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任正非去日本考察,当时陪同任正非出访的有华为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裁纪平、管理顾问黄卫伟、吴春波、陈培根和日语翻译孙萍。任正非回国后深有所感地写下了考察报告《北国之春》。此文刊发在2001年4月24日的《华为人》报上。任正非此次去日本考察的目的,是寻求“活下去”的方法。
任正非在《北国之春》一文中写道:
有人将企业比作一条船,松下电工就把自己的企业比作是冰海里的一条船。
在松下电工,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幅贴画,画上是一艘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其危机意识可见一斑。
在华为公司,我们的冬天意识是否那么强烈?是否传递到基层?是否人人行动起来了?
华为还未处在冬天的位置,在秋末冬初,能认真向别人学习,加快工作效率的整体提高,改良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裁并不必要的机构,精简富余的员工,加强员工的自我培训和素质提高。居安思危,也许冬天来临之前,我们已做好了棉袄。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会构成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上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的发展走势,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华为在这方面很年轻、幼稚,很不成熟。
华为组织结构的不均衡,是低效率的运作结构。就像一个桶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不均衡的地方就是流程的瓶颈。
但如果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不能使公司的组织均衡的话,这些部门缺乏优秀干部,就更不能实现同步的进步。
华为由于短暂的成功,员工暂时的待遇比较高,就滋生了许多明哲保身的干部。他们事事请示,僵化教条地执行领导的讲话,生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成为对事负责制的障碍。
沉舟侧畔千帆过,我们不前进必定是死路一条。华为存在的问题不知要多少日夜才数得清楚。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建设与改进,总会有出路的。
相信有很多人都读过任正非的《北国之春》,然而却不知道任正非写作《北国之春》背后的故事。
任正非的《北国之春》在《华为人》报刊发后,两位华为日本籍员工将其翻译成日文,很多日本员工看到后都表示惊叹,没有想到,任正非对日本企业有着如此深刻的认知,简直不敢相信这篇文章是出自任正非之手。
当时,华为的管理顾问吴春波老师回国后,也写了一篇日本考察报告《感受日本企业的寒冬》。吴春波回忆说:“当我看到任总的《北国之春》之后,感觉真是天壤之别,庆幸自己写的这篇文章没有发表,立即把文章放到电脑的回收站中去了。”
任正非的《北国之春》笔者反复读过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这篇文章不仅让华为员工熟读于心,也让众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们奉为经典,即便是今日今时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据吴春波老师介绍,2001年3月,任正非的日本之行,初衷是为了调养身体。
2001年1月8日,任正非的母亲在昆明因车祸去世,而任正非正陪同国家领导人在国外访问,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这次意外的打击使任正非的身体彻底垮了,精神也垮了。“听他亲口讲:那几个月,晚上无法入眠,在**哭,有时哭到凌晨三四点钟,哭累了,才能睡两三个小时。”
为了照顾任正非的身体,公司董事会策划了这次日本之行。出访时间为七天,访问地点包括东京、大阪、福冈、京都、静冈和横滨,顺便访问松下电工和日本电器(NEC)。
吴春波老师在《华为没有秘密》一书中写道:“任正非在日本考察期间,并没有忘记此行的主题,看日本,想华为,边走边看,且行且思,身在樱花盛开的春天,考察的是日本经济的冬天,深虑的是华为的冬天。”
任正非在访问日本期间,在京都郊区的一个小酒屋里吃饭。他平时极少喝酒,要喝也是礼节性喝一点。任正非也会大碗喝酒,可以看得出他的酒量肯定不小。纪平回忆说:“他高兴时,也时常提议‘整个小**’。”一时兴起,任正非在小酒屋里情不自禁地与日本老人一起同唱《北国之春》和《拉网小调》。任正非唱得非常兴奋,很是投入,且手舞足蹈,唱到最后,任正非真的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纪平说:“我和任总一起工作十几年,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听见他纵情高歌。”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素有硬汉之称的任正非也有儿女情长。他看到日本老人那么乐观,热情,无忧无虑,也深受感染。
