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暗器(1 / 1)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武器。

它们体积小,分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相当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特别是在一对一的打斗中,双方的身体距离很近,暗器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暗器都被涂上毒药,击中对方后,毒药可随血液流遍全身,迅速致人死亡。毒的象征意义前文已叙,此不赘述。

作为一类武器意象,暗器的象征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卑感较强,而且不敢承认和面对。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里,凡是象征自卑的动物意象和人物意象,都具有一些共性:外貌丑陋(既是自我评价的投射,也是自卑的根源,同时又强化了内心的自卑感,更加地不接纳自我);喜欢生活在阴暗或泥泞的地方(如鳄鱼活在泥潭里,老鼠住在地洞里,蟑螂躲在角落里等);行为方式阴暗,不敢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需求或愿望(喜阴,不喜阳,不相信自己值得爱与被爱,所以害怕活在阳光下,害怕别人看到自己所认为的“不好”)。暗器意象亦是如此。

对于象征自卑的动物、人物或器物意象,心理咨询师最需要做到的就是无条件接纳。在此前提下,鼓励来访者用健康的方式勇敢表达压抑在心底的真实感受、需求和愿望。如果意象(包括梦境、沙盘、绘画等)中,有一个“对立面”——不接纳这类自卑意象的意象,甚至以冲突的方式出场(如斥责、打斗、战争等),心理咨询师就要帮助他们在潜意识里停止冲突、彼此倾听、真诚沟通,直到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接纳。这也是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中化解情结与完善人格的常用方法之一。

第二,心理能量较小,生活目标单一。暗器的体积小、分量轻,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携带和隐藏,主要是因为其心理能量比较小(与自卑感相关),生活目标单一,所以心理空间也比较小,缺乏自信与灵活。有些暗器意象甚至个性偏执。

几乎在每一部武侠小说和武打电影里,都有一个心狠手辣、处心积虑地想要称霸武林的角色,打拼一辈子似乎只是为了证明一件事:“我最厉害!”这样的人往往心存“暗器”——即使没有用过某种具体的暗器,其行为方式也免不了不择手段,阴招损招一应俱全。

第三,破坏力较大。尽管暗器的心理能量比较小,但是,因“出其不备”或“有毒”而令对方防不胜防,非死即伤。并且,受武德精神的影响,主流价值观讲究依靠真本事、真功夫取胜,反对背后暗算,所以,暗器的“偷袭”式行为容易引起对方的厌恶感,故在现实层面,对于人际关系的破坏力较大。

就武器范畴来说,暗器有许多,如飞剑、飞刀、飞镖、梅花针、飞针、飞刺、飞铊、飞铙、梅花袖箭、袖筒箭、花装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弹弓、飞蝗石、铁莲花、铁鸳鸯、如意珠、流星锤、铁拳、龙须钩、绳镖、罗汉钱、喷筒、龙吒、梅吒、血滴子、鸟嘴铳等。

在冷兵器范畴内,根据使用方式(象征心理动作),我们将暗器意象分为手掷、索击和机射三类。

(一)手掷类暗器

手掷类暗器有金钱镖,飞镖,掷箭(甩手箭),飞叉,飞铙,飞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镖刀(三尖两刃)等。

在所有暗器中,手掷类暗器应用最广泛,式样也最多,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1.飞镖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棱、五棱、圆柱等形状,前面均为尖头(见图3-7)。一般镖长约10厘米,重约0.2千克。镖的末端常系有红绿绸布,叫作“镖衣”,有助于镖的稳定飞行,同时也有一定的展示性。相传飞镖源于西域,后传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技,民国时依然流行。

图3-7 飞镖

旧时,有习武者把方孔铜钱当作飞镖,取名“金钱镖”。一般的金钱镖,大多将铜钱周边磨得非常锋利,犹如刀刃,掷出时凌空飞旋,以其边刃而伤人。功力深的人,即使不磨刃,直接凭腕力也可掷出伤人。到了清末民初,银圆成为通行货币。由于银圆的分量较重,平时多有携带,所以也有人用银圆代替铜钱作为暗器。

