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网站的出现是社会转型期妇联功能的演变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和女性群体的分化,为妇联组织的功能转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全国妇联办公厅于2001年8月提出《关于推进妇联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级妇联顺应时代发展,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在妇联各级组织之间逐步构建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体系,实现妇联系统的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网络化。在此情况下,各级妇联开始建设网站,网站逐渐成为妇联组织信息化建设普遍采用的形式,成为妇联加强和妇女群众及社会公众的联系、展示妇联形象的手段之一。
一、妇联网站产生的背景
1.社会转型期妇联组织功能的转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政府职能由以管理为主开始向以服务为主转变,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带来了妇女生存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使得在不同产业内就业的女性具有不同的分工方式和收入水平,这势必导致女性群体内部的结构性分化,如女雇员、女企业家、下岗女工、流动妇女、留守妇女、全职太太等。不同女性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其对生存、成长和发展等权益保护的要求也不同,这导致其对妇女组织的依赖和需求也不同。[5]在此情况下,妇联组织需要进入新的领域,发挥社会中间组织的作用,为妇女参与社会发展提供机会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维护妇女的利益。[6]因此,女性群体的分化带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女性需求。另一方面,妇女问题和性别不平等问题,如侵害女职工劳动权益、性骚扰、性别歧视、拐卖妇女儿童等问题日渐引发关注。这些变化对妇联组织相对单一的工作模式和传统的功能形成了挑战。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妇联发挥着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功能应在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转变。
1988年的妇联六届章程首次提出妇联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7]此后,妇联作为妇女群众团体开始由单一组织动员妇女参与社会转向呼吁社会关注妇女,功能逐渐向群众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转变。在组织职能定位方面,妇联将主要致力于维权,把性别平等纳入各级政府的决策主流。2009年,湖北恩施州巴东县女服务员邓玉娇刺死公务员案发生以来,要求妇联关注此案的呼声不断出现,有人致电维权热线,还有人联名写公开信等。除了当地公安机关之外,妇联就是舆论的第二个矛头所指。[8]2009年5月22日,中国妇女网发表头条声明,高度重视湖北巴东县发生的邓玉娇事件。妇联在新时期“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新定位,是一个明晰、准确的选择。[9]妇联功能正在发生适应社会转型期需要的转化。
2011年,在全国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会议上,陈至立指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服务,[10]主要表现在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满足妇女需求服务。在妇联的功能由行政性功能转向群众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的背景下,妇联网站作为妇联组织工作的平台,应配合妇联功能的发挥,在宣传妇联工作、传递信息、展示形象的同时,做好服务,尤其是女性维权服务的工作。
2.政务信息化潮流的出现
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完成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基础政务工作;80年代末,部分政府已建立内部信息办公网络。1999年被称作政府上网年,之后政府网站建设经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单向沟通阶段,地方政府除了在网上发布静态信息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双向互动阶段,政府网站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政府可实现全面的网上办公,部门之间也可实现网上公文流传、信息查询等;政务全面变革、整合与创新阶段。[11]电子政务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政府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其业务活动,履行其职责,实现其法定功能。[12]
