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静心是一场梦(1 / 1)

静心 马银春 5734 字 1个月前

1.梦想在路上,不在梦中

谁是中国古代最有钱的人呢?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不过,西汉时期的邓通,绝对算得上中国古代最有钱的人之一。

邓通的发家史很有点儿传奇的味道。他本是宫中一个普通的御用船夫,时人唤作“黄头郎”。因为当时五行之说盛行,土胜水,因此船夫都戴土黄色的帽子。说来也怪,时任皇帝汉文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一飞冲天,眼看就要登上南天门了,关键时刻却怎么样也冲不上去了,就在他要急醒了的时候,下面有个黄头郎用力推了他一把,一切才得以OK。进入了“轨道”的汉文帝非常细心地发现:这个黄头郎的衣服上有个破洞。第二天,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思来了个暗访贵人,结果无巧不巧地发现了正在河边补衣服的邓通。幸亏衣服上那个破洞没补好,邓通得以当上了士大夫。

如果说邓通到目前为止全凭运气的话,那此后的发展就全靠他自己的本事了。他别的本事没有,只有一套拍马屁、阿谀奉承的本事。在民间,“拍马屁”也叫“舔屁股”,这绝非夸张,更不是粗俗,因为历史上真有这事,而主角正是汉文帝和邓通。有一次,汉文帝的屁股上生了个疮,虽经太医调治,却总不见好,搞得汉文帝坐也难受,躺也难受。在所有御医束手无策之际,邓通默默地走上前去,带着十二分的恶心把脸凑近文帝的屁股,将其疮里的脓血吸了出来。说来也奇怪,邓通吸过之后,汉文帝的疼通便减了几分。之后,邓通又给汉文帝吸了几次,汉文帝感动之余,疮也慢慢好转。有一天,就在邓通将吸未吸之前,汉文帝问邓通:“你说天底下谁最爱我?”邓通很会说话:“那自然是太子。”巧得很,话音刚落,太子就进来问安,心血**的汉文帝便叫太子给他吮疮。太子无奈,只好跪在榻前,将嘴巴凑向老爸溃烂的屁股,但还没碰到疮口,竟恶心地呕吐起来。汉文帝见了很不高兴,太子悻悻退出。不过通过这件事,汉文帝也更宠爱邓通了。一日,汉文帝闲来无事,命一个术士为邓通看相,术士直言不讳地说:“邓大夫以后会因贫困而饿死。”汉文帝听后很不高兴,激动地对邓通说:“你绝不会饿死,朕一定要你富!”说完颁下一道诏书,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赐给了邓通,允许他私人铸钱,想铸多少就铸多少!邓通从此富可敌国。也正因此,后世才会将其名字当作金钱的别称。

遗憾的是,邓通的故事还没完。他因为舔屁股走上了致富路,但也因此招致了太子的记恨。没几年,汉文帝死,太子即位,史称汉景帝,他一上台便把邓通革职,夺其铜山,并没收所有家产,邓通一夜之间身无分文,与乞丐无二,最后竟真的应了那个相士的话——饿死街头。

很多人读到这个故事,都不免慨叹人生无常,为不得善终的邓通而唏嘘。其实大可不必。邓通的发迹本身就是个意外,而不是人生的正常现象。

那么,什么是正常呢?我的一位朋友对此有过精辟的阐释。朋友说,有一天,老婆埋怨他:你白天也努力,晚上也努力,辛苦了这么多年,居然没有成功,这太不正常了吧?朋友说:你错了。努力了,不成功,很正常;那些不努力却成功的人,才叫不正常!

的确,人生无常,我们控制不了,但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现代人常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邓通,连梦都没做过一个,就赢得了人生的大满贯,这让那些梦寐以求却始终事与愿违的人情何以堪?

