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静心是一段缘(1 / 1)

静心 马银春 5615 字 1个月前

1.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我们中国人,大多都相信点儿缘分。不仅凡夫俗子信,愚夫愚妇信,一些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也信。那么,究竟什么是缘分呢?有人说,缘分就是命运,然而,命运又是什么呢?命运甚至比缘分还难解释,难定义。也有人说,所谓缘分,是迷信,不能信,更没必要解释。

其实,缘分不是迷信。当然缘分也不是科学。确切地说,缘分也好,命运也罢,都属于玄学的范畴。玄学也是一种学问,它的唯一用处就是用来回答人类已知的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思维方式。对此,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在文中论述:

缘分与命运,我认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我绝不是为算卦相面的“张铁嘴”“王半仙”之流的骗子来张目。算八字算命那一套骗人的鬼话,只要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就能揭穿。试问普天之下——番邦暂且不算,因为老外那里没有这套玩意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孩子有几万,几十万,他们一生的经历难道都能够绝对一样吗?绝对地不一样,倒近于事实。

可你为什么又说,缘分和命运不可不信呢?

我也举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只要你把你最亲密的人,你的老伴——或者“小伴”,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名词儿,年轻的夫妻之谓也——同你自己相遇,一直到“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经过回想一下,便立即会同意我的意见。你们可能是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机遇,有的机遇简直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终究没有错过,你们到底走到一起来了。即使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也同样有个“机遇”问题。这种“机遇”是报纸上的词儿,哲学上的术语是“偶然性”,老百姓嘴里就叫做“缘分”或“命运”。这种情况,谁能否认,又谁能解释呢?没有办法,只好称之为缘分或命运。

换言之,缘分就是那种人们无法把握也无法解释的东西。勉强解释,从根本上就落了下乘。

当然,为了论述上的方便,我们也不妨对缘分做个简单的定义,即缘分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系。也就是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缘分,所不同的是有些人缘深,有些人缘浅。绝对的无缘是没有的。

“缘分”一词,最初或许脱胎于佛教。不过众所周知,佛教在传入中土之后,早已在与儒、道两教的磨合与相互影响下中国化。相关学者也指出,无论是道家的 “性分”和“时遇”之说,儒家的“天命”之说,都可以看到“缘分”的影子。当然,影子终归是影子,真正让“缘分”一词在中华土壤中落地生根并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唇间耳边的,主要还是得益于佛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为什么中国人会相信“缘分”呢?或者进一步说,为什么中国人有一种较为普遍地佛教情结呢?这首先得益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达。如果连“缘分”这个概念都没有,自然谈不上信。其次,这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人们生活艰辛且凶险有关。鲁迅先生曾经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正是因为人们在那个吃人的社会活得痛苦,才会一头扎进佛教思想中寻找救赎与安慰。再加上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吃人”,极力宣传一些对他们吃人更有利的佛教思想,比如“轮回”之说,本是舶来品的佛教才能“以客犯主”,力压儒、道两教。

然而这并不是说,佛教就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佛教之所以受众广泛,主要还在于它是一门博深的哲学体系,其中固然有糟粕,同样也有其精华。比如佛家所说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使到今天,也有其积极意义。

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简单来说就是指佛家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万物乃至万物构成的世界,都是由于因缘际会而生。而所谓因缘际会,则可以视作无数偶然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对此,自然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既然不能改变世界,就只能改变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保持宁静,去面对这一切,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

季羡林老先生也说过:“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换言之,我们信缘分,讲缘分,为的还是让人在波诡云谲、因果错综的人世间,永远保持心情的平静。

当今世界,节奏不断加快,物质生活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身心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要尽量谋求两者间的平衡。当追求的,必须去追求;暂时追求不到的,要随缘,也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追求不到。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自己根本就是在强求?如果是后者,就要“随缘”,不可执著、强求;如果是前者,那就应该把视角放在“不变”二字上面,即在逆境中,要保持进取心不变、真诚心不变、清净心不变、觉悟心不变、慈悲心不变,等等,这才是真正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不能简单地把“随缘”当作自己不思进取、一蹶不振的遮羞布。