任正非感慨万千:“相比之下,感到中国老人有操不完的心,心事重重,活得很累。我们的父辈,他们至死也没有轻松过。”
任正非曾听过数百次《北国之春》,每一次都热泪盈眶,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撼。
《北国之春》原作者的创作之意是歌颂创业者和奋斗者的,而不是当今青年人误认为的一首情歌。当一个青年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去为事业奋斗,唯有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怀他,以至于不知城里季节已变换,在春天已经来临时,还给他邮来棉衣御严冬。
任正非认为:“《北国之春》是日本人民奋斗的一个缩写。我亲自领悟过日本人民的勤奋,没有他们这种精神,就很难用二三十年时间,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日本民族善于精工,在产品经济时代大放过光芒,让全世界人民对日本人民刮目相看。我也领教了他们在困难时期战胜萧条的忍耐与乐观精神。”
2019年9月10日,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会见了《北国之春》的词作者井出博正和翻译家唐亚明,重温《北国之春》。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
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
嫩芽初上落叶松,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
分别已经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宁。
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棣棠丛丛,朝雾蒙蒙,水车小屋静。
传来阵阵儿歌声,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
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真正将二人联系在一起,策划并实现了这次相会的,是旅日华人、知名图书编辑、翻译家、作家唐亚明。早在1982年,唐亚明来日本以前,工作便是翻译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是他的前辈吕远翻译的,这首歌的美好词曲也深深印在唐亚明心里。
任正非与井出博正(左)、唐亚明(右)在华为总部合影来到日本以后,唐亚明进入日本少儿出版社福音馆书店,活跃在日本童书编辑第一线。回忆起《北国之春》这首歌曲以及在中国人内心存留的关于这首歌的感动,唐亚明策划了一本叫作《北国之春》的童书。他请词作者井出博正回忆并记录下童年的生活,因为那正是这首歌如水动人的源头。当这样一本童书的出版被华为日本公司的人得知后,因缘际会,在童书《北国之春》翻译者唐亚明的策划和陪同下,井出博正前往深圳华为总部,与任正非欢谈。
任正非在席间说:“我那时写的不光是《北国之春》,我写的是整个日本。因为那个时候全世界都是经济非常困难的时候,日本人是怎么度过这个最大的困难的?我们怎么向日本人学习?所以我就把这个歌曲一次次解析,然后把日本写进去了。那本身就是一篇随笔,随便写的,没想到在中国流传开了。”
井出博正听了任正非的介绍后,感慨地说:“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去世了。所以,比我大十二岁的哥哥进城打工,给家里寄钱,供我上学。我后来成为作词家以后,首先想写的就是家乡,而且写家乡的时候,就想写自己的母亲和哥哥,那就是后来的《北国之春》。”
任正非出生在贫穷的贵州镇宁,《北国之春》这首歌的词曲可谓伴随了他的成长,对他个人和华为公司经营都有很大影响,增强他的忧患意识,也提高了华为防范风险的能力。
【故事点评】
2001年3月,在樱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时节,任正非踏上了日本的国土。他此次日本之行,不是去感受异国春天的气息,欣赏漫山遍野的樱花,而是为了学习日本“过冬”的经验。
当时他到访日本,看到在整个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况下,日本的企业家们依旧保持着冷静和乐观的心态,受到了灵魂的冲击。于是在樱花盛开的季节,他提笔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北国之春》,当时他的心境是非常复杂的。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任正非。
可以说,《北国之春》是任正非写的一篇醒世经典文章。任正非为华为人树立起一面巨大的镜子:在泡沫破裂,三大过剩笼罩着日本企业的时候,他却看到那里的人民,平和、忍耐、乐观、勤奋和奋斗的精神未变,信念未变,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未变。这种内心强大的力量,震撼了任正非。他要把这样的精神境界和危机意识传递给每一个华为人,让华为活下去。
《北国之春》不是一篇走马观花的赏樱之旅的游记,在任正非眼中没有烂漫的樱花,有的只是探索与思考,行为了思,行成就思,这是一次观察之旅、思考之旅、探索之旅、觉悟之旅。任正非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