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是“人生如棋”的最好诠释。“功不唐捐”一语出自佛经,其中的功,泛指“功德”,不过把它看作世俗社会的成功也未尝不可;而“唐”字在这里意为白白地、徒然地,“捐”是指舍弃。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即为:每天像个卒子一样前进,功夫总不会白费,付出必有回报。
有人说,小小一副中国象棋,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有皇宫(九宫)、侍卫(士、仕)、文官(象、相,不上战场,即不许过河)、武将(车、马、炮)、士兵(兵、卒)。另外,中国象棋还隐喻着古代中国士兵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不公平,具体说来就是,在中国象棋中,兵、卒只能前拱,不能后退,“弃卒保车”,那更是常有的事。而且在中国象棋里,车、马、炮永远是大将,兵、卒永远是最小的棋子,不能像国际象棋一样可以生变,没有改变命运的权利。
基于此,很多人是不屑于象棋的,并称其为“小道”,而热衷于“大道”的围棋,说只有黑白二子的围棋最是公平,其实想想看,象棋本身有什么不公平呢?你有车、马、炮,我也有车、马、炮,你有小卒,我也有小卒,唯一可以占便宜的就是走先手,但不是还有那句“红先黑后,输了不臭”吗?另外,诚如柏杨先生所说,围棋每一个棋子的功用都一样,这不是平等,而是围棋简陋之处,原始部落时代才有类似的死板战争。到了象棋,已进了一大步,其最大的进步是:每一个棋子有每一个棋子的特殊性能,这在人生中是最公平的事。围棋各子平等,是一种假平等,而象棋才是真平等。
的确,正如棋谚所说:“小卒过河顶大车”。兵、卒过河之后,命运立即改变,不仅能向前拱,还能向左右平移,不仅任何棋子都受其威胁,整盘棋都往往受其限制。尤其是当一盘棋下到最后,棋子寥寥无几时,小兵往往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逼近九宫,直接威胁对方将、帅安危,兵、卒的功用更是身价倍增,成为决定胜负的宝贝。怕只怕,小卒端坐不动,待在那里等对方秒杀不说,还挡住了己方车、马、炮的棋路。所以从战略上来说,往前拱,不仅是兵、卒改变命运的关键,也是其使命。
人生如棋,世事如棋。大多数人,至少在人生的开局阶段都是无名小卒。对此,除了像象棋中的小卒一样,往前拱,没有任何破局之法。这是种笨办法,甚至是一种有点悲催的办法,但往往也是唯一的办法,或曰:没有办法的办法。
日拱一卒,强调的是一种静心,强调的是一种对所谓“旗开得胜”的理想的冷静反思。在棋局上,除非碰上真正的臭棋篓子,三两下绝杀对方,想赢一盘棋,尤其是想赢那些棋逢对手者一盘棋并不容易。在生活中,以一个小卒出身,想赢得对手乃至世人的普遍尊重,更是千难万难。但是难,并不代表没有机会。而争取这一机会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拼命往前拱。
世界上的大成就多半都是用最笨的办法、下最笨的功夫做到的。这个笨功夫,必须下,急不得。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一段早年经历就颇能说明问题:齐白石出身贫寒,十几岁就做了木匠,但他爱好绘画,通过一本捡来的画册,苦心不辍,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匠。有一天,乡里来了一个刻印的师傅,齐白石想自己也曾刻过印,但总刻不好,便虚心上前请教,谁知刻印的师傅还没开口,一个口无遮拦的乡亲就开玩笑说:“你还用向他请教,我就能告诉你,你去把后山的石头担一担回家,随刻随磨,等石头都化成石浆,必然刻得好。”齐白石听了,当天竟真的挑了一担山石回家,发愤努力,常常弄得屋里石浆满地,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也真的在篆刻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当代企业家的代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也说过,“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一次演讲,俞敏洪讲到:“有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底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但在金字塔顶端,人们确实找到了蜗牛的痕迹。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艰辛备至。