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爆炸物(1 / 1)

这里的“爆炸物”是指填充有爆炸性物质,能引起爆炸现象的武器意象。根据其心理威力的大小和人际破坏程度,爆炸物意象姑且分为“常规爆炸物”和“导弹类”两类。

(一)常规爆炸物

雷管、地雷、炸药包、黑火药、手榴弹等属于常规爆炸物。就象征意义而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危险性高。这是因为内部的愤怒情绪积压程度较高,一旦“引爆”,伤害范围较广,易伤及无辜,且不可控。

其二,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有些爆炸物,仅从外表不易判断里面装的是什么物质。比如,粉尘、燃油、可燃气体、锯末等物质在特定条件下都能引起爆炸。这种不可预知性增加了情绪爆发的危险性和对方的恐惧感。

其三,怕“高温”,怕“震动”,怕“火花”。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防御状态,也反映出一种性格特点:对外在的刺激十分敏感,耐受性低,应激性高。以“常规爆炸物”为主导人格的人仿佛持续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稍有刺激,就会“炸”——情绪爆发。

在“挑武器”意象中,选择常规爆炸物(特别是炸药包、地雷和各种恐怖爆炸物)的来访者,表明当下的情绪积压程度比较高,似乎已经到了情绪大爆发的边缘状态,一触即发。而意象对话的操作原则之一是避免在意象里杀人毁物,因此,心理咨询师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警觉性,及时共情,引导来访者用语言的方式,带着自知表达内在感受,同时,还要引导他们仔细分辨该爆炸物意象里,除了最先释放的情绪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消极情绪。然后,本着“接纳”和“面对”的态度,运用意象对话的相关技术(如曹昱的“分层共情法”和“情绪命名法”,邱祥建的“寻找炸药包”等,具体操作详见《意象对话临床技术汇总》2013年版),逐一地进行疗愈。

下面,仅从使用方式的象征意义,把常规爆炸物意象进行简单分类。

1.相对固定爆炸物

以炸药包为例。

炸药包能在极短时间内剧烈燃烧或爆炸,它是在一定的外界能量作用下,由自身能量发生爆炸的物质。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比较稳定,无论所处环境是否密封,炸药量有多少,甚至在外界零供氧的情况下,只要有较强的能量激发(起爆药所提供),炸药包就会产生稳定的爆炸功能。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潜意识里一旦有了“炸药包”,就说明消极情绪已经积压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若不及时、有效地干预,迟早都会“爆炸”——而这种缺乏自知和自控的情绪宣泄伤己又伤人,很容易破坏现实层面的情感关系和人际交往。

一般情况下,炸药包需要安放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某种抛射器(如汽油桶等)实施爆炸。位置相对固定意味着定点爆炸。在这里,“定点”一词不仅是军事使用方式的表达,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symbolic representation),其心理象征意义有两个。

一是心理能量固着或固结,即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或反应方式的刻板化。我们常说生命如河,以此为喻,所谓固着或固结,就像是一个人生命的河流淌到某一刻或某一点时(往往是在婴儿期或童年期),心理能量停顿了一下,随即有一部分能量滞留在那一刻或那一点,不再随着“大部队”往前走了。慢慢长大以后,这个人的某种习得行为无法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而渐趋成熟,也可能表现为不能根据当下的情境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相应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甚至影响当下行为的效率。

二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与“手枪”“匕首”之类杀伤力高的近距离武器(意象)相比,更缺乏原**绪的针对性。意思是说,由于炸药包具有更强的滞留性和压抑性,所以,真正引发来访者内心愤怒或不快的,往往并非长大之后当下引起他/她不开心的那个人或那个情境(虽然两者必定具有某种相似性,否则难以激发相同的消极感受)。然而,来访者会误以为,“就是那个人惹得我”“在那个情境下,我就是不开心”。

心理咨询师在引导来访者进行“挑武器”意象对话时,需要仔细甄辨,帮助其“追根溯源”——还原情绪,还原责任,还原心理真相——这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武器意象。

