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枪(1 / 1)

在讲“枪”之前,先谈谈现代武器所涉及的弹药问题。

在军事领域,子弹、火药、炮弹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杀伤力和攻击规模,在心理层面则代表消极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的积压程度。因此,进行“挑武器”意象对话时,遇到现代武器意象,心理咨询师总是要询问弹药方面的具体情况。例如,“火箭筒里有火药吗?”“战斗机里装炮弹了吗?”“你的手枪里现在有子弹吗?大概有多少子弹?子弹是在枪膛里,还是放在其他地方?”

借此,简要梳理弹药方面的几种常见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意象中,弹药与武器分离。

这种情境代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隔离”或“合理化”。隔离是指在潜意识里把“事”与“情”分隔开来,“事”可道与人听,却将由此引发的不舒服的“情”藏在心底。惯于使用隔离机制的人,就像是心里砌了一堵墙,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不愉快的事的时候,表现得很理性,也很冷静、平淡,仿佛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完全听不到他/她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他/她嘴里说着“我很痛苦”,倾听者也很难观察到痛苦的表情。

进一步来讲,“事”如空枪,“情”似装在弹匣或箱子里、藏于他处的弹药。二者相隔的距离越远,弹药所在的位置越隐蔽,代表隔离机制的使用强度越大,消极情绪的压抑程度越重。

合理化通常成为隔离机制的配套使用机制,是指个体无意识地使用似乎合理的解释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等进行辩护,以掩饰自己的过失或挫败,缓解焦虑,维护自尊。简单地说,合理化就是下意识地制造“合理”并非真实的理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酸葡萄心理”(丑化失败的动机)和“甜柠檬心理”(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善于合理化的人,在不开心的时候讲出来的话,不但不会直接指向对方,听上去还非常有道理。比如,面对一个惹自己生气的人,“合理化”的当事人会面色平静甚或微笑地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不是我有错,你不会这么对我的。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貌似合理,却非引发当事人不开心的真正原因。

当然,隔离与合理化的前提是压抑(repression)。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都含有压抑的成分,尤其是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但是,压抑又不失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者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觉察或回忆,以避免痛苦体验。这些与意识层面(包括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信条等)冲突的心理能量,由于不被意识接受而无法进入意识层面活动,但是,它们仍然在潜意识层面活跃着,沸腾着,只不过是不被意识觉察而已。

第二种情况,在意象中,没装弹药。

“没装弹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愤怒。这个意象的心理成因有两个:一是愤怒情绪压抑较少,尚未“攒”出弹药;二是出于心理防御,潜意识里不敢面对或承认已经“攒”出了弹药,所以在意象中看不到弹药,或者说,弹药意象由于不被接纳而不敢浮现。

不管是哪种心理成因,所谓“没装弹药”,确切地说,是指“未见弹药”。换言之,“没装”或“没有”弹药,代表“尚未积累出”或“尚不敢面对”愤怒情绪。

第三种情况,在意象中,弹药有变式。

譬如,手枪是一把水枪,里面有水;步枪喷出来的是火焰;机关枪里装的是虫子;大炮发射出去的是一堆匕首……形式上虽有变化,“弹药”的基本特性却是不变的,只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杀伤力和破坏性而已。

同时,还要结合这些特殊弹药意象原本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例如,“水”象征生命力和情感的滋养、繁殖/成长/创造、女性/女性倾向/母亲,有些情境下(指意象里还有其他的“性”象征物)可以代表“性”;“火”可以是怒火,也可以是妒火;“虫子”是象征自卑的动物意象,不同的虫子各有差异——毒虫代表怨恨,肉虫代表混日子,吸血虫代表情感被剥夺,蛐蛐等斗虫代表拼命(针对自卑感),蚂蚁等工作虫代表卑微感和勤奋,壳虫代表理性化、情感淡漠、把自己幻想成穿甲衣的武士等。

