精神,其实不仅是在政治领域,而且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日益具有普遍意义。当今的时代已经告别了专制主义、绝对主义、完美主义、本质主义、还原主义等思维。我们可以用建构性概念来概括当今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在我看来,如下几种时代意识体现了建构性精神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可能性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属人的世界是由人在物性世界中建构的超越物性的存在领域。我们用社会概念指称这个存在领域,用历史概念指称这个领域的演进过程。这意味着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是在必然性中展开的超越必然性的可能过程,而不是一个决定论的封闭空间。今天,不论个体生命还是社会历史都不再被看成宿命论的必然过程或者唯意志论的偶然过程,而是实践中展开的可能性过程。人类总是在必然性的基础上去探索更加美好的可能生活。生存在本质上就是扬弃“实在”和“应在”,并作为二者统一的“能在”过程。在这种能在超越中,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目的性一道构成生存实践的内在环节。以这样的可能性意识理解现实并且指引生存,抽象的绝对主义和与此构成对立的虚无主义就瓦解了,我们坦然地在可能性中向他者开放,并且向未来开放,而不是将存在看成绝对必然性展开的决定论过程。
其次是创造性意识。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可能性意识中,现实被理解为由人的实践活动展开的创造过程。在当代,技术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改变世界的手段和力量,而是本质上成为现实世界赖以成形和展开的基本架构。我们生活于一个在自然中超自然的技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创造性生产成为基本的实践活动。当科学认识彻底否定了作为创造者的上帝之后,人自身变成了存在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了。人类通过技术生产和再生产自然与社会,乃至于生产和再生产人类本身,生命工程、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了日常生活。人正在按照人的观念生产人本身。在这样的技术生产时代,创造性成为基本的时代意识。人们不再以静止的、稳定性的观念来看待世界和现实生活,不再以自在存在的概念理解世界,存在被理解为超越实存和超越现实的创造性过程。
在这种创造性意识的主导下,诸如竞争、创新、发展、领跑、井喷、开启、展望、奋斗等概念从宏观叙事到日常生活都成了关键词,主导了人们的基本活动,规定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不论如何,生存本身就是生产和被生产的过程,创造性已经成为当代人基本的自我规定了。人们按照一种创造性的观念来理解生命存在和现实世界本身。那种纯粹外在性和纯粹自在性的概念被彻底瓦解了。人们生活在自我创造带来的自由和束缚当中,创造性的实践甚至根本上瓦解了固定的存在概念和人对于自身的传统规定。一切都处在漂浮不定的可能性中。
再次是有限性意识。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可能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中,人将自己看成主体的同时,将自身看成无限过程中的有限存在。人普遍地意识到不论个体还是人类的存在都是有限的、相对的。因此,与人的有限存在相关的真理、权力、正义、制度、观念、财富都是有限的。人意识到生存的有限并且以此种有限性观念指引生存实践。这就是当代的有限性意识。看到了自身存在的边界和限度,人们意识到生存的有限而且满足于这种有限,不再去追求抽象的永恒、无限和绝对,因此能够自强不息却又知足常乐,无为而无不为。
有限性意识是对绝对主义的克服,但它并不必然地转向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在有限性意识中,信仰、理想、崇高等都还在,还是值得我们向往和追求,但它们不再高高在上,不再被看成永恒的绝对,而是实践中展开的现实过程,因此反而获得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由于不再将自身的知识、理性、权利、利益、目标等看成绝对,人变得理性,变得克制,变得从容,各种焦虑、躁动、强迫症、忧郁等都减少了。有限性意识的成长是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都追求绝对的完美,国家不会和谐,世界也不可能安宁,个人的内心也会永无宁日。有限性意味着谦逊和包容,意味着自强不息而又厚德载物。这样才能达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从容。个人如此,国家如此,整个人类存在也是如此。
最后是渐进性意识。有了超越外在必然性的可能性意识、超越自在存在的创造性意识和超越永恒绝对的有限性意识,渐进性观念成为当今时代的另一种基本意识。虽然需要不断的创造进取,努力奋斗,但没有一种绝对的必然性担保未来,也没有绝对完满的观念与状态需要达到,个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存在都是相对有限的过程,我们急急忙忙要赶到哪里去呢?意识到自身相对性的时代精神具有了一种渐进性意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在生存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达到一种外在于生命的绝对状态。历史和人生一样,是渐进的常态过程,风景和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偶尔的飞跃和突变只是非常态。有了这种辩证的历史观念和渐进性意识,人才能充实而自在,默默耕耘,点滴积累,具备“功不必在我的勇气和肚量”。渐进性意识既意味着告别偏执和狂妄,又主张以积极进取的姿态面对生活,创造未来。以这种渐进性意识来领会存在和指引生存,这是人类理性成熟的标志之一。
我将当代的这些基本意识称为建构性精神,它是对绝对主义精神和虚无主义精神的双重扬弃。在我看来,建构性精神是今天这个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时代精神。当然,这种对时代精神的勾勒只是概括和抽象,而且包含着我们自身的生存领会和预期。因此,我们不能在实证科学的意义上期望这种概括是全面的、正确的。而且,哲学的使命并不只在于指出这种时代精神,揭示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那还只是时代的社会心理学。像马克思说的那样,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使命在于切中时代的精神原则,并且积极地培育这种时代精神,而不是在时代面前亦步亦趋。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光是思想趋向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也要趋向思想。现实规定思想的同时,思想也有权规定现实。洞穿现实并且超越现实的思想才可能成为指引现实的旗帜。
在超越的意义上,才谈得上哲学之本质及其使命。哲学的本质任务在于价值和意义的创造,因此是人类精神的教养,其使命在于在观念的层面塑造时代的新精神,并以之引领时代的发展和倡导与时代同步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