2.不是你的就别勉强

生活中,“随缘”一词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过说到缘分,大部分人尤其是青年男女,还是会第一时间联想到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果人间没有了爱情,现肯定,那样的世界会比有爱情的世界没意思得多。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人类没有了爱情,也会因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悲伤。

“都说那爱情美啊,我却无所谓,我为爱情流过太多的泪……”这是一首流行歌,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大都能听出一些感伤的味道。

有人说,不经失恋,不懂人生。也有人说,失恋是一种财富。这么说都对,但一旦事实落到自己头上,理论便会瞬间崩塌。这个世上,因为失恋而寻死觅活的人,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理解他们,就是理解当年的自己。因为爱得真切,所以痛得刻骨。然而,别人再怎么理解,也不如自己学会开解。

来看一个与“缘分”有关的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年轻的书生,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也很爱他,两人郎情妾意,你侬我侬。但到了姑娘结婚的那天,新郎却不是书生。书生大受刺激,一病不起,眼看就要归西时,门外忽然来了一个游方僧,声称自己能治书生的病。家人非常高兴,赶紧带僧人去见书生。僧人一不开方,二不施药,只是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给书生看。书生定睛一看,只见镜子里面就像现在演电影似的,先是出现一个漂亮的女子,她被恶人杀害,曝尸荒野。不一会儿,过来一个路人,看了一眼,摇了摇头,走了。又过了一会儿,第二个路人经过,他见遇害的女子衣衫不整,便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女子身上,然后叹了口气,也走了。最后,第三个路人经过,他轻轻抱起遇害女子的尸身,找了个干净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把她埋了……僧人说:你爱的姑娘,就是镜子里遇害的女子,而你前生就是为她披上衣服的那个路人。你前生为她披了一件衣服,她今生与你相恋,为的是报你的恩。而她嫁的那个人,是最终埋了她的人,她必须要报答他一生一世啊!书生听罢,豁然开朗,不久便恢复了健康。

昔前我们说过,“缘分”属于玄学的范畴,而玄学的社会功用就是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东西。抛开这个故事中的具体细节不论,故事中那位游方僧人的一番言论,说的就是佛家的缘分观,即佛家认为,今生的缘分有赖于前生的修行。如果前生修行不够,那么,不要勉强,勉强也没用。与其勉强,不如在今生好好修行,那么来生必定会有一个好缘分。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人已经急了:来生才有缘分,那我今生怎么办?其实,这里所说的来生只是一个比方,是未来的意思。只要一个人能忘记昨天的爱与哀愁,本着修行的态度,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缘分终将到来。当缘分不再时,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愤怒,不是感伤,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想想,我们之所以与某人一笑而过,到底是彼此没有缘分,还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不够关爱对方?或者说只是欠缺一点恋爱的小技巧?如果能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缘分,你就会发现,世上没有所谓的有缘无缘,缘深缘浅,因为能够相遇,就是有缘,关键要看人能不能把握住缘分。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古人多用这句话来形容夫妻姻缘之不易,劝世人珍惜爱情,珍惜彼此。不过,这句话也从侧面提醒我们:有些人之所以只能成为恋人,而不能成为夫妻,是因为他们修得不够,只能做恋人,不能做相伴一生的爱人。以寻常眼光看来,这自然是一种遗憾。但从反面想想,正是因为这种遗憾,让那些注定只能擦肩而过的人及时擦肩而过,彼此才能够有机会地去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

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缘分,那么它就是一种源自爱情的**燃烧,而爱情本身也是一种冲动的产物。世上有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或许有,但毋宁认为,那是一种感情。感情是理智的,是时间培养出来的产物。一个人与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可以产生感情。一个人与一只狗生活在一起,也可以产生感情。而爱情是冲动的,但凡冲动的东西,都是不能持久的。有些原本有缘的人,之所以“有缘无分”,往往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因为某些人水性杨花、浪**浮夸,或许是因为恋爱中的一方,燃尽了那份冲动的爱情燃料后,冷静了下来,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原本想要找的人。

