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棍、槊、棒、擀面杖、鞭
1.棍
棍与棒是有区别的。短者为棒,长者为棍。古书云,齐胸为棒,齐眉为棍。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叫“殳”(音同“书”,古时的殳用竹竿制成,有棱无刃)。
一说到棍,我们很容易想到少林棍。少林是中华武术中体系较为庞大的门派,而少林武僧擅用棍。所以,少林棍不仅被少林武僧奉为“百兵之祖”,在社会中还被称为“诸艺之宗”。倘若当事人的棍意象强调是“少林棍”,那么,除了下文讲到的棍意象的基本象征意义之外,还要多考量两个象征意义:一是善于或惯于压抑情感;二是成就动机较高,进取心强。
棍有多种。形式上,有长棍、齐眉棍、三节棍、梢子棍等。质地上,有木棍、铁棍、铜棍等。
木棍最为常见,有韧性,较轻便。棍意象象征耿直不屈,简单直接,实而不华,没有虚荣心。
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棍打一大片”代表情绪爆发或失控时,杀伤范围扩大,有可能伤及无辜。这也是棍与枪(这里指冷兵器的枪)的重要区别之一: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有一种棍,不得不提——节棍。所有的节棍,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棍的心理象征意义:刚柔并济,稍有不慎,易伤自己。下面简单介绍双节棍和三节棍。
双节棍短小精悍,能收能放,软中带硬,柔中有刚,近战时颇具威力,普通人也能打出80千克以上的力。若高速挥舞起来,双节棍的落点可以产生大约725千克的力。殊不知,我们人类的头骨只需40多千克的力就会被击碎。
世人皆知,中国功夫之王李小龙先生创立了以动作刚劲迅猛而著称的截拳道,而双节棍更是其精华所在。大师在电影中挥舞双节棍的雄姿无人可比,真可谓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当时的影评家不由地感叹,光是看李小龙表演的双节棍,就已足够票价了。
与一般的棍、槊、棒相比,双节棍异常灵活,可攻,可守,可反击,攻击力也比较大。据国外警方调查,双节棍在实战中的威力仅次于手枪。它不仅可以攻击对方的上三路和中路,对于下三路(脚跟或上下5寸的部位)的击打尤为厉害。只要被击中,对方定会疼痛难忍,倒地不起,失去抵抗力。它还可以出其不意地绞夺对方的兵器,甚至绞杀对方。连接双节棍的绳索或铁链一旦缠绕对方脖颈,只需轻轻一夹,便可致命。
三节棍是将三节等长的短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又称“三节鞭”,可收可放,夭矫多变。民间武师的三节棍有“伸开一丈”的说法,放开使用可作远距离击打,折叠则如短棍,便于携带,适合自卫防身。
因此,与双节棍相比,三节棍的灵活度更高,更加变幻多端、刚劲迅猛,使用要求也更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双节棍或三节棍,如果用不好,容易自伤。所谓“用不好”,代表缺乏经验,缺乏思考,或准备不足。“自伤”有两层意思,一是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或自我保护能力,二是类似于剑之“双刃”,有时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两层意思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槊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见图3-1),多用于马上作战。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出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所以,槊在现代武林中已几近失传,练槊的人寥寥无几。
图3-1 槊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正字通》一书中云:“矛长丈八谓之槊”,古代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亦称“狼牙槊”。
《武备志》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例如,《水浒传》中“百胜将”韩滔用的是一杆枣木槊,番将乌利可用的是纯钢枣槊。