可以说,邓通不过是活在汉文帝的梦中。这是一种幸运,但幸运背后,则是悲哀。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悲哀,则在于他们虽有自己的梦想,却不懂得或者说不愿意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梦想,使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只能生活在梦中。

梦想是用来实现的。如果你有梦想,就一定要捍卫它。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但所有的权利都伴随着义务。成功源于梦想,但成功还需要勇气,需要尝试,需要行动,需要付出。

当然,梦想之所以称为梦想,就在于它往往离现实太遥远。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不假,但太容易实现的梦想,或许根本就称不上梦想。很多人之所以放弃梦想,让那颗曾经不甘的心死在平淡中,也不外乎因为实现梦想太难。

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你想赢得一些东西,必然要付出一些东西。你想拥有成功,就必然要舍弃安逸,选择奋斗、付出努力。更残酷的是,有时你肯舍弃、肯选择、肯付出,也未必能得到。

不过话说回来,你若不肯舍弃、难以抉择、不肯付出,你便必然得不到。所以哲人说:很多事情就像旅行,当你踏出出发的第一步时,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已经完成了。

成功虽然难,但远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世上无难事,只有畏难人。我们上学时都学过那篇穷富和尚游南海的故事:富和尚有钱,多年来一直想去南海游历,却从未成行;而穷和尚却做到了,但他全部的行李不过一个水瓶、一个饭钵。

梦想在路上,不在梦中。很多失意者都曾经坦言:自己这辈子之所以没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或者留下了某些遗憾,就在于他们都像那个富和尚一样,遇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为此,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还专门开设了一门“行动成功学”,旨在告诉人们“有梦想就要大胆行动”。

人们之所以愿意做梦,不仅仅在于它简单易行,还在于它实施起来机动灵活、老幼咸宜。只要你不想行动,你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说服自己。比如自欺欺人——世上做这种梦的人也不在少数,下面的小故事就颇有价值:

正午的太阳暖洋洋,照着墨西哥渔夫的破衣裳。一个美国人走过来问:“大好时光,你怎么不去抓鱼?你应该尽量多抓一些鱼。”渔夫说:“够吃就行。抓那么多鱼干什么?”“赚钱啊!”“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干什么都行。”“然后呢?”“然后,等你老了,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每天衣食无忧地晒晒太阳。”“我现在难道不是在晒太阳吗?”

表面看来,这个渔夫说得一点不差: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搞那么累干什么?君不见古有玉环飞燕皆尘土,今有身家数十亿的乔布斯说走就走!

应该说,这是一种不错的养心术。如果你现在已经退休,夕阳向晚,经常这么想,绝对有助于益寿延年。但你若是一个年轻人,一个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似的年轻人,老这么想,就绝对是胸无大志的表现了。梦想在路上,不在梦中,尤其不在那些善于自欺的人的梦中。人,处在什么阶段,就要做那一阶段该做的事。处在做梦、造梦的年纪,就不要找借口醉生梦死。

2.圆梦不如圆人生

圆梦,也叫解梦,即根据梦象来解释、推断吉凶,这在古代非常流行,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少著名案例。熟知历史的人,也大多知道,梦的传说从华夏始祖黄帝时代就开始了。单是黄帝本人,就曾经做过得河图洛书之梦、乘龙上天之梦等奇梦,稍后的尧帝做过攀天之梦,舜做过击鼓之梦,禹做过乘舟过日之梦……受这几位中华民族的先贤的影响,后世帝王或者他们的亲人们也大多做过类似的奇梦,其中最普遍的版本就是某某开国帝王,如三国时的孙权,其母在怀孕时曾经梦到日月入怀,结果先后生下了孙策与孙权。毫无疑问,这些记载虽有鼻子有眼,可信度却非常值得怀疑,当然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不然,你就没法解释三国为什么终归司马家?莫非司马家做过更宏大的梦——梦到了银河系乃至全宇宙入怀不成?

现代科学认为,梦不过是一种精神活动,本身并不能决定什么、改变什么。如果一个人确实因为做梦改变了什么,那多半也是因为那个梦首先从潜意识里改变了他的心态,支撑了他的行动,才最终改变了他的生活和命运。所以,与其说黄帝等人能够成功乃至成仙,是因为做过某些奇梦,倒不如说他们是善于把握别人的心境的高手。

历史上关于圆梦、解梦的典故也很多,但有一个明显的规律,那就是凡是说某某帝王、某某上司的梦做得好,解梦解得合乎他们的心意的,大多得了好结果;反之,至少也得被臭骂一顿。可见,所谓解梦之道,也不过投其所好而已。所以,解梦,实则是解人生;圆梦,也不如脚踏实地,把梦做实。

《五灯会元》中有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小故事:

