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探索刀剑类武器意象的象征意义之前,不得不先了解一下其主要材料——金属的心理象征意义。
从材质的角度来讲,刀剑类武器意象多为金属质地。金属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属于人造物,并非自然界原本具有的物质。新石器时代结束后,人类进入金属文化。金属文化带有更多的理性与理智,所以,金属意象首先具有理性和理智的心理象征意义。
从化学的角度来讲,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其质地比草木等自然物更坚硬、更结实,密度较大,致密度更高,故有坚强、刚硬、顽强、固执等象征意义。
在形态上,除了汞是**之外,其余金属均为固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固体”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意象。由于它比**和气体拥有更固定的体积和形状,质地更坚硬,从而具有稳定、沉着、重视原则与规范、牢固等象征意义。
从水溶性的角度来讲,金属一般不溶于水,或者难溶于水。水意象代表生命力、情感的滋养、创造、繁殖、女性、性等。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意味着意志坚定、不易情绪沉溺、较少情绪化、压抑情感等。
从货币史的角度来讲,金属货币因其价值稳定以及便于流通、保存、携带和分割,而在使用中逐渐取代自然物货币(如海贝)和其他商品货币(如布帛、皮革、禽畜、粮食、茶砖等),并经历了从贱金属(如铜)到贵金属(如金银),从称量货币到铸币的演变。自中国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发展至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几乎都是纸币本位制,金属货币以及金属所特有的价值也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因此,金属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还象征精神财富。
简言之,以“金属”为主导人格的人,或更多选择金属武器意象的人,具有金属一般的心理品质:理性、理智、坚强、刚硬、顽强、固执、稳定、沉着、重视原则与规范、牢固、意志坚定、不易情绪沉溺、较少情绪化、压抑情感、富有精神财富等。
诚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无论是意象对话、释梦、沙盘解读,还是“挑武器”意象互动,均须联系当事人意象(梦境和沙盘也是意象)的上下文,万不可生搬硬套。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心理分析和心理咨询。
(一)刀
刀,素称“百兵之胆”,是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
刀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唐刀、大刀、腰刀、战刀、环首刀、大环刀、凤嘴刀、梅花刀、春秋大刀、三尖两刃刀等,有双手使用的朴刀(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还有苗刀、壮族尖刀、彝族插刀、蒙古刀等。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就用法而言,与剑相比,刀略显钝。刀的套路虽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却均以劈砍为主,且使用时,必须用力挥刀,否则即使做了劈砍的动作,也可能未伤及要害,甚或劈空、砍空。若用力过猛,刀刃深陷于硬物而无法拔出,还可能贻误战机,给自己带来危险。
另外,不论是单刀,还是双刀,都有缠头撩花的动作——示威与防御之意。相传,这个动作做到极致,犹如一道幕墙,水不进,枪不入。
因此,在“挑武器”意象互动中,选择刀意象的想象者宛如“刀客”。传统意义上的刀客是指以刀为武器的江湖勇士,在刀法上有所成就,并以此行侠仗义的武者。刀客常有西北汉子的憨直与坦**,勇敢威武,雄健有力,但灵活度较弱。
单刀意象和双刀意象略有细微差异。由于单刀要求勇猛迅疾,而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只闻刀风,不见人影,所以,选择双刀意象的来访者,往往多一分表演性或展示性。
借此说明,心理学里所讲的表演性或展示性,并无贬义,是一个中性词。临床心理学更多强调的是“自知”。有自知的表演性是健康的;不自知的,甚至无意识的、夸张的表演性,则为癔症性(hysteria),目的在于获得关注。
就刀的心理品质而言,它锋利、强韧、耐蚀。换言之,以“刀”为主导人格的人,具有刀的心理品质——勇敢、憨直、坦**、有力量感、坚韧、刚强、耐挫能力强。
临**,有时会遇见选择菜刀的来访者。菜刀也是刀,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刀有所不同。菜刀更容易伤及近距离的人,即亲近关系,且有较大的破坏力和伤害性。这意味着,来访者需要更多学会处理亲近关系里的沟通问题和关系建设问题,如亲密关系(心理学中狭义的“亲密关系”指夫妻关系)。
曾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在想象中快速而坚定地选择了一把菜刀,放在家中卧室的枕头底下。
心理咨询师:“如果有机会使用,你会怎样?”
