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有目标、有里程碑的一组会做得更好。这其实就是目标的动力作用。当然,这个动力作用产生的前提是个人积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没有这个努力,就不会有小步子的实现,目标的动力作用将大为削弱。
其实目标不只有动力作用,还有桥梁和指向作用,对于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目标及其作用
一个人无论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不知道向哪个方向行驶的小船,到哪儿都是逆风。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句话,让我们来看以下故事。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会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只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儿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个青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所以设立目标是我们幸福旅程的开始。
目标作为激发个人、令人渴望的未来事件,行为所要达到的最后目的,可以激励个体逐步向前行进。可以说,目标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幸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标与幸福的关系,我们放在稍后再讲,下面与大家重点分享目标有哪些重要作用。
1.桥梁作用
目标是现在基础上的未来。比奇(Beach,1990)认为,人们对自己未来所处情景的构建会把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并为以后追逐目标的决策提供基础。马库斯和纽瑞尔斯(Markus & Nurius,1986)认为,生活中的个体会通过自我想象的创造、自己未来如何做、自己如何看或感知未来等,把自己的未来带入现在的生活之中,把未来潜在的结果和自己目前的状态联系起来。比如,一位大学生想在大学期间拿到驾照,他会想象自己拿到驾照后可以开车的状态,也会想象为了拿驾照一定要参加十几天到二十天的培训,想象考试的情景,这时,未来与现实连接起来了:自己决定在哪个时期去报名参加培训?选哪个驾校?等等。目标就这样把我们的现在与期望的未来联系起来了。没有目标,可能现实不会朝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我们如果没有想过要考驾照,就不会想到要安排参加培训的时间。
作为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目标允许未来和现在双向流动。凯勒(Koehler,1991)指出,个体已有的知识和当前的心情会影响其未来目标的构建,反过来,已构建的未来目标也会影响人们现在的认知和感情状态。明确想象出自己未来是什么样的个体,更可能高估自己想象中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且比那些没进行这样预测的个体更可能从事与想象中的事件相关的行为。
没有目标这个桥梁,现在和未来可能会有鸿沟,我们可能会觉得,未来太遥远,未来太模糊,于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2.指向作用
卡尼欧和罗斯(Karniol & Ross,1996)认为,目标可以引导个体的思维、注意和记忆。思维以目标为开端,没有目标,思维便无法进行。当个体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并评价其进展时,目标便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注意。有了目标,我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就有了清楚的指向。例如,一位大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要考驾照,那么他就不会在意相关的广告和新闻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可能每天都在他身边,但他仍然会“视而不见”。可见,人们的认知活动,其实是需要一定的目标来指示的。
目标除了指引我们的认知以外,更重要的是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及其选择。例如,一位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考上一所“985”学校的研究生。那么他在大学里可能会大量地收集关于学校、专业、考研科目等的相关信息;在玩游戏与学习面前,他会选择学习;在一般科目与考研科目的时间安排上,他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考研科目上;等等。没有目标的指引,在遇到类似冲突时,他可能会随意选择,在生活中转圈。
3.动力作用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一些近期小目标的实现会让人产生自豪或快乐的情绪,或者让人收获到实在的利益,从而激发人们追求长远大目标的动力。回到本章“开启幸福”的小故事,有了里程碑,人们每到一个里程碑时,都有目标达成后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继续追求目标(到达终点)的动力。而那些没有看到里程碑的人,缺少这些源源不断的动力,特别是目标指向不明的人,更缺少这种动力,于是更容易放弃。研究表明,个体的未来目标可加强其行为动力的强度,促进概念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个体也有更强的坚持性。(Simons,Vansteenkiste & Lacante,2004)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有一样的动力作用。一般来说,个体可以孕育自己的目标(自我目标),发展与他人目标相一致的目标(与人共享目标),也可以采纳他人提出的目标(他人指定目标)。自从心理动力学产生以来,很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目标或与人分享目标比他人指定目标更具有动力性,指定目标本身破坏了人们从事活动的兴趣。(Deci & Ryan,1985)所以如果目标是自己想要的,其动力作用可能更强。
