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静心是一出戏(1 / 1)

静心 马银春 5297 字 1个月前

1.你怎么想都没用

“谁愿意一辈子端盘子啊!”——这是老电影《端盘子的姑娘》中的主人公小凡子的名人名言。说句心里话,她不愿意,你我也不愿意,就是给个金盘子,咱也不愿意。虽说劳动不分贵贱,但人类生来就是一种要往高处走的动物。所以,别说端盘子,就是给个大堂经理干,咱还是要有点儿更大的理想和追求。

小凡子的理想是什么呢?首先是做个歌唱家。而她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那首《我多么想》。然而直到影片结束,她的理想始终停留在梦想乃至空想的地步。说白了,小凡子始终是在做白日梦。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们之所以爱做白日梦,是因为人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所以才通过一系列的幻想为自己在虚无中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就是说,空想是一种无奈。人不伤心不落泪,人不无奈也不会空想。还说小凡子吧,父亲给她找了个后妈,母亲又给她找了个后爹,最疼她的奶奶去世了,做歌唱家的梦想也被无情地粉碎……人家都这么惨了,连做梦都不让人做,还让不让人家活了?从这一点儿来说,小凡子其实还蛮坚强、蛮乐观,蛮值得某些人学习的。

但是,不论我们多么理解小凡子,她终究是个失败的女孩儿,她的梦想(做歌唱家、做医生等等)一个也没实现。对此也不能光怨社会,怨她的爸爸妈妈,以及那些“狗屁不懂”的音乐学院的老师。

就说她的首要梦想唱歌吧。如果把人生比作青年歌手大奖赛,那么从一开始,她的参赛曲目就没选好。她就会一天到晚地唱“我多么想,我多么想……”,一个成熟的青年、积极的青年,怎么能这么唱呢?至少也得唱“我怎么努力才能得到,我怎么努力才能得到”……

讲一段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个同行,由于起点较低,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小两口隔三岔五就会因为钱的问题吼两嗓子。有一天晚上,朋友吼完之后跑到我这儿借酒浇愁,我劝他说:“别往心里去,夫妻嘛,床头打架床尾合,再说了,你就不能让着她点儿?这些年她跟着你也不容易,是不是?”朋友说:“说实话我挺让着她的。就因为没钱,我心里有愧。她也没什么大志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老家县城里买一套中等面积的楼房。这我理解,她的同学们现在都在县城买房了。我也很努力,可你知道,干咱这行不是得慢慢儿来嘛。可她等不及啊,每天在那儿唠叨‘我想要一个房子,我非常想要一个房子……’谁不想要?!我还想要个金字塔呢!她怎么就不想想‘怎么才能得到房子’呢?太幼稚了!”

的确,很多事情,很多目标,你怎么想都没用。如果没有行动,没有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切实有效行动,梦想不仅终究还是一场梦想,可能还会演变成一场永不惊醒的噩梦。

接着说小凡子。确切地说,她并不是没有行动,而是不够坚持。在影片中,第一年没考上音乐学院的她,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哭了,另一个也没考上的同学找到她安慰道:“算了,算了,用不着难过,音乐学院的老师啊,懂个屁啊!嗨,干什么还不是活着。走,我请你喝啤酒去!”回家后,张志哥则鼓励她:“别灰心,明年接着再考啊!”她却冲口而出:“我一辈子也不唱歌了!”典型的自暴自弃!音乐学院可不是你家大门,想进就进。是你自己一辈子不唱歌了,又不是人家音乐学院一辈子不要你了,能怪人家吗?更何况,即便你真有才华,很多时候不争取也不行。在这方面,她应该好好学学人家“老谋子”。

1978年的一天,当时还在棉纺厂上班的张艺谋在报纸上惊喜地发现:北京电影学院重新招生啦!虽说政审关难过(张艺谋的父辈有人上过黄埔军校,属于有“历史问题”的人),但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在眼前,说什么也要试一试。于是他抓住一个出差的机会,背上自己的摄影作品赶往北京。看完他的作品,主考老师们一致认为不错,但当时北影规定的招生年龄最高不能超过22岁,而老张当时已经二十有七,单是年龄一项就把他挡在了北影门外。