来访者:“劈了我老公。”
心理咨询师:“如果把举起菜刀、劈下来的那股劲儿,变成简单的一句话说出来,那句话可能是什么?”
来访者停顿了一下:“你太让我失望了!”
心理咨询师:“好,请你集中注意力,心里用上劲儿,在想象中对老公说出这句话……你现在是什么感觉?”
来访者:“我很难过。”
心理咨询师:“说说你的难过。”
来访者:“我跟了他这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他都没有认可过我……”
心理咨询师:“你最想得到谁的认可?”
来访者:“我爸爸。”
这段咨询清晰地呈现了来访者在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分层。菜刀初次现身时,杀气腾腾,看似代表愤怒和不满。稍加探索,便会发现,其实愤怒和不满的背后是失望。当来访者有机会表达失望时,才觉悟到,原来失望源于难过,而这份难过始于儿时对父亲的期许,老公不过是一个无意间触碰了自己儿时的创伤,且与父亲具有相似的特点(不善于表达认可)的人。
因此,接下来的心理咨询工作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处理父女关系里的创伤性体验(或许涉及真实发生过的创伤性事件);二是处理自卑情结,学会自我认可;三是重新梳理夫妻关系(特别是心理关系),指导来访者学会建设性表达和关系建设。
解析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到,虽然每一个武器意象(其实所有的意象符号均如此)都具有一定的基本象征意义,但是,当它与一个具体的背景、具体的故事和具体的人相结合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心理学领域的专业工作者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切入点,不断深入地探索当事人(既包括来访者,也包括想象者)的内在感受、心理防御模式以及非常个性化的情绪分层,并由此促进当事人的自我探索和心灵成长。
(二)剑
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属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
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来出现了铁剑和钢剑。《中国古代兵器》一书曾这样评价剑,“在汉代末期完全退出战场,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却从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褪过色,甚至还结合了道家的神秘色彩,被盖上一层玄之又玄的厚厚面纱”“不论王公贵族、武林豪侠,仍然喜欢练剑、佩剑,我们可以说,剑虽然在战场上没落了,但在民间它始终保有王者的地位”。
其实,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中,剑都是“古之圣品”,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从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到商贾巨富,都喜欢随身佩剑以显高贵。剑也常被当作一种仪式道具。例如,在中国道教仪式中,剑经常被当作一种降妖伏魔的法器。在欧洲,剑还被用于册封爵士和骑士,这个习惯流传至今。所以,剑意象可用来代表高贵。
剑,分为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代表锋利、尖锐。剑柄短,便于手握。在现实生活中,用剑的制胜动作是“刺”,刺向对方要害,甚至一剑毙命。“剑刺”象征着攻击或愤怒的针对性,可以演化成犀利的语言或文章。面对人际冲突情境时,“剑刺”具有一定的破坏力和伤害性。
在想象中,配有剑鞘的剑意象,比直接暴露在外的剑意象多一层掩饰,也多一层保护——“剑鞘”象征情感、情绪的自我控制。
这种自我控制有时代表不够灵活,特别是与短小精悍的匕首相比。
中国历史上,长剑与匕首最著名的一次交锋当属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据《战国策·燕策三》记载,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很多人在易水边为他送行,场面颇为悲壮。告别时,荆轲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献图时,图穷匕见。他抽出匕首刺向嬴政。嬴政一时惶恐,边后退边拔剑,怎知剑鞘太长,慌乱中无法拔出。
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大臣高喊:“大王负剑!”这是在提醒嬴政,赶快将佩剑从腰侧推向背后,以便用右手轻松拔剑。得此提醒,嬴政顺利拔出1米多长的佩剑,将荆轲刺死在殿前。
