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静心是一味药(1 / 1)

静心 马银春 5405 字 1个月前

1.谁有病?谁没病?

有个笑话:某公交车上,由于拥挤,一男一女发生了身体接触。女的当即骂道:“你有病啊?”男子故作厚道,回问:“你有药吗?”全车人窃笑不已!女的更生气了:“我是说你有精神病!”男的继续装傻:“我是有精神病,你能治吗?”人们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嘿嘿地笑个没完,连公交车司机都笑得停下车来,趴在方向盘上全身上下抖动!这下,女子干脆气得歇斯底里地大喊:“你们都有病!”

什么叫“有病”?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笑话中的女子说的大概没错。因为WHO指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按照这一标准,大多数人可不就像笑话中的女子所说的那样——都有病。

先说躯体上的病。每个人只要活到一定的岁数,小到感冒发烧,大到住院开刀,他大都得过一些病。有些慢性病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有些遗传病则是从父母赐予我们生命那一刻就根植于我们身上。看似健康的人,也不一定就绝对健康。比如我,十多年没吃过一颗药片了,但慢性咽炎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我。推而广之,张三可能有脚气,李四可能有灰指甲,王五则可能受过严重的内伤,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

虽然病在我们中间分布得如此广泛,但我们却总是本能地忽视它。比如中国人往往用“生老病死”来代替“人生”,但中国人实在不好伺候,一个只有四个字的词,其中就有两个字说不得(病和死),有些女同志甚至连“老”也不让人提,害得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埋怨一下我们的老祖宗:当初为什么要发明这么一个不受欢迎的词汇?你直接用“讳疾忌医”一词代替不就得了!

其实,病固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福祸总是相依的,病也不是一点儿“好处”没有。星云大师就曾在书中指出,病至少有六点价值:一、病能让人知道保健的重要性;二、病能让人忍耐勇敢;三、病能让人顿悟;四、病能让人看透人生;五、病能让人珍惜生命;六、病能让人省思未来。老百姓也常说:破罐子经熬。有些人虽然体能不好,身体欠佳,没有身体强健者活得滋润,很多美食不能吃,很多事情不能做,但因为病时刻“提醒”着他们,他们反而能在病病歪歪中终其天年。而那些习惯了人们羡慕眼光的“强人”,却往往因为小病小灾的不当一回事儿,最终积小病成大病,即使能逃得病魔之手,也往往因此一蹶不振。当然,我们不应该为有病而高兴。那样的话,就真的“有病”了。人们常称病为“病魔”,能及早把它驱除一天是一天,千万不要以病为美。

其次是心理上的病。我们来看一个经典案例:

2004年5月的一个晚上,在12000余名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中,一位“半身人”用双掌撑地,一步步地走上了青岛天泰体育场的主席台。这个半身人来自澳大利亚,名叫约翰·库缇斯,天生没有下肢,但是他却用双掌走遍了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疾人演讲大师”。此外,他还是全大洋洲的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是游泳健将,甚至只用两只手就能开汽车。

“大家好!”打过招呼,库缇斯拿起了桌子上的矿泉水瓶子,边比划边说:“从一出生我就是个悲剧,当时我只有矿泉水瓶这么大,两腿畸形,医生断言我活不过当天,可我活到了现在,35岁的我依然健在,而且经常在世界各地旅行……”

库缇斯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其间,观众们的掌声几乎就没停过。最后,库缇斯突然举起手里的一件东西说:“我非常感谢青岛朋友的热情招待,我下榻的宾馆条件非常好,但有一样东西让我不知所措,服务生却每天都会把它放在我的床头。”说完,库缇斯把他说的东西扔向了听众席,原来是一双一次性拖鞋。听众席一片肃静。

“如果你能穿拖鞋的话,你是幸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穿拖鞋的!”库缇斯大声说。听众席上立即爆发起一连串的喝彩声,紧接着是长久的掌声。

库缇斯还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有残疾,我的残疾你们能看到,那你们的残疾呢?无疑,库缇斯所谓的“残疾”,指的是我们心理上的不健全。大家都多多少少存在些心理疾病,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无病呻吟,而且越是高端人群,这种现象越是普遍。而那些真正有“病”的,有资格“呻吟”的,反倒把嘴闭得紧紧的。应该说,现代人压力大是明摆着的,但现代人的压力大多也是自找的。如果你只是个小资,你就过一种适合小资的生活不就得了?何必一边囊中羞涩、一边苦大仇深呢?当然,诚如网友们所说,不想成为大款的小资不是好小资,但也需明白,很多大款之所以能成为大款,就在于他们没有太多的小资情调。你在喝咖啡时,他在努力;你在为电视剧中的女主角流泪时,他在努力;你在西藏某地观光浏览时,他还在努力……