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等待或者继续寻找自己要找的人。这看似很冷酷,却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对方的负责。想想看,对方明明不爱你了,还留在你身边,装作有情有义,同床异梦,这是多么虚伪,又是多么残忍?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缘分痛苦,就在于他们不懂得缘分;社会上有太多因爱而起的悲剧,也在于那些当事人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并往往蛮横地认定一个人只要跟他谈恋爱,就必须嫁给他,或者娶了她。其实有一首歌词写得非常好:“原来上天是让我们来相爱的,不是让我们厮守一生的……”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爱之觉悟。没有人规定谁必须爱谁一辈子,不能白头到老,未必就是不幸。明明已经没了最初的爱,却还要绑在一起,相互折磨,彼此难受,那才叫不幸。

打一个通俗的比喻,爱情就是一辆自行车,男女双方则是两个车轮,需要同步滚动,才能承载着甜蜜和喜悦不断前行。如果其中一个车轮损毁到了不能上路的地步,那么另一个再使劲,也是徒劳。当恋爱发展到这种地步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平分手,各走各路。

“我得不到的东西,谁也别想得到——我宁愿毁了他!”这是导致古罗马起义者斯巴达克斯失败的蛇蝎美人爱芙姬琵达的亘古名言。现实生活中从来不乏类似的悲剧,所以,我们要相信一点缘分,也要明白爱的真谛不是占有。就如同路边的一朵花,一个真正爱花的人,应该是欣赏、怜爱、呵护它,任它自由地绽放美丽。倘若因为自己喜欢就把它折下,据为己有,任其凋零、枯萎,那不是爱,而是邪恶。

3.珍惜“已拥有”,放手“求不得”

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一生饱经沉浮,却始终荣辱自安,得享高寿。每当有人问及他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上那幅字画笑而不答。那是一幅于老先生亲笔写意的莲花图,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思一二;横批:如意。

“不思八九,常思一二”,何意?无非是让人保持知足常乐之心、把握既有的幸福而已。“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语者无二三”,这是先哲对生活的智慧总结。佛家亦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我们也无须自欺欺人地去奢求什么一帆风顺,但幸好人生逆境不是百分之百,虽然只有“一二”,人生的如意事总还是有的。既然还有“一二”,那就把握“一二”,乐享“一二”,同时尽量忽视那些不如意的“八九”。

缘分,尤其是那些与爱有关的缘分也是如此。很多人往往慨叹,唉,真是有缘无分,造化弄人。其实他们不明白,就在他们慨叹的同时,缘分往往就在他们身边。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普陀山上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很多善男信女上香拜佛。若干年后,一只蜘蛛在大殿的横梁上结了张网。天长日久,每日受香火的熏陶,蜘蛛渐渐有了佛性。一转眼,一千年过去了,这天,佛祖忽然驾临圆音寺,见这里香火旺盛,非常高兴。就在将要离开时,佛祖不经意间发现了蜘蛛。

“你我相见,总算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有什么真知灼见。答得好,我就助你修成正果,怎样?”佛祖问蜘蛛。

得见佛祖,蜘蛛非常高兴,连忙答应。

佛祖问:“你认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蜘蛛想了想,答道:“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得不到的东西。”

佛祖点点头,转身离去。

转眼又是一千年,蜘蛛依旧在横梁上修炼。这天,佛祖再次来到圆音寺,对蜘蛛说:“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有没有更深的认识?”

蜘蛛说:“我还是认为,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的东西。”

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还会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风,大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晶莹透亮的甘露,顿生喜爱之情,它甚至觉得,这是自己三千年来最开心的一天。可是,突然间又刮起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意外得到,而又突然失去,让蜘蛛感到非常难过。

这时,佛祖又来了,他问蜘蛛:“这一千年,你可曾好好想过那个问题?”

