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太后推行封建化的进程中,那些被称之为“文学名臣”的汉人大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室昉、马得臣、邢抱朴诸人皆深受萧太后的倚重。即如《辽史》所称誉的,景宗之“中兴”,“亦由群臣多贤,左右弼谐之力也”;而“圣宗得人,于斯为盛”。
室昉可谓是“五朝老臣”。室昉为燕京人,字梦奇,为人谨厚,自幼年即笃学,闭门读书达二十年,虽同里之人亦不识其面。学成,于辽太宗会同初年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被授任卢龙巡捕官。大同元年(947年)初,辽太宗灭后晋,进入汴京,诏拜室昉为知制诰,执掌辽太宗“受册”礼仪之事。辽太宗死,室昉亦自中原北返。辽世宗天禄年中,室昉官南京留守判官。辽穆宗应历年间,室昉累迁至为天子起草诏令的翰林学士,出入禁中十余年。
在辽景宗保宁年间,室昉兼任政事舍人。辽景宗多次延请室昉入行宫,询问古今历朝治乱得失,室昉皆悉心奏对,甚为辽景宗和当政的萧皇后所倚重。皇帝、皇后都赞赏室昉有治理繁杂政务之才干,就改任室昉为南京副留守。室昉在燕京任上,励精图治,审理刑狱平允,百姓都甚感简便。于是室昉迁官工部尚书,不久改任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随即又擢拜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乾亨初年,室昉加监修国史之职。
辽圣宗即位,萧太后摄理国政。早已为萧太后所知的室昉更得崇任,但室昉因自己已年过六十,为免精力不济而误国事,便于统和元年(983年)初上表告老,请解兼职,但萧太后优诏不允。此时辽圣宗年幼,萧太后让室昉承担起师傅之职。于是室昉就抄写儒家经典《尚书·无逸篇》,用以教诲小皇帝,萧太后闻知后大为嘉奖。统和二年(984年)秋,萧太后诏令修筑山岭间道路,以便交通,室昉调发民夫二十万人,亲领督工,很快毕功。统和四年(986年)八月,萧太后根据大臣韩德让和室昉的建议,减免遭受兵灾的山西地区农民的当年租赋。当时,室昉与同得萧太后崇信的执政大臣韩德让、耶律斜轸相互友善,同心辅佐,整顿吏治,析除弊政,知无不言,务必要使民休息、减轻赋税,所以此时法度修明,朝廷上下并无异议。不过,汉臣得政,还是颇遭守旧的契丹贵族的忌恨。统和八年(990年),室昉之子室种,即因遭人陷害而南逃宋朝以避难。为此,室昉再次上表请致仕。甚为信任室昉的萧太后明了其中缘由,不允其请,但有见于室昉年老,所以特下诏令允许室昉入朝帝、后可免跪拜,并赐几杖。萧太后还特地遣使者持诏令至室昉家中慰劳,允许室昉可常住燕京,不必随帝、后的行宫四处迁移;不久,又封室昉为郑国公。于是室昉便尽心辅佐,匡正朝政。如当时晋国公主在燕京城内建造佛寺,萧太后答应“赐寺额”以为荣耀。室昉闻讯即上奏谏道:“日前朝廷曾下诏书处置无名寺院,然今日反因公主之请而赐寺额,不仅有违前诏令,亦恐民间佞佛之风愈加炽热。”萧太后闻其奏而从之。统和九年(991年)正月,室昉将新修成的《实录》二十卷上献朝廷,萧太后为此手诏褒美,加室昉官政事令,赏赐绸帛六百匹。不久,室昉又因年迈而请致仕,并举荐韩德让接受自己之官职,萧太后仍然不允,并因室昉年迈畏寒,特赐貂皮被褥御寒,准许其乘辇入朝的特权。
但室昉健康状况日差,统和十二年(994年)七月,室昉病重,难以处理朝政,于是萧太后只得遣使臣到室昉家中,授任室昉为南京留守,加官尚父。不久,室昉病死,享年七十五岁。室昉留下遗言不许子孙厚葬自己,并担忧世人对自己称誉过分,而自己撰写墓志。萧太后闻讯大为悲恸,赠官尚书令。
同为燕京人且深得萧太后信任的契丹大臣还有马得臣。史称马得臣好学博古,善为文章,尤长于诗歌。他约于辽穆宗时入仕,辽景宗保宁年间,因颇受天子青睐,官职屡得升迁,历任政事舍人、翰林学士等,经常参与朝政决策,以正直不阿称誉于世。乾亨初年,因宋军屡屡北上争夺燕云地区,战火破坏严重,故马得臣被授任南京副留守,协助南京留守处理民政;不久,又被召拜为翰林学士承旨。辽圣宗即位,萧太后称制当国政,马得臣兼侍读学士一职,成为年幼天子的老师,并为萧太后之顾问。当辽圣宗阅读《唐书》中高祖、太宗、玄宗三位皇帝的《本纪》时,马得臣即抄录这三位唐朝皇帝的言行、政令可以为当世效法者进呈,希望辽圣宗取法其中。统和二年(984年)十二月,马得臣迁任宣政殿学士。统和六年(974年)秋,马得臣作为行军参谋,扈从萧太后、辽圣宗亲征宋朝河北地区。马得臣在途中向萧进言“降兵不可杀,敌军逃跑者不可追,反复不定者根据情况予以处置”,被萧太后所采纳。当萧太后将归降的宋军士卒分置七指挥,号“归圣军”时,马得臣提出归降的宋军士卒,恐终究不为辽廷所用,还不如一并“放还”为妥,但未为萧太后所接受。不过萧太后对马得臣直言诤谏很是赏识,故随即任命马得臣兼谏议大夫,权知宣徽院事。