眼看就要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张艺谋不得不硬着头皮往里拱——当时国内正时兴“读者来信”,提倡“伯乐精神”,强调各级领导要重视并认真对待来自基层的各种意见和要求。张艺谋就抓住这一点,给当时素味谋面的文化部长黄镇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并随信附上了几张得意之作。颇通艺术的黄部长觉得张艺谋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写信给北影,并派秘书前往游说,最终把张艺谋“保送”进了北影。

谁知好事多磨,两年后校领导又以年龄太大为由通知张艺谋离校。考虑到黄部长已经退休,县官不如现管,张艺谋只好故伎重施,硬着头皮给校领导写了一封“决心书”,恳请校方让自己继续读书。加之张艺谋的老师多方给他说好话,校领导最终收回成命,张艺谋得以继续深造,为其日后成为一代名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想想看,如果张艺谋当初只是唱唱:“我多么想成为一个导演,我多么想成为一个名导演”,或者说他在遇到障碍时认了命,今天的他又会在哪儿呢?

还是那句话,他怎么想都没用。当然光有行动还不够,小凡子不也为自己的理想行动过吗?但她只试了一次,所以你还必须具备与挫折战斗到底的精神。而这,也正是静心的根本出发点。真正的静心,是以一种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在宁静之中积聚并发挥自己内在的力量,尽量改造现实的生活,而不是罔顾现实的困境与问题,让人简单地放弃追求的、浅层次的静心。

2.要面子,还是要里子

首先提一个小问题:

《兰亭序》是一篇什么作品?

相信有99%的人会说,它是一篇书法作品,号称“中国第一行书”。很多人可能还会补充,它里面一共有21个“之”字,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

这些都没错。但《兰亭序》首先还是一篇文笔优美、字字珠玑的散文。而世人但提其书法而不提其内涵,当真应了那句成语——买椟还珠。而这,也恰恰是笔者看完电影《空山灵雨》后的主要感受。

相对于80后、90后等年轻影迷来说,《空山灵雨》实在太老了——拍于1979年。受限于时代等各方面因素,其效果尤其是画面效果也难以令现代观众们满意。然而这并不意外,因为从一开始,导演胡金铨就没想过要用画面乃至情节取胜。导演注重的是思想。

先来看内容梗概:

明朝中叶,三宝寺住持智严大师自知即将圆寂,遂安排老友文安居士及地方官王将军入寺,商议衣钵传人人选。谁知其大弟子惠通、二弟子惠文早与二人达成“协议”:若能助其登上方丈之位,必将镇寺之宝即玄奘法师手抄的《大乘起信论》残卷双手奉上。为防万无一失,文安还特意高薪诚聘来一位叫“白狐”江湖女飞贼,王将军亦带了一名曾经横行江湖的部下张成做跟班,准备“谋”不来就偷,偷不到就抢。恰在此时,寺里又来了一个新和尚:被人诬陷入狱、买了度牒出家为僧的邱明。智严大师经过考察,出人意料地将住持之位传给了初来乍到的邱明,不久亦坐化而去。大弟子、二弟子及二人的主顾文安与王将军,自然对这一结果不满意,矛盾开始白热化,最终,张成被“白狐”所杀,“白狐”被邱明等人所擒,后遁入空门,文安堕崖而死……正当王将军准备撕破脸,祭出自己的最后一招——以自己是地方官,为本地治安着想,绝不同意由邱明这个昔日罪犯做三宝寺住持为由,逼邱明下台、扶惠通上台时,邱明却抢先一步,集合僧众,当着王将军的面将《大乘起信论》残卷付之一炬!并特意将一卷新印的《大乘起信论》交给王将军,说:“王将军,《大乘起信论》的可贵之处,在它的文义,应该广为传播,师傅早已印好了几十份,现在送给将军一份。”王将军既悟且悔,讷讷无言。故事告终。