2.掩埋类爆炸物

以地雷为例。

与其他使用方式的常规爆炸物相比,地雷具有更高的隐蔽性。所谓隐蔽性,就是较多使用“压抑”与“隔离”这两个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第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主动地将痛苦的记忆、感情和冲动排斥到意识之外。“隔离”是指情感、情绪隔离,犹如一堵墙,把“事”和“情”(此事带给来访者的内在感受)分隔开来。“事”放在墙的外面,可以讲给别人听,“情”则被挡在墙的里面,别人是体会不到的,甚至来访者也体会不到。于是,当一个惯用隔离机制的人讲述一段不开心的亲身经历时,我们只能听到这件事,而感受不到他有任何的不开心,仿佛他在讲一段跟自己毫不相关的别人的故事。常与“合理化”(也叫理智化)有关联,是对与特殊思想相联系的感情的压抑。例如,明明心里很生气,却告诫自己说:“算了吧,我才不跟这种人计较呢。”表面上,确实“高姿态”,心里却可能埋下“地雷”的种子。

以“地雷”为主导人格的人,外表冷静、理智,甚至胆小、羞怯,不善情感交流,不善主动表达和制造浪漫,其实内心世界很丰富,情感细腻。与人相处时,周围人也许会觉得“地雷人”有点“闷”,所以,他们容易被忽略或不被重视。这种被忽略和不被重视,可能恰恰是“地雷人”的心理创伤,倘若如此,便有可能成为日后真正引爆地雷的导火索。

无论是谁,只要一不小心“踩中”地雷——碰触了当事人的心理底线或心理创伤——情绪即刻爆发。也就是说,掩埋类爆炸物有一个突出特点:其情绪的爆发比较被动,似乎更为环境所控制,而非为当事人所控制。因而,对于“地雷人”来说,行为层面最需要学习的是,学会主动表达;心灵层面最需要化解的是,提升自我存在感,懂得自我肯定和自我鼓励。

3.抛射类爆炸物

与前文讲述的冷兵器相同,凡是抛射类的武器意象,都具有人际距离较远、针对性和可控性较弱等象征意义。

(1)炸弹

一般情况下,炸弹需要被抛射。它是利用爆炸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波、热辐射和破片造成对攻击目标的破坏。与手雷、手榴弹等人工投掷的抛射类爆炸物相比,炸弹所伤及的人际距离更远,大多发生在社会关系层面(非亲近关系),破坏范围和伤害程度也更大,精准度较差,易伤及无辜。

2003年11月21日,美国空军向佛罗里达州的一个试验场投掷了一颗最新研制的炸弹,号称“炸弹之母”。爆炸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波和烟云。这是当时美国武器库中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试验结束后,美军埃格林空军军备中心发言人杰克·斯文森说:“爆炸形成了一个充满火光的蘑菇云,越来越大……这是我见过的最可怕的景象之一。”

(2)手雷/手榴弹

手雷和手榴弹略有差异。例如,手雷无手柄(见图4-9),手榴弹有手柄(见图4-10);手雷为球形,手榴弹为柱形,等等。但共性更明显,都属于小型手投(也有枪投)爆炸物,携带方便,使用快捷,便于单兵近距离作战,近距离内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既能伤害有生目标,也能破坏坦克和装甲车辆等。

图4-9 手雷

图4-10 手榴弹

与炸弹相比,手雷和手榴弹的精度更高,即人际针对性更强。但是,因有破片,甚至预制破片,即使瞄准目标,精准投掷,爆炸后仍会伤及无辜。换言之,在“挑武器”意象中,选择手雷或手榴弹的来访者,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情绪爆发,即使很有针对性,仍会殃及无辜。

一位妻子在家里直接对丈夫表达不满,家庭气氛的紧张会影响到孩子。根据心理动力学的临床经验,多动症儿童的潜意识里是在渴望被拒绝的父亲。具体地说,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儿童的母亲或其他娘家人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斥责父亲,甚至蔑视他,贬低他,那么这个儿童患多动症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请注意,这个环境因素只是增加了可能性,而非必然导致多动症。毕竟,每个人的自我康复能力是具有先天差异的。

