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媒介发展史上,最初是报刊不分的,许多名为报的媒介,在形式上和期刊几无二致,刊期长,书本式装订。女性媒介亦不例外。1898年7月,中国第一本女性期刊《女学报》创办于上海,这是中国女性媒介诞生的标志。至今,女性期刊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传统女性期刊的出版可追溯至1939年。是年6月1日,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一份专门以妇女工作为对象的月刊《中国妇女》,以宣传党的妇女政策,提高妇女觉悟和文化水平,动员女性参与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毛泽东题写刊名并赋诗祝贺:“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贺词不仅强调妇女在抗战中的作用,还对《中国妇女》杂志寄予厚望。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及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办《解放日报》,《中国妇女》于1941年3月8日停刊,共出版2卷22期(第1卷12期,第2卷10期)。
一、全国妇联机关刊《中国妇女》的创立
1949年7月,全国妇联成立不久就决定复刊《中国妇女》,并将其作为机关刊物,更名为《新中国妇女》。新中国成立后,妇联作为负责妇女工作的重要部门,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和发动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妇女》因此成为完成此任务的重要平台。
该刊在《见面话》中申明了办刊宗旨,即“帮助读者学习如何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中国当前的妇女问题及妇女解放的途径,从妇女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中,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艺创作等方面来研究妇女问题和妇女运动,帮助读者正确地全面地认识新中国妇女解放的途径,并循着这条大道前进,同时也将更进一步帮助各地读者了解妇女生活和妇女工作情况,交流妇女工作经验,供给妇女工作资料,指导妇女运动的发展。为此,《新中国妇女》月刊,将是一个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刊物。”[1]1956年该刊更名为《中国妇女》,1959年改为半月刊。1966年,应蔡畅的请求,毛泽东再次为《中国妇女》题写刊名,沿用至今,1967年因“**”而停刊,1978年复刊。
二、地方妇联机关刊创办
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妇女》的出版,地方妇联也相继创办一批女性期刊,如《西北妇女》《北京妇女》《现代妇女》等,还有一些为少数民族妇女创办的妇联刊物,如内蒙古妇联于1950年创办蒙文刊物《内蒙古妇女》。这一时期的女性期刊都是妇联机关刊物,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中心任务和妇女工作方针,引导新中国妇女运动,塑造新时代妇女形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刊物以群众性、政治性为主要特点,是妇女解放运动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中国出版年鉴》《中国出版发行机构和报刊名录》等年鉴和历史资料中,上述期刊均被归为政治、法律类期刊,或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除全国妇联主办的刊物之外,绝大多数女性期刊相继停刊。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各省妇联的机关刊才开始复刊,并在内容上向情感、婚姻故事类转变。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传统女性期刊:强调宣教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和新闻管理体制等原因,此时的女性期刊与改革开放后复兴的女性期刊相比,内容偏重直接宣传国家意识形态。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媒介承担着传达政府精神、配合政府落实各种政策、发动民众的宣传职能,号召全民参加保家卫国、生产建设运动。随着20世纪50年代初对私营报纸进行的公私合营,媒介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到1952年年底,全国所有原为私营性质的报社都实现公私合营。随后,报纸逐渐被纳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原来非私营媒介中的经营因素也完全消失,媒介完全成为意识形态的媒介。在上述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办的、以《中国妇女》为代表的妇女期刊,作为妇联机关刊物,以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提高妇女地位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形式及办刊理念与时代特定的政治背景相一致。
以《中国妇女》为例,1956年的《中国妇女》仅有32页,封面多反映新中国妇女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幸福的新生活,或先进妇女的代表。以该刊1956年的封面为例,3月的封面是梁玉龙的油画“各界妇女欢庆‘三八’国际妇女节”;4月的封面是出席全国人民政协会议的政协委员龙冬花给毛主席敬酒;5月的封面是天津拖拉机制造厂先进女工李金钟正在教徒弟刘锡珍操纵苏联的新式镗床。杂志带有鲜明的政治烙印,很多杂志的页眉页脚都有宣传劳动口号或社会主义改造的标语。
从内容上看,每期《中国妇女》的开篇都是重要的社论或领导讲话、指示,刊物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向全国妇女通报国家新近大事,进行政治宣传和思想教化的功能。
首先是报道妇联新闻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妇女的指示和讲话。以1956年为例,1月是《全国规划,加强妇女儿童福利工作——章蕴副主席在全国妇联第二次妇女儿童福利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要》;2月开篇是毛泽东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的序言》;3月有《毛主席关于发动广大妇女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还有社论《争取作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5月,刊发邓颖超在全国工商业者家属和女工商业者代表会议上的报告《跟着祖国前进,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中国妇女》还关注国际社会现实和理论的发展状况。以1956年为例,1月有《越南妇女为和平建设和统一祖国而斗争》《各国女工积极筹备国际女工会议》;2月有周修庆的《美国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3月有宛隆的《在美国铁蹄下的日本劳动妇女》;4月有舒适、张光华的《宏伟的苏联第六个五年计划(图解)》。
《中国妇女》还承担着意识形态教化的功能,这体现在它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话”栏目。例如,1956年1月发表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杂志还发起了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有关个人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思考,如1956年2月陈毓蕙的《社会主义改造带给我的好处》,徐景淑的《诚诚恳恳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宣传先进妇女也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一个重要方式,1956年3月的《中国妇女》“三八节特辑”宣传了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妇女,如谭芳叶的《坚持产品质量的女检查员》,徐芳的《炼焦车间女主任》等。
《中国妇女》上有关女**的内容表现为婚姻家庭问题的讨论和育儿、家务等问题。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的大讨论,如1956年1月的《我们夫妇关系为什么破裂》,参与讨论的文章有《罗抱一的行为是剥削阶级思想的具体体现》《谈谈刘、罗夫妇的婚姻基础》《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坚持什么》《我们夫妇和好了》等,讨论的核心是应树立怎样的婚姻观。《中国妇女》还有关于少量女性健康与家庭育儿、家务、服装样式、文学和书籍等方面的内容。例如,1956年1月有《节日的菜和点心》;2月有《注意孩子的语言发展》,严文井的小说《小云的歌》;4月有《服装样式》和《怎样选择服装的色彩》等。
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妇女》以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知晓国内外形势以及改进生活观念和把握生活细节,来培育新中国妇女的主人翁意识和生活幸福感。在新中国的妇女期刊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妇女》作为全国妇联机关刊物走在了最前面,成为被其他妇联机关刊物效仿的楷模。
当时的女性媒介以各级妇联主办的期刊为主,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强调媒介的意识形态和宣教功能,媒介的商品属性没有凸显,女性媒介的话语与国家政治话语高度一致。在当时的媒介环境中,女性期刊以面向精英女性为主,而面向普通女性、具有商品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女性期刊还没有诞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