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之治乃至大唐盛世的出现,可以说是太宗听得进去宰相魏征的逆耳忠言的结果。然而,中国历史上,能虚心接受批评的帝王将相并不多,他们常亲小人远贤臣,最终被小人推进火坑,落得凄惨悲凉的下场。可见,“批评是一门艺术,然而接受批评更是一种气魄”这句话是正确的,人无完人,任何人能力、品质都需要不断地完善,而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都没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如果我们能虚心接纳别人的批评,我们便能不断地完善自己。
陈怡是一名工程估价员,五年来,她出色的表现很快让她升为了这家公司的工程估价部主任,专门估算各项工程所需的价款。当了小领导后的陈怡似乎没有了当年在基层工作时的热情。
有一次,一个核算员发现她的结算出了问题,算错了好几万的账,老板便找她过来,指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批评,让她以后注意,谁知道,陈怡不但不愿接受批评,反而大发雷霆,甚至责怪那个核算员没有权利复核她的估算,没有权利越级报告。
老板看到她的这种态度,本想发作一番,但因念她平时工作成绩不错,便和蔼地对她说:“这次就算了,以后要注意了。”老板说这句话的时候,脸色已经变得阴沉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陈怡又有一个估算项目被那名核算员查出错误,这次她又像上次那样态度恶劣得很,并且还说是那名核算员有意跟她过不去,故意找她的岔子。等她请别的专家重新核算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确实错了。
这时老板已经忍无可忍了:“你现在就另谋高就吧。我不能让一个永远都不知承认自己错误的人损害公司的利益。”
这则职场故事中,陈怡为什么会被老板炒鱿鱼?原因很简单,正如这位老板所说“我不能让一个永远都不知承认自己错误的人损害公司的利益”。任何一个领导,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能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能主动承认,为自己的失职负责。而实际上,即使我们真的为公司带来了某些利益的损失,只要我们认错态度良好,一般情况下,领导是不会为难我们的,相反,他们会主动协助我们尽量将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生活中,那些听不进去他人意见的人,他们的弱点就在于,他们认为一旦接受了别人的批评就等于服从他人,就没了面子。而实际上,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成长、弥补自身不足,更能树立我们在他人心中谦逊的形象,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有时难免遇到挫折、失败乃至磨难。有些人会怨天怨地,牢骚满腹。但很少有人能找到自己的主观原因。因为人们通常会被自己的双眼蒙蔽。而当有人对我们指出错误,提出批评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怎么老是看我不顺眼?这个人真是讨厌,处处跟我作对;更有甚者,会对其进行攻击甚至报复。如此,我们自身的缺点不仅得不到完善,错误得不到改正,还会理所当然地被肯定,在身上肆无忌惮地发酵,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后悔莫及。
其实,不妨反过来想想,此人对你有意见,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失误和不足的地方,那说明什么问题呢?可能是你真的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你还做得不够好以至于不被别人认可和赞赏,你还需要自我检讨和反省。而这些东西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就能意识到的,也就不会随随便便地成功。比如,如果你的领导对你的工作问题提出了批评,那么,你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认错态度,并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在此基础上,我们能虚心接受他们的“**”。因为我们的工作中出现了失误,证明我们在处理问题上确实存在某些问题,而领导毕竟是过来人,富有我们所缺乏的很多工作上的经验。欣然接受领导的**,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还能获得领导的好感。
相反,如果你能听进去别人的批评,然后从自身找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地虚心接受和改正,并不断地完善自己,这将是你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其价值远远超过对方批评你时直接的说话方式,或者说伤害你的感受或自尊的程度。
总之,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人批评甚至咒骂并非坏事,有人这样对你,至少说明,你是个有价值的人。所以,当别人批评你时,你千万不要为此不悦,反而应该欣然接受,他无偿地告诉了你现在正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你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或者不敢面对别人的批评。其实,有了这些批评,你的进步会更快,你更能认识了解自己。对于这样的一个收获,我们应该向批评我们的人表示感谢!从这个角度想,你会意识到是他让你从迷中醒悟,然后你便可以重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那么对方也会对你刮目相看,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