蜘蛛正沉浸在失去甘露的悲伤之中,它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的东西,而是已失去的东西。”

佛祖微微一笑,说道:“好吧,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人间,成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为她取名珠儿。珠儿长到十六岁时,已经出落得非常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年,适逢大考,名满天下的大才子甘路毫无悬念地高中了状元。金榜题名之日,皇上特意下旨在后花园为甘路举行庆功宴,命文武百官和家眷作陪,珠儿和许多妙龄少女,以及小公主长风,得以亲睹状元郎的风采。

状元郎果然不凡,宴会上,他献诗填词,出口成章,在场的少女无一不为他倾倒。但珠儿一点也不紧张,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谁也抢不走。

说来也巧,不久后,珠儿陪母亲上香拜佛,恰好遇到了陪母亲前来还愿的甘路。上完香、拜过佛,两位长者在一边儿说上了话。珠儿和甘路也来到走廊上聊天,珠儿很开心,叽叽喳喳,讲个没完。可是她发现,甘路对她的表现很平淡。

珠儿问甘路:“你难道忘记了十六年前,我和你在圆音寺的事情吗?”

甘路听了非常诧异,说:“珠儿姑娘,你长得很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未免太丰富了吧!”说罢,便和母亲离去。

看着甘路离去,珠儿怅然若失。她想,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当年的事情呢?甘路为什么对我没有一点感觉呢?

还没等珠儿想明白,不幸发生了:几天后,皇上下旨,封新科状元甘路为驸马,与小公主长风完婚;封珠儿为太子妃,与太子萧华完婚。

皇上的诏令,不啻晴天霹雳。珠儿怎么也想不通,以慈悲著称的佛祖,居然会这样残忍地对待她!既然不能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还不如一死了之。珠儿下定决心,从此不吃不喝。几天光影,便饿得奄奄一息。

太子萧华听说后,急忙赶来,但此时珠儿的灵魂就要出窍了,一切都晚了。萧华扑倒在珠儿床前,说道:“那天,在众多姑娘中,我一眼就爱上了你,我苦求父王多日,甚至以死相逼,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我也不活了。”

说完,萧华拔出宝剑,就要自刎。

这时,佛祖现身了,他对灵魂快要出窍的珠儿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是风啊,所以最后它会被风带走。甘路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只不过是你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萧华,却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朵小花,他看了你三千年,也爱慕了你三千年,而你从来没有低下头来,看过他一眼。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最珍贵?”

蜘蛛明白了真相,刹那间大彻大悟,它说:“世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够把握的幸福。”

蜘蛛刚刚说完,佛祖便不见了。珠儿也睁开了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她赶紧打落了宝剑,和太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你是否也曾为生命中的甘露痛不欲生?却忽略了身边那株最爱你的小花?多想想那些如意的事情吧!多看看那些近在眼前的人儿吧!某些人、某些物,终究只是我们生命中的插曲,从一开始就不属于我们。如果沉迷于“得不到”和“已失去”,我们势必会忽略既有的幸福。也许等到我们顿悟时,早已时不我待。世上不是没有缘分,而是没有让所有人都百分之百满意的缘分。无论是爱情的路,还是人生的路,追求和企盼的同时,还要学会珍惜。

4.有一种缘叫孽缘

孽缘,简单来说就是罪恶的缘分。按过去迷信的说法,这种缘分是造孽,是要遭报应的。按现在的说法,孽缘虽说未必都是罪恶,其中也不乏值得同情乃至可歌可泣的成分。但至少在表面上,孽缘是缺少道德基础的。这种缘分从一开始就不该萌芽,一旦发芽,只会结出苦果。