说到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大乘起信论》,简单说来,它就是一部旨在让人信奉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大乘佛教是相对于小乘佛教而言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只能度己,不能度人,而大乘既能度己又能度人。这当然是一种相对来说更为可贵的思想,然而正如电影中邱明所说:它的可贵在于它的文义。那被烧毁的残卷,虽然是玄奘法师亲手抄录,然而它并不因为谁人手抄而增损其内在价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当代人提起《兰亭序》就两眼放光也算有其道理,毕竟它的书法是“中国第一行书”,而玄奘法师虽说是著名高僧,但其在书法上的修为远不如其佛学修为。历史记载中,也只提及玄奘是《大乘起信论》的口述者,抄录者为其弟子,而且它并不是孤本,而是刊行量很大的“畅销书”。此外,它还是一部残卷。用智严大师及邱明等人的话说,“不过是一张烂纸”。那么,人们包括影片中那些修为甚高的方外之人为什么仍然对一张烂纸趋之若鹜呢?

说到底,还是名人效应惹的祸。说粗俗点,那就是老百姓所谓的“名人放个屁都是香的”。既如此,佛教史上的大名人玄奘法师亲手抄录的《大乘起信论》,自然就是“无价之宝”。而这种效应,固然在于名人在某一领域确有其过人之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务虚不务实”的心理。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三国时期的“孙策玉玺换甲兵”。在传统叙事中,玉玺一向是王位、真龙天子的象征,对于生逢乱世的孙策、袁术等人来说,自然更明白其意味着什么。然而关键时刻,孙策却能清醒地意识到,对于没有实力的自己来说,玉玺虽好,但实质上还是一块石头,而且还是极有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的“疯狂的石头”。与其如此,还不如拿它来换些人马。事实上,他也正是靠着从袁术那里“借”来的三千甲兵,一步步奠定了江东的基业。而四世三公的袁术,不可谓没有实力,最终却因迷信玉玺,做了玉玺的殉葬品。

这种心理表现在普通人身上,则是中国人普遍的“要面子,不要里子”的特质,当这种特质发酵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态为“要面子,不要脸”。

比如,谁都知道学历不代表能力,但“考证”永远都是高校里炙手可热的话题。许多人为考证忙得大汗淋漓,也往往因为考不上某证而心灰意冷,个别聪明人士还会花点钱办个假证。两者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一样。在他们的思想里,似乎有个证就等同于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殊不知当今社会越来越现实——不管你有多少证,如果你干不好工作,或者说给企业创造不了效益,那么,结果仍然是请你带上你的一摞证书走人。

再比如,谁都知道胸大无脑是最可悲的,“人美在心灵,鸟美在羽毛”,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惜对自己动刀子,以期靠“迷人”的外表获取好工作,开创好人生。殊不知,实力才是王道,找工作也罢,干事业也好,凭的都是能力。空有美丽的容颜,却缺乏必要的能力,也只有那些心怀鬼胎的人才会给你一个当花瓶的机会。

谁都知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好,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名利的驱使下,“日里文绉绉,夜里偷毛豆”,轻易放弃了自己做人的底线,徒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和谦谦君子的模样。殊不知,无论你伪装得多好,纸终究包不住火,假面具被戳穿,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一句话,与其费尽心思去务虚,不如静下心来练好内功。

3.指望好运,不如指望勤奋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说过:“人们都喜欢看电视,但我希望青年人不要看,那里面有太多场景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天天泡在咖啡馆里。”这句话无疑也适用于电影。比如前些日子,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过的电影《小时代》,之所以被批,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它有意无意传达的很多讯息,比如电影中女生住的犹如总统套房的宿舍等,既不是社会的现实,也不是青春的主题,而是“青春之外的东西”,它只会让人“产生无法摆脱的不安”。

当然,比尔·盖茨的话是有针对性的,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亦有其积极的一面,具体到电影而言,还是存在着一大批既真实又不乏文艺性且带有足够正能量的作品的。我们下面要介绍的这部《美丽新世界》就是其一。