最后要说的是社会的病。其实我们已经在很多章节中从侧面提到了它。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成功学、拜金主义、官场智慧等等愈演愈烈,唯独没有人愿意提提道德,提提做人,即使提也是为了利益开道,“做事先做人”嘛——把人做好,你就能把事情做好。换言之,如果做好人跟做事不直接挂钩,大家是不是要做个好人还得两说!但你绝不能认为这不正常,否则就是你不正常,你“有病”!

综上,谁有病,谁没病,绝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社会多几个健全的人,那样就不枉我在这里写下这篇“有病”的文章啦!

2.吃苦就是吃补

去年冬天,笔者的老婆得了感冒,我去药店买药时,她特意叮嘱:要同仁堂感冒颗粒,要不苦的那一种。我立即去附近一家药店购买,结果被告知:只剩苦味的了,甜味的都卖完了。我心想,“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再说了,“良药苦口利于病”,苦点儿没什么不好。当即买了两盒。可回到家,老婆一看包装,便把两盒药砸向我的脑袋,表示坚决不喝。看在她生病的份上,不跟她计较,可一连走了几家药店,依然买不到甜味的同仁堂感冒颗粒。最后好不容易在一个偏僻的私人小诊所买到一盒,老婆倒是满意了,我却差点儿被冻感冒!

这件小事,不仅证明了男人到底有多难,也从侧面说明,这世上怕吃苦的人绝不止我老婆一个,不然为什么走了好几家,都只剩下苦味的同仁堂感冒颗粒呢?

世上的人,都喜欢尝甜头,都不喜欢吃苦。如果说大人不喜欢吃苦药是不成熟的表现的话,那么小孩子们也不喜欢吃苦药并且会把药吐出来,则是人类的本性流露。人们不仅讨厌吃苦药,也不大喜欢苦味的食品。不然,怎么会有那句俗语: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唯独没有喜好吃苦的地方。为这,有人还编了个脑筋急转弯:什么东西最不好吃?苦。

问题是,我们不喜欢吃苦,苦就不会伴随我们了吗?我们想逃避苦,苦就会放过我们吗?当然不会。人生就是五味瓶,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五味瓶即告打破,酸甜苦辣咸便摆在面前。你可以讨厌苦,但你无法逃脱它。苦,就是人生的伴娘,除非你不出生,否则你必然要受苦、吃苦。正因此,有人干脆称人生为苦旅。

其实人生未必是苦旅。静下心来想想,苦不过是人生五味的五分之一,吃到甜头就高兴,吃到咸、辣、酸也能勉强接受,唯独不认同苦,这不是苦的事情,而是我们的心理有问题。而心理有问题无疑也是很苦的,所以,不认同苦无异于自讨苦吃。

梁启超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其实苦远不止磨炼人格那么简单,苦也是成功的发动机。吃苦就是吃补。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状元只有一个,哪一行的状元都不是那么好当的。想从多如牛毛的准状元当中脱颖而出,你得有自己的绝活。任何一门绝活,都得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获得。有些高难度的绝活,比如某些武术、杂技中的绝技,甚至要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不间断练习才能练成。我们读武侠小说,里面动辄说某某神功练至第九重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

人类几千年来所干的事情无非两件——逃避苦,追求甜。人人都喜欢吃甜头,再甜也不嫌甜;谁也不喜欢吃苦头,再少的苦也是苦。如果不是为了“思甜”,人们是连“忆苦”都不愿意忆一下的。但实际上,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会腻,甜也不例外。而苦,则是生活的必要调剂元素,没有苦,甜又从何体现呢?所以,明智的人不仅会正视生活中的苦,没苦时,还会自找苦吃。

历史上最具说服力的人无疑是越王勾践。为雪洗战败之辱,他睡在柴草堆上,吃最粗糙的米饭,而且每次饭前、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声地问自己:“勾践,你忘记了战败的耻辱了吗?”接着自己再像模像样地回答:“没有,我没有忘记!”每天做这样的功课,他吃饭、睡觉时都会下意识地想着怎么发愤图强。经过长期发奋,终于打败了吴国。之后,他就再也不睡柴草,尝苦胆了。因为没必要了。在勾践看来,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人吃苦是为了换回享乐。如果吃苦换不回享乐,那还吃苦干什么?