飞镖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个性尖锐。其实,这是所有手掷类暗器的共性。镖与飞刀相似,相当于飞出去的匕首。最具杀伤力的心理动作是“刺”——接触面积小,一旦接触身体,非死即伤。以“镖”“飞刀”或“匕首”为主导人格的人(尤其是女性),往往不够温柔(至少在真正爱上一个人之前),也不太喜欢“示弱”(如撒娇),一旦生气,说起话来会比较尖酸刻薄。

其二,精灵活泼,眼疾手快。这不仅是用镖者的必备素质,更是“镖”的另一个心理品质。

其三,既有自我保护意识,又有一定的攻击力。练成“放镖”,可谓会用镖了;练成“接镖”,才算精通镖技。倘若能放不能接,就意味着只能伤人,无法自卫。

从武学的角度来讲,练镖必须是两人对练。从心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成日里互相讽刺、挖苦、打击(即飞镖的动态意象),方能练出上乘的“飞镖”高手。

用意象的方式描绘此画面:一镖飞来,先让它过去,然后从后面接抢,迅速调转镖头回放过去。这样既可避免迎面冲接的受伤危险,又能迅速杀个“回马枪”。

2.掷箭

掷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使用时必须甩手腕发出,故而得名。掷箭是用细竹制成的,箭杆浑圆,前端削尖,后端无羽,犹如一根削尖的竹筷。

掷箭取材容易,制作简便,武林中人学习此技的人非常多。技成之后,还可举一反三,灵活多变,凡筷子、树枝、发钗之类的细短之物,皆可顺手掷出。但竹箭轻飘,想要熟练掌握并不容易。相传,掷箭源于嵩山少林寺,清初才流传到社会上。

掷箭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性格基调质朴、刚直、简单,不虚饰,不浮夸。

第二,行为方式的特点是,表面上并不强势,比较温和或安静,但心里暗暗使劲。

第三,与弓弩相比,掷箭是空手发箭,更加不易让对方察觉,且需十足的腕力。掷箭的这种使用方式代表内在的自信和“信手拈来”的灵活。

3.飞蝗石、鹅卵石

在中国的冷兵器时代,除了唾手可得的树枝、珠子、簪钗、碗筷等可以成为突袭别人的暗器之外,散落在山间河滩、俯拾即有的石子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飞蝗石和鹅卵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飞蝗石是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0.2千克,平时储于袋中,悬于腰间。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

在外貌上,飞蝗石与鹅卵石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棱角,后者无棱角。棱角象征毫不掩饰或压抑自己的个性特征,不会为了照顾他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

在制作工艺上,飞蝗石和鹅卵石几乎是最简单、最便捷、也最便宜的暗器。这些特点象征一种心理品质——简单。

在材质上,飞蝗石和鹅卵石都是石头。“石头”具有坚强、坚定、顽固、顽强、稳定、压抑、困难或障碍等象征意义。以“石头”或石头所制之物为主导人格的人,在“挑武器”意象对话中选择石头质地武器的人,性格坚强、顽固,意志坚定,不畏艰辛,善于压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勇于战胜困难,挑战自我。

在用法上,要想达到直接攻击的效果,只能掷向对方的头部、面部、眼部、鼻部等薄弱部位,以及手腕、足踝等脆弱关节。其心理意义是善于捕捉别人的薄弱之处,并攻其不备,但杀伤力有限。

4.梅花针

这里所说的梅花针,也叫无影针,与中医所讲的针灸无关,仅指暗器。

梅花针堪称罕见暗器。其构造是五枚钢针在根部相连,形状为五刃形或多刃形。通常,针的长度约为3厘米。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瓣。由此得名梅花针。

一般情况下,使用者把针藏在口袋里,近战时突然抛出,或直接握针扎入对方体内。然而,梅花针自身的威力并不大。也有人在逃跑时把它撒在地上,以图扎伤追逃者的脚。梅花针在中国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今日已几近绝迹。

梅花针象征个性内敛、自卑,心思缜密、细腻,情绪一般不外露,用言语表达消极情绪时不够直接,常有尖酸刻薄之意。

在古龙先生的著名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臭名昭著的梅花盗用的暗器就是梅花针。这个人劫财劫色。凡是死在他手上的人,致命伤痕必在前胸,留下五个像梅花一样排列的血痕,血痕微如针眼。