我们看一些玄幻电影时,当剧中的妖怪、精灵等害人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位道教或佛教的法师,高声断喝一句“孽障!”然后救人、除妖。“孽障”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骂人,确切地说是骂妖怪。其实不然,法师如果也骂人,也就不是真法师。“孽障”在这里是点醒之语。在佛教中,孽障也叫业障,指妨碍修行的一切罪恶。具体到我们所说的缘分,尤其是关乎姻缘的缘分,则是指一切不利于双方及双方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爱念或情欲。

如果再说确切点,孽缘就是婚外情、包二奶、养小三、第三者插足、嫖娼,等等。俗话说,“万恶**为首”,人一旦控制不住自己,分不清什么是善缘,什么是孽缘,或者明知故犯,那么原本可以滋养心灵、滋养彼此的爱情,就会变成一剂致命的毒药,一旦发作,即使不至于见血封喉,也必定令人痛苦不堪。

那么,人们,主要是那些吃着碗里还惦记着锅里的“色情男女”们,为什么总是看不清这一点呢?主要还是源自对美色的贪恋。且看下面的小故事:

话说佛祖释迦牟尼住世时,国中有一位漂亮且善良的名妓,每有僧人化缘,必定不会空手而归。有一天,佛祖的一个弟子去名妓家化缘回来,滔滔不绝地向众僧描述名妓的美貌和善心。坐中有一个刚刚皈依的年轻僧人,只是听着别人描述名妓的容颜,就爱上了她。第二天,年轻僧人便故意去名妓家中化缘。不巧的是,那个妓女生病了,但她听说有僧人来化缘,还是坚持在别人的搀扶下出来拜见了僧人,并将自己的金钗施舍给了僧人。年轻僧人对他更加倾心,产生了更强烈的爱欲。

不幸的是,当天晚上,那个名妓就病死了。闻听她的死讯,年轻僧人伤心不已。佛祖当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为点醒这个弟子,他便施佛法让国王派人把死讯告诉佛祖,佛祖又再请国王将名妓的尸体送到某处暂时保护起来,停尸三日。

我们知道,印度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因此三天过后,名妓的尸体非但不再美丽,而且有苍蝇从她的九窍中飞进飞出。到了第四天,佛祖便带领众弟子和国王大臣们前去观看尸体,当然也少不了那个年轻僧人。

见到尸体,佛祖明知故问:“国王,这个女人是谁?”

国王说:“是大名鼎鼎的某某妓女啊。”

佛祖紧接着说:“噢!国王,请您宣布,谁肯出一千两银子的话,就可以占有她。”

国王当即下令。但谁肯花那么多钱买一具尸体呢?国王便配合佛祖,把价钱一再降低,最后减到一文钱、半文钱、四分之一文钱……照样没人要。

最后国王宣布:“谁要的话,免费抬走。”但大家仍然没有兴趣。

这时,佛祖对众人开示道:“你们看,她活着时,有人肯花一千两银子,只不过为了和她共度一个晚上;现在连免费赠送都没有人要。实际上,她原来的身体跟现在的身体只不过差了四天而已,此外根本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众所周知,“色”乃佛门首戒。在佛家看来,色就是**,比刮骨钢刀、穿肠毒药还可怕。讲述这个故事,绝不是让大家都像佛门中人一样,断爱戒情,了悟皈依。我们只是奉劝世人,不要打着所谓爱情的旗号滥情。

饮食男女,人间大欲。一味的戒情禁欲有违天道,但纵欲滥情就好比河豚,味道鲜美却毒性剧烈。所以,哪怕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着想,每当心猿意马时,不妨想想:美女也好,俊男也罢,都是一副臭皮囊,一文不值,跟尸体没什么差别!及早戒掉你该戒的爱,等到“不可不戒”时,后悔只怕晚矣。