《美》剧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与大上海的故事:

一个名叫张宝根(姜武饰)的北方青年,突然走了狗屎运,抓奖中了一套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段的楼房。张宝根满心欢喜,南下接收他的奖品。然而到了上海才知道,他的楼房还停留在图纸上,还得等。当然,他也可以选择不等,精明的开发商早就为他准备好了十万元现金。十万元虽不少,但跟一套房子比还是差得太多。所以,张宝根决定等下去,并准备暂时投靠上海的一家远房亲戚。谁知找到亲戚家才知道,两位老人家早已谢世,只剩下一个领养来的小阿姨(陶虹饰)。他这位小阿姨既尖刻又势利,且胸怀大志,今天办公司,明天签大单,无奈总是不“走运”,没赚到大钱不说,还欠下一屁股债。很自然地,她便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张宝根当成了“肥羊”,准备在他身上赚一笔。光是房钱,每晚就要收几十元,比旅馆还贵。张宝根临时找的几份工作也不顺利,为发扬见义勇为精神,还被无赖打了一顿。对上海各方面都很失望的他,决定还是暂时离开的好。

但在决定回家前的晚上,张宝根在找旅馆的路上,遇到了与自己有一面之缘的流浪歌手阿亮(伍佰饰),阿亮并不直接回答张宝根的问题(哪里有便宜的旅馆),而是问他:“就这么走了?”张宝根突然发神经似地怒道:“我不想走,是他们逼的!我,我叫张宝根,我在上海有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这房子是我中奖得的。我来上海领奖,他们告诉我,这房子没有盖好,让我等一年半。如果不等,就给十万块钱。你知道吗,这房子价值70万块钱啊!他们只给我10万!这么大的事,我得跟我爸妈商量商量,我打电话回去,知道我回不去了,我们镇子上,差不多所有单位都到我们家去拉赞助。我只能在上海待着,住在我小阿姨家。每天20块房钱,20块啊,她是我亲小阿姨啊!我不能待着,我得找工作啊,我当过建筑工人,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就把我给开了;后来,我又干上了保安,你知道吗,我爱这个工作,我深深地爱这个工作,我一心一意地为顾客服务,可他们打我,把我打成这样……”

说到这里,张宝根已经声泪俱下,并歇斯底里地冲着阿亮咆哮。阿亮也冲他咆哮道:“不就是为了一套房子吗?不就是一年半吗?你知不知道,这个城市,有多少人,没有像你这样的希望!就等啊,总有一天你会拿到的!你是男人吗?”这句话激发了张宝根的血性,他抄起伍佰喝剩的半瓶啤酒,一饮而尽,然后把啤酒瓶摔在地上,向着来路坚定地走去。不久,他就发现了自己的商机——卖盒饭,并克服一切困难,坚定地做了下去。结果还没等他的房子建完,他的盒饭生意已经做得非常红火了。

很多看过这个故事的年轻影迷都说,这个故事根本谈不上有多精彩。没错,然而还是那句话,表面化的精彩并非本剧导演的诉求,导演注重的是思想性,这也正是剧中阿亮对张宝根咆哮的那段话:“不就是一年半吗?就等啊,总有一天你会拿到的!”当然,这里的“等”不是空等、坐等,它意味着一种希望。有希望,就有美丽新世界;能坚持,就会等到那一天。

应该说,张宝根首先是个命运的幸运儿,这正如阿亮所说的:“你知不知道,这个城市,有多少人,没有像你这样的希望!”而他这个希望,则是中奖得来的。这可称得上是幸运中的幸运。然而张宝根并没有这么等下去,他带着希望上路,也把自己的希望落实在脚下。用他在影片中的话说就是:“小阿姨,金子再多也有捡完的时候,可是盒饭,我能卖一辈子。”

