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双文化自我的测量(香港)(1 / 1)

在第2讲“文化与自我”的“两种自我结构”一节我们介绍了马库什和可塔亚马(Markus & Kitayama,1991)关于文化与自我的基本观点,即西方文化下人们大多具有独立的自我结构,而东南文化下人们大多具有互倚自我结构。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的发展就是一种文化适应过程,而语言作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双语的个体具有两种分离的自我结构。例如,在中国家庭出生但在加拿大长大的双语者作为被试参与的一项研究结果是这样的:当要求其中一些年轻人用中文描述自己,并且对一些反映中国文化价值的说法(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作评定时,与用英语描述自己的年轻人相比,他们使用更多的集体主义词汇而且更认同中国的文化价值(Wang et al.,2010)。

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此前的100多年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是一个现代化与传统并存的地方。在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由于实行中央政府“一国两制”的政策,它仍然保持着与西方世界紧密的联系,英文与中文都是香港的官方语言,许多儿童从小就是一个双语者,既会中文也会英文。香港儿童在家里受到更多的传统儒家教育,诸如尊敬父母、长辈。而在学校接触到更多西方文化,诸如西方音乐、电影、玩具等。因此,许多香港儿童具有双语和双文化的特点。

王琪等人对香港双语儿童进行了双文化自我的研究(Wang et al.,2010)。一共有125名儿童参与,其中8岁的33名,10岁的32名,12岁的28名和14岁的32名。他们都是中国人,会熟练地说英语和汉语。实验前125名香港双语儿童随机分配到中文组(用中文进行实验)或英文组(用英文进行实验)。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首先,研究助手与单个小孩(没有父母或亲属在场)在安静的房间见面。研究助手对小孩说,“你和我一会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我会问你一些问题,你怎么回答都可以。回答不分对错。你准备好了吗?”接着进行下面几项测量:

(1)要求小孩详细描述过去的4件事:前不久一件特别的并且有趣的事;最近在学校与某小孩争吵;最近做得好的一次学校作业;最早的童年回忆。在叙述每一件事之后,研究助手都鼓励小孩,“还有没有要说的?”

(2)研究助手对小孩说,我想写一个关于你的故事,请你对自己进行描述。

(3)研究助手提出20对包含相反答案的问题,要求小孩必须选其中的一个答案。例如,“当你在班里考第一的时候,你会告诉班里小朋友还是自己保密?”“当你做重要决定时,你征求父母意见还是自己做主?” 20对问题的顺序对所有小孩都是一样的。这些问题测量小孩对不同文化价值认同的程度。

几项测量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