槊的传统练法与大刀相似,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槊的分量比较重,仍可练出“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扫千军”等多种招式。
从象征意义来说,槊意象有如下特点:直爽、坚韧、敏感、有力量感,愤怒时似野狼龇牙,可以不计后果。
为了生动呈现槊意象的以上象征意义,这里讲一段曹操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3万人马南征东吴。虽气势恢宏,他却心存忧虑,担心韩遂和马腾袭击许都。徐庶接受庞统的脱身计,向曹操请得3千人马,连夜赶往散关设防,他才感觉心安了一些。
公元208年11月15日,曹操夜巡水寨,命部下在大船上摆酒设宴,与诸将畅饮。趁着醉意,他大笑而发狂言:“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河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
酒醉的曹操取槊立于船头,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赋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当时的刺史刘馥却认为诗中有不祥之词。他的直言不讳不仅搅扰了曹操的勃勃兴致,也激怒了曹操。曹操挥槊将他当场打死。酒醒之后,曹操深悔不已,命人厚葬刘馥。
解析
当一个人的情绪能量(不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处于上升或集中释放阶段时,如果突然受到阻断或被强行压抑,他的心理边界就会被侵扰,自我意志就无法顺畅地流动或表达。在这种情境下,心中有“武器”的人就会毫不客气地“发飙”,最严重的情况是,直接对现实层面的关系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
因而,“武器”本身不是问题,能否觉知到“武器”,如何运用“武器”,以及对于当下是否有现实感,才是问题。
3.棒
棒是从棍中演化而来的。
通常,棒为一头沉,比较短粗,且直径有变化。有单手使用的短棒,也有双手使用的长柄棒。棒的种类比较多,仅《武经》记载,就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和夹链棒七种。
与棍相比,棒兼具棍的基本心理品质(耿直不屈,简单直接,实而不华,没有虚荣心),同时,比棍更具击打力,却又不及棍之灵活。
这里以狼牙棒为例。狼牙棒原本是鹿的下颌骨武器,形似棒槌。古代用作击打武器时,带有全部的后槽牙,故称鹿牙棒。古时,有一种狼长得很像鹿,古人分不清楚,便把鹿牙棒也叫作狼牙棒。
金属武器出现后,骨质武器逐渐淡出历史,其名称却依然在民间流传。后来的狼牙棒,木棒部分呈枣核状,上面有铁钉,形似狼牙,于是得名“狼牙棒”。
在各种棒中,狼牙棒的杀伤力和威慑力是偏大的,因为它不仅比较重,端部的诸多铁钉常常产生奇特的杀伤作用。面对没有身披铠甲或轻装着甲的敌手,狼牙棒可以轻松地钩扯其皮肉;面对身披铠甲的敌手,它仍然可以散发出不小的威力,激发对方的恐惧情绪,哪怕手持狼牙棒的人武功并不高强。《水浒传》中的“霹雳火”秦明就是用狼牙棒行走江湖而威震四海的。
以“狼牙棒”为主导人格的人,或者在“挑武器”意象中选择狼牙棒的人,往往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因最早的材质为动物骨头,而具有坦**、率真的自然天性。
其二,比较有气场,不怒自威。
其三,端部铁钉犹如尖利的硬刺——发怒时,言语表达或肢体动作可能会“张牙舞爪”“盛气凌人”,真正要保护的却是内心深处极为柔软的东西。换言之,正是由于不敢示“弱”(多指当事人自以为的“弱”),才炸出一身“刺”来。或者说,外表有多“狠”,内心就有多“苦”。
倘若我们视“狼牙棒”为一个有生命的人,首先要读懂的就是他/她心里的这份“苦”。通过共情“苦”背后的“弱”,鼓励他/她勇敢地面对,并带着自知去表达内在感受,他/她才有机会真正接纳这个部分的自己,从而变得真正强大起来。
因此,在心理临床看来,真正的强大是敢于承认并接纳内心的弱小感。同理,真正的自信是敢于承认并接纳内心的自卑感。
除此,还有一些著名的棒。比如,《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所用的哨棒。哨棒是古代防狼的一种器具。一头是空的,可以吹气,通过发出老虎一样的声音,把狼吓走;另一头是棒子,可用来击打。