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我在北大的时候,包括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只蜗牛。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总之,大多数人的成功背后,都离不开“日拱一卒”的执著,“不期速成”的淡定。假如你是学文的,你就投入时间认真看书吧,给自己十年时间,读几百本书,换成古人的竹简,已经不下万卷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那时候,你想不成为学者都难。假如你是学理的,那就把精力和功夫用在专项研究上,假以时日,成为内业的专家也不是没有可能。就算你不做学问,不搞研究,只从事一门技艺或者技能,长期沉浸其中,摸爬滚打,你也会手熟得像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人见人钦。
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怎么才能下好人生这盘大棋呢?大多数棋友认为,下棋首重大局观。著名作家王蒙在《老子十八讲》中写道:“比如下棋吧,我跟我的孙子下棋的时候,我就看他那儿有一个‘马’,我说太棒了,我赶紧把他的‘马’吃了。但是我就没有看到我一吃他这个‘马’,他把我的‘车’给撤了。他也没想到他撤完我的‘车’,我正好把他的‘将’给将死了——我的‘炮’正好下去将死他。这就是我跟我孙子下棋的水平。下棋下到这个水平,就互相要争。有时候就得悔棋,就得赖棋,北京话就叫‘讹搅’。可是如果从老子的观点上来说,世界上很多好事你要把它往坏事方面想一想,坏事你要把它往好事上想一想,或者好坏之事又变成一个坏好之事、一个又可能往这边变又可能往那边变的事。这一想他就多看了好几步棋。所以我就说,一般臭棋、像我这种人下象棋,只看一步,国手他看三步看五步就不得了了。可是老子也许能看到七步,也许能看到八步。”
王蒙先生的棋艺究竟如何不必深究,他对人生道理的领悟远比棋理更为深刻。而他上面这段话用棋谚概括起来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管是下棋,还是做人做事,都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棋谚又云,“棋子木头做,输了重来过”。可惜的是,人生如棋,但终归不是棋,棋可以重来过,但人生只有一回。失败,并不是人生的悲剧,失败乃成功之母;人生真正的悲剧在于,有些失败就像棋盘上的“落地死棋”,一旦落在棋盘上,再也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当然更谈不上翻盘。所以高手下棋,历来讲究顾大局,谋大势,“一步看九步”,慎之又慎,步步为营,以免走错一步,就毁了自己一生。
就像多么高明的棋手也无法准确地预知一局棋的最终结果一样,多聪明的智者也预知不了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步步危机。但人生路难行,还是要行,要向积极处行。下棋也一样,一定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摸到石头再前进,三心二意,瞻前顾后,是永远下不好棋的。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棋界的警语,也是人生的警言。那些在生活博弈中满盘皆输的人,未必棋艺不精,只是因为他们往往制不住心中的“贪”“妒”二字,最终不是中了别人的埋伏,就是掉进自己挖的陷阱。纵观中外历史,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当今中国,社会上充斥着浓烈的金钱气息,一些大好青年,由于自制力差,去偷、去抢、去骗,走上邪路,毁掉自己的大好前途,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下棋与做人,都应做到最起码的不贪、不妒、不浮、不躁。
人生如棋,但不允许悔棋,因为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后悔药,一个人的轻率,必然由相应的代价来埋单。有时只要走错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也会“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满盘皆输。