这种理念一点儿也不高明,不过在群众中却很有市场。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人上人,简单来说就是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这类人士自然是不必再吃苦的。如果有人成功了还在受苦,那绝不是作践自己,而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那么,什么理念才称得上高明呢?很简单,以苦为乐。

唐朝的苦吟派诗人贾岛称得上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史料记载,有一次,贾岛骑着驴赶路时,在驴背上忽然诗兴大发,得了两句佳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接着,他嘴里嘟嘟囔囔,手上比比划划,开始琢磨全诗。小毛驴失去了控制,径自前行,结果不小心冲撞了时任长安市长刘栖楚的仪仗队。没素质的刘大人一发火,便把贾岛送进了大牢,关了一晚上。但第二天出狱,贾岛反倒春风满面。为啥?因为他在牢里也没闲着,把那首诗反复修改了多遍,最终达到了留传青史的程度。这首诗便是那首著名的《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比这首诗更著名的是那首《题李凝幽居》。当时贾岛同样是在骑着毛驴赶路,走着走着就做起了诗,得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自己念叨了几遍,觉得第二句中的“敲”字不如改用“推”字,再一想,又觉得用“推”还不如用“敲”,犹豫不决,便不断地做着推、敲的样子。小毛驴再次失去控制,冲撞了大文豪韩愈的仪仗队。好在韩愈不仅有文化,也有素质,没和他计较,还帮他确定下了用“敲”字为好。这也正是“推敲”一词的由来。

在不懂诗、不爱诗的人看来,为了一首“烂诗”中的一个“破字”绞尽脑汁、像个神经病,还为此坐了牢,这简直是没事找事。但在诗人眼里,这非但不是一首烂诗,一个破字,而是他的灵魂所在。这个过程在旁人看来很苦,很无聊,在诗人则是莫大的冲动和燃烧,一旦达到燃点,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甜蜜,而这种甜蜜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能够从一般人认为的苦中品出甜来,那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境界。可以说,如果你能从苦中品出甜来,你便懂得了生活。

3.把难过交给时间

古时候,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广袤而强盛。他娶了一个美若天仙的王后,二人相亲相爱,琴瑟和鸣。遗憾的是,好景不长,王后得了绝症,药石无效,香消玉殒。

国王悲痛欲绝,他为爱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用世上最好的木材为爱妻做了棺椁。然后他下令,把棺椁放在大殿里,以便自己日日见到王后,陪伴王后,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几个月过去后,国王觉得大殿周围的景色略嫌单调,配不上王后的容颜,于是,他命人在周围修建了一座大花园,并从全国各地搜寻奇花异草,充斥其中。

花园建成后,国王打量一番,觉着还是缺些什么,便命人引来河水,建成了一个美妙绝伦的湖泊。湖泊建成后,又修造了亭台楼阁。后来,国王又请来一流的雕刻师,制作了精美的雕塑……一直到垂暮之年,国王还在苦苦思索,怎样让这座绝世园林更加完美。

终于有一天,他的目光落在了王后的棺椁上,觉着它停在这样的园子中太不协调,就挥挥手说:“把它搬出去吧!妥善安葬。”

这就是时间,它能带走一切,改变一切,抚平所有伤痛。

时间是一味药。有人说,身体的病叫作痛,心里的病叫作苦。在心理医生问世之前,心病是令所有医生头疼的问题。在心理医生大行其道的今天,事实上,也没有得到太多改观。只有时间,能带走人间的不幸,淡化人间的苦痛,让曾经的刻骨铭心,痛不欲生,如过眼云烟,渐行渐远,最后让人大彻大悟:人生苦短,与其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抗争,不如把难过交给时间。

