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火炮(1 / 1)

火炮,即炮,是指口径在2厘米以上,能发射炮弹的重型射击武器。所谓“重型”,代表其心理能量超过“枪”,同时,心理自由度不如“枪”灵活。除此之外,性格直爽也是所有炮意象共同的心理象征意义。

炮的种类很多,有迫击炮、榴弹炮、加农炮、高射炮等。我国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火药发明后,改为用火药发射铁弹丸。在“挑武器”时,像其他现代武器意象一样,引导者需要关注想象者所选择的炮的具体种类、安置何处、是否装有弹药、有无其他强调的细节等。

现将临**常见的几种炮类意象及其心理意义介绍如下。

(一)大炮

大炮历史悠久,属于重型攻击武器。早在1914年,俄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门自行火炮诞生于1917年的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此后不久,法国人为了让笨重的牵引式火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转移,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了一门野战炮,从此,大炮具备了机动越野性能。大炮的主要象征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情绪宣泄波及范围广,容易对社会层面、较远的人际距离产生影响。

第二,由于波及范围广、情绪能量大、初速快,一旦宣泄,对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破坏性较大,即所谓“杀伤面积大”。

第三,上述两个特点引发了第三个特点:不可控性高——直来直去、口不择言、向外攻击性强等心理特征导致情绪宣泄极易伤及无辜,而且对于所造成的现实后果很难收场。换言之,性格如“炮”的人,当有消极情绪时,在公开场合的发言好似“炮轰”,容易被人误解,也容易产生消极反应。

第四,军事意义上的大炮,穿甲效力强。“穿甲”是指弹体和靶体的撞击所产生的侵入和击穿现象。穿甲效力强意味着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耿直、倔强、有毅力;二是人际冲击力强;三是在较短时间内,造成较严重的人际破坏。

(二)火铳

火铳,有时亦称火筒,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在现实生活中,火铳能以火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钢珠等(见图4-4和图4-5)。

图4-4 火铳(中国北洋官造)

图4-5 火铳(法国制造)

火铳意象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火暴脾气。沈从文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大小阮》里,曾用“铳”字描述小阮离校时对打更人刘老四讲的一句话:“不许说我回来过,说了张少爷会一枪铳了你。”这句话说得很“冲”(此处音同“铳”)——心理力量较大,有刺激性。想来这位张少爷也应该是个火暴脾气。

二是不可控性。火铳以发射散弹为主,无论是何种材质的散弹,只要发射出去,火力就无法控制。所以,在有效距离之内具有不小的威力。这表明,“火铳”在较近的人际关系里宣泄消极情绪时,特别是愤怒情绪,被攻击方的心理层面受伤较重,并且,受伤最重的未必是“火铳”最想指向的那个人。换句话说,“火铳”宣泄情绪时,容易造成“误伤”。

2016年8月19日,湖南省某地发生一起4岁女童被火铳击中事件,100多颗小黄豆大小的钢珠打入体内。当时,使用火铳射击的8岁男孩儿,只是想吓唬一下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结果,铳里的钢珠子弹全部打到站在最前面的这个小女孩儿身上。她的面部、脖子、胳膊、胸腔、腹部都被击中。

解析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火铳”的心理象征意义:火暴脾气和不可控性,还能感受到当事人——儿童的一些心理特点:简单、直接、不压抑、自控能力较弱,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比较依赖外部条件和偶然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尤其是男生,常常通过制造事端的方式来获得关注,或获得接触其他小朋友的机会。至于这种方式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或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儿童很难意识到。这与他们的心智发育进程及其特点有关。

(三)掷弹筒

掷弹筒,也叫超轻型迫击炮(见图4-6)。其攻击范围介于手雷和火箭筒之间。

图4-6 掷弹筒

掷弹筒的主要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心理隐蔽性高。在实际操作中,掷弹筒的优势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在较近距离内可控制杀伤力,能够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是指保障军队发扬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如地堡、堑壕、交通壕等)和隐蔽物后的敌人。使用者可以隐蔽在障碍物的后面进行发射——以“掷弹筒”为主导人格的人,善于压抑和隐蔽自己,也可以在对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发飙。

第二,具有一定的心理灵活度。掷弹筒可单兵使用,且操作简单,便于移动。或者说,在“挑武器”意象体验中,选择掷弹筒的人,比选择大炮和火铳的人,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第三,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此象征意义涉及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意象——化学武器。如果来访者在意象里使用掷弹筒发射化学武器,则代表该来访者情绪压抑严重,甚至已经积淀成某种严重的心理疾病。

化学武器素有“无声杀手”之称,通过爆炸的方式(如炸弹、炮弹或导弹)释放有毒化学品,通过造成窒息、神经损伤、血中毒、起水疱等令人恐怖的躯体反应产生杀伤力。随风传播和扩散的特点,使其杀伤范围比常规武器大很多倍。