再如,丐帮帮主所用的打狗棒。在古代,乞丐易遭犬的攻击,便以棒防身。但是,唯有丐帮帮主的棒子才能够被称为“打狗棒”。因为它已经不是普通的棒子,而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是一个在特定群体里的特殊符号。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金庸先生的多部小说当中都有打狗棒,而真正的打狗棒却永远只有一根。
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最著名的棒莫过于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见图3-2)。
图3-2 如意金箍棒
孙悟空用的金箍棒虽是少数通长同直径的棒,可是两端都缠上了厚重的金属箍,可谓“重武器”,因而仍然算是棒,不算是棍。
在意象中强调“孙悟空所用的金箍棒”者,必定具有孙悟空这个人物意象的心理象征意义:聪明、灵活、自信、勇敢、坚强、洞察力强(火眼金睛)、机智多变、缺乏耐心、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喜欢表演聪明)。就心理动力学角度来看,“孙悟空”这个人物是一位少年英雄,或者说,他心怀英雄梦。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吴承恩的原著。
“如意金箍棒”原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被大禹借走治水,大禹用它测量海水的深度,治水后遗留下来的一个定海神珍(此处尊重原著,写为“珍”,同“针”),放于东海(尚未在史籍里见到相关记载)。
平定水患之后,大禹将其丢入大海,取意“海河永固”。东海龙王如获至宝,把它供奉起来,称作“定海神珍铁”。后来,天产灵猴孙氏悟空道成归山,龙宫借宝。神器应主,璀璨生光,正可谓宝剑英雄,相见恨晚。此后便一直伴随这位齐天大圣美猴王,上闹三十三天,下砸十八层地狱。乃是神器榜上的“天下第一棒”。
此物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紧挨箍内,镌刻着一行字:“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若要小时,盈盈不足一握;要大时,顷满天地之间。(大家平常在各种文艺作品里所见的金箍棒的形象,多是两头各有一段金黄色,中间为红色或银色。)
孙悟空得到金箍棒之后,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其大小。并且,这根金箍棒只听孙悟空的,别人拿了去也指挥不动它,任凭那人是其他神仙,还是妖怪。平日里,孙悟空将金箍棒变成绣花针,藏在耳内,临敌时,从耳内取出,瞬间就可变成碗口一样粗细。它还能随着身体大小的变化而按比例改变尺寸。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倘若变成昆虫,金箍棒依然能够藏在他的耳朵里。
金箍棒非常重,威力甚大,连神仙都敌不过它。书中说,“莫说拿!那块铁,挽着些儿就死,磕着些儿就亡,挨挨皮儿破,擦擦筋儿伤!”最神奇的是,金箍棒能被孙悟空随意变成其他的物体,或者变成很多的数量,而它本身的性质依旧留存。所以,孙悟空声称自己的金箍棒“打石头如粉碎,撞生铁也有痕”。书里则云,“金箍棒是海中珍,变化飞腾能取胜”。
这就是如意金箍棒的成长简史:“天河定底神珍铁”——定江海深浅之定子——武器“如意金箍棒。”
解析
如此看来,孙悟空所用的“如意金箍棒”比普通的棒子还多了一层心理意义:可以用来象征“定力”。
4.擀面杖
有的人在做“挑武器”意象对话时,会选择擀面杖。擀面杖虽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武器,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心理现实”的真实性,并且,心理咨询师会遵循“无条件接纳”的人本主义职业原则,充分尊重来访者,视擀面杖为武器意象。
临**常见的擀面杖意象,大多形同现实中的擀面杖,有较粗较长的,也有短小精致的。
其一,因木制而象征性格朴实、自然、直率、简明,没有虚荣心。
其二,因木质怕火而象征害怕人际冲突,善于忍耐和压抑。
其三,想要用擀面杖进行防御,必须抡起胳膊,用足力气,这也代表善于忍耐和压抑。
其四,若想用擀面杖制胜,要么用力击中对方要害,要么连续击打,其精准度和毙命性依赖于使用者的熟练度、力气大小、作战经验和情绪的爆发力,所以,擀面杖意象本身的精准度和杀伤力并不大。