解析

小说中的梅花盗其实是一个自卑而胆大的人。胆大是为了证明自己厉害,以补偿他的自卑感。他骨子里不相信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际能力可以获得财富与爱情,所以就四处打劫,从别人那里抢。抢的方式是偷偷地“扎小针”——心思细腻而阴暗。扎的部位是在打劫对象的前胸——这是一个投射行为,将自己心里的不舒服下意识地投射到别人身上。

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的心理防御机制。它使得个体将个人的欲望或冲动投射于他人、他物或外界的其他事物。投射往往不分对象。

这个心理过程好像泼脏水。内心的不舒服仿佛“脏水”(投射的内容,既有主体感觉舒服的情感、情绪、冲动等,也有感觉不适的,只不过临床心理学更关注感觉不适的这一部分),主体常常以为泼出去了,自己就舒服了,于是每当感到不舒服就往外泼。时间久了,养成了习惯,不管内心舒服不舒服,都会不自觉地往外泼。至于是否泼准了,是否真把别人弄脏了,泼的主人并不关心。对于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泼出去。似乎只要泼出去,就与自己无关,内心就会好受一些。

5.乾坤圈

乾坤圈,本名“阴阳刺轮”(见图3-8)。中国古老传说中的哪吒,脖子上戴一个金色的圆环,“三头六眼八臂,口吐青云……云降雨从,乾坤烁动”。于是,江湖上依此称阴阳刺轮为“乾坤圈”。而暗器乾坤圈,内有尖刺,外有锋刃,不可能戴在脖子上,太危险了。所以,哪吒的乾坤圈不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乾坤圈。

图3-8 乾坤圈

乾坤圈的形状像镯子,是铁制圆圈,一般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部开刃。手握之处是浑圆的,只占圈的1/4。取圈时,稍不注意就会弄伤自己。可见,“锋利”既是它的行为优势,也容易付出自伤的代价。

抛出后,乾坤圈以旋飞击敌,是最锋利的暗器之一。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但练成不易。曾有人在表演时掷出一个乾坤圈,将丈余外的十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惊叹不已。

从用法上可以看出,乾坤圈是利用锋利的刃刺和旋转的力量来完成攻击动作的。如果说锋利的刃刺好似尖利的牙齿,旋转则代表在体内酝酿了许久或积压了很深的情绪,释放的瞬间犹如一股旋风——不直接,却透着执拗的力量。

6.如意珠

如意珠,也叫摩尼珠或摩尼宝珠。佛经上说,此珠出自龙王或摩羯鱼的脑中,或是佛舍利所变。佛教认为,它能满足人的任何希望与要求,故称“如意珠”。一般是用檀香木、红木或玉石等做成圆形的珠子,中间穿圆孔,用线串成,作为佛或菩萨手持的宝物,也可以作为如意的象征物。

作为暗器使用时,用两指拈之,一指弹射,专打软麻穴位。

如意珠与其他手掷类暗器相比,由于没有尖锐利器,而降低了杀伤力。或者说,如意珠对于人际关系的破坏力较小。专打软麻穴位的心理目的在于控制危险,制止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暗器,或套在手上使用,或藏于手指之间,或置于鞋尖,均运用肢体的力量来增加攻击力和杀伤力。比如,拳刺、指虎、手锥、铁甲钩等。这些暗器在使用过程中,未必离手投掷,但因均与肢体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延伸或强化了某个肢体部位的攻击力,从而增强肢体自身的控制力,而手可以作为肢体的典型代表,所以,姑且把它们也归为手掷类暗器。

大家可以看到,在考量类别划分时,武器心学与武器学是站在不同视角的,前者更多关注的是其心理象征意义,后者更多关注的是其实际性能、功效和使用方式等。没有高低优劣,仅是差异而已。

下面,列举几个这样的暗器。

手指剑是套在手指头上的微型短剑。

手指剑也是剑客,只不过不够自信,不够光明磊落,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戴上手指剑的手,更像动物的利爪,更冷,更硬,更尖锐,象征较强的控制欲或控制力。

手本身就可以象征控制。在手或手指上下功夫,也就代表增强自己的控制力。一个人之所以想要通过手来增强控制力,是因为内心有较强的控制欲,而这种欲望往往源于内心害怕失控的恐惧感,甚至已经有了失控感。