唐代高僧灵佑禅师日渐老迈,有一天,读着读着经,他居然打起了瞌睡。刚睡着,又被前来问安的弟子慧寂惊醒,慧寂颇为不安,觉得自己不该打扰老师的休息。灵佑禅师却说:“不关你的事。我刚才做了一个梦,你试着为我圆一下。”谁知慧寂听了这话,却不再理睬老师,而是转身打来一盆清水,把毛巾沾湿,细心地给老师擦脸。灵佑禅师脸含微笑,不再追问圆梦的事。

不一会儿,灵佑禅师的另一弟子香严也来问候。灵佑禅师看了看他,也说:“我刚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你师兄弟已经为我圆过了,你也替我解释一下吧。”香严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了。”灵佑禅师说:“那么,你给我说说看。”香严也不说梦,而是转身泡了一碗热茶,递到师父手中。

灵佑禅师接过热茶,满意地说:“你们俩真不愧是我的弟子!”

两个弟子不说梦,不解梦,只做与说梦、解梦不相干的事,灵佑禅师为什么反倒很满意呢?因为灵佑禅师根本就是在借梦出题,考察两个弟子的修为。他或许真的做了个奇梦,但那与现实生活尤其是与僧人们的修行又有多大干系呢?既然没干系,又何必解释呢?与其浪费时间,痴人说梦,不如做点实事,比如帮老师洗脸,给老师倒茶。

有研究者指出,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觉,将近有1/5的时间在做梦。假如一个人的寿命是75岁,那么他大概有15年的时间是在做梦。做梦的时间已够多,为什么还要把宝贵的清醒时间用在解读那些无谓的梦身上?

当然,更需要点醒的,是那些还未睡醒的人。民间有俗语说,“晚上**千般想,早上起来磨豆腐”,何意?意思是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处在农耕状态,大多数男耕女织的家庭充其量都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做豆腐是少数几种“发家致富”的副业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择了做豆腐就一定能发家致富,世人但知豆腐好吃,做豆腐能发家,也应知道,做豆腐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最简单的一点,在打浆机发明之明,人类只能自己推磨,磨豆浆,当然,也可以选择用牛、驴等家畜代替人工,但家畜顶多也只能代替推磨这一环,除此之外,做豆腐还有不下七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几乎都很费劲。另外,这么多工序,也决定了做豆腐是一项很费时的工作。所以古时做豆腐的人,大多从凌晨四五点就早早起床,从磨豆腐开始,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赶在人们买豆腐之前把豆腐做好。此外,就像现代很多服务行业一样,越是逢年过节,磨豆腐的人就越是辛苦,因为大家都想在过节时吃点好的……当然,任何辛苦都是有回报的。除了能获利,自己和家人也能常吃到豆腐这种古时普通人家并不能常常吃到的高蛋白食品,还能收获诸如可用来养猪的豆渣等附带回报等。但想赢得这些回报,还得从一大早起来努力磨豆腐开始。同样的道理,人生若想取得成功,就得付出相应的努力。相对来说,立志也好,树立梦想也罢,对世人来说并不是难事,只是太多的人,不懂得把梦想的实现建立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之上,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

古人亦说:至人无梦。原意是指,类似前述故事中的灵佑禅师等高僧大德,是不会做梦的。时至今日,这话应该做现代意义的解释,即至人也会做梦。至人,泛指那些拥有清醒的头脑,不做白日梦的人。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至人不是无梦,而是至人不信梦,明白一切梦境皆虚幻,一切理想,都应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

如今,爱做梦,梦想一夜成名的人比比皆是。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则是他们的座右铭。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张爱玲说这话的时候,她已然成名。当然,更少有人愿意认同,张爱玲的绝代文采后面,也离不开相应的艰辛付出。人们只愿意说:“人家那是天才!”人们只会抱怨:“可惜我不是幸运儿!”现代社会一些并不高明的让人实现梦想的办法,则让一些聪明人看到了希望,比如炒作,比如上位,比如一脱成名等等。如果把这些现象斥之为“不择手段”,似乎过于严厉,但就算我等旁观者能平心看待,那些即使已然成名者,自己也清楚,他们的成名,与张爱玲所说的成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前者有强大的实力为后盾,而后者只有一颗因浮躁而充满妄念的心。白日做梦,终要醒来。强行圆梦,难圆人生。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疯狂的追捧,也许一夕之间就会化为尖酸的嘲讽。当看客兴味索然,纷纷离去,梦自然会结束,而做梦者此时要面对的现实,或许正是噩梦的开始。

3.妙在半梦半醒间

《百喻经》中有一个譬喻,叫《伎儿作乐》,故事说的是有一个著名的乐师,国王请他去演奏,答应演奏完给他一千两银子。但演奏结束,国王却食言而肥,拒不兑现。这个乐师就委婉地向国王索要,国王却下定决心赖账,他对乐师说:“你奏乐给我听,不过让我的耳朵空欢喜一场;我说给你银子,是让你的心空欢喜一场。咱们俩扯平啦!”