其五,现实生活中的擀面杖是厨房用具,往往与家庭和亲近关系有关。选择擀面杖意象的当事人,一旦情绪爆发,最容易伤及的是家人和亲近关系。当然,如果当事人的职业是厨师,选择该意象则有可能指向工作领域的人际关系。或者,当事人虽然不是厨师,但在想象中把擀面杖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则意味着他/她的愤怒情绪指向工作范畴或工作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工作对象或合作关系等。
5.鞭
也许你会奇怪:不论是材料质地,还是使用方式,鞭与棍、棒、槊都有明显的不同,怎么能把它们归为一类意象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因为它们都是没有尖锐利刃的条状物,同属钝器——形似;二是因为其象征意义有相似之处——神似。
鞭的起源比较早,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非常盛行。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的(见图3-3),共十三节,俗称“竹节钢鞭”,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软鞭俗称“九节鞭”,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和展示性。
图3-3 硬鞭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这两种鞭所说的并非一类武器。所谓硬鞭,属于短器械范畴。所谓软鞭,主要是指钢制的九节鞭、皮质的牧羊鞭等,属于软器械范畴。
在心理临床工作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鞭的心理意义,所以,不再做更细致的划分。
临**,喜欢选择鞭意象的来访者往往以女性居多,而且多表现为既爽朗、霸气又痴情、柔细——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鞭”的性格特点。选择鞭意象的男性虽不及女性多,却在心理层面显露出一些共性,最常见的就是性心理不太健康。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喜欢用皮带或鞭子抽打、虐待别人的人(尤其是男性),大多具有不健康的性心理。他们是将潜意识里的“性自卑”(既可指男性气质/男子气概的自卑感,也可指性能力方面的自卑感)或“性创伤”(既可指关于性的创伤性事件,也可指关于性的创伤性体验),不自知地向外投射为行为,抑或是补偿性的自我满足——变弱为强,以强压弱。需要说明的是,心理临床所说的“性”,是广义的性,包括出生、性别认同等多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男女,都有两个共同点:性格坚韧;经历过某种情感的缺失,或者说,有某种情感的缺失感——至少在选择鞭意象的那个当下。
下面,我们简要回顾一个用鞭的女性形象,以便更生动地体会鞭意象的心理意义。
梅超风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因修炼九阴真经而成为武林当中一流的女性高手。她擅用一根极长的白蟒鞭,伸缩自如,宛若灵蛇出洞,灵动之极令人防不胜防。
梅超风,原名梅若华(我个人认为,“若华”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曾经芳华,而今痛失”的味道,不由得感叹金庸大师的共情能力)。儿时的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料父母受奸人迫害,相继去世。东邪黄药师收她入门,每日在桃花岛修炼武功,成为师父的高徒。因与师兄陈玄风私订终身,盗走下半部《九阴真经》,而背叛师门。他俩被飞天蝙蝠柯镇恶等师弟追杀,远走大漠。由于缺少关于修炼内功法门的上半部真经,又不懂玄门道学,他俩只能靠服用少量砒霜,再运功逼出来练,以免走火入魔。加之错误解读了真经内容,把本应光明正大的九阴真经练成了凶险毒辣的邪门武功。梅超风和陈玄风以九阴白骨爪和摧心掌名震江湖,二人被合称“黑风双煞”。
后来,在与“江南七怪”的激战中,她被师弟暗算而至双目失明。十年后,她重出江湖。为报仇而遭遇危险,师父出手相救。在师父被欧阳锋偷袭的危急时刻,她舍命护师而亡。黄药师在她临终前,重新收她为徒。
解析
鞭如冷风,这也正是梅超风带给读者的感受——犹如一股冷风。这种冷,并非先天的,原本也充满热情,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情感。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受挫、遇冷,而自己无法有效地化解,便下意识地将心理能量固结在“冷”的节点上。当这种内心状态外化为行为时,就表现为“冷”。
