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请教,积累实力(1 / 1)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是谁,都有优点、长处,也都有缺点、短处,我们要想进步,就必须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此,才会有进步。与人接触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然而,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自大自负,在他们的眼里,谁都不如自己,目空一切。也许他们是有很多过人之处,但任何人都不是全才,如果停止了学习的脚步,就会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少走很多人生的弯路。同时,请教他人还是一种低调处事的表现,更能帮助我们赢得他人的支持。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个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一次,他的一个学生问:“老师的知识都已经那么深厚和渊博了,为什么还那么好学呢?”

对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给了一个很幽默的解释:“我们不妨把一个人的已学到的知识放到一个圆里,那么,他没有学到的,就是圆外的部分,那么,不难理解的是,圆越大,其周长就越长,他所接触的未知部分就越多。现在,我这个圆比你的圆大,所以,我越来越发现,自己不了解的知识还是有很多,这样的话,我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很多事物的优越性都是相对的,我们所拥有的,永远都微不足道,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谦虚。

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曾说过:“伟大只不过是谦逊的别名。”“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不仅需要谦逊,而且还要有雅量,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

然而,实际上,现代社会,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很自负,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认为自己专业能力过硬,甚至把自己与同事们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归结为是自己的魅力所在。他们之所以这样自负,很多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学历、好背景,实际上,你的文凭只代表你过去的文化程度,你的背景也不能证明什么,你需要记住的是,你如果想在优秀的企业中站住脚,就必须先从小学生做起,积极主动地向旁边的人学习。反之,你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有所成就。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放低身份,表现自己的良好修养,这一点,在与比自己身份低的人说话时尤为重要。偶尔说一说“我不是很能理解。”“请您再说一遍好吗?”之类的语言,会使对方觉得你富有人情味,没有架子。相反,夸夸其谈,咄咄逼人,容易挫伤别人的自尊心,引起他人反感,以致他人筑起防范的城墙,从而导致自己的被动。

我们在求教他人前,需要非常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缺点,这样成功的概率会比较大。一个人的知识和本领总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应该谦虚一些,多向别人学习。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我们不缺少学习,而是缺少发现,这取决于你用什么眼光、从什么角度去看待每个人。“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懂、不会,要不耻下问,切忌不懂装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待人接物要礼让谦恭,用谦虚的态度博得他人的认可,在与人交往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这一点,先师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孔子一直被中华儿女尊称为“孔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并有《论语》传世。孔子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但却一直很好学,并且常常“不耻下问”。

一次,他和弟子们去太庙祭祖。一进太庙,孔子就对很多问题产生了好奇心,于是,他就问这问那。

于是,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

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

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这就是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一个学问如此渊博的人都谦逊于人,何况我们呢?

试想,有谁会喜欢高高在上的姿态,得意忘形的面孔,颐指气使的神情,专横跋扈的气势呢?

因此,我们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学得自觉,学得长久,提高自身素质。实践告诉我们,善借外智,才能思路开阔;善借外力,才能攀上高峰,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否则,就只能是停滞不前。

然而,要做到真正的求教,还需要你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见异思迁的学习是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向他人学习,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无论取得多好的成绩,也不能停顿。

另外,放低姿态,不是低声下气、奉承谄媚。说话、做事时放低姿态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在我们得意之时,与同事说话,要谦和有礼、虚心,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人都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若想成长、进步,就必须放下“架子”,丢掉“面子”,虚心地向他人请教,见先进就学,见好经验就学,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