这个环境因素的致病原因在于,当儿童需要在潜意识里认同自己的父亲(比如,儿童在童年早期,即5岁以前需要认同自己的父亲),而这位父亲不断地被贬损,形象和地位不断地被破坏,有的儿童就会下意识地选择让自己“生病”——不停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提高安全感,而儿童的自我抑制力非常有限,习惯了之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以及情绪冲动;同时,儿童还可以用这种方式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父亲,让父亲在家里的日子好过一点,因为儿童发现,当自己“生病”之后,母亲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自己身上,从而减少对父亲的斥责。

解析

从武器意象的角度来说,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往往是潜意识里惯用手榴弹或手雷的人,并且总在家里使用。或者说,在一个原生家庭里,如果总是有成年人当着孩子的面使用手榴弹或手雷式的情绪表达方式,那么这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多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所谓手榴弹或手雷式的情绪表达方式,是指在亲近关系里使用的、针对性较强、伤害性较大的情绪表达方式。常见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夫妻之间,另一种是亲子之间。

大量的临床案例显示,在多动症儿童的原生家庭里,最常见也最凸显的家庭因素是,母亲习惯性地斥责父亲,或者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经常打骂孩子。在部分多动症儿童的原生家庭里,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无论怎样,孩子都是被炸裂碎片反复波及的无辜受害者。

还有一些特殊的手榴弹,各具特色与心理功能。例如,催泪弹(见图4-11)和烟幕弹(见图4-12)。

图4-11 催泪弹

图4-12 烟幕弹

催泪弹是一种以可放出催泪气体,令人刺激流泪的化学物质制造的,可以由喷射或手榴弹形式发射。烟幕弹最基本的用处就是给对方造成视觉上的障碍。

催泪弹和烟幕弹都让人“看不清”,并且由于“看不清”而产生恐惧心理。实际上,这既是一个障眼法,用小的心理技巧控制对方,也是一种投射,发放催泪弹或烟幕弹是因为自己“看不清”(诸如,看不清自己的原**绪,看不清对方的真实想法,看不清解决办法……)——将这种心理层面的“看不清”投射出去,至少可以获得暂时的安全感,还可以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

又如,眩晕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可以发出强光或巨响,用以转移或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而非直接对人造成伤害。在军事用途上,适合转移或清除建筑物内的敌人;在心理功能上,与催泪弹和烟幕弹类似,同属于心理障眼法,用小技巧迷惑对方,在一定时间内造成障碍,以更好地控制对方。

催泪弹、烟幕弹和眩晕手榴弹的使用者,源于一个共同的心理过程:在当下情境里,知道自己的实力处于相对弱势或劣势,却又想控制住对方,从而获得一定程度或一定时间的“优越感”和“控制感”。或者说,这是一种补偿心理。

再如,照明手榴弹。

在客观现实中,照明手榴弹用于夜间作战的地形显示,还可以用作燃烧弹,点燃干草、树叶、灌木等,它能在数秒之内发出平均50000~60000标准烛光的强光。

借此解释一下,所谓“标准烛光”只是一个比喻,并非蜡烛的光。蜡烛离我们越远,我们看到的烛光就越暗,这时就有一个亮度与距离相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所看到的亮度和蜡烛的实际亮度,计算出蜡烛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倘若这根蜡烛的旁边站着一个人,就相当于我们看到蜡烛有多亮,便能估算出他距离我们有多远。这个用来测量距离的光度所确定的烛光,被称为“标准烛光”。

照明手榴弹的心理功能与前述的几种手榴弹均不相同。它是用来照亮目标区的,以便及时观察、及时修正(如修正射击偏差)和及时监视(如监视对方的活动和部署)。它兼具“察”“攻”和“守”的心理作用。“察”是短时的、直接的,“攻”和“守”都是间接的,为更好的心理防御做准备。

简言之,照明手榴弹用于暴露对方,看清对方,防御自我。

(二)导弹类

1.导弹

导弹是“导向性飞弹”的简称,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是一种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见图4-13)。

图4-13 导弹

导弹家族庞大,体格各异,结构不一,工作方式亦有差异。例如,有翼导弹作为一个整体直接攻击目标,弹道导弹则是飞行到预定高度和位置后,弹体与弹头分离,由弹头执行攻击目标的任务。导弹摧毁目标的有效载荷是战斗部(或弹头),可为核装药、常规装药、化学战剂、生物战剂,或者电磁脉冲。其中,装普通炸药的叫常规导弹,装核弹的叫核导弹。