解析
武器意象的大小和尺寸,不仅体现了其所蕴含的心理能量的大小,还可以通过其具体的使用方式,传达出其心理功能和防御方式等信息。
可见,短小似剑的匕首,其携带与使用都比剑更灵活。也就是说,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匕首意象比剑意象更具隐蔽性和灵活性。
如果在想象中,不仅有剑鞘,而且剑鞘意象强调刻有龙蛇花纹或雕饰,则代表当事人在潜意识里追求权威感或威严感,并喜欢向世人展示这种震慑力。
“缨”,为剑穗,是剑柄悬挂的装饰。配有剑缨或剑穗的,称为“文剑”;无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象征表演性,犹如冷艳女子的飘然裙带,似风,似羽。暖色调的剑穗更有热情,冷色调的则更具理智。
剑最突出、也最可贵的心理品质是追求正义与公正。古今中外都能找到剑代表正义的文化证据。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古老传说与历史中的名剑,也格外凸显了这一点。比如,倚天屠龙剑、干将莫邪剑和达摩克利斯之剑等。
以古希腊的神话人物“正义女神”为例。
在古希腊神话里,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叫忒弥斯(Themis)。她是大神乌拉诺斯(天)和盖亚(地)的女儿。她的名字原意为“大地”,转义为“创造”“稳定”“坚定”,从而和法律发生了联系。
另一位正义女神是狄刻(Dike)。她在地上主持正义。狄刻的造型是一位纯洁无瑕的清纯少女。在罗马神话里,她掌管白昼与黑夜大门的钥匙,监视人间的生活,在灵魂循环时主持正义。她常常手持利剑追逐罪犯。
到了古罗马时期,“正义女神”整合了忒弥斯、狄刻、阿斯特赖等诸多正义女神的形象——身穿白袍,紧闭双眼或眼蒙布条,头戴金冠,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宝剑。造像的背面往往刻着古罗马的法谚:“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解析
白袍,象征刚正不阿。闭眼或蒙眼,代表关闭感官印象,司法只靠理智。头戴金冠,象征正义、无比尊贵,至高无上。天平代表公平,在正义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得其所值。宝剑代表正义,制裁严厉,绝不姑息,全然不受爱恨情仇的影响。“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象征正义永恒的坚定信念。
因此,选择剑意象的人,或者以“剑”为主导人格的人,常有“侠士”风范,喜欢维护公正与道义,对人对己都无法忍受不公、不正、失义、无德,从而也就比别人多了一种超越个人私愤的愤怒——义愤。
出于义愤而勇敢亮剑的人,能够为了维护公正道义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个人的情感与利益,甘愿忍受孤独寂寞与世人的不解,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因此,“亮剑”成为一种气魄和品质,也成为一种力量和精神!即使明知不敌,狭路相逢,也要毅然决然地亮出自己的宝剑。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就是中国“剑文化”中最核心的气质。
这份悲壮的情怀,同时也彰显出“双刃剑”的心理意义。
剑有双刃,象征他伤与自伤。用得好,伤人护己;用得不好,伤人伤己。所以,“剑客”在使用像剑一样的锋利与坦直时,请注意保护自己,尽可能降低代价或避免不必要的代价。
综上所述,剑意象如同独行江湖、道义天下的侠士剑客——自信、坦**、勇敢、坚定、锋利、敏锐、果断、有担当、维护公正道义、品性高贵、悲天悯人、内心孤独。
(三)匕首
据传,中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匕首。因其形状似匕(古代膳食所用的器具——勺子),故而得名。
匕首是短小似剑的冷兵器。匕首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古有石匕首,清刚,龙鳞,梅花匕,百辟匕首,羊角匕首(《虞初志》:“有尼授聂隐娘羊角匕首,广三寸,为其脑后藏匕首,而无新伤,用即抽之。”),徐夫人匕首等,今有STRIDER MANTRACK 1 BIG,STRIDER AJAX-MANTR**K 2,STRIDER GB,RIDER MSC 7.5等。
匕首耐腐蚀,硬度高,利于刺。这不仅是匕首的特点,也代表一种性格特点:耐受力较好、坚强、顽强、简单直接。
“简单直接”的另一种表现是,匕首的制作极为简单,甚至摔破石头就可以制作。加之短小锋利,便于携带和藏匿,所以,即使在现代武器十分发达的今天,匕首仍是军人无法离手的原始武器。