现实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的非“艳照门”莫属。据香港媒体估计,因为“艳照门”,陈冠希至少损失了上千万元,几位女当事人的演艺事业、广告收入也均受重创。与此同时,她们的爱情、婚姻同样遭受了重创,乃至岌岌可危。虽然相对于陈冠希而言,她们是受害者,甚至该事件的始作俑者陈冠希,都可以为自己“很黄很暴力”的行为寻求法律保护,但是大多数人却对他们的遭遇同情不起来。“出来混,早晚要还的”——要怪也只能怪他们自己了。“食色,性也”,荷尔蒙无罪,但必须正确使用。

“当今社会,耍手腕的人越来越多,耍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养二奶的越来越多,养奶奶的越来越少;未婚同居的越来越多,婚后同居的越来越少。”——这段网络流行语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对待爱情与婚姻的越来越不严肃态度。当然,中国有句俗话:“孩子总是自己的好,眼里总是别人的妻。”受数千年“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贻害,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把“人不风流枉少年,人不风流只为贫”等封建糟粕挂在嘴边上,认为男人身边多几个女人,不仅无损道德,还是有能力、有本事的象征。卖官案主犯、绥化市委原书记马德有一句“名言”:“一个情人没有是废物,有两个三个情人是人物。”好事者又在后面加了一句——情人太多是动物。我们毕竟是人,毕竟是一种讲道德的动物。没有人不让你爱,但你必须遵守爱的规则。没有人否定缘,但类似的孽缘,断得越早、越干脆越好。

5.就当财富是种缘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贫寒的农夫在田里除草,看着满田长势良好的庄稼,农夫不自觉地唱起了欢乐的小调。忽然,妻子跑来告诉他,刚刚收到电报:农夫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国外去世了,临终时指定农夫为遗产继承人。而在这之前,农夫根本就没听说过自己还有一个阔亲戚。

不管怎么说,农夫欣喜若狂。那可是一家大珠宝店啊!以后再也不用扛那把讨厌的锄头了!农夫立即回家,开始为出国接收遗产做准备。但就在农夫准备动身之际,国处却传来了不幸的消息:一场大火烧毁了商店,所有珠宝化为灰烬。农夫空欢喜一场,只得重新回家种地。

此后,农夫好像变了一个人,他一天到晚愁眉苦脸,逢人便向对方诉说自己的不幸:“那可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啊,我一辈子见过的钱还没有那笔钱的零头多……”

“你不是还和从前一样吗?你就权当没有听说过好啦!”人们安慰他。

“什么?”农夫气愤地叫了起来:“损失了那么大一笔财产,你们却说我什么也没损失!”

“你不过是失去了一件你从未得到过的东西,跟你有多大的关系呢?”人们继续劝他。

“好端端的一个珠宝店,突然被烧光了,这不是飞来横祸吗?你们是不会了解的,你们不知道我的心有多疼!”农夫始终想不开。不久后,农夫在忧郁中死去。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农夫得财,结果致祸。如果这位农夫多少懂一点道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伏”的道理,他的最终结局可能就不会这么悲哀。事实上,正如那劝慰他的邻居所说,他那不叫什么“祸”,珠宝店本就是凭空而来的,失去了和没有得到一样。而且,即使珠宝店是他自己通过辛苦努力赚来的,该没了的时候也会没,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只是有些人面对这些正常现象,能够想开,而有些人却说什么也想不通而已。

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谁都喜欢得到,谁也不喜欢失去。包括我在内。有一次,我去某单位联系下一步合作事宜,满怀信心而去,谁知到了那里却被告知,由于我的能力问题,该单位决定中止与我的合作。也就是说,我下一年度的财源出了问题。回去的路上,一向乐观的我心情郁闷到了极点。说实话,坐在地铁上,我连给站在我身旁的老先生让座的心情都没有。

不过我最终还是让了。而且不是我忽悠你,让完座之后,我的心情居然慢慢好起来了!

