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发[1]
一、深圳市罗湖区课堂改革切入点——案例分析:“校长每周一小时学习会”
(一)政策背景
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07版刊登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一篇文章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提到一句话: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句话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指的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度地改革;第二部分是到底应该如何改革,教育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聚焦课堂,掀起课堂革命;第三部分即这样改革背后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这一轮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至今已经经历了17年,17年之后的今天,教育部长为什么还要提出掀起“课堂革命”这一改革,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当前的课堂改革极其重要,第二是因为目前课堂改革效果甚微。这不禁令人思考:为什么课堂改革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校长、教师很少能真正体会到“课堂革命”到底应该怎么进行,真正的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都没有真正地实践所以也很难进行改革。所以首先要对校长和教师学习方式进行变革,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课堂革命”。
(二)“校长每周一小时学习会”的具体实施
一个好校长就代表着一所好学校,如果能够好好地培养罗湖区77个校长,这77个学校应该会有很大的发展。罗湖区启动了校长学习会,具体就是每周花一小时将各学校校长聚集起来进行研讨和交流。那么学习会具体应该做哪些工作?基本的形式“自主分享+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专家点评”。各学校校长根据各自学校的几个重点工作板块,例如领导管理、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师德建设、学生发展、办学特色、教育信息化改革等各种不同的板块,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自主选报。如图1所示,每一次校长学习会上具体流程如下:第一部分,首先会有一个校长先做15分钟的自主分析。这个过程中其他学校的校长也要不断地思考,报告之后要进行问题交流。接下来,问题交流与分享部分,其他校长要根据之前的报告进行提问,例如,通过这些举措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等问题。也可以对一些内容做出分享并给出建议,作为一名校长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学校以外,还能给其他学校提出什么建议。第一部分的15分钟结束了。第二部分进入到小组讨论。六个人为一组,每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每一次的主题讨论都有一个人做记录,把大家的意见形成小组的共识,并且进行各小组之间的排序。第三部分,15分钟汇报交流时间,每组推选出一名组员来汇报小组所讨论出的观点。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使所有校长都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这个过程中,全员参与并深度地学习和开拓思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头脑风暴、发散思维的过程。第四部分,进入到专家点评,每个小组会请一名专家,由这位专家对这次的学习会做点评、总结、延伸和拓展。
图1 校长学习会具体流程
(三)全市规模的校长培训会
“每周一小时的校长会”已经成为罗湖区常态化的教育工作之一,我们还开展了其他类型的活动。例如,2017年10月12日,罗湖区举办了第十八期校长学习会,主题是“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做教育”,这次培训会的人员扩大到了全区所有学校的中层以上的干部,共计700多人。如表1所示,培训会分为小班上课,大班讲座。小班上课,请30个校长分成五组坐在台下,给校长上课。大班讲座,总共有700多人坐在下面观摩倾听,必要的时候也需要互动。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先做三个分析,第一个是内容分析,第二个是学情分析,第三个是目标分析。根据这三个分析再做好三个设计,第一个设计是流程设计,第二个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第三个是导学策略设计。并不是以教为主线,而是以如何学为主线来设计我的教学。这种活动的设计意图首先抛出问题,然后再进行主题的展示,主要是为了让学员都可以独立思考,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相互讨论。每个人思考之后才能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以后,再展示交流或者是汇报交流,然后再进行教师分享,最后再总结互动。
表1 “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做教育”教学设计
续表
续表
以“课堂革命到底需要哪些特点”为例做一个教学设计展现给大家。“校长每周一小时的学习会”为什么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主要是因为我们想掀起一场有效的“课堂革命”。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希望带来几点思考:教育部长发出“课堂革命”的号召,教育局局长如何推进、落实与践行?掀起“课堂革命”首先需要校长有深刻的体会、理解与认同。局长给校长上课,体验“课堂革命”;校长给教师上课,体验“课堂革命”;教师们会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地推进“课堂革命”。“课堂革命”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二、“课堂革命”的内在逻辑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