无论是鞭意象,还是鞭意象的主人,若有机会遇到一种真挚的、持续的、柔和的温暖,内心深处的“冷”就会被逐渐溶解,昔日的信念与热情也会逐渐复苏,从而消除对外界和对自己的伤害,不再将鞭作为武器。
即使发生了这样的变化,“鞭”的核心品质依然留存——有韧性。所不同的是,这种叫作韧性的心理能量已经转变为积极的心理能量,里面没有压抑的消极情绪,相反,在面对新的压力情境时,它能够以真诚、勇敢和坚持不懈来进行应对——依然有韧性,却不再有“冷”的感觉。
如果来访者在选择鞭意象时,脑海里出现“梅超风”的形象,或者强调“就是梅超风用的那个鞭”,心理咨询师就要把这个人物意象的性格特点也考虑在内:聪明、自信、执着、忠贞、有韧性、敢爱敢恨,愤怒时犹如一股冷风。
(二)枪、矛、戈、叉、钯、铲
枪、矛、戈、叉、钯、铲之所以另成一类,主要是因为顶端带有尖锐利刃,破甲力和杀伤力高于棍、棒、槊、擀面杖和鞭。
1.枪
冷兵器和武术里的枪,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故称“百兵之王”。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
它由古代的矛演变而来。枪术在十八般兵器中属于比较难学的,所以有“年棍,月刀,久练枪”的说法。这里的“久”,在心理层面,可以理解为忍耐力和耐受力较强。
冷兵器里的枪是古代的一种刺击长兵器(见图3-4)。根据李筌的《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竿、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是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两种),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中,枪仍为“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有红缨枪和梭镖两种叫法。
图3-4 枪
从枪的用法中,我们比较容易体会其心理象征意义。
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枪平直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要做到枪扎一线——出枪如潜龙出水,收枪似猛虎入洞,使用者必须轻灵、果断、稳健。这就是冷兵器枪的基本象征意义。
长枪的枪头下方一般系有一束红缨,呈须状。长枪凌空飞舞,枪樱随风飘摆,仿佛腾空而跃的热烈火焰,平添几分风采。有意思的是,在使用“挑武器”意象对话技术时,但凡选择冷兵器枪的想象者,大都会告知他们的枪上系着红缨。
就象征意义而言,红缨是装饰物,近似剑穗,故代表展示性或表演性。就武器作用而言,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有助于判断枪头和敌人的位置;二是刺入柔软物体时,便于拔出;三是舞动起来,可以扰乱对方视线;四是在古代打仗时,枪刺入对方身体会流血,血液腥气、黏滑,如果顺着枪杆流到手上,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枪缨能够一定程度地缓解这个困扰,遮挡鲜血。
有一位精通枪术的名将早已印刻在我们的心底,他就是宋代名将岳飞。岳飞不仅仅是一位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历史人物,更是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能够体现“英雄原型”的重要人物意象。因此,常常会有来访者告诉心理咨询师:“我用的是岳飞的枪……”
读懂岳飞,有助于读懂枪意象。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即使到了现代,中国人里仍有许多名为“鹏举”的人,再度体现出中国人对“英雄”的认同,以及对岳飞与“英雄”之间关系的认同),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
岳飞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也是当时唯一组织过大规模作战的统帅。他治军有方,不但赏罚分明,纪律严整,以身作则,而且体恤部属。既是硬汉,也是暖男。当时,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无奈哀叹,这不得不说是对岳飞和“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解析