为了深入了解变式弹药意象的具体性能及其威力,心理咨询师需要询问这方面的细节,但始终不忘“挑武器”的初衷——引导来访者将注意力放在自我觉察上,尽可能用语言表达内心,带着自知去释放心中积压的愤怒以及愤怒背后的其他感受,将消极能量自然地转化为积极能量。

(一)手枪

手枪属于近距离射击武器。如前所述,“近距离”代表易伤及亲近关系,也容易受到亲近关系的伤害。

临床数据显示,在现代武器意象中,性格比较追求完美的来访者大多喜欢选择“手枪”,并在想象中不装子弹或枪膛内的子弹数量非常少。

意象中只装有一颗或两颗子弹的,每当问及“如何分配子弹”时,得到的回答竟是惊人的相似:“这颗子弹是留给我自己的。”“他/她(常指配偶)要是把我惹急了,我就先杀了他/她,然后自杀。”“大不了不过了……”

这进一步印证了手枪意象象征亲近关系里的攻击性,或者向内自我攻击(如躯体化、生闷气、自我惩罚、心生绝望或无助等)。

现在,再回到手枪意象上来。手枪的基本象征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性格干练、果断。更确切地说,以“手枪”为主导人格的人,性格干练、果断,做事看重结果,追求效率,不拖泥带水。

第二,象征指向亲近关系的攻击性,或者向内自我攻击。意思是说,情绪更不容易受到社会层面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容易受到亲近关系的影响,诸如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亲戚关系或朋友关系。

不论真正引发自己不开心的人是谁,“手枪”总是在亲近关系里表达不开心,特别是亲密关系(狭义指夫妻关系)。这是因为人在内心深处非常清楚将不开心的情绪发泄在谁的身上更安全。这种情况多是使用了“转移”(displacement)机制——把原本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下意识地转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具体来说,替代性对象/目标的转移,也可以是替代性方法的转移或情绪的转移。

第三,针对性强,对于现实关系的破坏性较高。由于是近距离射杀,易瞄准(针对某个具体的人),所以毙命性高——一旦扣动扳机(“扳机”可用来代表心理底线,宛如情绪的开关),表达愤怒情绪,易伤害彼此情感,甚至直接破坏亲近关系。

第四,无声手枪象征更高的隐秘性和压抑感。在现实层面,无声手枪是利用枪管外加装的消音装置,而使弹头的初速变慢,低于音速,避免子弹飞行时的呼叫声,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就听不到枪声了。

在心理层面,无声手枪仿佛一个沉默的杀手,比一般的手枪意象更善于/惯于压抑消极情绪。弹头初速降低,导致有效射程变短,意味着一旦释放消极情绪,易伤及最亲近的人,如家里人。

以上所述是手枪意象的共性意义。临床操作时,有些来访者在选择了手枪意象之后,会强调某一种具体的品牌。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通过日常积累认真体会意象细节,从而了解不同品牌的手枪意象的象征意义,重点关注其具体功能(即心理功能)和使用方式(即心理动作)。

这里以左轮手枪和驳壳枪为例。

从枪械历史发展来看,左轮手枪是最早的现代手枪,更规范的叫法应为“转轮手枪”或“转轮枪”。可靠(子弹即使卡壳,也可迅速进行到下一步)和威力大是左轮手枪的典型特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左轮手枪似乎总是和刺杀联系在一起。1881年7月2日,美国总统加菲尔德遇刺;1901年9月6日,美国总统麦金莱遇刺;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在这几起刺杀事件中,刺客使用的都是左轮手枪。为什么刺客都喜欢左轮手枪呢?答案似乎很简单,因为直到今天,左轮手枪仍然是世界上最可靠的手枪。

因而,就其象征意义来说,与一般的手枪意象相比,左轮手枪意象更强调行动快速和应变能力强。

左轮手枪优势突出,缺陷也很明显:装填速度慢。于是,能够自动装填子弹的半自动手枪诞生了。1896年,德国毛瑟公司生产了半自动手枪。这就是著名的毛瑟手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驳壳枪,正式名称为“毛瑟军用手枪”。

