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黄城根小学 邸晔
“我知道你很难过,想哭就哭吧。”“你特别委屈,心里很难受吧。”“你很着急所以才急躁的,我理解你的感受。”这样的话语让我们心里感到很温暖,就像找到了懂得自己的知音,可以向其倾诉心声。这就是在这学期培训中我新学到的共情的艺术。
班里的小冯是个活泼开朗、机灵聪明的孩子。周五放学后,他妈妈给我打电话,气急败坏地跟我诉说了孩子在音乐课吃糖被“罚站”的情况。他妈妈认为老师就不应该让孩子罚站,而且老师对孩子有成见,所以故意为难孩子。音乐老师上课也不讲课,光听录音让孩子跟着唱。说实话,听到家长这样给我打电话,诉说音乐老师的不是,我心里既气愤又高兴。气愤的是家长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就判定这些都是老师的问题,高兴的是家长能够信任我这个班主任,愿意向我诉说。放在过去,我肯定不会允许家长只跟我说老师的不是,不说孩子的错误的。但经过心理培训的学习,我马上意识到如果跟家长一样不冷静地反驳她的看法,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话说回来了,作为家长,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听到孩子委屈的诉说,当然心自然就偏到了孩子一边了。所以我首先换位思考。换位了,教师就不再是高高在上了,就能耐心地俯下身倾听了,就能更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了。
于是,我边倾听边表示理解、同情。“真是,孩子站着多没面子,怎么听课呀。”“您肯定很心疼,我特别理解。”“孩子有自己的理由,我能明白。”这样“共情”的话一说,家长的心情变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了很多,马上就说:“他上课吃糖肯定不对。我也要批评他。”这时的我再顺势而为,帮家长分析一下孩子在校的情况,对老师的做法我不给予否认,只是说我也要从音乐老师那里了解一下情况,共同解决。这时的家长已经能耐心地倾听我的一些话语了,我建设性地说出了作为老师,我的一些经验看法:“孩子可能会把自己的错误说得轻描淡写的,得到家长的同情。”“孩子可能会夸大或截取一些有利于自己的片段跟家长说。”“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听听同学、老师对这件事的描述。”此时的我并没有直接说出孩子和家长的问题,更多的是留给家长思考的空间,尊重家长的选择。
当天的电话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的上午,小冯的妈妈又给我来了电话。这回她告诉我她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告诉孩子要尊重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我也表示周一会和音乐老师及孩子再谈谈,让音乐老师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更利于孩子接受教师的教育。
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理解的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会有师生、家校之间的矛盾,我们如果只是强硬地把自己的观点加到学生、家长身上,学生、家长并不能理解。如果能与学生、家长“共情”,很多棘手的教育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