作为一个人物意象,“岳飞”的血液里流淌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爱国情怀,阳刚正气,自信坚毅,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侠骨柔肠,有魄力,有胆识,有担当。
2.矛
矛是一种带有尖锐刃器的长直形武器。在用法上,既可以刺杀,也可以投掷。鉴于最初的矛是用来狩猎的,是前端削尖了的棍棒,后在矛杆上装置矛头,格斗时用于直刺和扎挑,故将其列入棍棒类武器意象。
世界上的多数民族都曾在狩猎和战争中使用过这种武器。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这种矛头缚在长木柄的前端,能够增强杀伤效能。
从历史文献上看,矛是东西方古代军队中占多数的装备,且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可以被推测为人类较早出现的长兵器之一。《尚书·牧誓》有载:“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牧誓》居全书第十三篇,记述周武王起兵灭商时,在牧野决战前的誓词)。意思是,举起你们的戈,排开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们来宣誓。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矛意象的象征意义。
先来看矛与枪的区别。
其一,矛更硬,枪更韧。“硬”为刚硬、固执、不够灵活、使蛮力——宁折不弯,“韧”为坚韧、有弹性、讲灵活、靠内力。所以,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缨,很多矛也带缨,关键在于杆的软硬——性格基调。
其二,就表达情绪的风格而言,矛更原始、直接、不加修饰,枪有修饰,比之更雅。
其三,枪不离手,而矛可投掷。“投掷”不仅是一个肢体动作,也是一个心理动作,代表一定的不可控性,既指情绪,也指情绪的行为后果。
其四,杆的软硬差异,又导致了二者的用法截然不同。武器的用法,即具体的使用方式,代表心理操作和心理功效。
矛杆,多以枣木等硬木或精钢制成,基本没有韧性。客观现实(与“心理现实”相对应)中最重的钢杆长矛较重。使用者需有极大的臂力才可发挥其威力,将力量完全传递到矛头,以达到直刺功效。
而正统的冷兵器枪,一般采用坚韧、有弹性的材料为柄(如白蜡杆),便于吸收和释放武器冲击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并能及时调整攻击角度,以带侧刃的枪刺为尖,以自身腰腹的力量带动长枪。为此,枪的使用者不能靠蛮力,而要凭内力。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豹子头林冲的“林家枪”和岳飞的“岳家枪”更显洒脱和帅气。
再来看矛与叉的区别。
第一,叉有齿,比矛更容易刺中猎物或对手,但是,矛的力量更集中,注定比叉更狠。换言之,矛意象的杀伤力强于叉。
第二,一寸长,一寸强。矛比叉长——矛意象爆发愤怒情绪时,所波及的人际距离远于叉。
第三,叉多了一些非杀伤的用法,可以架住对方的武器(这里指一般意义上的冷兵器),而矛不能。这意味着,矛的防御性和灵活性弱于叉。
3.戈
作为武器,戈的主要特点是,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见图3-5)。
图3-5 戈
矛的历史非常久远,与戈不相上下,但在历史、文化地位等方面,戈却更为显赫。
武器因主人而贵。在古战场上,贵族和将军都是在战车上的,他们趁手的长兵器是戈,而非矛。
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戈意象不但是兵的象征,甚而成为战争的象征。大家最熟悉的相关成语莫过于“金戈铁马”。“戈”在这里象征战争、军威以及戎马生涯。《左传》中有所谓“止戈为武”的说法,这里的“戈”代表战争。类似的成语还有“止戈兴仁”“止戈散马”等。另外,还有“大动干戈”(“干戈”是中国古代兵器的总称)、“反戈一击”、“枕戈待旦”、“化干戈为玉帛”等。
不仅如此,中国汉字中许多与战争、杀戮有关的文字,都含有戈意象,如武、战、戮、戎、戡、戟、戗等。
4.叉
在远古时代,叉是用来捕鱼、狩猎的工具,古代多为猎户所用,后来演变为一种武器。
叉的末端分两股,叫“牛角叉”。末端分三股,叫“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
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亦可锁拿对方兵器。其心理意义是,叉意象或以“叉”为主导人格的人,并非总是具有攻击性和杀伤力,有时发火是为了阻挡对方,或回避不愿面对的某个问题、某种情境。
