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盾
据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山海经》里记载了有关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这是我国最早对盾的描写。书中描述,刑天一手持干,一手操斧,挥舞不止,雄姿飒爽。陶渊明为此赋诗赞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古人称盾为“干”,与戈同为战争效力,故有“干戈相见”“大动干戈”等词语,还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说法。后来,它还被称作“牌”“彭排”等。盾可分为长牌、旁牌、燕尾牌、罗马大盾、鸢形盾牌等。
作战时,手持盾牌可以掩身护体,抵御敌方的兵刃矢石,尤其是弓箭的攻击。一般呈长方形、梯形或圆形,尺寸不等。中央部分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有系带,称为“挽手”,用于抓握。
“龟背”不仅是盾牌的外形特点之一,也是重要的心理特点之一——善于忍耐,承受力较强。以“盾”为主导人格的人,或者在“挑武器”意象对话中选择盾的来访者,惯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回避(shunning,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回避他人,二是逃避实际行为,特别害怕失败);隔离(isolation,下意识地将痛苦的情绪排斥于意识之外,而以快乐原则的利益取而代之,以至于始终没有察觉到这种痛苦情绪的存在)。
仅就心理防御机制而言,在常见的冷兵器意象当中,盾牌尤为突出“隔离”的机制。弗洛伊德在《焦虑问题》一文中,把“隔离”作为强迫症的病理心理学进行了讨论。他提出,隔离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被隔离的思想与先前的那些思想隔离开来,继之以短暂的心理空白期。对于这些在心理上剥夺了任何联系的被隔离的思想,自我(ego)竭力限制它再度进入意识。这种思想是作为“不可接触”的思想来对待的(查尔斯·布伦纳,2000,p.98)。
按照材质,盾牌还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其中,木牌和革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前文讲过,武器意象的材质象征性格基调。就上述盾牌材质而言,木、竹、藤属于一类意象;革,单独一类;铜铁为金属类。在结实程度(意指坚强、耐受力)上,铜>铁>革>藤>竹>木。
其中,金属最理性,善于压抑各种消极情绪;革,朴实,不易腐烂,有透气性,有吸水性(能够面对和表达与泪水相关的情绪,如委屈、哀伤等);木,朴实,自然,不虚饰;竹,清淡高雅,不卑不亢,有气节;藤,密实坚固,轻巧坚韧,有弹性。
因此,在做“挑武器”意象对话时,如果能引导来访者看清盾牌意象的材质,则有助于更深入、更细腻地了解他/她处理人际冲突及消极情绪的特点,并依此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除龟背和材质的基本象征意义之外,盾还具有以下象征意义。
其一,心理防御功能强。这是盾最基本的象征意义。即使到了高科技武器发达的现代,盾也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防爆盾是现代防暴警察常用的防御器材。其具体构造包括盾板和托板,盾板多为外凸圆弧形或弧面长方形,类似于罗马盾。一般用于应对群体骚乱等低等级的冲突,能够有效阻挡砖瓦、石块、棍棒、玻璃瓶等物体的击打和冲刺。特种警察所使用的防爆盾还具有防弹、防冲击波、防强光等功能,能抵挡轻型武器的近距离射击。
其二,近距离无伤。换言之,盾意象的主人更善于在亲近关系里保护自我。当然,他们付出的心理代价是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回避问题和隔离情感、情绪。
其三,有时故作恐吓状。现实中的盾牌表面,有时绘有各种彩色的图案、标志和徽章等,如镶嵌虎头、狮面、骷髅等金属盾饰,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其心理功效,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掩藏自我,保护自我,提醒对方不要“得寸进尺”。
其四,攻守兼备。盾,虽为防御性武器,一般情况下,本身不具有攻击性和杀伤力,但在现实中常与刺杀格斗类武器(如刀、剑、矛等)配合使用。明代大将戚继光曾以盾牌和狼筅(音同“显”)并列布排鸳鸯阵,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具有不小的威力,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它们常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盾掩护兵卒前进,先向敌方的步兵或骑兵喷火,火焰喷射两三丈远,可抵挡强兵十余人。当时,最大的一个盾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倘若数面盾牌相连,可在瞬间布列城墙,阻挡对方进攻。它也因此有了不少响亮的名称,如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无敌神牌等。
在“挑武器”意象对话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有配合性武器同时使用的“盾”主,须同时解读具体的盾意象和具体的其他武器意象。并且,要关注它们配合使用的具体方式——是防御心理更重,还是攻击性更大。
(二)铠甲
铠甲是一种特殊的衣服,穿在身上用以防护。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铠甲和铁制铠甲,可以有效地抵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
既然是衣服,铠甲首先具有衣服的象征意义。
衣服象征人格面具。“面具”一词并无贬义。“人格”这个单词最早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为面具(演员所戴的面具)。人类在创造语言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人需要自我形象的保护,无论是在戏剧里,还是在现实中。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意义上说,persona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让别人看到的自己。
因而,不同颜色、质地、款式的衣服,代表不同的人格特点。
铠甲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警惕性高。因为铠甲是作战时穿戴的。作战代表冲突和紧张,意为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
第二,被动防御。铠甲主要用于古代冷兵器时期,其功能在于保护身体,抵挡刺伤性武器的攻击,降低或免除伤害。
如果来访者的武器意象是“身穿铠甲、手持盾牌”,甚至“站在或蹲在盾牌后面”,则象征较高的自我防御状态,内心很紧张,也很警惕,不敢在亲近的人面前表达自认为“示弱”的消极情绪,如委屈、伤心、失望、无助感、无力感、无能感等。
在临**,我们遇到过一些选择盾牌和铠甲意象的来访者,他们往往有躯体化(somatization,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的现象,即将心理上的不舒服下意识地转化为身体上的不舒服,最严重的情况是,将心理疾病下意识地转化为躯体疾病。因为他们更不善于用语言直接表达内心的不舒服,思想和情感被压抑,便下意识地用身体感觉的形式去表达了。这么做的好处是,容易获得关注和同情,甚至获得特殊优待,不易被拒绝或指责,可以冒更小的精神风险和人际风险。
第三,几乎没有攻击性。被动防御的特点导致铠甲本身几乎无法主动攻击,也不具有杀伤力。来访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消极感受,善于或惯于忍耐、压抑和逃避。
第四,心理灵活度较弱,有明显的心理弱点。铠甲由甲身、甲裙和甲袖三个部分组成。甲裙和甲袖可上下伸缩,便于行动和作战。也正是为了便于行动和作战,穿铠甲的人不得不暴露几处薄弱部位:眼睛(即使戴上头盔)、关节和腋窝。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意象,所有的部位、组织、结构、脏器等都各具心理象征意义。其中,眼睛象征欲望、智慧、洞察力等;关节代表关系的联结,特别是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较大的关节;柔软而敏感的腋窝象征薄弱,因为腋窝原本就是人体的薄弱部位,哪怕胳肢腋窝会使人发笑,也是欣快感与痛苦感同存。
因此,披甲戴盔之人,好似住在城堡里,自己的内心多了一份安全感,看上去把身体防护得也不错,却非铜墙铁壁、滴水不漏,其洞察力、灵活性和行动力都会一定程度地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