我们的人生,多少还是有些运气成分的。社会上有些人的运气的确较好,比如那些只买一张彩票就中了头奖的彩民。而有些人的运气就相对较差,买得快倾家**产、妻离子散了,也没中过一个三等奖。所以,我们不应彻底地否认“运气”,但也绝不能彻底地依赖“运气”。

我的朋友老罗就是一个现成的案例。据老罗自己交代,他在成为我的同事之前还是西南某省电视台的一个中层小领导,只因迷恋上了“五百万的生意”,前前后后总共输掉一百多万不说,还气得老婆跟他离了婚。如今的老罗,生活大不如前,但用他的话说,“五百万的生意天天做,投资两块钱,净赚四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八,这样的生意不做,岂不是傻子?”在向我借钱时老罗还屡次信誓旦旦地保证:“你放心,我已经摸清了彩票的规律了,等我中了大奖,加倍,不,十倍,不,百倍千倍万倍还给你……”

说实话,我敢借钱给他就没指望他还。我从不指望他能中奖。事实上,我自己每周也会买几注彩票,指望他中奖,还不如指望我自己中奖。我只希望他能像现在的我一样,面对现实,每周花几块钱,买个希望就算了,做好手头的工作才是正事。

之所以说像“现在的我”,就在于从前的我也曾沉迷其中。不过,在赔了几千元后,我及时醒悟了:好运谁不向往?中奖谁不开心?可人不能指望好运活着。指望好运,不如指望勤奋。别像电影中的“小阿姨”那样,总是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大”梦,也不要像现实中的老罗那样,总是指望好运降临到你头上。指望好运,到头来恐怕会一场空;而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即使暂时不成功,但总会有所收获。

4.站着,还是跪着

说完姜武主演的《美丽新世界》,顺便说说姜文姜武兄弟俩合作的大戏《让子弹飞》。《让》剧信息量太大,且选其中一条相对集中且明显的主线进行简要探讨,那就是——站着,还是跪着?

“皇上都没了,没人值得你们跪!”这是姜文在《让》剧中的经典台词。没错,造物主给人们一双膝盖,绝不是用来下跪的。然而造物主决定不了太多的事情,下跪就是其一。就连姜文口中的皇帝,有时候也需要下跪。如光绪,他表面上看来高高在上,接受万民的跪拜,但实际上却有一双比他更命苦的膝盖,不仅需要经常下跪,而且还比一般人跪得多。这绝不是犯贱,而是迫于慈禧老太婆的**威。

人生充满了无奈。换作大多数人当光绪,都得跪。这是生存的必要,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对古人来说,跪跪父母,根本不丢人。慈禧老太婆虽说狠毒,但至少是光绪名义上的妈咪。

即使到了今天,下跪仍未完全剔除出中国人的生活。大多数农村地区,也包括很多城市地区,逢家中老人去世时,都有下跪的风俗。

说实话,这样的风俗真的没什么必要。但比这更没必要的是,为金钱下跪。历史上,生活中,拜倒在金钱脚下的人从来都是前仆后继。相信在你身边不出一百步的地方,就有这种人。

多年前,当我还是小孩子,我的一位老乡曾经在大街上说过:“谁给我一万块钱,我马上给他跪下叫爸爸!”然而如你所知,我的那群老乡们并不缺儿子,他们和我那位坦率的老乡一样——只缺钱。

换言之,下跪不等于挣到钱。拜倒于金钱绝不是什么独立事件,拜金主义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让人疯狂,想尽一切办法去捞钱。

为此,人们说:钱是万恶之源。这实在是冤枉了钱。金钱何罪之有?金钱就好比你家厨房里的菜刀,在妈妈眼中,它是用来为宝贝儿子、宝贝女儿烹饪最爱吃的饭菜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每一刀都带着爱;但在歹徒手里,它就只能用来干坏事,成为罪恶的帮凶。同理,一个人既可以匍匐在金钱脚下,不择手段地去讨金钱的欢心,以期可怜的施舍,一个人也可以、也应该挺胸抬头地去追求金钱。

要挣钱,要站着挣钱!要挣钱,也要挣到人生!