人生就像一盘棋,对手叫做“命运”,这盘棋必须自己来下,没有人可以代替。要想赢,只能加强自己的棋艺。所谓“人生三杯酒,流年一局棋”,人生的棋盘,全靠自己把握。小小的一方棋盘,就是一个缩小了的人生战场,就是万千人的考场、商场、职场、情场……只要还活着,它就不会停止;只要还在继续,就有落败的可能。所以,在这战场上冲撞的大将也好,厮杀的小兵也好,还是运筹帷幄的主帅也好,凡事都应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草率出棋。
每个人都能在棋盘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位置不同,棋局也会有异,棋道也就不同。但水流千遭归大海,棋艺的最高境界,离不开静心。唯有静心,才能使人不急不躁,头脑清醒,坦然面对。退,可立于不败之地,进,必有斩获。所以,下好人生这盘棋,面对人生各种棋局,各种对手,在摆开阵势之前,首先要做的永远都是调整心态——把“激动模式”“兴奋模式”“紧张模式”“愤怒模式”等等统统调到“静心模式”。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强调的只是稳健,但不可因噎废食,因强调稳健而失去进取之心。人生如棋,最忌举棋不定,畏缩不行。下棋,需要必要的考虑,考虑仔细了,周全了,就应果断出手,纵横捭阖。该跳马时不跳马,该出车时不出车,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乱阵脚,终究会影响全局,导致危局与败局,不可收拾。做人处世也一样,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应该决断的事情不决断,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一推了事,或者逃避了之,这个人的结局倒不至于满盘皆输,但也注定是个窝囊人生。
最后要说的是,人生并非不允许输,人也不可能避免输,做人,只需尽量避免满盘皆输。但愿我们每人个人都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走出自己的美丽人生。
3.圆若棋子,方若棋盘
话说公元728年某日,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都城长安正在举行一次“全国神童选拔赛”,时任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亲临主考。从各地赶至京城的“神童”中,有一个叫员俶的孩子,年方九岁,却诗词、答辩、著文无所不精,赢得头名。李隆基非常高兴地把员俶叫至身前,说:“真是神童啊!这世上难道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这本是感叹、夸赞之意,不料员俶却回答道:“有,我的表弟李泌,年方七岁,才学却比我还高。”李隆基大吃一惊,当即派人飞马将李泌接来。李泌到得皇宫时,李隆基正在与大臣张说对弈,便灵机一动,让张说以围棋为题,一试李泌的才学。张说也算得上当时的文坛领袖,开口说道:“我就给你出个上联,你对下联: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隆基一听,四句话中,每句有一个“棋”字,却没有丝毫繁赘之感,而且借棋喻人生,有其见地,足见智慧。刚想到这里,李泌已经对出了下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李隆基一听,不禁龙颜大悦,因为李泌的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句句言棋又绝不露“棋”字,同时亦将人生至理融于围棋弈理中,况且这还是出自一个七岁孩子之口,当真是神童!
张说的上联与李泌的下联,暗喻的都是下棋与人生的方圆之道。对于“方”字,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做人要像棋盘一样方方正正,下棋要有棋德,做人要讲人品,处世要讲风格,办事要心存良正,不能胡搅蛮缠,耍赖放泼,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而“圆”字,不是普通人所理解中的“圆滑”的意思,而是作“智慧”解,否则单是从棋理上就说不通:下棋是一种斗智的游戏,不管你多么圆滑,智慧不够,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具体到棋盘下,我们也应该明白,适度圆滑,并无不妥,因为“圆滑”也是“智慧”的一部分,但是且不可将“圆滑”等同于“智慧”。