军事上的导弹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准度高、威力大等特点,其心理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不仅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还具有心理威慑作用。导弹意象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武器的象征之一,其超强的突防能力和进攻能力令人生畏。以“导弹”为主导人格的人,在现实交往中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即使他们表面上并未发火,甚至没有说话,身边的人也常常能感觉到他们的威严,大多会选择缄默不语或转身避开,以求自保。诚然,这样的互动模式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导弹”者的优越感。

第二,心理精准度高,针对性强。现实中的导弹可以指定攻击目标,或者追踪目标动向,这意味着导弹意象具有较强的心理定位,积攒的愤怒或不满往往指向一个具体目标。面对选择“导弹”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需要引导其看清楚自己的心理边界和心理底线,特别是愤怒底线,忍到何时便不能再忍了,如不被尊重、不被认可、被冤枉、被蔑视、尊严被侵犯、人格被侮辱、家人被欺负等。然后,运用其心理能量大和耐受力高的优势,鼓励并指导来访者用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用建设性的方式应对人际冲突。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来访者减少压抑,不轻易发射“导弹”。

第三,攻击性强,方式灵活,毁伤性高。目前,军事上的导弹发射的载具的特性包括空射、面射、潜射等,攻击的目标性质包括对空、对面和对潜。与“常规爆炸物”一样,导弹意象内部的愤怒情绪积压程度较高,一旦发作,毁伤范围广,极易伤及无辜,且不可控,只是其涉及的人际距离更远,人际杀伤的威力更强,对于现实人际关系的破坏力也更强。

2.核武器

这里的“核武器”是军事上狭义的核武器,是指由核战斗部与制导、突防等装置装入弹头壳体组成的核弹。核弹是能量巨大、极具破坏力、波及范围甚广的现代武器,它利用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而产生爆炸反应(见图4-14),主要包括原子弹(裂变武器)和氢弹(聚变武器)。

图4-14 原子弹爆炸

在“挑武器”意象对话里选择“核武器”的来访者,尤其需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健康地表达消极感受,学会通过倾听与表达。倘若一味地“高姿态”或躲避,力图阻挡不断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则无异于日积月累地“攒火药”,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均不利。虽然过度压抑常常可以避免一时的愤怒发作或冲突发生,可是,一旦爆发,将如火山喷涌(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不可收拾,反而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和毁伤力。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选择核武器意象的来访者往往是带有明显差异的两种体形:一种是体态丰腴,另一种是瘦小纤弱。以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分析,他们的潜意识里之所以存在核武器意象,前者源于过度压抑,后者则源于过度补偿。

在一次以心灵成长为主题的教师团体心理培训中,进行“挑武器”意象体验时,有两位女教师在想象中选择了“原子弹”,一位女教师选择了“氢弹”。巧合的是,那一天,这三位中年女性都穿着黑色的衣裤,体态都比较丰腴。而且在连续两天的培训过程中,她们都不太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任何感受,并先后表示:“我没有心理问题,忍一忍就过去了”“当老师20多年了,我什么学生没见过,什么家长没见过,其实都无所谓”“我跟那个原子弹老师一样,忒能忍”……

解析

有些“核武器”是主动制造的,以示“军威”,以壮“心力”。而有些是迫不得已“忍”出来的。无论缘起为何,均须自觉自知,善加运用。

有一次,我给某银行的数十位职员讲授“心理防御机制”课程,期间带领他们体验“挑武器”。有一位中层领导和两个清瘦的年轻人选择了“原子弹”,另有一个小伙子笑嘻嘻地说:“您说只能选一件,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核武器,放在我办公室地板下面的暗格里,只有我知道怎么启动它,而且一旦启动,谁也阻止不了它,包括我自己……”

经了解,这几位年轻人都是入职不足3年的职员。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他们真诚地剖析了各自的愤怒底线,如家人不能被欺负、人格不能被侮辱等,其中有一点非常相似:工作中不被公正地对待;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晋升机会。

解析

有些“核武器”是“补”出来的——渴望强大的背后是对于对内心弱小感的恐惧。殊不知,“补”出来的终究不是“长”出来的。接纳弱小感方为真正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