在许多古老的童话故事和武侠文学作品里,都出现过长着长长的尖利指甲的角色,如枯瘦丑陋的老巫婆、因爱生恨的绝情女子等。尽管他们长的是指甲,却因“尖”和“硬”而具有了普通手指甲所不具备的杀伤力。这种情况类似于戴上了手指剑,只是“尖”“硬”程度及其杀伤力弱于手指剑而已。

手盔也叫铁四指、铁拳套、手撑子、指虎等,是一种拳击武器。椭圆形,中央有4个圆孔,金属质地。套在大拇指以外的4个手指上,卡在第二指节处,握紧即可(见图3-9)。

图3-9 手盔

有的手盔会在指环凸起处增加钢刺或钢珠,以提升拳头的攻击力及其杀伤力。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这种手盔是许多角斗士、拳法师、刺客、杀手、间谍和盗贼等人的常用武器。尤其是刺客,先偷偷靠近刺杀目标,再趁其不备在对方的脖子后面猛然一拳,一击致命。

与手指剑明显不同的是,手盔靠的不是刺伤力,而是重力。简单直接的重力击打,象征简单直接的情绪爆发。如果说手指剑像匕首,不带钢刺的手盔则像锤——不如手指剑灵活,比之更拙,却也更执拗。抑或换一种比喻,手指剑似琴,手盔似鼓。

指针(见图3-10)。佩戴指针时,通常将指针的针刺朝向掌心,一般用于刺伤对方的面部。

图3-10 指针

面部象征尊严(俗语所说的“脸面”“面子”)和面对。指针刺伤面部,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针(意象)的主人内心感觉被伤害了尊严或自尊;二是由于无法面对被伤尊严的痛苦,故采取“以牙还牙”式的还击,“我专打你的脸!”这种行为方式的潜台词——潜意识里是说,“让你也尝尝我的苦”。

有时,用于刺伤对方的颈部或四肢。若抓和刺的部位是颈部或四肢的要点部位,指针施加压力就会造成对方眩晕。也有人将针部淬毒,伤害性和破坏性明显增强。

点穴针。它有3个尖,也有带钩的,专门击点对方的穴道要害(见图3-11)。

图3-11 点穴针

“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所特有的名词,学名腧(音同“树”)穴,也叫穴或穴道,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来治疗疾病。

人体穴位总计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活穴72个,致命的死穴36个。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4种穴,每种皆有9个穴,合计36个致命穴。且有歌诀流传:“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对于死穴,正常的按摩并无大碍,只有受到意外的重力、非正常的力道或某些危险物品的侵害,才会取人性命。在临阵实战中,点穴针的功效可用拳谱中的一句话简要概括,“紧要关头点一穴,转败为胜快心头”。

所以,点穴针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是,利用对方先天的弱点而实施攻击。从心理学的角度做进一步探索,其使用者(指以“点穴针”为主导人格的人,或选择此意象的来访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机会”意识。

吹箭。它是将细小的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一吹,竹箭即从管中射出。标准的吹管一般为竹制,短吹管长约25厘米,长吹管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表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曾经在武林中颇为盛行(见图3-12)。

图3-12 吹箭

吹箭是将呼吸的力量集中在胸部,然后用嘴“一气呵成”。胸部象征情感,特别是后天的社会性情感(如公正感、公平感等,相对于肚脐眼下方腹部所象征的原始情感而言)。嘴部象征“吐故纳新”与表达。

以“吹箭”为主导人格的人,往往心里有情绪,却不善或不愿讲出口。“不说话,只放箭”——易出口伤人。

排针。它也叫鞋针。置于鞋尖,专门用于踢打对方的身体要害,多用于女子。

要想了解“排针”的象征意义,必须读懂“鞋”。“鞋”最常见的象征意义是异性或亲密关系。心理学里所说的“亲密关系”,狭义上指婚恋关系。因而,人们相信“婚姻就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在诸多暗器当中,排针多为女子所用,目的在于在性的方面进行自我保护。用鞋踢打,流露出对异性的不满、愤怒或敌意,这些情绪的背后是不信任。可能是不信任异性,也可能是不信任亲密关系。排针专门用于踢打对方的身体要害,代表对性的排斥、厌恶或恐惧。