《百喻经》是一部佛教典籍,它里面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佛法,这个《伎儿作乐》的譬喻传达的就是佛教“四大皆空”的理念,即人世间的事情,精神层面的快乐也好,物质层面的财物也好,都像寓言故事中的音乐和许诺一样,转瞬即逝,无法留住。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执著地求取人世间的财富和所谓欢乐,到头来只能是空欢喜一场。

应该指出,这个寓言本身是非常荒谬的。尤其是寓言中的国王,食言而肥,还自有一番道理。不过仔细想想,他的道理至少也有那么一点歪理。用网友们的话说,人生就像是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人生又像是茶杯,本身就是个杯具;人生也像是茶叶,终究要被浸泡在杯具之中;当你努力跳出一个杯具时,却发现自己跳进了另一个杯具;当你再次一跃,终于没有跳入杯具,却发现自己依然身处餐具之中……一跃一跃,终于你没有跳入杯具或餐具,但你已然掉下茶几了……一句话,神马都是浮云!统统都是过客!

神马都是浮云,这绝不仅仅是现代人的感慨。魏武帝曹操早就有名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倒没有说神马都是浮云,但他发愁时间过得太快,人生就像朝阳下的露珠一样短暂,让人来不及有所作为。应该说,曹操的基调是积极的,毕竟,他愁的是没有时间建立基业。但建立了功业又如何呢?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活七十古来稀,不论草民草根,还是帝王将相。

对于普通人来说,建立基业或许谈不上,但“人心不满蛇吞象”这句话,其实适用于大多数人,只不过其中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吞象而已。别看大家把“神马都是浮云”挂在嘴边上,但真正能把神马都看成浮云的人,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仅有的几个还是在最后关头才有所醒悟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生活中着实有一批悟道者,他们往往打着“神马都是浮云”的招牌,及时行乐,不求上进,过一天算一天。其实,佛法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没有“色”,空又从何谈起?所谓“神马都是浮云”,绝不同于奋斗也是白奋斗,快乐也是苦中作乐,而是告诉我们正因为人生苦短,才不能虚度年华;正因为快乐易逝,我们更应该尽量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人总是做工作狂、追求狂固然不对,但也不能白在世上走一遭。网上有一个小故事,放在这里警醒一下那些醉生梦死的人再好不过:

一个青年靠在一棵歪脖树上晒太阳,一边儿晒一边儿唉声叹气。一个老人从旁边经过,问他:“年轻人,天气这么好,你不去做事,在这里唉声叹气干什么?”

“唉!”年轻人又叹了一口气,说:“神马都是浮云。我又何必费劲去做什么事呢?”

“你没成家?”

“没有。成家太麻烦,所以我干脆不成家。”

“你没有喜欢的人?”

“没有。爱过后是恨,聚过后是散,所以我干脆不去爱。”

“你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交往之后还会失去,不如干脆不去结交。”

“你没想过找个工作?”

“没有。工作不过是为了赚钱。赚了再多的钱,到头来还不是两手空空?”

老人想了想,问:“既然这样,你能借我一根绳子吗?”

年轻人感到很奇怪,说:“你要绳子干什么?”