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01年课程改革启动的时候提出的目标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是具体该如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过去缺乏互动、缺乏对话的课堂进行转变,缺乏对话的课堂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如何教为主线来设计并实施的教学,以教材和教学经验为依据,来探讨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线的课堂一直是这种模式,我们还浑然不觉它有什么毛病,然而实际上,经过深度的思考以后,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如果长期运行,课堂就只有教没有学了。与此相反,一个充满对话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学为主线来设计教学的。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这才是依据。什么是以学为教,以学为本?过去老师是依靠教的模型,现在我们要将它转变为依靠学的模型。那么根据这样一个逻辑,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备课的时候,以及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应该首先选择一个起点,一个与起点相对的终点。起点就是学生,学生在哪里,学生今天要学的知识要具有什么样的基础,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风格和特点,以这些起点为基础根据课程标准聚焦今天的内容,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无论是知识、技能、价值观都分析清楚,然后以如何学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教师就是导学,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导学策略。
(二)课堂教学基本追求
关于课堂教学研究,我梳理并总结出了课堂教学的七个追求。
追求一:就是坚持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先学后教”,这样能够让学生去冲锋陷阵,但随之也带来一个问题,“先学后教”是不是给学生带来的课业负担过重呢?这就涉及如何把握好“先学”,这个时间该如何进行分配,“先学”的时间一定要放在课前吗?“先学”的内容怎么安排,先学的工具要不要设计,教师如何来引导先学,学生怎么去交流,教师要怎么跟进反馈,等等。
追求二:激发学生两种状态,这里面包含了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课堂对话。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什么状态,肯定不是昏昏欲睡的状态,而是非常积极的状态,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即认同自我,跃跃欲试,认同学习,乐此不疲;并且认同相互学习的伙伴,乐于交流;认同自己的老师,跟老师配合默契。只有自我认同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地参与搭配课堂对话,独立地思考,认真地阅读,与教师、同学对话。
追求三:用好教师三个策略,即倾听—串联—追问。
追求四:提高四种学习效果,即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以及探究学习的深度。
追求五:满足学生五个欲望,即受表扬被认可、表现与分享、交往与互动、发现与创造、体验与参与。
追求六:落实六种学习活动,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实践研学、网络拓学、互动展学、同伴助学。
追求七:体现七种文化元素。如果将课堂比作一个文化场的话,学生坐在里面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什么,这七种文化元素即以学为本、因材施教、相互信赖、富于激励、公平关爱、网络应用、学科味道。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有一个思考、一个应用逻辑。我个人理解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概括下来,即“讲出来”“学进去”和“写下来”,三者之间相互贯通。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首先是教师负责组织指导,进而帮助和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然后教师把这个过程讲出来并且记录下来,甚至是把这整个过程描述出来。“学进去”就是指课堂上要产生多维度的对话,需要思考的是怎么让学生更好地“学进去”?学习是一个“能动的对话”过程,那么“学进去”即发生了“能动的对话”。“讲出来”指的是学习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于课堂知识理解并思考,进而把所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真正地讲述出来,只有学习者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建构与思考、想象讲出来,才真正发生了学习。然而教师为什么要“写下来”,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因为这是一个整理思维、内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迁移能力的过程,使学习变得真正有效的过程,写下来使人精确,写下来使人深刻,写下来使人严谨,写下来使人智慧。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结论
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结论,我分享几点个人的观点。
(1)教学即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教要服务于学,教要促进学,教是为了不教。
(2)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以习得为本。教学要从“主要依靠教”走向“主要依靠学”。
(3)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重在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热爱学习,重在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创新。
(4)教学需要师、生皆有备而来,这样在课堂上相遇与互动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才能更好地建构与生成。
(5)学习是一个能动的对话过程。教学促进了对话,便促进了思维,促进了学习。
(6)只有学生个体的深刻思考与探究,才有小组的有效合作与交流,也才有全班的精彩展示与互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7)教学要尊重差异,促进个性化学习;教学要利用差异,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8)教学内容要加强主题统整,加强学科内打通、学科间打通、学科与社会生活打通。
(9)教学要聚焦学科素养,强化生活素养,发展全面素养,突出核心素养。
(10)利用信息化手段与互联网思维来重构课堂教学,是方向,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认为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也在课堂。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探索和变革我们的课堂。
[1] 作者简介: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