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型个性化武器意象有两个基本共性:一是武器意象本身无法简单划归冷兵器意象和现代武器意象;二是强调隐秘性或隐形能力。
“隐秘”和“隐形”象征较强的心理防御状态,尤其会下意识地使用“压抑”“回避”“隔离”“躯体化”等应对机制。临**出现的最极端的情况是,每当来访者感到危险时,连人带武器都能瞬间隐形。在潜意识里渴望隐秘或隐形(不局限于“挑武器”意象体验),是一种“藏匿”,往往体现了以下两种心理动机。
(一)渴望被关注
有的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也许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也许是经历了某种创伤性事件或创伤性体验,潜意识里感觉自己被忽略,或不被重视,像个战战兢兢的孩童一般躲在暗处,睁大眼睛,时不时地探出头来张望父母,张望外面的世界,期盼着自己在这场“藏猫猫”的游戏中被找到。他们的心理年龄也因此固着在幼年时期。
在这个心理过程中,“被找到”的兴奋远大于“藏匿”的快乐。小心翼翼地躲藏,不过是为了快一点被发现。看似矛盾,实为因果。所以,与其说是“藏”起来,不如说是渴望被看到。
(二)渴望被忽略
有的来访者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在儿时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太多的被关注,或被过度保护,心里不断堆积着厌烦、不安和焦躁,总想找机会藏起来,哪怕只能享受片刻的安宁与自由。于是,一有机会,就“藏”起来了。他们在潜意识里真心渴望被忽略,不希望被看见——至少不要总是被看见。
原因在于,那种总是被看见的感觉,仿佛永远活在舞台上,周围永远有眼睛在看着自己,没有隐私,没有秘密,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不敢休息,不敢放松,生怕被别人看到自己“不够美”“不够好”“不够优秀”,又不敢冒险让别人看到自认为的“不够美”“不够好”和“不够优秀”。所以,他们渴望谢幕,渴望散场,至少希望自己有能力去决定何时被看见,何时被忽略。
在这个心理过程中,“藏匿”是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因而,与其说是“藏”起来,不如说是渴望能控制。
来访者,女,26岁,硕士研究生,独生女。
在她想象的武器库里只看到一样东西——一粒黄豆大小的银色按钮,上面刻着奇怪的文字,“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她说,“只有我能看懂”。离开武器库时,她用一种打耳洞的机器把这个按钮嵌在自己左手的虎口处。
心理咨询师:“如果有危险来临,这个按钮会怎样帮助你?”
来访者:“我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用右手轻轻一按,我就隐形了,别人就看不见我了(笑呵呵地缩了一下脖子)。”
心理咨询师:“除了帮你隐形,它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来访者:“没有,只要别人看不到我就够了,因为只要我隐形,别人就伤不到我了。”
心理咨询师:“你最希望谁看不到你?”
来访者:(低头,沉默不语)
咨询师:“或者说,你最希望在谁的面前,自己可以隐形?”
来访者:“我爸。”
心理咨询师:“当你说到爸爸的时候,心里什么感觉?”
来访者:“(眼睛湿润)难过……还有失望。我从小到大,无论做什么,不管我多么努力,他好像都看不见,永远是一副冷面孔。我不止一次地想过一个问题:我爸根本就不喜欢我,他根本就不想有孩子。真不明白,他为什么生我……”
解析
这是一个渴望被看到、被认可的孩子。父亲的教养方式和冷淡态度,带给来访者较大的自卑感和无助感。她习惯于压抑和退缩。然而,一味地压抑和退缩会导致对方更加“看不见”她,更加忽略她的感受和需求,父女关系变得更冷(缺乏温暖感)和更淡(缺乏情感交流和情感连接),这又加重了她的自卑感和无助感,只得继续压抑和退缩……接连往复,恶性循环。
首次提到神奇按钮的“隐形”功能时,来访者下意识地缩了一下脖子。对于未成年的小孩子而言,“脖子”代表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这个不经意的肢体动作,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动作——在父亲这个“权威”面前是怯懦的、退缩的、不敢表达真实想法、却又怀有期盼的。
在她的意象里,“按钮”上刻着除了她谁也看不懂的奇怪文字,这个细节有双重意义:一是“我不被理解”;二是“我不理解爸爸”——二者互为投射。
来访者,男,20岁,在美国读大学,独生子。15岁时,父母送他到美国读书,成绩一直很好。每次回国期间,他的情绪都焦躁不安,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摔东西,事后又后悔。关于读书,他有时会说矛盾的话:“我不想去美国念书了,我能留在家里啃老吗?”“上完大学我要申请读研究生,毕业以后留在美国生活,你们没事儿别来看我。要不你们再生一个吧。”……后来,他主动提出要做心理咨询,父母同意,遂利用假期独自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你说,回国休假期间,经常忍不住摔东西。在你的记忆里,哪次摔得最狠?”
来访者:“上次回来,我跟我妈生气,把新买的iPhone6s给摔了,从我的卧室直接扔到客厅。我家客厅是大理石地板,当时就摔碎好几块儿,废了。”
心理咨询师:“那一次,发生了什么?”
来访者:……(略去)
心理咨询师:“听上去是挺无奈的。”
来访者:“唉……”(叹了口气,摇摇头,两手一摊,身体靠在沙发上)
心理咨询师:“请你闭上眼睛,仔细回想摔手机的那一刻……如果不把手机扔出去,而是把那股劲儿变成简单的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来访者:“烦不烦啊?!老师,我这么说的时候,怎么感觉手机好像变成一个武器了。它不会伤人,也不会要人命,但是它能发射麻醉剂。手机背面有一个红色的键,我对着谁一摁,那人就睡着了。如果对着我自己摁,我就消失了。”
心理咨询师:“那人睡着了,或者,你自己消失了,对你有什么帮助?”
来访者(眉毛上扬):“就没人能找到我了呀!我要是连按3次,那人就忘掉我了。”
解析
这是一个渴望被忽略的孩子。母亲的过多关注是他重要的压力源之一。在理性上,他明白这是母亲的爱;在情感上,他不喜欢这种爱的方式——温柔的强势。同时,又担心自己不够好,不足以回报母亲的爱。所以,他想到一个自我保护的办法,就是“消失”。
“手机”象征关系的连接和情感的沟通。带有麻醉功能的手机,意味着机主既不希望破坏现实层面的关系,又不希望总是被关注。显然,来访者尚不能有效地解决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问题和沟通问题。
关于读书的矛盾说法,一方面是他感受到了母亲害怕自己长大的心理状态,无力挣脱时不如用退行(regression,也是一种防御机制)的方式迎合母亲,故有“啃老”之说(用摔东西的方式控制父母的情绪,探测父母的心理底线,犹如一个乱发脾气的幼童,同属退行);另一方面是他希望自己能够更加优秀,摆脱被过度关注的束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故有留在美国读研、生活等说辞。所谓“再生一个”,既可以转移母亲的注意力,减少对自己的关注,又能够补偿自己“不够优秀”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