老人说:“给你系在这棵歪脖树上,成全你啊!你终究是要死的,不如现在就别活了。我这就帮你系上绳子。”

……

所以,人生既不能太狂热,也不能太颓废。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呢?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一篇题为《半梦半醒之间》的散文中说道:对于真正的懒人,再好的闹钟也没有用,闹钟是给那些介于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使用的。那么谁才是半梦半醒之间的人呢?答案就是普普通通的张三和李四,你和我。那些一听到闹钟响,立刻能处在清醒状态的人叫做“慧根”。如果闹钟怎样叫也叫不醒,甚至爬起来把总开关关掉,这种人叫“钝根”。一般人既不是“慧根”,也不是“钝根”。所谓凡根,是会清醒会迷失,会升华、也会堕落,是听到闹钟响时,徘徊挣扎在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他们会在叮咛、嘱咐和催促中醒来,但枉论在现实中遭遇到什么,他们都能顺利地再次入梦——对梦想怀抱热忱,对现实敢于直面。这样看来,现实与梦想,也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顾——只看你是否能拥有半梦半醒的态度。

半梦半醒的态度,说白了就是道家的处世观。在老子那里,是指为人处世,当懂得何时有为,何处无为;在庄子那里,则是处于“用与无用之间”;对你我来说,则是指有些地方要知不足,有些地方要知足常乐。把握好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人就不会在需要奋进的时候还流连于梦境幻境,人就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悠然化蝶,用心灵的飘逸抵消现实的重压。

4.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一句,本是著名作家三毛的一首小诗中的诗眼,即“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间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不过,我们这里要讲的不是这种艺术上的浪漫之花的盛开,而是历史中的生命之花的凋落。

在自然界,花开花落,实属正常。在人类,生老病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不过,一朵花如果刚刚盛开就告凋谢,一个人如果还未成年就成为历史,就不是规律,而是意外了。一朵花如此,一个人如此,一个王朝亦如此。比如“二世而亡”的秦王朝。

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而且空前强大。按理说,这样一个国家应该蒸蒸日上才对,哪怕是历史惯性,秦王朝也不至于二世而亡。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不仅残酷,还伴随着离奇——一个奇梦。

据史料记载:秦朝末年,遍地烽烟,秦将章邯连吃败仗,而秦二世胡亥因受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赵高蒙蔽,依然夜夜笙歌,全不知危险已然降临。

公元前207年8月的一天,赵高为进一步独揽大权,就故意献了一头鹿给胡亥,并刻意强调“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不信,说怎么是马呢?这明明是鹿嘛!赵高就转过头去问众大臣,大臣们有的不知是计,照直实说,有的则附和赵高,指鹿为马,结果第二天,那些不合作的大臣就被赵高以各种理由投入了监狱。从此,满朝文武都惧怕阴险的赵高。

恰在赵高指鹿为马的那一天晚上,胡亥做了一个奇梦。他梦见有一只白额猛虎咬死了他的车驾中的左骖马。在古代,白额猛虎又称“白虎”,是战事的象征,在迷信中则泛指凶神。因此胡亥梦醒之后,非常担忧,便招来占梦官占梦。占梦官早已被赵高收买,于是假意说:“这是泾水之神在作怪。” 胡亥深信不疑,第二天就选了四匹白马,祭祀泾水。

然而没过多久,局势就发展到了赵高想瞒也瞒不住的地步。胡亥得知烽火已逼近函谷关,又气又怒,就派人去责问赵高。赵高怕胡亥一怒之下诛杀自己,就托病不去上朝,同时与自己的弟弟赵成、女婿阎乐等人密谋诛杀胡亥,先下手为强。几天之后,阎乐便率乱兵直冲内宫,将胡亥团团围困。胡亥勉强端起皇帝的架子,呵斥阎乐:“我待你和你的岳父都不错,你今天意欲何为?”阎乐大怒,回敬道:“你这昏君,骄横放纵,诛杀无辜,天下人都背叛了你,恨不得吃你的肉,死到临头,你还有何话说?”胡亥这才缓下神情说:“我能跟丞相面谈一下吗?”“不能!”“那我放弃帝位,只愿为一郡之主,这总可以了吧?”“不可以!”“那就让我做个万户侯吧!”“不可以!”“那求丞相开恩,让我与我的妻子们做个平头百姓,行吗?”答案还是不行。无奈之下,胡亥只好自杀。伴随着他的死,秦王朝基本灭亡。

按照迷信的说法,如果胡亥在做完那个极具提醒意味的梦后,能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至少还能保他自己一命。按照科学的说法,这自然是无稽之谈。而在历史学家们看来,即使胡亥当时做的是美梦,是吉梦,也依然改变不了他自己以及秦王朝灭亡的命运。毕竟,不得好死自古以来都是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无道统治者的必然下场。