前面说过皇帝也要下跪,这绝不是特指光绪。汉武帝掌握实权之前跪他的瞎眼老奶奶就不提了。除了她,汉武帝至少应该还跪过老天(到泰山封禅)和孔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于缺乏相关的史料,我们只能说“应该”。但即便他没跪过,按照理论他也应该是跪的。或者不论他跪与不跪,他至少开辟了一个跪孔子的时代,为孔子的隔世徒孙炮制“三纲五常”等“下跪理论”提供了条件和支撑。抛开孔子本人是否乐意后世向其牌位跪了又跪不谈,孔子至少不赞成向金钱下跪。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也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就是说:如果富贵可以堂堂正正地追求金钱,并且能让我致富,即便是让我做赶车之类的工作我也愿意;但如果富贵非要以“放下身段”为代价,那我还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吧!

这就是孔子。他也不曾与金钱完全划清过界限,但他至少还能与金钱平起平坐。

我们也必须求得金钱与尊严之间的平衡。否则,即使能跪着挣钱挣到手软,终有一天也会发现,自己其实是那么的贫穷,灵魂里,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当然,金钱,尤其是挣钱,不是《让》剧真正的主题。不过透过金钱,尤其是透过挣钱,不仅能最好地体现一个人的本事,包括真本事与假本事,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取向。事实上,《让》剧中那一大段围绕着“挣钱”二字展开的情节,根本就是一种对时下人们看待金钱的变态观念的无形嘲讽。

张麻子(姜文饰):我好不容易劫了趟火车,当了县长,我还得拉拢豪绅,还得巧立名目,还得看他妈的脸色,我不成了跪着要饭的了吗?

师爷(葛优饰):那你要这么说,买官当县长还真就是跪着要饭的。就这,多少人想跪还没这门子呢!

张麻子:我问问你,我为什么要上山当土匪?我就是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

师爷:原来你是想站着挣钱啊!那还是回山里吧。

张麻子:这我就不明白了。我已经当了县长了,怎么还不如个土匪啊?

师爷:百姓眼里你是县长,可黄四郎眼里你就是跪着要饭的……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张麻子:寒碜!很寒碜!

师爷:那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挣钱啊?

张麻子: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师爷:挣不成!

张麻子:挣不成?

师爷:挣不成!

张麻子:这个(枪,代表实力),能不能挣钱?

师爷:能挣,山里。

张麻子:这个(惊堂木,代表权力),能不能挣钱?

师爷:能挣,跪着。

张麻子:这个加上这个(枪加惊堂木),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这一次,师爷没有明说,只说“敢问九筒大哥何方神圣?”言下之意还是不能挣。

为什么葛优扮演的师爷总说站着不能挣钱呢?因为他在《让》剧扮演的就是一个小人,一个靠投机钻营、靠女人卖身赚得的金钱才当上县长的小人,你怎么可能让他认可站着也能赚钱?如果他认可的话,他就不会买官了。不过我们也得“理解”故事中的师爷,他之所以买官,也是一种“无奈”——他没本事,只能靠买。如果他有本事,又何须作贱自己?从这一点上说,跪着挣钱的人都不容易。但话说回来,既然如此,为何不练些真本事,堂堂正正挣到钱,也挣到人生?

5.把“根”留住

“啊,你——”

“我是——”

“你,你是太监!”

“现在是。我已经拿到罗摩的遗体了——再过几天,我就会是个真正的男人。”

“你根本不是男人。”

“以后会是的。当年罗摩东渡中原,为了进梁武帝宫殿常住弘法,他应该是净过身的。但我检视遗体,罗摩不是太监,而是个正常的男人。为什么?这就是罗摩内功的奥秘。我知道了,原来血管与经脉交结处,就是罗摩内功运行的穴位。罗摩内息运转的次序是神封、灵虚、内府、气海、下三椎,它能再生造化,生残补缺。我十二岁净身入宫,过了五十年,还只是个九品太监。我恨太监,我恨我说话的声音。我恨我不长胡子。我恨。我自居低下,可我练就了一身的武艺,一旦我参透罗摩内息运行的奥秘,大功告成,我们就引退江湖,我们是何等地逍遥自在。只有我们两个……”