与左轮手枪不同,驳壳枪更代表一种文化情结——中国人对驳壳枪情有独钟。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驳壳枪几乎见证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全部历程。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当年,有不少中国军人携带两把或两把以上驳壳枪。一支带木制枪套,枪套通常是个木头盒子,这个盒子除了装枪还有其他的用处,可以安在枪把上作为一个枪托,以提高射击精准度;将另一支的准星磨平,插在腰间,便于拔枪射击。杨靖宇将军殉国时,身上带着三把驳壳枪。

驳壳枪的显著缺点之一是枪口上跳直接影响射击的精准度。聪慧的中国军人却想出了一个十分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这个难题,还将其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使用者右手持握驳壳枪,将枪机扳至速射档,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利用枪口的上跳作用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枪时完全相反——真乃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之举!

所以,“驳壳枪”不仅象征心理威力大,行动迅速,在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里,还代表一种智慧——“积极转化”的睿智。

(二)狙击枪

作为远距离射杀敌方的利器,在冷兵器时代,排在首位的无疑是弓箭。明朝人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说:“弓者,器之首也。故言武事者,首曰弓矢。”而在现代的热兵器时代,轻武器家族中最有效率的,自然是枪。其中,狙击枪来无影,去无踪,却能毙敌于千米之外,可谓“枪中之王”(见图4-1)。

图4-1 狙击枪

狙击枪是精准度和毙命性非常高的一种精密型步枪。“精准度”代表针对性和指向性,“毙命性”代表伤害性和破坏力。

其射程亦非普通步枪所能及。狙击枪能够在保证高精准度的情况下,比一般的步枪射击得更高和更远,所以,常常在军事冲突、反恐斗争和人质解救等现实行动中立下奇功。

狙击枪心理品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秒杀”二字。我们可以从一些现实资料中感受一下。

2002年,在美军阿富汗的巨蟒行动中,一个加拿大狙击手使用TAC-50狙击枪在2430米远的地方成功击毙了一名塔利班成员,一举创下了当时最远狙击距离的世界纪录。殊不知,普通士兵在练习射击的时候,多在100米的靶位上进行,就算在100米的距离上,要想用普通步枪打出5个10环,也是很不容易的。2430米相当于24个足球场连在一起,子弹需要飞行将近4秒的时间。

令人惊异的是,这个“最远狙杀”的世界纪录并未达到极限。2009年11月,一名英国狙击手利用狙击枪在2475米的距离上精准“秒杀”了两名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分子,解救出一名深陷重围的英军指挥官,刷新了此前的世界纪录。

为了更好地理解狙击枪,不得不讲讲狙击手。毕竟,狙击手比一般的枪手要求更高。“战场上的幽灵”“冷面杀手”“白色死神”……这些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形容词都是用来描述狙击手的。

一名优秀的狙击手除了要有好的枪法之外,还应该具备“狼”一样的性格特点(动物意象以其行为模式象征人的性格特点)。

1.颇具耐受力、稳定性和坚韧度

这种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保障其行动的有效性。换言之,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酷似“狙击手”的人即便受了委屈,心怀愤怒或不满,也不会轻易地外露情绪,或向对方表达,而是能够顶住压力,扛住挫折,并因此让自己变得更有韧劲儿——不抛弃,不放弃。盯住目标,一边忍耐,一边积蓄心理力量。

2.善于在隐蔽处等待

性格不张扬,甚至较少言语,但自信、勇敢、坚定、富有探索精神的本性会使其保持头脑清醒,以精准把握射击时机——释放情绪或表达自己的时机,不会贸然行动,更不会冲动行事。

3.敏锐的洞察力

军事意义上的“狙击手”在执行任务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采集数据,精确计算,如目标的距离、风向、风力、风速、温度、湿度等,据此进行适当的射击修正。在象征层面,这些心理动作的意义就是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分析事物或问题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较为深刻、透彻的分析。