这么说,秦王朝的灭亡似乎从秦始皇那里就埋下了导火索。然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说到残酷凶暴,胡亥未必比得上老爸秦始皇。说到游冶玩乐,胡亥也未必比秦始皇强。为什么秦不是亡于秦始皇而是亡于胡亥?关键在于前者固然凶暴,但除了在希求长生这方面犯过糊涂之外,大多数时刻还是非常清醒的。此外,秦始皇还有着足够的掌控天下的能力。而胡亥,用传统史家的话说就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除了吃喝玩乐,没有别的特长。让他像秦始皇一样敬业,每天读上几百公斤重的竹简奏章,简直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而赵高所做的,就是迎合胡亥,并助长其“娱乐至死”的精神。既然您不想看奏章,我帮您看。您不仅不需要看奏章,连上朝与大臣们决断国策的必要都没有。否则决断有误,岂不是在满朝文武面前暴露您的缺点?胡亥正是因为听信了赵高的话,才会自居幕后,任赵高胡作非为。

但这并不代表胡亥就是个天生的白痴。他只是过于贪玩,过于贪图享乐而已。他并非丝毫不知大权旁落的危险,只是玩得兴起,会自然而然地把所有与快乐无关的东西抛诸脑后而已,所谓“醉生梦死”是也。能够醉生梦死,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没什么不好,只是除非一醉至死,那么酒终究会醒,梦终究会醒。而清醒之后的那份现实的残酷,绝不是他们可以想象、可以承受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绝不止秦二世这一朵。汉末三国时,有“乐不思蜀”的刘禅,有做“尔汝之歌”的孙皓;南北朝时,有“无愁天子”高纬,有“步步生莲”的创始人萧宝卷,有“玉树**,花开不复久”的陈叔宝;隋末,有试问“大好头颅谁斫之”的杨广;五代时,有“难为人中之王,堪称词中之帝”的李煜,有“半截天子”李存勖,有连夜壶都用珍宝装饰的孟昶;宋朝时,有“超级球迷”赵佶……在民间,有着更多“富不过三代”的现实例子。究其原因,就在于古时候,当然也包括现代社会,一些权门公子或富家哥儿,依赖祖上或父辈的高官厚储,长期过着奢侈**逸、醉生梦死的寄生生活,饱食终日,无事生非。这就像植物世界中的寄生藤类,待到失去祖荫的遮蔽,家族的支撑,即使不枯萎、不凋谢,也必然会随着家族的倒塌匍匐于地,再难抬头。

5.浮生若梦,知足不辱

说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不少人还将其视作精神偶像。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以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流芳千古的“五柳先生”,还有个曾经做过皇帝梦的爷爷——陶侃。

其实在封建年代,很多人都做过皇帝梦。这些人大多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异想天开型,比如某小镇上的某个农夫,某城市的某个店小二等,这类人,梦想虽然伟大,但缺乏相应的资本和条件,自然不可能有梦想成真的那天。另一类人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型,如乱世的枭雄、英雄,治世的乱臣、贼子等。而陶侃属于后者。史书上说,陶侃最风光时,总督八州,位极人臣。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这权势或许算不上最大,但是别忘了,陶侃所处的时代是非常有机可乘的乱世——东晋。而且,手握强兵、占据重地的陶侃,还有相当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如日中天的威望。然而,陶侃却仅仅是做了个皇帝梦而已,从没有真正的逐鹿天下。

这是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皇帝梦做得不是很圆满。《晋书·陶侃传》记载:一天夜里,陶侃忽然梦到自己身上生出八个翅膀,略微扇动,就飞上了天。陶侃一边飞一边看,只见天门共有九重,但当他飞到最后一重天门前时,却怎么样也飞不进去。不仅如此,一个守门人还用手中的神杖打他,恰好击中他的左翼,陶侃吃痛落地,翼断梦醒,醒来后还觉得左肋隐隐作痛。陶侃手抚左肋,不禁想道:莫非这是上天的暗示——不可轻动,否则必败?