“嘿嘿哈哈哈哈哈,你真以为它还会再长出来?我们一群人拼了命地抢罗摩遗体,到头来却是一场笑话。你知道我为什么杀我第一任丈夫吗?因为他跟你一样——不行。你不是不行,你是没有……”

以上的桥段出自电影《剑雨》,大S饰演的好色女杀手叶绽青对王学圻扮演的黑石掌门兼大内九品太监转轮王如是说。

说到太监,人们大多会生出一些鄙夷之情。其实太监与宫女一样,都是万恶的封建制度的产物。一般来说,不是穷到没办法,没有人会把孩子送进宫,当太监,做宫女。不过也有例外,历史上就有人因为看到了入宫当太监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弄好了还能改变命运,荣华富贵,从而狠下心来,挥刀自宫,清代的安德海就是一位。《剑雨》中的转轮王,当年估计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迈向皇宫的。

但人生就是这样,一旦丢掉自己的“根”,便永远无法挽回,拥有再多的物质,再多的权势,也弥补不了。非但弥补不了,拥有的越多,而生的遗憾、痛苦也越大。所以,著名作家迟宇宙在《我与金庸的战争》中为著名江湖大佬东方不败量身指定了一首经典老歌——《把根留住》。这首歌,转轮王、岳不群、林平之等人想必都在心底默默吟唱过。

黄健翔曾写过一本书——《像男人一样去战斗》。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我并没有仔细看过。不过,这个书名本身就已足够。人生需要战斗,需要像男人一样去战斗。而不是靠交换、靠献媚、靠闪展腾挪。战斗的人生,或许来得痛苦,但痛苦过后总是甜;战斗的男人,或许有缺点,甚至格格不入,但他至少是鲜活的自己,而不是乖巧的别人。而那些自诩“人精”实则“屁精”的人,其人生或许来得光鲜亮丽,但其灵魂的呜咽也只有他们自己能听到。这样的男人,或许有优点,但再多的优点也掩饰不了他们骨子里的猥琐和破败。

把“根”留住,把我们的底线守好。“根”是我们做人的前提,也是人生幸福的保证。

讲一个著名的典故:

春秋末年,鲁国人公仪休因为德才兼优被任命为宰相。他有个嗜好——爱吃鱼,几乎达到了无鱼不欢、无鱼不食的地步。看到公仪休做了宰相,一些别有心机的人便千方百计地送鱼给他吃,但全都被公仪休婉言谢绝,失望而归。

不久,公仪休的一个学生听说老师当了宰相,特地买了两尾鲤鱼登门祝贺,公仪休一如既往,拒不收纳。

学生非常奇怪,问道:“老师一向喜欢吃鱼,今天学生来看望老师,为什么却不接受呢?还听说很多人都曾经送鱼给老师,老师为什么一概不收呢?”

公仪休回答说:“我身为宰相,理应廉洁奉公,所以他人送鱼一概不收。”

学生想了想,说道:“我送鱼是尽师生之谊,别无所求。再说老师身为一国宰相,收两条鱼又算得了什么?”

公仪休摇摇头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与其这样,我不如现在不接受别人的鱼,做个廉洁奉公的好宰相,鲁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免掉我的职务。这样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但我自己的俸禄能保证我天天有鱼吃。因此,我不会接受你送的鱼。”

公仪休爱鱼而不受鱼,表面上看来是不肯徇私受贿,值得称赞,但他的论调一点儿也不高尚——因为他是为了保住相位,同时保证自己有鱼可吃——但即便是这样,这仍然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更多的人,虽然明白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但在**面前往往心存侥幸,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看似收下了鲜鱼,实则吞下了鱼饵!直到身临绝境、无法回头的时候才悔之晚矣,哀叹一曲具有自身特色的《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