在我回到家之前,我就想通了:不就是不合作了吗?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愿意,合作单位有的是。只有那些没有能力的人和企业,才会担心没人跟他合作。但能力强并不是我真正的优点,我真正的优点是厚道、负责、珍惜任何人给我的任何机会。但现实就是这样,你珍惜,你努力,你负责,不等于别人就满意。或者我应该承认,我和我的团队确实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我们已发自内心、全心全意地尽力了,而且我非常乐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这种态度坚持下去。如果这样仍然没用的话,我只能认为这是天意。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就不要做无谓的纠缠,更不要纠结。为了不让自己太难受,我们必须把过去种种当成一种缘分。

我们已经说过很多遍,“缘分”一词源自佛家。佛家认为,我们所在的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起,财缘当然也不例外。《佛说贤愚经》中有个与财缘有关的小故事:

佛祖住世时,舍卫国有个大富翁家生了一个小孩子。这孩子长得非常端庄,但他的手从出生起就始终紧紧攥着。家人非常奇怪,就用力把小孩的手掰开,结果发现孩子的左右手中各有一枚金钱。家人就把金钱取出,但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孩子的手中立即又生两枚金钱。家人满腹狐疑,再次取走金钱,但孩子手里的金钱随取随生,永不断绝。富翁高兴之余,就给这个孩子取名“金财”。

时光流转,金财逐渐成年。这一天,他突然请求父母允许自己出家。父母虽然不舍,但在当时出家可是非常高端的选择,于是便应允了。之后,金财找到并皈依了佛祖。正式受戒时,金财向众僧一一礼拜,不管他拜向哪位僧人,对方身前便现出两枚金钱。佛祖的弟子、阿难尊者便请教佛祖,这是何因缘?佛祖便开释道:“在过去九十一劫前,是值毗婆尸佛住世,度化无量众生。当时有一个贫苦的樵夫,每日砍柴伐薪,勉强糊口。有一天,农夫卖得两文钱,高高兴兴往家走,路上遇到了毗婆尸佛,农夫心生善念,尽管腹中饥饿难奈,但还是把两文钱供奉给了毗婆尸佛。毗婆尸佛郑重收下了两文钱,并发愿于九十一劫后使其手中常握金钱。当时的樵夫,就是今天的金财比丘。”

不管你是不是认同故事中佛祖的道理,但你不得不佩服佛家的高明。佛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对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给出一个世人比较容易接受的答案。比如很多人经常问的:为什么我总是没钱?为什么我爱的人不爱我?为什么我总是与某些人处不好?等等,都可以用“因缘”两个字简单搞定。说具体点便是:由于你上辈子不肯舍财,所以这辈子便没人舍财给你;由于你上辈子没有积德,所以你这辈子就要受苦;由于你上辈子造了孽,所以你这辈子要遭殃;等等。对此,不必深信,但它至少是一种思路,一种能让人不再执迷于痛苦的高明思路。

说完佛家的缘分,我们再来看看俗家的缘分。对普通中国百姓来说,什么叫“缘分”?某网友说,当今社会,“缘分”其实就是“钱分”。一个人有钱了,往往也就有缘了。你可以不认同、也不应该认同这个逻辑,但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尤其是与金钱有关的场合,诸如“我们真是有缘啊”这类话实在屡见不鲜。

客观地说,这话不过是句客气话,无可厚非,但有时候它却让人觉得有点恶心。我曾见过一位同行,该君进入某单位找某主管,他说来说去,总也说不准该主管究竟姓什么,最后被保安大哥请了出去。少顷,此君再次破门而入,终于说对了该主管的姓名,于是获准在办公室等待。恰好我与一位朋友也在等该主管,于是此君便与我和朋友大谈他与该主管这有缘,那投缘,直至说出“我跟领导的关系就好比叔叔与侄子的关系”之类的话,直听得我那不懂沉默是金的朋友向我耳语:“扯什么淡?你会连你叔叔姓什么都不知道吗?”

冷静想来,我的财源出了问题,很大程度上或许正是因为我不屑这种所谓的“缘分”吧!写到这里,我的心里非但一点儿也不难受,相反,倒升起了一丝豪气。

就当财富是种缘分吧!不管它是佛家的缘分,还是俗家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