之后的历史表明,陶侃认同了这一所谓的上天的暗示,《晋书》上说他每当心中蠢蠢欲动时,就会“重温旧梦”。只要一想到被梦中的看门人一棒子打在地上,那份非分之想立即就打消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简单介绍一下《晋书》。尽管《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即传统史家眼中的正史,且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晋书》也有明显的缺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记述了一些与陶侃做梦飞天之类的神怪故事,而它们是不应该当作史料来看待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也不能将上面的故事当真。陶侃之所以选择止步于位极人臣,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他是个谨慎且具有极高道德修养的人。

历史上关于陶侃的典故很多,其中绝大多数都与美德有关,其中又有几个与他那被后世视作美德化身的母亲有关。比如有一次,时任小吏的青年陶侃利用职务之便,派人送了一坛咸鱼给母亲。其母却原封不动地送还给他,并附信责备道:“你做官在外,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非但不能使我开心,还让我非常担心。”还有一次,一个名叫范逵的小官途经陶侃家,临时造访,陶侃当时虽然身为小吏,但他不贪污,不受贿,日子过得紧巴巴,因此竟连待客的酒菜都无从着手。关键时刻,陶侃的母亲剪掉了自己的长发,换了一桌酒菜,并让陶侃砍了一根屋柱做柴,盛情款待了范逵一行。陶侃牢记着母亲的教导,位极人臣时仍不敢或忘。有一次,陶侃宴请几位名士。席间,名士们纷纷向其敬酒,陶侃也不推辞,连饮三杯。这时,一位还未向他敬过酒的名士也来敬酒,但陶侃却谢绝了。对方有点不高兴,旁人也附和着说:“将军本有海量,今天大家聚会一堂,何不开怀畅饮?”没想到陶侃却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实在对不起,不瞒几位,家母生前曾给我规定过,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数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这三个小故事,充分说明陶侃在母亲的影响下,养成了一种克己自律的精神,而使其止步于人臣、不追求帝王之位的,也正是这种精神,而不是那个并不圆满的奇梦。这是一种理智,也是一种道德,毕竟在封建年代,谋国篡位,是最为大逆不道的事情。

用老子的话说,陶侃这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人,就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险恶。因为知足,知止,陶侃不仅得享高寿(七十六岁)与善终,死后还被追封为大司马,在历史上和民间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

如果说陶侃的完美结局得益于母亲的教益的话,那么西汉末年的枭雄之一公孙述的悲剧下场则与其妻子的教唆脱不了干系。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颇有才干的公孙述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威震一方,并逐渐生出自立之心。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神人对他说:“八厶子系,十二为期。”八厶,就是公,子系,就是孙,合起来就是他的姓,十二就是十二年,期就是期限,应该说,这里面并有没有明确地提到他会做皇帝,但他却一厢情愿地认定是神仙告诉他,自己会当皇帝,但是只能当十二年而已。史学家们认为,从逻辑上分析,这个梦八成是真的,毕竟哪个帝王都想千秋万代,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谁会傻到自己说自己只有十二年的国祚?《后汉书》还记载,公孙述梦醒后,曾就这个梦征求老婆的意见,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并未留下名字的女人说:“这是好梦啊!”公孙述说:“虽是好梦,但只有十二年……”其妻又说:“君不闻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也。能做十二年的皇帝,还不知足?”公孙述备受鼓舞,不久就在蜀地自立为天子,建元龙兴。

客观地说,生逢乱世,公孙述及其妻的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乱世之中,想当皇帝的人又岂止公孙述一人?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才能方面,还是在气度上,公孙述都远不能与当时的主要对手刘秀相比。可惜他不识时务,屡次拒绝刘秀的劝降,又不肯听从手下谋略之士攻略天下的计策,只想偏安一隅,做自己的关门皇帝。公元36年,算总账的日子到了。公孙述与刘秀决战于成都,于混战中被刺伤,当夜伤重不治。第二日,其手下便率众投降,公孙述的妻子及全家被屠杀。这一刻,离公孙述做那个奇梦,刚好十二年!

当然,还是那句话,对于类似的奇梦,即使不是后人的杜撰,也是偶然,大可不必当真。我们要透过梦境看到问题的实质,即陶侃与公孙述,做的差不多的梦,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很大程度上在于前者懂得知足、知止,而后者却是在妻子的劝说下“知足”于十二年的帝位。可见,做什么样的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不能活在梦中,凡事以梦为指引。具体到现代人而言,同样,美梦不一定会成真,噩梦也是如此。如果说美梦是一个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那么噩梦未尝不是一个人在梦中对自己的反省与提醒。愿所有正在做着噩梦的人,都能早一点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