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若干铁环,演练时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在做“挑武器”意象对话时,如果来访者选择了“叉”,并强调“滚叉”动作,则象征着表演性。进一步说,这类来访者面对冲突情境时,善用“滚叉”之势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避免正面冲突。
在中国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庙会等重要时节的演出活动,寒光闪闪、铿锵有鸣的飞叉表演往往放在最前面,犹如“开路”先锋。民间练飞叉的组织也喜欢自称为“开路会”。这反映出叉意象的另一个象征意义——性格直爽、泼辣,勇当开路先锋。
在西方人的集体潜意识里,“叉”则显得更加肃穆和威严。以古希腊神话里统治冥界的冥帝哈迪斯为例。
哈迪斯的形象雄伟、冷酷,身上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通常,他坐在四匹黑马拉的战车里,手持双叉戟。在前行的道路上,他会毫不留情地除掉任何障碍。假如他走入阳界,必定是带领牺牲者的灵魂奔向冥府,再或是,检查是否有阳光从地缝射进黄泉。
哈迪斯的工作方式阴沉、严酷,但神情并不邪恶。这与古希腊人的死亡观不无关系。在古希腊人看来,不存在带有善恶之分的天堂和地狱,所有逝者唯一的去处就是冥界。
解析
多数来访者在“挑武器”意象里所选择的“叉”,未必具有这样的死亡气息,也未必具有肃穆和威严的象征意义。关键是,某个具体的叉意象,强调的是什么。
5.钯
钯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钯,齿锋利如钉。一般情况下,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千克,既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在同类武器意象中,钯的长度偏长,代表易伤社会距离层面的关系。与刀、剑、匕首相比,钯的精准度和毙命性都不太高,代表针对性和破坏力都不强。这些特点结合在一起,又产生了另一个心理特点:灵活性不够强,有时略显钝、拙。
一说到钯,大家很容易想到猪八戒。猪八戒使用的钯,全名叫上宝沁金钯,是太上老君亲自用神冰铁锤炼、借五方五帝、雷声普化天尊、净雷法咒、六丁六甲之力锻造而成的一件神物,连柄带钯,共重2524千克,乃《西游记》中的第一神器。
猪八戒这个小说人物形象也确实能够生动呈现钯的象征意义。在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中,猪八戒简单、可爱、好吃懒做、易受物质**,是个典型的口欲期固结的人物形象。倘若来访者在选择钯意象的同时,强调是“猪八戒用的钯”,或者,在意象里直接看到“猪八戒”的形象(如“猪八戒扛着钯从武器库里走出来……”),咨询师在解读钯意象的同时,则还需要了解“猪八戒”这个人物意象的象征意义。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口欲期固结”。
口欲期(oral stage),亦称口唇期,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创立者、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0~1岁。该理论认为,在人的生命的不同阶段,性(广义的性)的内驱力(libido)能量在人的不同躯体位置上体现出来,据此可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期。
由于人的心理能量不能通过空间直接投入或传递给外部的客体,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记忆、思想及组成我们所谓的心理代表物的客体的幻想,所以,会发生投注现象。投注是一种纯心理现象,指投向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心理代表物的心理能量的数量。投注越大,客体越重要,反之亦然。而所有真正强烈的性的内驱力投注都不会被完全放弃。如果婴儿期或童年期性的内驱力的投注滞留在后来的生活,就称之为固着或固结(fixation)。
