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挑战(1 / 1)

钟秉林[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2016年,各级各类学校51.2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65亿,专任教师1579万。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巩固率93.4%;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77.4%,正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5%,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发展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行列。同时,上好学校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国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教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一、高考改革的新挑战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和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启动,2017年8月完成首轮改革试点,经历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进入大学校园。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分类考试、一年两考、自选三科、注册入学、异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等高考入学考试方式与内容的改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高校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和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也对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挑战,倒逼教育领域深化改革。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不能从应试的角度被动地应对高考改革。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探索分类分层分科的选课走班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基于事实和数据,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并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拓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

(三)探索管理体制创新

高考改革倒逼高中学校推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进程。要改革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调整教学组织;创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课表编排,提高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适应自主选课、分层教学的要求,加强校本培训,开设拓展性校本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当前,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学科潜力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变革学习制度,实施选课制、分层教学、“走班”教学,构建教学新常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设讲座、体验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

总之,高考改革强化了学习者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有利于拓展学习空间与学习资源,推进现代化学习管理方式变革,激发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课程素养的提升,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下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互联网教学的新挑战

移动和知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知识传播的方式正在由传统的单向传递转为多向互动。教师的角色正在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新型的学习伙伴的关系。

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利于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也为促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提供了条件。同时,在线课程联盟的发展,对中国学校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推进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拓展、改善学校国际形象提供了新平台。

第一,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挑战。树立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多样化的质量观和现代的教学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桎梏,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样化、个性化地培养人才。

第二,对传统学习过程的挑战。互联网教学模式正在颠覆传统的学习过程,使知识传输的环节从课堂上前移到上课之前,通过学生个性化的线上学习来实现;而在课堂上,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反思、讨论与合作,实现知识内化的部分功能。

第三,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要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鼓励教师研发网上课程、参与线上教学、探索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相融合。

第四,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融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共享优质资源,改善学习效果。

第五,对传统教学管理体制的挑战。创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体制,调整教学组织以及教室布局;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优化教师考核标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和综合评价机制的建设。

还须指出,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和人工智能(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将对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机遇。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密切跟踪,积极探索。

三、STEAM教育的新挑战

STEAM教育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竞争力法》提出加强STEM教育投入,2007—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提出了促进STEM教育的国家行动计划;英国协**育、商业、就业等各部门共同开展促进STEM教育的项目计划;德国为助力“工业4.0”,自上而下搭建了STEM教育战略框架。我国重视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STEAM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STEAM教育的重要意义。STEAM教育是一种重实践的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科学和数学是较为抽象的思辨性学科,技术、工程和艺术则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应用型学科,将这几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第二,STEAM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创新学习方式。STEAM教育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基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项目,从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科研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改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度理解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及综合科学素养。二是注重学习过程。STEAM教育运用科学探究过程和工程设计流程,连接抽象知识与实际问题,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并且允许失败,因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失败的不断累积与超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三是改革评价方式。STEAM教育强调阶段性地检验学生个体的成长与不足,融入创新能力、时间管理、思考方法、沟通合作等评价维度,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思维与实践,为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第三,STEAM教育的实践路径。一是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跨学科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发挥各自所长,进行自主尝试,建构知识结构;通过团队合作,设计、修正和完善解决方案,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二是深化课程改革。充分认识不同学科在STEAM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结构,研发STEAM校本教材,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内容整合与有效教学;建立STEAM实验室或创客中心,为沉浸式情境化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三是多样化探索。可以尝试将STEAM课程作为特色选修课,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项目的参与机会;也可以尝试将STEAM教育融入日常的学科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学科间的联系,领悟知识的实用价值。四是建立互动协同机制。政府、学校、家庭、教研机构、教育社团共同参与,同时利用当地博物馆、图书馆、科技中心等社会资源,推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资源整合。

教育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应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挑战,锐意改革创新,进行多样化实践探索。

[1] 作者简介:中国教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