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自相矛盾的感觉:人又不是水,可以装在方容器内变成方的,装在圆容器内变成圆的,怎么可能“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其实矛盾是没有的,这里强调的不过是一种平衡。善下围棋者都知道,初学者,往往注重于厮杀与一城一地的得失;到了中等水平,才会考虑“形状”的问题;而到了国手级别,需要考虑的就是平衡、调和的问题了。平衡是棋盘上的大艺术,当这种艺术应用于人生中,便是我们所说的方圆之道了。
还说李泌吧。这位神童长大后曾经作过一首《长歌行》:“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这首诗正是李泌的生平写照,其大意是说,人生天地之间,能够显贵于世,治国平天下,当然再好不过。如果有了这样的才能,却时运不济,那也不必抱怨。即使不能效仿春秋时期的范蠡,弃官从商,至少还能做个修道之士,做个自得其乐的活神仙。类似于诗仙李白的著名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过寓意更积极些。
说到真实的人生际遇,李泌也比李白更幸运些。史书上说,他曾经三度为相,为玄宗所喜,为肃宗、代宗、德宗所倚重,安史之乱中,实有挽狂澜于既倒之功。然而由于他心存良正,势必与那些利欲熏心、狡猾奸诈之辈所不容,先后遭受过杨国忠、李辅国、元载、常衮等奸佞诬陷、排斥,但每次都能潇洒应对,自保有余。可唐王朝偏偏又不离开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从隐居地(南岳衡山)请回来,其传奇性只有三国的诸葛亮与明代的刘伯温差可比拟。千百年来,也一直是儒家、佛家、道家所共仰的精神领袖。而李诗仙,无论是才华还是抱负,都不在李泌之下,只因方正有余,圆融不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终其一生只能在杯酒中觅幸福,在诗篇中寄豪情,日子过得失意、落魄不说,还一度险些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即使是对既不关心棋道也不关心“世道”的普通人来说,方圆之道也不容忽视。因为方与圆,本就是深奥与世俗兼具的问题。如何方?如何圆?何时方、何时圆?这关系到生存,也关系到生存的质量,生命的高度,对每一个人都关系甚大。棋如人生,棋如其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操盘手,方圆之间,世事变幻,人情世故,荣辱得失,一切尽在棋局中。
4.对弈人生,和局为上
笔者的老家有一个庙会,当年是本地十里八乡少有的“盛会”。逢着庙会,各色商家,应有尽有,有卖吃的,卖穿的,卖用的,卖玩的,还有卖棋艺的。恰好,我的邻居刘老汉就是一位摆棋摊的。他棋艺精湛,鲜逢敌手,即使不能取胜,往往也能使对方难以取胜,最终“和棋”了事。不过据说有一年庙会,刘老汉却一分钱也没赢到,还赔了几顿饭钱。因为他碰上了一个真正的高手,每天他刚摆开棋局,对方就坐到他对面的小板凳上,只防守,不进攻,刘老汉攻得急了,就以攻为守,逼得刘老汉不得不回棋自救,一盘棋杀到中午还难分输赢,刘老汉钦佩其棋意,索性认输,将对方拉回家中,一边喝酒,一边探讨棋艺……
非常遗憾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刘老汉早已作古,不然定要找他讨教一番。不过,斯人虽乘黄鹤去,但关于他的传奇还在,“棋”中的道理亦永不过时,那就是——对弈人生,和局为上。
前面说过,小小一副中国象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另一方面,象棋也最能体现我们中国人的处世风格。打扑克、打麻将,或者玩其他一些竞技游戏,结果都是有赢的一方,亦有输的一方,唯有象棋,可以做到“和棋”,暗合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所追求的与世无争、但求自保,以棋会友、以仁行天下的处世精神。
这种精神反映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家和万事兴”。其实,需要“和”的又岂止是家庭?干工作、做生意、交朋友、当领导,都离不开一个“和”字,都应“以和为贵”。虽然表面看来,“以和为贵”就意味着我们要忍让要付出要成全他人,但无可否认的是,成全他人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成就我们自己。
象棋里有个损招,叫“推磨”,说简单点也就是把对方的车、马、炮、兵及保卫人员象、士全部吃掉,让对方的帅既没法赢,也没法输,只能在己方的车的进攻下围着自己的城挪来挪去,让人光着屁股推磨——转圈丢人。由于棋技低下,我的一位棋友没少让我“推磨”。让人“推磨”无疑是件开心的事,但最近棋友却说,“推磨”令他很郁闷。为什么呢?因为他玩上了网上象棋。由于他总是不顾对方的自尊心,该赢了不赢,非要猫吃耗子似的调戏人家,人家往往一生气就不走了,任你催也好、骂也好,就是一动不动,最后,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多下几盘,不得不自己认输,找新的玩家继续厮杀。