4.冷静、理智

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不冲动,不会轻易破坏人际关系。当然,“狙击手”一旦决定出击,就意味着决定“翻脸”了,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破坏会比较大。

5.善于掩饰或压抑自己

在对方触及自己的心理底线或道德底线之前,“狙击手”会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保护自己。

(三)机关枪

冲锋枪、AK-47等能够连射多发子弹的长枪(与手枪相比)均在机关枪意象之列。

1.一般意义上的机关枪

机关枪能够多发子弹连射,不仅代表愤怒情绪较为强烈,或者容易生气、容易冲动,还意味着发起脾气来,不管不顾,“突突突”地横扫一片,易伤及无辜。在现实层面,由于情绪的自控能力较弱,容易破坏人际关系,但自身常感到委屈,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

一般情况下,以“机关枪”为主导人格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量使用投射(前文已有论述)和见诸行动(acting-out)两种心理防御机制。

见诸行动是无意识欲望的直接表现,其目的是避免认识到所伴随的情感,如冲动的行为。例如,一不高兴就摔东西,而且不管贵贱,手边有什么就摔什么,不计后果。

从现实操作的角度来说,机关枪的操作难度小,不需要任何技巧,是枪械中最简单粗暴的一种。这其实也是一种性格的体现:简单、直接。在表达情绪方面,既不压抑自己当下的情绪,也很少顾及场合或他人的感受。所以,当一个人心有不快,下意识地使用见诸行动这一防御机制时,行动往往具有冲动性。由于具有较强的心理能量(火力强大、载弹量大、射速快、持续射击能力强),即使冲动性的行为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来访者一般也不会立即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甚至还会表现得有些执拗。

就射击方式而言,机关枪有两种典型的射击方式。

一是扫射。端起机枪“突突突”地一阵猛扫——准不准,不知道,先爽了再说(这也是“机枪式”的人一个明显的性格特点)。

二是点射。对准一个目标,连续射击,这显然增加了精准度。当然,毙命性也随之大大增强。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扫射”易伤及无辜,“点射”则易直接破坏情感或关系。

为此,在“挑武器”意象对话中,选择“机关枪”的人应该有意识地增强理智,懂得有针对性的表达,表达时尽力做到“非暴力”。例如,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也顾及对方的感受。

2.冲锋枪

按照《兵器工业科学技术词典——轻武器》里的定义,冲锋枪是“单兵双手握持发射手枪弹的轻型全自动枪”,曾被称作“手提机关枪”,又叫短机枪/短机关枪(见图4-2)。

图4-2 冲锋枪

它是介于手枪和机枪之间的武器,比步枪短小轻便,便于突然开火——象征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表达愤怒情绪;射速高,火力猛,适于近战——象征较近人际距离之间的冲突;适于冲锋——象征勇往直前,却也不计后果的情绪表达(因而得名冲锋枪)。

3.AK-47

“AK”的意思是“自动步枪”(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的首写字母缩写,“47”意为1947年生产,是苏联的第一代突击步枪。枪身短小,射程较短,适于近距离作战(见图4-3)。

图4-3 AK-47

AK-47的射击精准度有一定的缺陷:瞄准具的设计不够理想(人际针对性不强),并且后坐力较大(自控力较弱,心理反作用力较大,有时会伤及自身)。从军事上讲,300米以外便难以准确射击,连发射击的精准度会更低。

这意味着,在“挑武器”意象对话中选择AK-47的人,在处理社会层面的人际冲突,或心理距离较远的人际冲突时,缺乏针对性,有时,虽然比较畅快地宣泄了当下的消极感受,但自己的内心也很受伤。

心理学研究发现,所有的人际冲突都源于个体内心的某种矛盾或冲突。也就是说,外在的人际冲突不过是我们内心冲突的一种投射。不管是远距离的人际关系,还是近距离的亲近关系,当出现沟通不畅或矛盾冲突的情况时,我们首先要反求诸己,通过有意识的反观和觉知,让自己先变得更健康、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