在“挑武器”意象对话的临床实践中,选择在鞋上设置机关以作防御的来访者,确实基本为女性。数量虽然不多,但性别差异非常显著。目前,最常见的情况是,来访者曾经或正在经历与婚恋关系相关的创伤性事件或创伤性体验,有时也会遇到与性创伤相关的案例。

为了更深入地陪伴来访者成长,我常常会做进一步引导:“你最想踢谁?”“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你对他的感觉是什么?”“如果不抬起脚来踢他,而是用语言表达此刻的感受,你想说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的情绪往往会一层层浮出水面。有的是从愤怒变为伤心,有的是从厌恶转为恐惧,也有的是在害怕过后体验到了无助……

双刃刀、三刃匕首。在历史上,双刃刀最早是古印度武士拉其普特人使用的武器(见图3-13)。这些武士以战斗和荣誉为生活方式。双刃刀意象也因此具有了一种个性化的象征意义:荣誉。

图3-13 双刃刀

具体到某个来访者的身上,他/她所选择的双刃刀意象是否具有“荣誉”的象征意义,以及具体是指什么荣誉,均需细致沟通才能知晓。有的来访者并不清楚这个武器的名称,但所描述出来的具体形象确实是双刃刀,来访者可能称之为“两把匕首合在一起”或“前后各有一把匕首”等。心理咨询师不必纠结于他们如何称呼它。有时候,来访者描述三刃匕首意象时,也会出现这种类似的情况。

三刃匕首源于双刃刀,可以说是古印度双刃刀的变式——左右两边的刀刃稍长,中间垂直的刀刃稍短,其伤害性更大,危险系数更高(见图3-14)。

图3-14 三刃匕首

孔雀翎(见图3-15)。与其他暗器不同,孔雀翎来自中国文学作品——古龙的著名武侠小说《七种武器》。

图3-15 孔雀翎

在书中,孔雀翎是七种武器中的第二种,也是非常可怕的暗器。

孔雀翎从外表看一个闪闪发光的黄金圆筒,长约8寸,上面有两道枢纽。按下枢纽,筒里的暗器即刻飞射而出。在暗器射出的一刹那,仿佛孔雀开屏,璀璨辉煌。可是,就在你被这种炫目惊艳而感动、神迷的瞬间,它已经夺取了你的性命。

孔雀翎为秋家所有,由孔雀山庄的主人耗尽心血打造而成。当时,为了毁灭孔雀山庄,36名无敌于天下的黑道高手歃血为盟,联手进攻,结果全部死于孔雀翎。从此,孔雀翎名扬天下。在此后的300年间,又有将近300人因进犯孔雀山庄而毙命于孔雀翎。他们不是一代宗主,就是绝世高手。

数百年来,孔雀山庄屹立江湖,威风八面。到了庄主秋凤梧的父亲秋一枫那代,孔雀翎不幸遗失在泰山之巅,未能找回。秋凤梧把孔雀翎的图纸交给蜀中唐门的徐夫人。她用了6年的时间进行研制,因心力交瘁,头发都变白了,依然无法打造出一模一样的孔雀翎。真正的孔雀翎再也没有出现过。

古龙先生在这本书中,为七种武器分别设定了象征意义。其中,孔雀翎象征自信。他借孔雀翎的故事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真正的胜利,并不是能用武器来争取的,一定要用信心。在他看来,无论多么可怕的武器,也比不上人类的信心。

因此,也可以说,七种武器中的第二种武器并非孔雀翎,而是信心。

(二)索击类暗器

索击类暗器有血滴子、绳镖、流星锤、龙须钩等。

1.血滴子

真正在江湖上出现过的血滴子,类似于拳指套的东西。既用于拳术格斗,也有女子随身携带备以防身。因其两片合起来组成血滴形状,所以被称为血滴子(见图3-16)。

图3-16 血滴子

这里所讲的血滴子,是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所记载的一种暗器。在小说里,它是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整体形状像鸟笼子,尺寸超过成年人头颅的大小。使用时,趁人不备,带着绳索被放出去,罩在敌人的头上,拉动开关便可取人首级。由著名导演陈可辛监制、刘伟强执导的电影《血滴子》,就是这个背景。在不同版本的小说里,血滴子的材质有所不同。有的是皮革,内藏短刀。有的是金属,暗含机关。