棋盘上需平衡,处世上需中庸。切磋武功,还得讲究个“起手式”;下象棋,也讲究不能上来就架“当头炮”。棋手,不是杀手,可以赢,但要尽量赢得心平气和,让人心服口服。有些棋手,气焰嚣张,不仅着着逼人,嘴上还往往喊打喊杀,贬损嘲讽,旁人皆闻;侥幸占了便宜,更是步步狠毒,非要把人逼上绝路。我见过一个棋迷,为防止对手悔棋,他下棋时都是用两只手,一只手负责下棋,另一只手专门负责阻挡别人试图毁棋的手。当真可笑。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生活的棋盘上,就往往不是可笑那么简单。虽说棋语有云:落子无悔大丈夫。但爱悔棋的人之所以每每悔棋,就在于他们不是什么大丈夫。你那套适合于大丈夫的理论对他们来说是不适用的。当然,大丈夫者,也应该有点包容心、同情心不是?适当的时候,要学会高抬贵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即使是输,也要让人输得有点颜面。有时候,只需道一声“承让”即可,切不可逼得对方恼羞成怒。
人生如棋,能下得好的人太少。社会历来是追逐名利的社会,但当今社会则表现得更疯狂些。有些人为了位子、房子、票子、女子,到处你抢我夺,上蹿下跳,拉关系、耍计谋、厚黑学,争得不可开交,闹得热火朝天不说,还往往想一赢到底,“绝杀”对方。其实,下棋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做人也要尽量做个有高度、有境界的人。那些动辄叫喊“绝杀”,把竞争对手甚至合作伙伴当侵略者看待的人,人生境界自不必说,人生高度也大都有限。
“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宋代大文豪、棋道高手苏东坡曾有词云:“松下弈棋,松子偶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对于真正的爱棋者,好棋者来说,下棋,下得是其中的旨趣,与输赢无关;对于钓友来说,钓鱼钓的也只是一种心情,不仅与“鱼”无关,有时候连“钩”都是多余的。当下的棋道爱好者,能像东坡先生那样超凡脱俗,只为棋中真道者并不多,但生活中下棋能下到眼中有棋,心中无局,不计较输赢,不在乎得失的高人还是有的。跟这样的人下棋、共事都是一种享受。尤为可贵的是,与他们共处,既能学棋,又能学做人。不过,能否遇到这样的人,固然要看我们的运气,但主要还是要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他们的同道中人。
5.纵横十九道,迷煞多少人
任何事情,只要沉迷其中,都会误事。下棋也不例外。
史载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经常整宿整宿地下棋,熬得那些专门陪他下棋的侍卫、官员们哈欠连天、东倒西歪。有一次,他与一位人称“磕头师”的高僧对弈正酣,忽然听到侍从报告:“某某来了!”当时杀得性起,已经入迷,恰好在棋局中又要“杀”磕头师一枚棋子,于是随口答道:“杀!”那个侍从也是个糊涂蛋,也不细究,当即把来人推出殿外斩首。稍顷,萧衍与磕头师的棋局结束,梁武帝险胜一局,正自高兴,于是传问侍从:“某某来了没有?”不料侍从回奏:“刚才陛下不是下令杀了他吗?已经正法了。”
近代历史上也有一个因为下棋误了卿卿性命的“事故”: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极爱下象棋,且棋艺颇高,但是对输赢看得很重。1936年5月9日下午,胡汉民应邀去其妻兄陈景夷家赴宴。饭后,胡汉民与陈家的教书先生下棋。二人棋力本在伯仲之间,因此三个小时只下了两盘棋,双方各有胜负。胡汉民很不服气,于是摆开第三局。进入中局,胡汉民开始处于劣势,他对着棋盘陷入沉思,实在找不出取胜之道,却又不肯认输。偏巧一步走差,被对方打了个死车。顷刻间,胡汉民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他已经当场昏厥,从椅子上翻落在地。众人赶紧把他抬入屋内,立即找来中外名医诊治。医生诊断为用脑过度,右侧脑出血。由于病情严重,三日后,胡汉民不治身亡。
小小的一盘棋,微不足道的输赢,却让人赔上了性命,看似荒唐,但实际生活中并不鲜见。有些人可能不爱下棋,但打麻将、打扑克,也可以引起悲剧。具体到下棋,还有一句警语: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乱说话,尤其是在那些在乎输赢的人面前乱说话,总归讨不到好。