把难过交给时间,意味着不让痛苦与不幸在心中安家,而是让它如秋日的落叶,尽可能地飘过、飘远,最后如归根的落叶,回到大地深处,无迹可寻。

把难过交给时间,意味着大度一些,放手昨天的悲欢,而不是与它纠缠不清,打持久战;意味着给时间一点时间,让它去消融既有的伤,带你跨越难过的坎。

时间是一味良药,但有时也是一味毒药。那些习惯以过去的日子为今天的圆心的人,那些从不知道人生应当以当下为立足点的人,时间愈长,中毒或许愈深。这种毒在爱情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们要么是为一段无解的恋情纠缠终生,失落终生,要么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昔日伴侣的影子,从一开始,就把对方当成一味药,一种替代品。把对方当成药,也就意味着把自己当成了病人。这既是对别人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无谓折磨。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就在自己心里。该忘的忘,该放的放,让昨天和伤痛远走高飞,今天和快乐才能立地生根。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能磨平生活中的棱棱角角;时间是一味慢性解药,能悄然治愈我们内心的伤痛;时间是一位大魔术师,能变走你不喜欢的、你看厌了的风景,同时变出一些令人惊喜的、让人振奋的改观。但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做个虔诚的观众,绝对地相信时间。

有这样一个故事:

欧洲一位女画家在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老太太穿得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满脸祥和,显得非常高兴。

女画家挑了一束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画家随口说了一句。

老太太的回答令她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等待三天”——多么平凡却又充满哲理的生活方式。尽管三天过后,未必就有乐事,但从你相信这句话开始,你已经拥有了乐观。

佛经中有一个类似的小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天,佛祖带着侍者走在弘法的路上,阳光格外强烈,天近中午,佛祖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我记得不远处有条小河,你去弄些水来。”

侍者立即拿着盛水的钵盂离去。佛祖自然不会记错,走了没多远,侍者就找到了那条小河。但他刚刚弯下腰,准备打水时,身后突然跑来几匹快马,马背上的乘客纵马蹚过小河,河水被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

侍者生气地摇摇头,带着无奈回转佛祖那里,说:“河水被人弄脏了,不能喝了。我知道前面还有一条小溪,溪水非常清澈,离这儿也不太远,大概两个时辰就到。”

佛祖说:“我们离这条小河很近,再者我现在已经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那条小溪?你还是再跑一趟,还从刚才那条小河里取些水吧。”

“水那么脏,怎么能喝?难道还要让我白跑一趟?”侍者争辩道。

佛祖说:“你相信我,顺从地去吧,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不情不愿地拿着钵盂再次奔向小河。这一次,当他来到小河边,河水早已平静,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不见了。

这就是时间,它自有一套时刻表。急不可耐,肆意强为,只会把它打乱,让生活紊乱。我们的生活,正好比故事中那条小河,它不可能永远平静。当季风刮过、洪水袭来,或者当它被人为因素搞得泥沙俱下、污浊不堪时,我们应该像佛祖所教导的那样,静下心来,稍待片刻。或许只需片刻,天就会变蓝,水就会转清,狂风暴雨会化为彩虹,山重水复会变得柳暗花明。或许片刻之后,天仍然昏暗,水仍然污浊,但你的心已明,气已平。有了这样的心境,现状如何,又何足道哉?

把难过交给时间,并不是让人在麻木中空等。河水或许会因耐心而平静,但有些问题,只是等待,只是看开,终究治标不治本。人要在看开的基础上,怀抱希望。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希望则是唯一的药引。当然,有了药引,还需时间的煎熬。我们尤需明白:很多原本无解的难题,之所以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有所改观,都是因为问题背后有自然规律这一强大力量推动所致。若想让时间更好地帮我们漂洗人生的不如意,还要在把难过交给时间的同时,忠于自己的时间,不断积攒力量,从而在事物发展至关键节点时加一把力,更好地牵引生活。

4.快乐是最好的药

从前有个大富翁,终日愁眉不展。家人见他日益憔悴,四处寻医求诊,却毫无结果,后来听说有一位神医非常高明,便前往求治。

没想到这位名医为富翁把过脉后,却一本正经地说:“您这是月经失调,我这就给您开个方子,三副药保好……”富翁一听,啼笑皆非,只差没当场把神医赶出去!但神医走后,他逢人便讲这件事,每讲一回就大笑一回,没多久他的病就不治而愈。他这才明白了神医的良苦用心,便带上厚礼前往感谢。神医对他说:“你患的是郁结心病,要治好你的病,只能想法子让你笑,让你快乐。”