匕首的刀身部分酷似剑尖,最具杀伤力的用法是“刺”,所以,具有“剑刺”的象征意义——一是勇敢,如李白的《侠客行》所云:“少年学剑术,匕首插吴鸿,由来百夫勇,挟此生雄风。”;二是针对性较强,毙命性(即心理伤害性)较高。
通常,匕首是在近距离范围内使用。这意味着在“挑武器”意象里选择匕首意象的来访者,最容易伤害的往往是心理距离较近的人。
与刀剑相比,匕首更具隐蔽性(不可否认,隐蔽性最强的冷兵器当属暗器),易携带,不易被发现,在近距离内,取准既易,力道又猛,可刺中要害,比剑更狠。这也是选择匕首进行防御的重要原因——距离很近。
因此,以“匕首”为主导人格的人,格外需要学会处理亲近关系中的问题,学会建设性表达,并提高对投射机制的觉察,否则,一不小心就会伤及亲近的人。
旧时的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成了暗器。其心理象征意义是,隐蔽性更高,压抑感更重,一旦情绪失控,对于现实关系的伤害性更大。
隐蔽性更高的另一个依据是,刀出刀入时,匕首声音微小。善用匕首者——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善于忍耐。因其简单直接的性格特点,容易“记仇”,愤怒或敌意可以在心里积压很久,爆发时,可能会不计后果。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匕首时,需将其几乎所有的刀刃部分都刺入对方体内,才有可能致命——这种“狠”劲儿,既是情绪的压抑,也是情绪的爆发。
现实中,为了增强匕首的使用功能及其功效,人们常常会在刀体、刀背或刀刃等地方进行改良。例如,在刀体部分做出血槽,以便顺利拔出。这些改良体现在意象中,则另具心理意义。
如果来访者在意象中强调匕首的刀体部分有宽血槽,或者刀背开了锯齿,抑或在一侧刀刃开有钩形刃(如伞兵刀),其心理意义有三个:一是象征灵活性较强;二是象征愤怒压抑程度较高;三是象征潜在的伤害性较大。
匕首与众多的武器不同,它不仅仅用以防身御敌,还是野外生存的重要工具。以军人为例,美国特种部队在丛林生存训练中,要求受训官兵只带军用匕首和指北针,或者可以拿其中一样换成一壶水。训练要求在模拟敌后的条件下,按照规定时间,只身到达地图所标定的规定地点。在训练中,极少有人将匕首换成水。外军生存教官强调,身处险境时,要养成随时检查刀具的习惯。对此,从心理象征的角度理解,匕首还代表高度警觉。
(四)戟
戟始于中国商周,是一种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冷兵器。
戟既有直刃,也有横刃,多呈“十”字形、“卜”字形或“井”字形,具有砍、钩、剥、刺、撩、架等多种用途,其杀伤力超过戈和矛,被宋代《武经总要》列为“刀八色”之一。所以,戟有“一条龙”的说法,即龙头、龙口、龙身、龙四爪、龙尾。其头能攒,口能刁,身能贴、靠,爪能抓,尾能摆。用法上,戟有青龙探爪、黑龙入洞、懒龙翻身、乌龙摆尾等招式。
古代对敌作战时,戟刀好似前尖边锋,声东击西,虚实多变。这一作战特点象征灵活和高难度。
因而,以“戟”为主导人格的人,必然具有戟的心理品质:自信、坚定、灵活多变,或追求灵活多变,喜欢挑战高难度。
鉴于中国古代的戟和欧洲戟有差异,做“挑武器”意象对话时,需要引导想象者描述清楚戟意象的具体形象,主要包括质地、形状、尺寸、功能、用法等。
欧洲戟大多数是斧与矛的结合,尤以瑞士长戟最为著名。它体长2~3米,可以发挥刺、挑、劈、砍等多种功能,还可以用弯钩把骑士钩下马来。在燧发枪和刺刀出现之后,欧洲戟就逐渐在军队中消失了。但是,时至今日,梵蒂冈卫队仍然在使用戟。
相比之下,长戟意象代表更易伤及心理距离较远的人,短戟意象则代表容易伤及心理距离较近的人。
戟头有两个月牙,杆上有戟形,如画字,朱漆为饰,故名画戟。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很流行的兵器,分为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两类。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
顶端“井”字形的方天画戟,因戟杆有彩绘装饰,亦称“画杆方天戟”。一说到方天画戟,大家很容易想到吕布的方天画戟。但有学者研究发现,历史上第一只方天画戟的使用者并非吕布,而是项羽。它由楚国第一美女虞姬亲自画图,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方大丁耗时一个月打造而成。这种三角形利刃矛头,旁边带一个弯月形锋刃的武器,是虞姬发明的,故初名“姬画”。后来为显霸气,更名为“方天画戟”。
如果这个研究结果真实可靠,那么,戟意象便增加了“霸气或追求霸气”的象征意义。