血滴子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威慑力。它的造型和用法犹如一个残忍的秘密杀手,与生俱来的恐怖气质散发出威慑的力量。另外,它在传说里(其实也是在中国老百姓的潜意识里),为高高在上的皇家所用,一旦被锁定为追杀目标,必是在劫难逃。

其二,控制欲。“头”象征理性和尊严。血滴子罩住人的头部,代表压其理性,夺其尊严,显露出较强的控制欲望。

其三,精神阉割。血滴子“取人首级”如刀砍斧挥,瞬间人头落地。头与身体的分离,是典型的阉割象征。所谓精神阉割,是指严重压抑阳刚血性和男子气概。典型的阳刚血性和男子气概是自信、坚定、力量、勇敢和担当。

不可忽略的是,有文献考证,世间确有一种毒物,叫“血滴子”。它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毒药,由毒蛇的毒液与毒树的毒液混合炼成,只需一滴就能让中毒者全身溃烂而亡,故称“血滴子”。炼制这种毒药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一种名为“撒树”的树汁。这种树产于广西边境的深山里。苗人有一种毒箭,箭镞上所敷的“见血封喉”的毒药,就是用撒树汁熬制成的。苗山里没有撒树,他们要用重金从土人那里购买。

这种实为剧毒的“血滴子”,无须威慑与控制,也无须精神阉割,一滴就能夺人性命,其杀伤力是极大的,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可见一斑。

不管是客观现实,还是心理现实,“血滴子”的种类各不相同,其象征意义也各有差异。因而,在做“挑武器”意象对话时,心理咨询师须引导来访者看清楚,意象里的“血滴子”是什么样的,有何功能,如何发挥作用?

2.绳镖

绳镖由镖头和绳索组成。镖头形似枪头,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贯穿绳索之用(见图3-17)。绳索一般长6~10米。镖头的后面可以系彩绸(象征“展示”),也可以不系。

图3-17 绳镖

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结成活扣。绳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亦可通过控制绳索进行近距离攻击。镖发出后,不论是否命中,一般都应急速收回。如果技术不够娴熟,收镖时容易造成自伤。

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

清末民初时,河南卫辉府(府治在今卫辉市)有一董姓镖师颇精此技,曾在煤油灯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铜钱,董某于两丈外骤放绳镖,应声击中铜钱,而灯罩完好无损。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有个叫孟继永的武师专门表演绳镖。孟继永是河北武邑人,当时六十多岁,也是镖师出身,他把绳镖叫作“甩头一子”。

3.流星锤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一端系住锤体,另一端握于手中,用力向目标抛击的暗藏武器,现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锤。四川民间流行着一首歌谣:“流星、流星,专打鼻子,不打眼睛。”

流星锤是由远古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来的,后作为兵器用于战斗。战国时代水陆攻战图上就有双手施放流星,以袭击敌人的形象。清代民间跑江湖卖艺人,常使用流星锤“打场子”。流星锤不仅能缠住对方,还可以打击对方。其中,“缠”象征纠缠、束缚。

流星锤分锤体、软索、把手三部分。锤头各异,有浑圆头、瓜形、梭形。锤身大如饭碗,重量依据用者体力而定,一般为2~2.5千克。锤身末端留有象鼻眼,以蚕丝、人发、鹿脊筋丝编成的软索系于铁环,粗如手指,长8米有余。操作方法有缠、抛、抡、扫等,演练时可以巧妙地把绳缠绕在自己的腰身、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上,然后抖手放开,抛击出去。

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形,或浑圆,或瓜形,或多棱,重1.5~2.5千克,最重者可达4.5千克。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长绳即系在铁环上。绳长7~10米。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脊筋细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且韧,不易断裂。民国初年,陈萝夔善用流星锤,曾于两丈外击石柱,每发必中,接连击断四柱。陈萝夔所用流星锤,是以熟铜铸成,重3.5千克,长绳粗过拇指。陈萝夔对友人说,他练此技已有十年,但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还需苦练。

