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人是他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的含义(1 / 1)

(1)儿女为父母养老或养儿防老。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了。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2亿多流动人口(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8亿人至今仍旧是农民,市民只有5亿,我国大多数人仍旧是农民。因此,儒家传统“养儿防老”的思想在我国依然根深蒂固,陈志武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

2005年陈志武对北京、丹东、徐水县以及河南的三个农村作过一次调查,对于“你为什么要生小孩”的问题,各地回答的情况如下:三个村平均有69%的人说“养儿防老”,而北京只有12%的人说“养儿防老”,丹东和徐水县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当被问到“你是不是因为爱小孩而生小孩”时,三个村平均只有16%的人说“是”,而北京有55%的人说“是”,丹东和徐水县仍然在两端之间(陈志武,2009,204-205)。如果把“你为什么要生小孩”的问题看作是对家庭的经济互助功能的调查,而把“你是不是因为爱小孩而生小孩”的问题看作是对家庭的精神互助功能的调查,那么,我们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在农村,家庭的经济互助功能是第一位的(养儿防老占69%),而家庭的精神互助功能比较少(爱小孩而生小孩占16%);而在大城市里(北京),家庭的精神互助功能是第一位的(爱小孩而生小孩占55%),而家庭的经济互助功能比较少(养儿防老占12%)。

现在农民工约有2亿人,他/她们在城市没有户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医疗、住房和教育补贴。他/她们老了只能依靠子女:城里人老了可以送到养老院,我们老了只能靠孩子。我们没有养老金,也没有什么指望,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就是农民工的心声。他/她们不得不“养儿防老”。

另外,从子女的角度看,据《网易女人:敬老作业怎么做?第八期》报道,对3万2千多“70后”“80后”和“90后”网友的调查表明,30%的人认为父母在子女婚姻大事上很功利,父母干涉儿女婚姻是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近日一项4562人参与的媒体调查显示,84.5%的人坦言将来养老的预期已经影响自己的职业选择(《北京晩报》,2013-3-15)。

这样,“养儿防老”是“中国人是他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的第一层含义。

(2)望子成龙。

中国人历来将子女看成自我甚至家族的延伸(各地兴建的宗祠、续的家谱说明了这一点)。父母的事业由子女来延续,“子承父业”是“养儿防老”的城市版。据调查估计,我国现有1200多万户企业,民营企业1025万户,占80%以上。而民营企业当中又有80%以上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中的人们彼此相互依赖自不必说。

“望子成龙”还表现在,父母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愿望极力让子女来实现。这也是“虎妈”“狼爸”教育的思想根源。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称,“望子成龙”排九大生活动力之首。并认为,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影响甚大。还有人认为,“子承父梦”、完成父母之愿就是“为孝”之道,孩子是父母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很多家长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件“商品”进行攀比,比成绩、比学校、比才艺,长大了还比收入、比地位、比谁娶得好嫁得好。

总之,儿女束缚在家长的理想、愿望构成的“蜘蛛网”之中。这样,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是“中国人是他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的第二层含义。

(3)子女找对象要听父母的。

冯友兰曾指出,“民初人常说:在旧日底社会中,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父母的儿子;他结婚并不是他自己结婚,而是他的父母娶儿媳。照民初人的看法,在这种情形下,当儿子底,固然不自由得可怜,当父母底,也未免专制得可恨。但是我们若知以家为本位底社会的经济制度,我们可见,这些都是应该如此底。谁也不可怜,谁也不可恨。”(冯友兰,1938/2007,169)。

冯友兰接着说,在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社会里,一家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生产,或种田,或开铺子等。这样,父母为其子娶妻,其意义并不仅是为其子娶妻。他们是为他们的家接来一个共同生活的新成员,一个干活的人,一个助手。因此,他们的儿媳,要由他们来选择。所以他们的眼光,至少不能全部放在儿子的爱情上。这就是为什么贾母为贾宝玉选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的缘故。薛宝钗少年老成,当然比多愁善病的黛玉能持家、能“立门户”。梁漱凕说,“西洋视婚姻为个人之事,恒由男女自主之;中国则由亲长作主,视为家族之事”(梁漱凕,2010,94)。父母为儿女包办婚姻或干涉儿女婚姻,就是“中国人是他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的第三层意思。

一种思想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中产生的,但当新的经济制度诞生以后,原有的思想并不立即消失,它仍在社会上流传一段时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即使在今天,没有父母的同意,许许多多的年青人依然不能与心上人结婚!《北京晚报》(2012-02-07)有一个讨论:“恋爱究竟是谁的事?”儿子小管说,“我都27 岁了,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吗?!……我知道我爸妈喜欢什么样的女孩。我妈一直给我灌输……一定要模样超群且门当户对——其实就是家庭背景能拿出来显摆。”小管妈妈说,“除了我这个在事业单位办公室做主任的妈,小管他爸更是知名企业的总裁。我们家可能让他随便娶个女孩进门吗?……他娶的是管家的媳妇,没有我们认可,别想得到支持!”小管父母虽然生活在21世纪,但婚姻观念还是民国初年的:儿子结婚并不是他自己结婚,而是他的父母娶儿媳(冯友兰,1938/2007,169)。“非诚勿扰”节目主持人孟非也说过,在温州那个地方,做生意的人很多,资产在10亿、20亿以内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生意的。那地方的年轻人,平时可以交许多女朋友,但是,到了要娶媳妇那天,你必须听父母的:我让你娶谁,你就得娶谁。为什么呢?我们家的买卖一定要和另一家企业联姻。如果不听话,老爷子一个电话,就把儿子的信用卡给停了,儿子三天都活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做儿子不得不乖乖地听话(2016.5)。

2015年外国媒体这样描述中国青年的婚姻状况:“尽管中国年轻人或许正在稍微延长他们的单身生活,但在婚姻问题上,事实证明传统思想是难以撼动的。很多父母实际上对子女的婚配拥有否决权。如果一位男性追求者缺乏现代形式的‘聘礼’——一套房产,女方父母往往会行使他们的这一权力”(《参考消息》,2015-04-09)。

另外,在父母催婚的情况下,男女青年租对象回家过年的新闻不在少数。2016年春节前夕,北京东直门地铁站的一幅反逼婚广告让许多人记忆深刻,成员达一百多人的“反逼婚联盟”,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华中师范大学性学教授彭晓辉认为,“逼婚”和“反逼婚”现象,反映出中国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在中国,结婚不是个人的事儿,而是家庭的事儿。很多父母都是穷尽家庭的力量来促成婚姻。另外,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家庭理念强烈,也导致了特有的‘逼婚’现象。”(谢殊青,《南方周末》,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