妇联网站是妇联工作信息化的一种形式,是中国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它是妇联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提供在线服务和开展互动交流的综合性平台,也可成为人们了解妇联工作、查阅妇联信息、反映女性需要的重要窗口。因此,妇联网站不仅是宣传妇联工作的平台,更要通过网站加强和妇女群众的联系,提高妇联的工作效率和办事能力,成为妇联工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二、妇联网站的两种类型
妇联网站经历了从静态呈现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到凸显服务功能的发展阶段之后,呈现两种类型:以“中国妇女网”为代表的宣传指导型,以“上海女性网”为代表的服务宣传型。
1.宣传指导型网站:以中国妇女网等为代表
宣传指导型网站从妇联工作角度出发,传播妇联的方针政策,反映妇联工作,维护妇女权益。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动态、领导讲话、调研思考、妇女维权、儿童教育等内容,将目标访问者定位于妇联系统干部和精英女性。
2000年10月开通的中国妇女网由全国妇联主办,其致力于内容的权威性、思想性,宣传党的妇女工作方针、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力图成为“服务亿万妇女群众的网上家园”。这类网站还有重庆妇女网、广西妇女网、云南妇联网、北京妇女网、海南妇女网、安徽妇女网等。
工作宣传型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一是大量的妇联工作信息,包括工作动态、领导讲话、媒体快报、法律法规、巾帼风采、妇女发展、妇女维权、妇运潮汐等。这些信息具有工作帮助和指导意义。以“中国妇女网”为例,尽管网页上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缓慢变化,但其主要内容仍以工作宣传为主,公益和服务功能不足。据笔者观察,从2006年至2011年,其内容板块的名称略有调整,如将原有的“花儿园地”分成“婚姻家庭”“健康生活”“服饰美容”和“儿童天地”等,但内容结构无明显变化。
安徽妇女网的“杰出女性”在界定杰出女性方面有创新,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女性。杰出女性不再属于某个阶层的女性,而是全社会女性通过努力都可达到的目标。
二是不太稳定的维权救助互动信息。妇联主动利用网络的互动性进行服务,这表现在安徽妇联网站的“网站留言”上,其利用网络互动功能鼓励访问者对妇联工作和网站建设发表看法。与商业女性网站相比,其留言数量少,关注度小,但确实是妇联工作尝试互动、反馈的表现。
笔者分析其中一个较长的帖子,是受害女性为维权向妇联发出的求助信,网站在回帖里给予充分帮助。淮北市一名小学女教师在怀孕后,被夫家强行带到农村做胎儿性别鉴定。女教师提出离婚要求后遭对方威胁,因此想以死摆脱对方。回帖建议:丈夫这样做是违法的,依据《安徽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建议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权利;对受害者表示同情,并提供妇联联系电话、维权公益热线和反家暴热线。该回帖体现出妇联网站的沟通求助者和妇联的桥梁作用,是妇联联系广大女性的有效渠道,也是其发挥自身作用的有效方式。妇联网站应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充分发挥权利维护和法律援助的功能。但研究者再次登录该网站时,发现这方面内容被删掉。这说明妇联网站利用网络互动功能来实现对妇女维权的帮助是不稳定的。
三是少量的生活服务性信息,包括育儿、饮食健康、情感世界、服饰美容等。妇联网站在工作宣传、维权救助等信息之外,还有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实用性服务信息,但妇联网站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无法与商业化女性网站相比。
2.以服务为主导的服务宣传型网站:以上海女性网为代表
服务宣传型网站以2001年开通的上海女性网为代表。该网由东方网与上海妇联合办,其办网模式新颖,宣传口号、内容设置也独具特色。
第一,上海女性网与东方新闻网合作,尝试一种独特、新颖的办网模式。东方网2000年5月开通,由上海主要新闻单位与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开通后即开展一系列对外合作活动以扩大自身影响。上海妇联为促进妇联事业的传播和妇女工作的宣传,与东方网进行合作,利用东方网的影响和实力,充分发挥网络的多媒体功能,将工作宣传通过网络传播与青年女性的需要结合起来。这种合作在上海女性网开通10周年之际再次得到强化。2011年3月6日,在上海女性网开通10周年纪念仪式上,上海市妇联与东方网、《新闻晚报》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继续加强妇联与网络和纸媒的合作,促进上海妇女事业的传播和妇女工作的宣传。
除了与东方网合作,上海女性网还充分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在线视频和网络互动功能。在十周年纪念会上,二者合作开发“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集体)查询检索平台”,方便市民检索查询1960年以来历届受表彰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针对网友提出有关女性发展的问题如民生问题、家庭服务、外来女工、关爱女性健康、妇女维权、妇女民间外交等,网站还运用网络在线视频直播“嘉宾访谈”。