其实,无论是观棋者,还是对弈者,都应该明白:下棋,斗的是智,而不是气;下的是友谊,而不是功利。这是棋理,也是人生至理。古语有云:“纵横十九道,迷煞多少人。”现实生活中,很多痴迷棋道者,鲜有高手,主要就在于成为棋道高手,首先要是一个人生智者。
何谓人生智者呢?明末清初的苍雪禅师曾有诗云:“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此诗何意?说的就是人生如棋,人生苦短,做人应该追求,不能强求,不应计较输赢,更不必工于心计。一个人,一旦持有这种超然心境,下棋,能尽得“棋乐”;做事,能尽得其妙;遭遇挫折,也能豁达看待。
被誉为“现代围棋第一人”的围棋名家吴清源就深谙此道。有一个关于他的小段子说,他从小身体很差,曾经得过肺结核,在当时,肺结核的死亡率非常高,而且这种慢性病非常折磨人。每当痛苦袭来,吴清源就背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吴清源常背的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对酒》。很明显,它不是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它传递的那种乐观的精神,却是消解人世间一切愁苦的良方。
不开口笑是痴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生过于短暂,名利转眼成空。即诗中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其中,“石火光中寄此身”,极言人生苦短,如古人用火石打火时撞击出的火光,一闪即逝。“蜗牛角上争何事”,则出自一个著名的典故:战国时期,魏惠王想攻打齐国,国相惠施为劝魏王息兵,急忙请来贤士戴晋人规劝魏王。见到魏王,戴晋人问道:“大王您可知道蜗牛吗?”魏王说:“自然知道。”戴晋人接着说:“我就给大王讲一个与蜗牛有关的故事吧:有这么一只蜗牛,长着两只触角。左面的角上有一个国家,称为触氏;右面的角上也有一个国家,称为蛮氏。触氏和蛮氏为争夺领地,动不动就交兵开战,伏尸数万……”戴晋人还没说完,魏王就笑了:“你讲的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戴晋人说:“这并非虚假之言,我们姑且来论证一下:以君王看来,四方上下有穷尽吗?”魏王多少懂点常识和哲学,想了想说:“没有穷尽。”戴晋人又问:“人的心巡游过无穷无尽的宇宙之后,又返回到人世,可不可以说人世渺小到了似有似无?”魏王又答:“对。”戴晋人接着问:“人世既然都可以渺小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而魏国又只是人世间一个很小的地方,国都又是魏国之中很小的一块地方,大王又是国都中很小的一个形体,那么,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而言,您跟蜗牛右角上蛮氏国的国王又有什么分别呢?”魏王说:“真是没有什么分别。”……最终,魏王体悟到了人世和国土的渺小,感受到了征战和扩疆的无聊——即使能够胜利,所得不过蜗牛一角之地而已,实在没什么意思。
类似的说法,各类经典中不胜枚举。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佛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老百姓也常说,“还没活呢,老了”。 人生转瞬即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地享受它?所以白居易又说:不开口笑是痴人!比他稍晚的大诗人杜牧亦说: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十几年前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流行音乐,叫《中华民谣》,其中的“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插满头”,就源自于杜牧的诗篇。众所周知,**和大雁都象征着秋天,也往往被引申为迟暮、失意和惆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人生苦短、苦多、苦无情,就闷闷不乐。相反,正是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更应该去珍惜它。如果有苦,那就苦中作乐。如果有泪,就把眼泪都笑出来。既然还有**,那就把**插满头吧!如果连**都没有,那就找个棋友,痛痛快快地杀上几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