历史上,戟初为兵器,后因制作繁复和使用难度较高而演化为仪仗、装饰之物。比如,帝王驾前,卫士执戟侍立。明代著名人物于谦的《漫题屋壁》诗末两句曰:“门前无列戟,错认野人家。”由此可见,列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富户条案上的古瓶里,通常插银戟。这时取戟与“给”的谐音,象征富贵、富裕、自给自足。
为此,心理咨询师进行“挑武器”意象对话时,需要引导来访者觉察清楚,他/她所选择的“戟”,是为防御,还是仅为装饰?若为装饰,它的心理功能就变为“摆在那儿看看”——既给自己看,也给别人看。不论是给自己看,还是给别人看,心理动机都是一样的,展示其自信、坚定、灵活多变,或追求灵活多变,喜欢挑战高难度。
(五)斧
在汉语体系里,有许多与“斧”相关的成语。诸如,班门弄斧、大刀阔斧、鬼斧神工、鬼工雷斧、斧钺汤镬、不避斧钺、斧钺之诛等。可见,斧的功能比较多,除了用作武器,还可用作工具和刑具等。
斧子分为长柄单斧和短柄双斧。古代作战时用的斧,多是长柄,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短柄斧,俗称“板斧”,《水浒传》中的李逵即用此物。
就用法而言,斧以抡、劈为主。无论长柄单斧,还是短柄双斧,无论作战,还是劈柴,均需运足力气,扬起胳膊,才能做出抡和劈的动作来。最具杀伤力的就是“劈”。在“劈”的一瞬间,使用者需要屏住呼吸,用足力气,甚至下意识地紧闭嘴唇,鼓脸瞪眼。这一连串的动作和微表情都是意象。其心理意义是,斧意象可以用来象征积累、攒劲儿、有力量。
东西方文化中最神奇的,也最能体现力量感的斧,应该是盘古开天辟地所用的开天神斧。
据《三五历纪》和《广博物志》记载,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是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始祖。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沉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之后,盘古担心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蹬着地,使劲儿撑着。天每日升高一丈(一丈约为3.3米),盘古也随之越长越高。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为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化为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水化作滋润万物的雨露……
解析
如果来访者在“挑武器”意象的体验中,选择了这种类似的、具有非常能力的神奇的斧子,则表示,该想象者在潜意识里十分渴望拥有力量感和强大感。一般说来,一个人之所以追求超乎寻常的力量感和强大感,往往是因为内心有较为强烈的弱小感;对此,要么缺乏觉知,要么不敢承认。所以,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接纳内心的弱小感,从而获得健康意义上的强大感。
临**,来访者选择板斧意象时,经常会提到“李逵”这个人物,甚至在想象中看到“李逵”的形象。对于这种情况,心理咨询师在分析板斧的象征意义时,就不得不考量“李逵”这个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里,李逵是沂州沂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百丈村人氏,粗壮黝黑,小名“铁牛”,江湖绰号“黑旋风”。他惯用一对板斧,人称鬼王斧。
他坦直、率真、忠诚、勇敢、仗义、孝顺、粗心、鲁莽、好战。因打死了人,而逃离家乡。遇到赦宥,被戴宗留在江州当牢子。后来为了解救宋江和戴宗,勇劫法场,与众人大闹江州。他背着老母亲上了梁山。母亲不慎被老虎吃掉。他怒不可遏,连杀四虎。
李逵感念宋江的知遇之恩,格外忠诚,平日里和宋江也是无话不谈、直来直去。征缴方腊之后,梁山头领当中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骁勇善战的李逵便是其中之一,获封镇江润州都统制一职。后来,蔡京、高俅等人,以御酒之计,谋害宋江。宋江喝下毒酒。由于担心李逵为了报仇而再度啸聚山林,招来杀身之祸,就把李逵请来,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喝了有毒的御酒。事后,宋江告知真相,李逵却说:“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遂毒发身亡。仅是最后一句遗言,已经足以见证李逵的忠诚。
解析
除此之外,“铁牛”和“黑旋风”这两个名号,也与斧意象非常相符,具有典型的胆汁质的气质特点——直率而不够灵活,热情、积极、勇敢、有魄力、勇于承担责任、坚韧不拔,但脾气暴躁,情绪容易激动,表情明显外露,过分自信,有时因独断专行而影响人际交往。
