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女性期刊的复兴紧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脉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律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大众文化开始发展,港台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剧、商业广告大量涌入。在大众文化氛围的形成中,女性期刊以复刊和新办两种方式悄然登场。
一、《中国妇女》复刊与多元化发展
1978年复刊的《中国妇女》开始革新内容,体现出“忠于妇女生活,忠于妇女解放,格调高雅,内容精练,文笔流畅,时代气息浓厚,贴近读者等特点。”[2]同时,在广告和发行方面进行革新。1981年起,杂志开放发行,开始承接广告业务,读者群也逐渐扩展。1999年,《中国妇女》改为半月刊,彩色印刷。
通过对女**变化和阅读需求的研究,深入读者市场调研,并结合社会转型期女性对法律援助的需要,《中国妇女》从原先的宣传中发展出维权业务,并把原有的维权工作延伸为女性专刊,创办《中国妇女/法律帮助》专刊。杂志从读者和市场的反馈中不断改刊、改版,面向公费、自费、广告三个市场,并在2001年开始每年推出“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等大型读者活动,由知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担任评选顾问,扩大杂志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在细分化发展方面,《中国妇女》按照细分读者和细分广告市场的原则,创办了《好主妇》《悦己》《爱女生》等系列女性杂志,逐渐形成了包括《中国妇女》《中国妇女/法律帮助》《好主妇》《爱女生》《悦己SELF》在内的期刊群。
除发展期刊之外,杂志社还开设其他业务,促进自身发展。1998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妇联系统首家影视机构——北京华坤影视有限公司;2002年经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华坤女**调查中心,开展女**调查;2004年经国家民政部注册批准,成立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打造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和大型活动平台。复刊后的《中国妇女》在坚持宣传党的妇女政策的前提下,开始凸显服务功能和多元化发展的特征,这与之前的刊物明显不同。
二、地方妇联刊物的创刊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级妇联兴起创办女性期刊的热潮。除个别地方妇联出版用于交流工作的内部刊物和公开出版的女性报纸之外,大部分地方妇联都出版发行婚姻家庭情感类女性期刊(见表3-1)。20世纪90年代初,妇联系统的女性期刊已发展到36种,月发行总量已经达到1200万册,约占全国期刊发行总量的5%。[3]此时的女性期刊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继续发挥宣传职能的妇联系统刊物,主要是一些内部刊物,如《青海妇工》《吉林妇运》《辽宁妇运》等;二是面向女性大众、以情感婚姻家庭和生活服务类信息为内容的刊物,如《家庭》《知音》《女友》等。这类刊物参与文化市场竞争,以丰富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吸引读者注意力来实现期刊的经济效益。
表3-1 妇联主办期刊一览表[4]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