目标要发挥强大的动力作用,还需要个体制订计划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是没有目标,他们的目标很多,很大,很美好,可总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合理地构建远景目标,没有把远景目标分为多个近景目标,然后再制订一些具体的计划。个体究竟该如何制订计划以实现远景目标呢?杰勒德(Gerard,1998)指出,当被要求写下自己的未来目标,并写下设置目标的步骤、每个步骤要进行的活动、每项活动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结果、每项活动获得成功的机会和目标对自己的重要性时,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不好的学生对于怎样进行活动、设置目标有更好的想法。
经过以上分享,大家应当清楚目标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了。接着,再与大家分享目标与幸福有什么关系。
二 目标与幸福
目标与幸福之间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而且二者间的关系还会转换。
目标的实现可直接使人产生幸福感,因为它能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当人们达到目标时会产生快乐,而偏离目标或失败时则会痛苦。埃蒙斯(Emmons)曾研究了大学生21天的生活日记。结果显示,为学习成绩努力的人,在其经历成功时更能够体会到强烈的幸福感。同样,致力于发展友谊的人在经历这些积极的成功事件(如避免人际关系的矛盾)时,更能够体验到幸福感。目标的实现还能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幸福感。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在此就不举例了。
目标的确定也能直接带来幸福感,因为确定的目标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下一步的方向。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夺得世界冠军。在他第一次获得冠军时,记者问道:“你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用智慧取胜。”记者们都觉得十分可笑,在评论上说:“跑步是要用耐力取胜的,有智慧有什么用?他这次获得冠军只是一次偶然而已。”在第二次马拉松比赛中,他又取得了冠军,当记者再次问他“你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时,他又是只回答道:“我用智慧取胜。”几年后,他出了一本自传,其中写道:“在这几次比赛中,我都是以智慧取胜的,别人都不理解。然而,在每次比赛前,我都会把要跑的路线走上一两遍,看有哪些标志性建筑,回家后再把一些建筑物设定为一些小目标,这样四万多米的马拉松就被我分成了很多节小的路程。每次我都以百米跑的速度,向所定的目标冲刺。这样在整个路程中,我都是以百米跑的速度前进,所以取得了冠军。”
目标与幸福息息相关,实现高尚的目标更能让人幸福。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思考的生活没有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具有理性思辨的人会有一种崇高的目标,他能为高尚的目标去奋斗。人们要幸福,要达到至善,必须下决心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各种困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为高尚的目标奋斗,再苦、再难、再险,也应该是幸福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nhlyi)在《幸福的真意》中也说,如果选择的目标微不足道,不会使我们感到幸福。一个人的目标如果只是活着坐在沙发上,那他每天都是成功的,但是这并不能体现个人价值,不会使人感到幸福。当然,如果设置的目标太难实现,与自己的现状有很大差距,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体会到挫败感,同样不会感到幸福。
目标与幸福感的关系还是不断转换的,一旦达到一个目标,人们就可能要设定新的目标,己经达到的旧目标失去了对幸福感的影响力。因此,学会设立目标是使目标对幸福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的重要技能。
三 如何设立目标?
在谈设立目标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应当设计什么样的目标。
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提到,选择自我和谐的目标(即前面所说的自我目标,而非他人指定的目标)对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目标必须是我们主动选择的,而不是被动附加在我们身上的。追求这些目标不是因为他人觉得你该这么做或是因为责任感使然,而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快乐。举例来说,如果你不得不在他人的要求下,以金钱为目标,而放弃自己的所爱(如音乐),那么即使挣到了钱,你未必会觉得幸福。
那如何设立自我和谐的目标呢?让我们来看看泰勒·本-沙哈尔提供的建议。
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可按以下五步进行。
第一步:总结价值观念。大致描述一下你正在进行的领域和价值观念。例如,在家庭领域中,我重视开放、诚实、爱心的支持。