因而,以“斧”为主导人格的人,或选择斧意象的人,在保持自信、率真、勇敢等积极品质的同时,如果能够增加灵活度,有意识地控制情绪,降低冲动性,人际关系将会更和谐。
(六)钩
钩为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从卫墓出土的铜钩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的上边为利刃,而钩的上边是一线钩形,故名钩。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
钩有单双之分。因形式不同,各有得名。比如,鹰嘴钩,钩尖似扁担头;鹿角钩,钩身有叉,形同鹿角;风火钩,俗称“铁烟斗”,可吸烟,亦可点穴、防卫。
练钩的要求比较高,不能有缠头裹脑的动作,也不能舞花,须有起伏吞吐的身法加以配合。练起钩来,形如波浪,转折起伏甚是优美,故有“钩起浪势”和“钩走美势”之说。双钩更难练。相传清代中期,窦尔敦曾以双钩闻名。
钩具有独特的风格。走钩似飞轮,转体如旋风,吞吐沉浮,劲力刚猛,连绵不断,气势雄伟。只有刻苦练习,才能如此熟练。所以,善用钩或钩意象的人,也善于忍耐和承受。即使情感受重创,仍能蓄积很久才找机会爆发。
在战场上,用钩伤人必须当机立断。虽然未必一钩毙命,却能在杀伐决断中,致使对方肢体分离。因此,有所谓“离别钩”的说法。这一作战特点,体现出钩意象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有较强的决断力。
作为一种冷门武器,钩的招数诡异多变,但其自身并不具备很强的攻击性,在防御和攻击方面均无明显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学领域,“攻击性”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仅是用来表达愤怒情绪的。比如,当我们心生愤怒的时候,每个人处理愤怒情绪的方向是不同的。有的人是生闷气——向内攻击,有的人是任意撒气——向外攻击。每个人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人直接说出来——主动攻击,主动表达,而有的人表面上说软话,却让别人心里内疚、难受——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on,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用唤起对方内疚感的方式来控制对方,乃至控制彼此的关系。
所以,以“钩”为主导人格的人,或选择钩意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里,应该有意识地将被动攻击变为主动表达——既不压抑自己,也不伤害别人,主动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或愿望。
(七)锤
在中国和欧洲(骑士),关于锤的记载也有很多。锤的种类比较多,如梅花锤、流银锤、青龙锤、灭地锤、斗银锤、金瓜霹雳锤……
锤之沉重,象征力量与威慑。在实际作战中它能对付身穿重甲的武士。这是锤的作战优势。为此,要求其使用者拥有较大的力气,且步伐稳健,否则,舞动起来身体容易失去平衡。
同时,锤之沉重又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劣势——灵活性和精准性较差,缺乏灵动性和机敏性。
在欧洲,为了对付全副板甲的骑士,军队大多装备沉重,很少有人能用锤作战,于是有了著名的“皇家之锤”和“铁锤理查德”。
在中国,南宋名将岳飞的长子岳云手持银锤横扫金军,《封神演义》中的少年英雄黄天化用一对斗大银锤立下赫赫战功。最著名的锤,当属“隋唐十八好汉”之首李元霸的那对金翁破天锤。
在古典小说《说唐》以及评书《兴唐传》和《瓦岗英雄》中,李元霸被称作“天下第一好汉”。他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唐太宗的弟弟,被封为卫怀王。他力大无穷,捻铁如泥,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手持一对重达400千克的铁锤,纵横天下无敌手。坐骑“万里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
在《说唐演义全传》里,李元霸是上界大鹏金翅鸟临凡。晋阳宫比武,力挫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一战成名。后奉旨赶赴四明山保驾,三锤击败裴元庆(位居好汉排行榜第三),一个下午就把十八路反军180万人马杀得只剩60多万。他曾经见义勇为,解救清官刘文静。后来,在紫金山再挫各路反军,独收玉玺。收军回长安时,举锤骂天,遭雷轰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