这个现象最早是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当中发现并进行描述的。例如,一个男孩如果依然固着于他的母亲,那么,在他成年之后,就不能将其情感正常地转移到另一个成年女性的身上,从而影响其亲密关系的建立。除此之外,“固结”还用来表示一种满足的方式。因此可以说,是某人固着于口欲或肛欲的满足方式。比如,弟弟或妹妹出生以后,长子开始重新吸吮大拇指,尽管他/她在弟弟或妹妹出生之前的几个月甚或更早已经停止了吸吮大拇指——潜意识里是为了重新获得母亲的关注与爱。
口欲期的本能根源是口腔,对象是食物,目的是结合,个体的兴奋投注在口腔,婴儿靠吸吮、咀嚼、吞咬等口腔活动获得满足。在此期间,婴儿的口腔满足若过度缺失(如哭了很久都没有吃到奶),或过度满足(如并不饥饿时,嘴里也总是含着**;或断奶太晚,远超过婴儿期),固着于这个阶段的成年人就可能形成吸烟,酒瘾,吸毒,口腔施虐,口腔依赖,贪婪(如贪吃、贪色、贪财),天真,无太大志向,无太多心计等特点。这就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所讲的“口欲期固结”。
6.铲
铲也是由生产工具(最早用于除草)演变而来的一种古代冷兵器和武术器械。它是武当的独门兵器。
铲属于薄体阔刃的长兵器。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刃与柄呈丁字形。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石铲,商代铸有青铜铲,战国晚期开始使用铁铲,明代出现了月牙铲(见图3-6),一般刃部成凸弧形,均以銎装柄。铲的种类有月牙铲、天蓬铲、莲花铲等。
图3-6 月牙铲
关于铲的传说比较多。
相传之一,铲最初是佛门兵器。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关,如童子拜佛、乌龙摆尾、二郎担山、出山门等。
相传之二,方便铲为道家创立者老子所创,是道门中道人云游四方时的必带之物。它集棍、叉、枪和刀于一身。其风格特点是反防为攻、反退为进、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快慢相兼。
以上所述的风格特点,同时也是铲意象的象征意义。
据说,在道门中,不但对于练习方便铲的要求十分严格,对于打造方便铲也有严格的要求。根据规定,方便铲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铲头:长一尺八寸(一尺约为0.33米,一寸约为0.03米)代表阴间的十八重地狱;铲叶尾端两边分别挂有一环,代表阴阳二气;铲头裤端挂有五个铁环,代表五行——人在五行中,当平衡阴阳,普修正道,方可脱离苦海,铲平十八层地狱。
二是铲柄:长三尺三寸,代表三十三重天,三十三重天为中天——三十三重天之间,善恶因果好自把握。
三是铲尾:长八寸六分,八寸代表八方,六分代表六合;三角形代表三才;每个角挂有一个小环,代表三宝——天、地、人三才,各得精、气、神三宝。为此,人行八方,当以六合为念。
先贤老子留下八十一铲,其本意是,警示门下弟子应当把握阴阳,勤修功德,广行方便,多结善缘,三返九环,九九归真之后,方可铲平地狱之门,升归上界。
论及铲,还有一个著名人物——沙僧。
在《西游记》原著中,沙僧用的是降妖宝杖(由鲁班用吴刚砍下的桂树枝所制,两头粗,中间细,曾被妖怪戏称为“擀面棍”),并非月牙铲。可是,在《西游记》的各类文艺作品当中,沙僧用的武器形象却是月牙铲。也许在中国老百姓的集体潜意识里,沙僧与月牙铲更匹配。
这位出自《西游记》的沙和尚,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破琉璃盏,触犯了天条,而被贬出天界。他在人间流沙河里兴风作浪,专吃过路的。后经观音点化,赐法号悟净,一心归佛,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护送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即唐僧)前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经。
沙僧个性憨厚、踏实,既不像孙悟空那样反叛权威(肛欲期固结),也不像猪八戒那般好吃懒做(口欲期固结)。自从放弃妖怪身份之后,一心地跟随师父唐僧。他正直无私、任劳任怨、恪守戒律、忠心耿耿,最终功德圆满,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金身罗汉。
解析
在“挑武器”意象对话中,来访者若强调,自己所选的武器是沙僧用的月牙铲,其象征意义除了前文所述的刚柔并济等之外,还需考虑沙僧这个人物意象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