在人类的潜意识里,“毒”和“鬼”属于同一类意象,都象征强烈的情绪压抑,或某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同的“毒”和“鬼”象征不同的心理疾病。因此,在梦境或意象想象过程中,无论是单独出现化学武器形象,还是与其他事物组合出现,均代表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

世人皆知,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军首次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性气体或喷嚏性(呕吐性)气体,致使许多中国士兵失去意志和战斗力。

化学武器的破坏性和不可控性不可小觑。正因如此,1993年1月13日,《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或称《化学武器公约》,简称《化武公约》)在巴黎的一个仪式上开放签署,两天之内就有130个国家签署。《化武公约》于1997年4月生效。到2003年7月,此项公约已有153个缔约国,并且,有了一个履约组织——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希望我们都还记得,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曾经就此公约进行了将近20年的谈判。当时,各国参加谈判旨在谋求达成一项国际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并确保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这种可怕的武器。

(四)火箭筒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见图4-7)。心理能量显然高于火铳和掷弹筒。

图4-7 火箭筒

火箭筒的象征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具有一定的心理灵活度。源于火箭筒质量小,便于单兵携带,既能巷战,也能在碉堡、掩体及野战工事里使用。

其二,人际针对性强。在现实操作中,火箭筒的射击精准度较高,主要发射火箭破甲弹,还可以发射火箭榴弹以及其他火箭弹,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运输车、军事器材,或摧毁工事等。

其三,人际破坏力高。就象征意义而言,坦克、装甲车辆等都代表较强的心理防御性,而火箭筒的射速快,火力猛,杀伤力非常大,能够直接破坏,甚至摧毁这些防御性高的象征物,因此具有“人际破坏力高”的心理意义。

其四,易“责任外归因”。责任外归因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以火箭筒为主导人格的人,在解释情绪或行为、结果的时候,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因素或他人因素,缺乏必要的自我反思。这是因为火箭筒无后坐力——宣泄情绪的过程中,或宣泄之后,当事人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心理能量都是投向外部的。

(五)暗器炮

暗器炮以袖炮使用最广(见图4-8)。

图4-8 袖炮

袖炮是一种混用火药的特殊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变而来,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细小,故名“袖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细的竹管制成,长约40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铁箍。竹管一端为炮口,周边包以薄铁皮;竹管另一端为药凹,也套以薄铁皮。先将火药填入竹管,务要匀实,再将石珠(黄泥珠也可)填入。使用时,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击药凹部,引发火药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较大杀伤力。清末民初时,护院们常使用袖炮,镖局中也有人用。

(六)与炮有关的微观意象

有些来访者在选择炮意象的过程中,会提到一些特殊细节,这些细节可被视为微观意象进行解读。

例如,有的来访者在描述炮意象时,会直接说:“我就是个炮筒子”(确实很直接),或者“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炮筒子”。“炮筒子”原指火炮设计时炮弹穿过的圆筒状装置,借此比喻可以象征来访者性情急躁、心直口快或喜欢发表议论。有时使用“抱怨”这一防御机制。

又如,有的来访者在想象中看到的炮弹是“糖衣炮弹”。在汉语里,糖衣炮弹简称糖弹,比喻腐蚀、拉拢,拖人下水的手段。但是,这似乎与“挑武器”意象无关。为此,心理咨询师需要耐心询问:“糖衣炮弹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些糖衣炮弹如何使用?”“如果你感到危险,需要用糖衣炮弹来保护自己,它们能发挥怎样的功效?”——充分遵循个性化原则。

再如,有的来访者会告诉心理咨询师,“我的炮里,装的不是炮弹,而是炮灰……”“炮灰”一词本是比喻参加非正义战争去送命的士兵。炮灰意象往往负载着来访者压抑已久或压抑较深的某种消极情绪,比较常见的是悲伤、无助和无奈。

遇到炮灰意象,心理咨询师最好陪伴来访者体会一下当下的感受,然后,引导他/她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带着自知去释放消极感受,以使消极的心理能量有机会自然地转化为积极的心理能量。

如果来访者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感受,或者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情绪感受,心理咨询师可以尝试运用“情绪的躯体感受”进行切入,先引导来访者仔细察觉这个过程中的身体反应,然后,再顺势导入情绪的具体变化过程。引导来访者体验的要点如下。

①身体最先有感觉或有反应的具体部位在哪儿?譬如,头、脖子、胸部、胃部、腹部等。

②这个部位的感觉或反应是什么?

③当身体的这个部位有这种感觉时,感受是怎样的?

这种引导方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利于来访者表达,很多人不善于表达内在感受,却比较容易说清楚自己身体的感觉,而内在感受是以身体为载体的;二是借由身体的感受引出情绪感受,有助于发现来访者在应对情绪过程中惯用的心理防御方式,并可由此探索这些防御方式对其身体是否造成了影响,以及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