医生,在小朋友的印象中,无非就是穿白大褂往屁股上扎针的人,成人世界之所以“讳疾忌医”,也不外乎医生总是与痛苦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医家其实是一个与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相提并论的学派。既为学派,当然就不会局限于诊病疗伤。对于治国平天下,医家也自有一套理论。因此,后世提及一些有突出政治才能的大臣时,也往往冠之以“国手”名号。

在古代,一向有“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说法。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良相与良医的宗旨,都是治病、救人。具体到中医范畴,古时也有“医者,治病、疗心”之说,也就是说,做一个好医生,不仅要善于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病痛,也要善于化解患者因病而起的各种心理问题,绝不仅仅开两副药、打几天针那么简单。

诚如上面故事中的神医所说,那位富翁,患的是郁结心病,要治好他的病,只能想法子让他笑,让他快乐;其实,快乐不仅仅是郁结心病的对症药,也是治愈人世间很多病症的良药,而不快乐则是很多疾病的发源地。所以,医院里大多数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都会叮嘱一句:保持心情乐观!如果病人患的是一些让他难以乐观的病,那么有经验的医生还会视情况先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转而把实际情况悄悄告知其家人,以免引起其心理上的崩溃,恶化病情。类似小品《心病》中赵本山采取的“崩溃疗法”,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会用的。

中医界自古也有“养生先养心”的说法。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愁这愁那,没病也得愁出病来。把心养好了,不胡思乱想了,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有点儿小病,很快也就痊愈了。现代医学也证明,快乐的心情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及自我修复能力,这绝不是胡说。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讳疾忌医,想方设法不让自己快乐。看到别人快乐,他们还不理解,说人家是“没心没肺”“神经不正常”等等。何必呢?人生不过几十年,笑一笑有什么关系,“不正常”有什么要紧,“不正常”的人至少是快乐的。你认为自己很正常,却不如一个不正常的人活得快乐,这是什么逻辑?

有些人不快乐,不是怕别人笑话,而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不起来。而让他们快乐不起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财富状况。必须承认,一个饿着肚子的人没条件谈快乐的。然而当今世界,除了少数一些地区,人类基本上是不用为肚子发愁的。而且即使是我们认为的那些应该不快乐的地区,比如非洲某些地区,他们虽然贫困,但也不见得就不快乐。可见,物质充裕不是快乐的必需条件。

按照德国哲学家马塞尔的说法,物质非但不是快乐的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人类的枷锁。这一方面在于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越多,往往越没有时间做他自己,因为他所有的时间,都得用来打理他拥有的东西。比如,他有一套大房子,就要每天为收拾它而费力,为物业费过高生气。如果他有更多的房子,固然可以租出去赚钱,但他也会担心:如果租房客不爱惜我的房子怎么办?最近听说房产要交税了,我这么多房子,得交多少啊!拥有的东西多了,但生活品质反而大不如前——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总是忙于打理自己的物质,而忘记了打理自己的心灵。心灵的空虚与纷乱,是快乐的最大劲敌。

快乐分两种,一种是感官的快乐,一种是内心的快乐。如果快乐是建立在感官上的,那么纵有快乐,也是稍纵即逝,因为所有的对感官的刺激都是不持久的,即使是持久的,人类不是还有审美疲劳吗?而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源自内心的,那么他的快乐就能够独立成长,而不论外界的物质世界如何变幻。

据《列子》一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去游泰山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名叫荣启期的隐士,他年已九十,衣不蔽体,但却在道旁边弹琴边唱歌,一副怡然自乐的模样。

孔子很不理解,便问他:“你年事已高,穿得又这么破,想来是受了一辈子穷,有什么好快乐的?”

荣启期说:“你别光看我不好的一面啊,我快乐的原因多着呢!第一,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我能生而为人,是一乐也。第二,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我能生为男人,是二乐也。第三,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夭折了,而我今年已经九十岁了,还有什么不快乐的?”

这番话显然不能说服孔子。孔子替他惋惜道:“以先生的高才,要不是碰上这礼崩乐坏的年代,定可飞黄腾达,如今身逢乱世,不得施展,真是遗憾啊!”