第二,上海女性网有独特和贴近女性的宣传口号。包括全国妇联网站在内的大多数妇联网站的宣传口号是“男女平等”,以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强调女性的独立自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上海女性网以“聪慧时尚 自信坚韧 创新进取”为宣传口号,将女性秀外慧中的气质、创新能力和自信的品德结合起来,具体而丰富地体现女性特质。同时,该口号还有鲜明的本地特色。近代以来,上海作为近代中国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时尚特色突出,上海女性网把“聪慧时尚”放在第一位,强调“我们因为世界而风华,世界因为我们而美丽”,对年轻女性更具贴近性。
第三,上海女性网以服务性和实用性为主。上海女性网以开阔的思路办网站,与综合性新闻网站东方网合作,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和海量存储的特点,信息量大,服务性信息和宣传性内容并重。其工作类和宣传性信息不直接呈现在页面,而是以导航条和超链接的方式呈现,供有需要和感兴趣的访问者打开超链接进行阅读。上海女性网服务性信息非常丰富,其服务性栏目包括健康、婚姻、亲子、时尚、家政、职业发展[13]等,其中一些栏目通过超链接来提供丰富内容。
网站为职业女性设置的“白领港湾”页面有多个服务性栏目,如女性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美好家园、女子课堂、SWPA摄影坊、保健顾问、美丽DIY、好书推荐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好书推荐”栏目,它为都市中忙碌的女性提供了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指南。
第四,开展网络调查,关注转型社会带来的婚姻、家庭观念变化,加强女性与社会的联系,发挥妇联的参政职能。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网民,网络化生存成为女性的一种生活状态,网络为妇联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也是妇联在新形势下展开工作必须重视的媒介环境。
通过网络进行有奖调查,[14]探析社会转型与都市两**情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是上海妇联利用网络开展的特色项目。2012年,上海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社会转型期的都市婚姻家庭观”系列网络调查,每月一期,截至2012年12月1日,共进行十期相关调查。[15]参与调查的男女两性人数相差不多,有时男性参与人数还超过女性。[16]调查触及社会转型期都市情感、婚姻、家庭等两性关注的热点话题,如裸婚、家暴、夫妻AA制、啃老、月嫂等社会热点问题;而“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调查,则把新闻热点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这些调查,调查者能够切实把握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观念变化,并以此为据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表现出深度干预社会的特征。
由于这些调查在一年内完成,时间跨度不大,目前还没有资料显示上海妇联通过这些调查在参政方面提出哪些具体的建议,但根据妇联通过以往的调查发现[17]来建言献策的经过可推断出,这种社会调查是向政府建言献策的基础,是妇联参政的一种渠道。
第五,开设微博平台,进一步公开妇联信息和发挥服务功能。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自2009年新浪网推出微博服务之后,我国的微博用户人数迅速增加。同时,微博具有的实时发布、互动、分享等个人广播的媒体特征,使微博不仅渗入网民生活,也大大改变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促进政府进一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此背景下,2012年3月8日,上海妇联网开始利用微博开展服务,其“交流互动”栏目有四个微博链接,分别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东方微博和上海滩。[18]标签为“上海女性shwomen”的新浪微博用户,每天发布信息,并被网友转发和评论。截至2015年4月16日,上海女性官方微博在新浪网的粉丝量近4.2万,微博数7580条。
微博终端的多元化使手机用户可随时随地发布微博,加上微博的个人广播特征,使得网民可以关注和被关注,因此,上海女性有多少粉丝,就有多少个人广播。这些粉丝在关注上海女性微博的同时,也会被自己的粉丝所关注,这样,上海女性的粉丝量在理论上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并及时发布信息,上海妇联把自己和女性大众联系起来。
此外,上海女性网的“嘉宾访谈”栏目由妇联和东方网合办,邀请各区县分管领导、知名女性和专家学者就女性话题展开访谈,这也是它与其他妇联网站不同的地方。
通过网络调查、开设微博等方式深入社会,发现关系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等问题,通过“两会”提案和领导参与的“嘉宾访谈”,上海妇联通过网站实现了自身的沟通和桥梁作用,成为服务平台、工作平台和宣传平台。网站因此获全国妇联系统省级十佳网站、上海市第四届优秀网站称号,网站还在全国省(市)级妇联网站中率先推出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