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研究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1 / 1)

迎候马克思 罗骞 1780 字 25天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什么样的历史研究才能为其他社会科学奠定思想基础呢?这里的历史研究当然不是指狭义的历史学本身,而是指对人类存在过程总体的研究,也就是将人类存在的总体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正是在这个层次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沿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思路指出,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卢卡奇这里讲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种历史观层次上为一切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本身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我们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历史研究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一、人民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出发,也就是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研究社会历史。这与从意识观念出发理解历史的唯心主义,或者从抽象的物质出发理解历史的机械唯物主义全然不同,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列宁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时候指出,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在关键的历史时刻直接在革命运动中推动历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是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是从历史主体的角度表达的唯物史观。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用坚定的语气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群众史观,研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进入历史的深处,揭示历史的动力,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不能将历史看成是精神观念自我展开的历史,帝王将相争权夺利的历史,或才子佳人大秀恩爱的历史。历史研究要揭示人民的伟大作用,歌颂人民的伟大创举,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而不能变成猎奇八卦,戏说拼贴,关键是坚持群众史观。今天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富起来了,但要实现中国“强起来”的中国梦,仍然要坚持群众史观,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继续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精神。

当然,群众史观并不否定伟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关于伟大人物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曾经肯定爱尔维修的说法:“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列宁也说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历史研究中坚持群众史观一定要辩证地看待普通个人和伟大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群众史观也承认伟人的作用,颂扬杰出人物和英雄事迹,但它强调伟人和英雄产生的群众基础和客观条件,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崇拜。

二、人民主体性的价值立场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实事求是并不是机械的反映论,也不是认为历史研究应该停留在描述事实的层面。科学的历史研究常常包括了事实描述和价值评价的辩证统一。以群众史观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在历史评价中坚持人民主体性的价值观,从人民的价值立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科学的评价,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坚持人民主体性的价值立场,是群众史观的必然要求。

实事求是并不是主张脱离历史实践和历史主体的抽象客观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德国唯心主义的历史编撰学是在“纯粹精神”的范围内兜圈子,同样也批判了客观主义的历史编撰学。他们批判指出,所谓客观的历史编撰学是脱离活动来考察历史关系,具有反动的性质。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离开历史过程和具体事实任意编织历史的主观主义,同时也反对脱离现实的实践关系,脱离人的主体性,将历史研究看成事实的简单收集和罗列的客观主义。坚持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是历史研究的共性,但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中坚持人民主体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特殊性和理论优势。群众史观要求在把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从人民的价值立场进行科学的历史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讲话中曾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历史研究和历史评价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说话,任何忽视、掩盖、歪曲历史真相的做法,都注定要失败。在客观呈现历史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还要求从人民价值立场出发,对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给出合理的评价。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科学的历史评价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立场,表达人民呼声,捍卫人民利益,体现人民主体性的价值本位。

三、发展变化的历史性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总体作为对象,而且强调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历史性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事物放置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把握,分析事物的具体性、特殊性、有限性,真正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只有用联系的、发展的历史观点来看待事物,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历史性规定和特征,把握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对事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客观的理解。

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保守主义、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要害就在于不能历史地看问题,常常得出今不如昔、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迂腐观点。历史地看问题,就是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曾经说过,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同样的,我们要理解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就应该放到发展变化着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形成真正的历史意识,既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强求古人,更不能用古代的观点来否定现实。

历史性原则要求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中把握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这是矛盾分析法的必然要求。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科学地应用矛盾分析法中的重点论和两点论,必须具有历史的眼光,因为只有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发展变化。比如说,今天我们得出中国社会已经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这一历史结论,乃是因为我们把握到了我国社会的新特征,抓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对现代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科学的新的概括。

四、辩证的总体性思维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是将人类存在的总体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历史的总体性思维方式。我们不仅要坚持群众史观,坚持人民主体性的价值立场,用历史性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且要在历史发展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离开了总体的具体不成其为具体。只有在历史的总体中才能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和具体规定,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总体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的基本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整体,不是由部分机械相加构成的整体;而是由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构成的发展变化着的动态总体,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的辩证过程。具体事物总是处在历史总体过程的规定和联系中,因此需要在总体联系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经典作家不仅有许多对总体性思维方式的阐释,而且是坚持总体性思维方式从事社会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形态理论、现代性批判理论、社会革命理论等,都充分地体现了总体性的思维方式。

坚持应用辩证的总体性思维理解和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关系,才能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正确结论。比如说,要理解中国革命史,就需要将它放到中国近代史中,进而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中进行把握。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的那样:“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更加离不开总体性的思维。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在“世界历史时代”坚持总体性思维研究人类历史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