可见,运用“流星锤”的心理动作,不仅需要一定的力道、针对性和准确度,还要能够刚柔并济,收放自如。如果用不好,不但攻击无效,还可能伤及自身。

4.飞爪

飞爪,又叫飞爪百练索,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钢爪(也有三个爪、四个抓和九个爪的),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鹰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

飞爪不仅用于攻击对方的头部、面部、双肩和腰部,还能作为攀高越墙的工具。

飞爪是“爪”,似猛禽或猛兽的利爪,代表控制力和捕捉力。

5.龙须钩

龙须钩是擒人之暗器,实为变相的挠钩和虎头钩(见图3-18),两面有刃如剑,钩头有软索。标准的龙须钩身长约1尺,后部成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铁环,环中穿结软索。半圆形的前端,两股并出,略带弯曲,势如矛头。两股中间有一定的距离,两股之外皆有刺如锯,锯齿向后。股端各向外弯转成钩。钩头的尖端异常锐利,内外都有锯齿若干。通体呈扁平形状。半圆形的地方是扁平的,无刺、无刃,用以手握。软索前端结于环内,后端有套腕,形似龙须。故称龙须钩。

图3-18 虎头钩

据考,龙须钩出现在宋真宗时期。辽人作乱,谋袭澶州。将领陈某,单骑闯敌营,杀死数百人。辽兵溃不成军,主将落荒而逃。陈某紧追不舍,等到靠近时,猛地甩出龙须钩,一下子打中了对方的肩膀,便将其拽下马来,生擒而归。

可见,龙须钩最重要的用法是拦袭和抽拽。即使不中,其力度、锯齿和钩刃也会伤及对方,特别是肩部。使用时必须要快,否则敌方稍有喘息,就会砍断软索。其锯齿和钩刃,好似锋利的牙齿。

但是,龙须钩有一个弱点:用不好的话,容易自伤。所谓“用不好”和“自伤”,在前文阐述双节棍和三节棍的时候,已经做了解释,这里不再重复。

(三)机射类暗器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弓、紧背花装弩、踏弩、雷公钻等。其中,以袖箭和弹弓为常见。

1.袖箭

袖箭(见图3-19)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处,筒的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箭筒内有弹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出。

图3-19 袖箭

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支箭,射出后必须再装箭。相传,单筒袖箭为北宋云阳(今属四川省)白鹤宫霞鹤道人所创。清末民初,山东泰安徐石荪精于此技,人称“小养由基”。徐石荪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装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击中第一支箭的箭镞,第三支箭又击中第二支箭的箭镞。连发五箭,箭箭如此,人称“对口箭”。

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20厘米,前端装铁质箭头。单筒袖箭的箭筒长约24厘米,直径约2.4厘米,用铜铁铸成,筒顶有孔,为装箭处。筒前开孔,为箭射出处。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径约3.5厘米,长度大约24厘米。筒内装有六个小管,每个管里可装一支箭。

袖箭用机括发射,操作简易,精准度高,力道又猛,而且极难防范。换言之,袖箭是更灵活轻便、掩饰性更强、精准度更高的箭。

2.弹弓

弹弓不仅是玩具,也是暗器当中的一种。通常,弓杆以竹制,内衬牛角,外附牛筋。弓弦用丝、鹿脊筋丝、人发杂丝制成。

用于发射的弹丸一般有三种,不同弹丸(代表愤怒情绪的积压程度不同)的攻击力和伤害性不同。泥丸,用黏土和胶捣匀,搓成圆球形而成;槐砂丸,用洋槐子粉、砖面、细铁砂等混合制成;金属丸,以铜、铁或铅铸成。

弹弓的用法与弓箭相仿。这意味着“弹弓”与“弓箭”的心理动作相似,只是“弹弓”更简易,心理距离更近,所需心理力度也弱于“弓箭”。据载,弹弓发射弹丸有很多架式,如单凤朝阳式、野马上槽式、天鹅下蛋式、滴水垂崖式、拨草寻蛇式、双飞雁式、怀中抱月式等。

无论发射哪种弹丸,使用何种架式,只要是在近距离内使用,其破坏性和杀伤力虽不及匕首和手枪,稍加用力也能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