当时少年天子不改契丹贵胄子弟的故态,击鞠(此指马球,古代流行的游戏之一)无度,身为谏臣的马得臣于是上书引盛唐治世君臣之言行来痛切谏劝天子,云:臣窃观初唐名臣房玄龄、杜如晦,皆隋末书生,如若未能遭遇唐太宗,安能成为一代名相?臣虽然不才,陛下在东宫时,亦曾幸列侍从,今日又得以侍奉君上读书,却未能裨补圣明。陛下曾经向臣询问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加陈说:
臣听闻唐太后侍奉太上皇(指唐高祖)酒宴结束,则必定挽车辇至内殿;唐玄宗与其兄弟欢饮,必定按家人之礼仪行事。陛下继承父祖之国祚,躬侍于太后左右,可谓至孝。臣更希望陛下于省视太后之余,和睦六亲,重加敬爱,则陛下之亲亲之道,可比美于唐太宗、玄宗二帝也。
臣又闻听唐太后、玄宗二帝耽玩经史,多次召引公卿大臣讲学,以至于日仄而罢。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文治大盛。今日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陛下更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则唐太宗、玄宗之治世不难达到矣。
臣又闻听唐太宗驱马射豕,唐俭谏止之;唐玄宗臂鹰出猎,韩休上言劝之;唐太宗、玄宗二帝莫不乐从。臣今伏见陛下于聆听朝政之暇,以击球为乐。愚臣思之,此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而言之:窃以为君臣同戏,上下分朋,君臣争胜,君得臣夺,君输臣喜,一不宜也;跃马挥杖,纵横驰骛,往来交错,前后遮约,争心竞起,礼容全废,若贪月杖,误拂天衣,臣既失仪,君又难责,二不宜也;轻万乘之贵,逐广场之娱,地虽平,至为坚确,马虽良,亦有惊蹶,或因奔击,失其控御,圣体宁无亏损?太后岂不惊惧?三不宜也。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念继承之重,止危险之戏,实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马得臣此一谏劝小皇室辽圣宗不要沉溺于有失君臣礼仪之游玩中的上疏,其实是给萧太后看的,看来萧太后亦知其中雅意,阅后嘉叹良久,并于此后屡选儒臣为小皇帝之师傅以教导之。
统和七年(975年)六月,马得臣病死,萧太后诏赠官太子少保,赐钱十万、粟百石,命官府负责葬礼。
另一深得萧太后信任的文学名臣邢抱朴是应州(今山西应县)人,其父邢简官拜刑部郎中,其母陈氏。陈氏出身官宦人家,十六岁时,即涉通经义,凡是浏览过的诗赋作品,皆能背诵,尤其喜好吟咏,当时誉之为“女秀才”。她二十岁时嫁给邢简,孝敬公婆,闺门和睦,颇为亲党之间所推重。陈氏生有六子,皆亲自教诲以儒经,其最小二子邢抱朴、抱质皆成大名,官拜宰相。陈氏死于统和十二年(994年),萧太后闻讯嗟叹,遣使吊唁,赠鲁国夫人,并认为她“贞静柔顺,妇道母仪始终无慊”,故特竖立石碑以表彰其德行。
邢抱朴性聪颖,好学博古,与其弟抱质皆从其母陈氏受经学,同以儒术显名于当世。邢抱朴亦约于辽穆宗时入仕,辽景宗保宁初年,累迁为政事舍人、知制诰;统和三年(985年)初,擢拜翰林学士,加礼部侍郎。闰九月,萧太后命邢抱朴勾检显陵公事。次年六月,萧太后因山西诸州遭受宋军进攻,民众逃亡严重,故命节度使韩毗哥、翰林学士邢抱朴等充云州宣谕招抚使,民众始获安定。邢抱朴因此功劳加官户部尚书。此后邢抱朴擢任翰林学士承旨,协助室昉撰修辽朝《实录》。统和九年(991年)初,萧太后遣邢抱朴与三司使李嗣、给事中刘京、政事舍人张干、南京副留守吴浩等分决诸道滞狱,事毕还京,得到萧太后的优诏褒美。统和十二年(994年)七月,邢抱朴拜参知政事;随即以枢密使韩德让的举荐,邢抱朴按察诸道州县守令能否而加以黜陟,大获人望。不久,邢抱朴因母丧去官,萧太后诏令其起复,戴孝处理政务;邢抱朴上表请求守丧三年,萧太后不允,并遣宰相来告知太后之意,邢抱朴方才奉命。时人皆称誉其得“忠孝两全”之意。统和十四年(996年),萧太后鉴于南京留守耶律休哥莅政时,疏于刑狱之事,滞狱颇多,故特命邢抱朴加以审理。邢抱朴处事平恕而决断,狱成,人无称冤者。统和二十年(1002年)七月,邢抱朴擢拜南院枢密使。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二月,邢抱朴病死,赠官侍中。
邢抱朴之弟邢抱质的官爵与其兄相仿,时人以其为荣耀。在邢抱朴死后,邢抱质亦为萧太后、辽圣宗所重用: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二月,南府宰相邢抱质知南院枢密使事;并因年迈,得天子允许乘小车入朝的特权。开泰元年(1012年)五月,邢抱质为大同军节度使;次年初,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兼侍中。
史称辽朝“中叶弥文”,与萧太后重用文学儒臣甚有关系。而那些汉官亦不负所托,忠介不阿,尽心为国,如室昉进《尚书·无逸》之篇,马得臣引盛唐太宗、玄宗之治,以讽谏其君王,皆得其事宜;而邢抱朴甄别州县守令,大惬人望,两决滞狱,民无冤枉滥刑之叹,皆成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