谁知荣启期又说出了一番自己的理论:“古往今来,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而飞黄腾达者又有几人?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我处于读书人的常态,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孔子终于认可了荣启期的说法,应和道:“善乎,能自宽者也。”这也就是“知足者常乐”这一典故的由来。

不管我们是不是读书人,不如意总是人生的常态,对此,没必要想不开。我们要像先哲一样,想办法让快乐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快乐是最好的药,它不仅能预防身体的疾病,也能治疗所有的不如意。

5.钱病还需钱药医

赵丽蓉在《包装》里说:“钱真是个好东西。没有钱,就不能TV。”其实,没有钱不能TV根本不足以显示钱的威力之万一。没有钱,就不能买房、就不能买车、就不能下饭馆、不能逛商场,甚至不能上收费公厕。虽说也有人骂——钱是王八蛋,但不管骂的,还是不骂的,每个现代人都必须围绕着钱展开生活。

那么,一个人有了钱,是不是会更快乐、幸福呢?理论上是的。有了钱,可以买到所有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拥有了这些东西,自然就不会有想拥有而求之不得的苦恼。然而这只是个理论。当然,理论之外亦不乏一些不成理论的事实,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有些人有很多钱,但同样不开心。还有些人,自己或许很开心,但正因为他自己过于开心,从而导致了一家人不开心,甚至导致了全国人民不开心。

关于这种种不开心,我们可以归结为两个字——钱病。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钱病自然需要《钱本草》来医。

《钱本草》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奇文,作者为唐代张说,官至朔方节度使,可谓位高权重。那么张节度使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奇文呢?这篇奇文又讲了些什么、奇在哪里呢?盖因张节度使在任期间好物贪财,敛钱好利,结果东窗事发,被贬到岳阳做了个地方小官。大难不死的张说开始有所醒悟,从而认识到人固然离不开金钱,但也绝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否则就会被金钱所害,于是就写下了奇文《钱本草》。

《钱本草》全文如下: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此文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金钱这味药,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在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方面,更是效果明显。它可以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可以污损贤达,唯一害怕的只有清廉。贪婪之人服用时以不过分为好,否则就会因冷热不均引发狂乱。金钱这味药材,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不合时宜地采摘,会使人精神损伤。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只有边积攒、边发散,才是金钱的大道。不把钱当作珍宝称为德,取得给予都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支出有度称为信,得不伤己称为智,用此七种方法精炼此药后,才可长久服用,从而延年益寿。如服用不得法,则会智力减弱、精神损伤。以上种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张说为什么要说“钱”味甜呢?很简单,钱这东西人人喜爱,有了钱心里都会甜滋滋的。至于“大热、有毒”的特征,更是准确生动,入木三分。钱虽然不可或缺,让人甘之如饴,但对钱的追求要有度,要讲道。超出了度,偏离了道,便会让人变得疯狂,挖空心思往钱眼儿里钻,从而导致“大热”,成为金钱的奴隶,整天为钱着急上火(发热)。此外,是药三分毒,而钱的毒性尤甚,服用过量便会产生毒副作用,或者身心俱疲,家庭不和,或者锒铛入狱,命断黄泉。

接下来,张说为我们分解了钱的药理:钱一般分为小钱和大钱两种,小钱能“疗饥”,解人燃眉之急,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大钱则能“利邦国”,让国家富强起来。但金钱这种药材不像大力丸那样,有病治病,无病强身,金钱往往玷污毁掉那些不缺钱却想更多地占有金钱的达官贵人们的名声气节和前程,除非他们是清廉之士。尤其需要提醒的是那些贪心的人,服用金钱这味药材时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轻则如炒股者被套血本无归,重则如身居高位却贪欲难抑重演历史上贪官们的杀身悲剧。另外,钱是流动的东西,钱多的人最好将多余的钱财用于社会,否则自身不会太好受,社会也不会太平。也就是说,不管由于什么原因,社会贫富差距都不宜过大。

其后,张说又着重介绍了钱的采收,强调钱要取之有道,不能乱捞,不然神灵便要降罪,天怒人怨。不仅采收要得宜,还要学会花钱。如果只知道攒钱,就会有人惦记;如果花钱如流水,贼人倒是不惦记了,但自己的衣食住行也会成为问题。所以对待花钱,是既要学会节俭,又要学会把钱花到刀刃上,节流开源,量入为出,这样才能求得生活与金钱的平衡。

在文章的最后,张说又告诫世人,获取钱财要讲“道、德、义、礼、仁、信、智”,此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讲究“七术”的基础上,获取钱财,那么就会在金钱的助益下延年益寿,不然就会“弱志伤神”。

综合看来,张说的《钱本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丝毫失效,尤其是对于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金钱至上论者来说,不啻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