第二步:设立即刻目标。问自己:“今天我可以做的最小的且最容易的事是什么?”从一个最容易的小目标即马上可以实现的目标开始,对提高你的自信是很有好处的。设定目标时,将你要做的事具体化十分重要。例如,我一周要游两次泳,每次30分钟。不要做类似我要多锻炼这样空洞的陈述,最好把时间和地点都具体化。例如,我要每天练字半小时。
第三步:设立短期目标。问自己:“我在接下来的几天或几周里可以做哪些与自身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小事?”记住,要具体。你要采取什么行动?何时、何地行动?例如,今天,我要开始动手写论文,或者这一周我每天晚上要去锻炼一小时。
第四步:设立中期目标。问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周或几个月中,我能给自己设置哪些更大的挑战?”再次强调,要具体。例如,我要一周五天按照健康烹饪书上的食谱给自己做饭。这三个月,我要每天花一小时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
第五步:设立长期目标。问自己:“为了使自己发展得更好,在未来的几年中,我能给自己设置哪些更大的挑战?”这时你可以大胆想象,在未来的几年,你想实现什么?五年后,你想去哪儿?长期目标可以包括任何事情:毕业之后的工作、将来居住的城市、想要过的生活……要允许自己有梦想。
现在,拿出笔和纸来做这些练习。即使你现在没有时间完成它,至少先跨出第一步,哪怕花5分钟或10分钟。一旦开始,你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许多改变。写下你的价值观念、目标、达成这些目标的计划。
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设立目标应注意的一些细节。
第一,不要设立“停止型”目标。比如,有的人设定的目标为“我不再吸烟了”,这就是一个“停止型”目标,它没有联结现在与未来。“我不再吸烟了,那我做什么?”所以真正好的目标是要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类似“如果我不再吸烟了,午饭后我会出去走一会儿,呼吸点儿新鲜空气”。
第二,想象自己采取有效的行动。路斯·哈里斯(Russ Harris)在《幸福是陷阱》中提到这一方法,一旦你定下一个目标,闭上眼睛,花一点儿时间生动地想象自己在采取有效的行动。自然地想象。看见自己、感觉自己、听到自己采取有效的行动实现目标。注意你在说什么、做什么,不断地演练,直到你十分清楚你的行动是什么。当你给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新目标时,反复进行这个训练是有帮助的。当然它不能保证你实现目标,但是可以让目标实现更为可能。
第三,要把目标分解为行动计划。一旦确认自己的目标,你就需要把它们分解成行动计划。问自己:“完成这些计划需要哪些小步骤?为了执行这些步骤,我需要什么资源?我将在何时展开这些行动?”例如,如果你想重视英语,而你的目标是练习听力和口语,那么你的行动计划可能包括以下几点:找适合的材料;练习的工具;每天的练习时间;重新安排日程表,加入这个活动。你需要的资源可能是购买资料的钱。接下来,确定你何时开始做这件事。例如,我明早就开始练习口语。
如果你发现缺少完成目标的必需资源,那么你有两个选择:改变你的目标,或制订一个行动计划来获得必需的资源。
谈完了如何设立目标,其实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必须重新回头来讨论,那就是应当设立什么样的目标。前面说了应当设立自我和谐的目标,要设立发自内心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是发自内心的,却是完全只考虑个人利益、可能伤害他人的目标,可不可以呢?显然不行!
四 重谈自我和谐的目标
自我和谐的目标强调了符合个人价值,发自内心,自我和谐。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进来:其一是自我和谐和与社会他人和谐的问题;其二是自我暂时和谐和自我长期和谐的问题。
我们设立的目标一方面要自我和谐,另一方面应当与社会、他人、环境和谐。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不能伤害他人、社会和环境,也不能是社会法律所不允许的。例如,我们不能为了钱,去制造电脑病毒,去做高级黑客,或做赌王(至少在中国不行),等等。相反,个人目标的设定应当既要考虑个人价值(成就与潜能),又要考虑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为社会和后代所做的贡献等,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目标才是崇高的目标。
自我和谐的目标还存在暂时和谐和长期和谐的问题。比如,很多人在设立目标时,不了解自己的喜好,也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他们很随意地就设立了一个目标,当时觉得很“和谐”,但多年后发现自己入错了行或根本就是走错了路。所以要想自己的目标达到相对长期的和谐,我们是需要花一些功夫来了解自己的。我们要综合考虑我在乎什么(价值)、我想做什么(兴趣)、我能做什么(能力)、我有哪些资源等因素,才能达到相对长期的和谐。要做到这一点,大学生们应多了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认清自己的价值、兴趣、能力和优势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个科学规划。
结合以上二者,一个好的自我和谐的目标应当是在社会及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发自内心的、符合自我价值的、感兴趣的、能发挥自我潜能的、有意义的目标。要检视这一点,大家可以做一做以下“幸福行动”栏目中的练习一和练习二。我们只有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才能使自己的目标更和谐。
最后,希望大家记住:不知道向哪个方向行驶的小船,到哪儿都是逆风。相反,方向明确的小船,即使遇到逆风,终究也能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