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经济的家族与孝道——从金融学看家庭与孝道(1 / 1)

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在反思中国2500多年来的家族制度时这样写道,“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地主阶级出身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一个人若没有特殊的才能,他无法离开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他的子孙也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就是说,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它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世界少有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家族制度的理性化。”(冯友兰,2004)。这样,中国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造成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儒家文化就是中国家族制度的理论表现。

经济学家陈志武(2009,(a))以金融学的理论与观点分析中国的家庭与孝道,反思儒家文化,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自我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的思考方式与上述冯友兰的思考方式是一致的。

在农业社会,家庭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另一个是社会功能即精神互助。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在家庭内部存在各种隐性金融契约关系,父母在后代身上有投资,而后代有隐性“回报”责任;兄弟姐妹之间则你欠我的、我欠他的等;这个家庭欠同族上另一家的等,相互间存在许多说不清的隐性债务、保险责任。这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结果。第二,因血缘关系,“家”能大大减少各成员间利益交换的执行风险,减少交易成本。

正是由于“家”的经济互助和精神互助这两种功能,使农民不仅有可能勉强满足今天的物质消费和精神需求,还能应对未来物质生活所需的收入的不确定性、身体健康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精神生活的不确定性。如生病、交通或生产事故、房子起火等意外事件,以及娶妻、嫁女、盖房、养老等大开支,都是个人一辈子要应对的不好预测的各种风险。换句话说,在没有市场提供的各类保险、借贷、股票、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的前提下,农民是怎么规避未来风险,安排不同年龄时的生活需要呢?他们靠的是后代,靠的是家族、宗族。因此,成家生儿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儿子,就成了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手段,即所谓“养儿防老”。

生儿育女既是父母对未来的投资,又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儿女是人格化的金融品种。因此,“养儿防老”是保险和投资的概念,而“孝”则是儿女履行隐性“契约”的概念。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这些隐性的利益交易的不确定、增加交易安全而设计的(陈志武,2009,(a),201—202)。费孝通也指出,“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无违于父之教”(费孝通,2009,78)。

陈志武把儿女看作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格化的金融品种,可能有些人认为过于**裸而不能接受。但是,类似的思想早已有之,只不过陈志武是用金融学的术语表达,更为清晰而己。例如,叶光辉引述他自己1997年的说法:“‘养儿防老’是在未具体规划任何老人福利制度的传统社会中,父母赖以保障自己年老生活无虑的期待。同样的,子女愿意敬爱与善待父母也可能是期待由拥有权力与资源的父母处,获得任何好处的考虑下的表现。这是一种工具性目的的交换行为,而且是人类交往互动中一项很根本的行为。不过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孝道中,交换除了发生在互动亲子(父子)的身上外,还发生在跨代间的亲子(子孙)身上”(叶光辉,2005,305—306)。而且,上海青年并不排斥陈志武式的观点。萨比特(D. Sabet,2011)研究了上海“80后”,她引述一位深度访谈对象的活说:“你要知道,你同你的儿女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朋友关系还是投资关系?在西方,儿童是一个个体。他的父母认为,‘我给他生命,我们有某种联系。’但是在中国,我不认为父母对儿童持有这种看法。中国父母把儿童看成私有财产……他们的儿女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他们就是为儿女活着的。”萨比特(D. Sabet,2011)认为,“感觉中国父母把儿童看成私有财产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父母争相投资于儿童的未来,因为家庭要靠他/她们养老。”2015年一位中国留学生的自述,再次证明陈志武说法的正确性。她说:“我的家乡在浙江省一个名叫罗源的小山村……我正在攻读公共政策硕士学位……我父母都是农民,他们多年来的希望是,他们在我教育上的投资和耐心能够收获经济回报”(《参考消息》,2015-3-13)。

简言之,儿女要孝顺父母以实现父母“养儿防老”的目的,当儿女成为父母,也要求其儿女这样做。这就是上千年中国农业社会一代又一代的历史。陈志武指出,“传统中国家庭忒以利益交换为目的了,一旦婚姻、家庭都成了实现生存概率最大化的工具,每个人都没有自己,而只是为别人活着的工具。”(陈志武,2009,b)。陈志武关于中国人的结论与梁潄溟关于中国人的结论是一致的。梁潄溟说,中国人在人伦中,“在伦理情谊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早已超过了‘承认旁人’那句话,而变成‘一个人似不为其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梁潄溟,2010,71)。如果陈志武是对的,那么中国人“只是为别人活着的工具”的传统习俗也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这样的习俗是不会轻易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