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主义”(1 / 1)

任正非在华为奉行“知本主义”,他希望华为人力资本的增值要优先于账面资本的增值。

华为的“知本主义”不是虚的,而是真实的。

1996年,任正非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六位教授草拟《华为基本法》的时候,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知本主义”的概念:知本主义,知识就是资本,可见他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每年都有大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到华为,他们来时只有几箱书和衣服,一年以后,华为把他们的知识变成了资本,配给他们期权,这就是实践下的知本论。华为就是运用“知本主义”不断地吸收优秀人才。

任正非说,他所倡导的不是资本主义,不是人本主义,而是知本主义;华为的价值分配理论,可以称为“知本论”。华为公司在创业初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

过去,资本是比较稀缺的资源,支配力更大。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过去资本雇用人才,现在和未来,是人才雇用资本。人才会起到更主导的作用,人才创造的价值更大。资本需要附着在人才身上,才能够保值增值。

在任正非明确提出“知本主义”的概念之前,华为就有了一种当时还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理念和机制。

华为在创立初期就设置了以劳动为本的产权结构,让员工在企业拥有股权。在提出“知本主义”的概念之后,任正非更是在各种场合多次讲到,高科技企业就是要“以知识为本”。要让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就应该承认知识的价值及其具有的巨大力量,要舍得为员工涨工资,这样人力资源改革的胆子就大一些,底气就足一些。员工贡献多,就多拿钱,让知识不断增值。

任正非倡导的“知本主义”实践的真正意义在于在知识和资本(股权)、知识和管理(职权)之间的转换打开了一条通路。关键不在“钱”字上,而是在“权”字上。

华为的“知本主义”实践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和传统经济学“财富使人获得权力,权力又使人获得财富”的固定思维模式,使知识和权力(权和职权)结合起来。华为既不完全否定财富的力量,又创造了“知识使人获得权力,权力又使人获得知识”的全新的思维模式。

任正非介绍,目前华为至少有700名数学家、800名物理学家、120名化学家、6000名基础研究专家、6万名各种工程师,华为就是以这种组合在前进。华为15000多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专家把金钱变成知识,同时还有6万多名应用型人才负责开发产品,把知识变成金钱。

任正非进一步指出:“华为是高科技企业,不缺钱,但光有钱是没有用的。因为当今世界,资金是无穷的,而知识、知本是稀缺的。如果人的脑子得不到激励,大家干活不动脑子,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就终止了。企业最大的前进动力来自于‘知本’,而不是‘资本’,华为的大煤矿、大森林、大油田都是从人的脑子里挖出来的,是由知识转化而成的资本,而不是资本来了就能起作用。”

在华为,股份比例不起作用,任正非只拥有不到1%的股权。资本的逻辑是按投资比例决定经营权,华为如果这样就没法玩了,高科技企业如果被资本的力量主导了,它就完了。

任正非认为,企业的经营权按资本分配是错误的,应该按知识分配,按贡献分配。华为发展到现在,为什么还在变革呢?它还在不断改革,如过去分下去的好多股权,后来跟着业绩一直在涨红利,现在对不起,封顶了,不许增加了。过去华为员工拿的股权分红包括了资产的增量部分,退休的人如果还分享资产增值的红利,那么还在做贡献的奋斗者就吃亏了。因此,华为又推出了TUP计划,让资产增值的部分由继续做贡献的人分享,而不是由拥有资本的人坐享红利。

2019年,华为公司员工数量达19.4万,持股员工数量突破9万。华为2019年在薪金及其他福利上的支出达1349.37亿元,华为员工人均薪酬达69.5万元。

华为突破了发展边界,以责任结果为导向。不看出身,一切看贡献和能力。

【故事点评】

知识是华为获取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价值创造力的关键驱动力。华为在创业初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识型员工的“知本”积累起来的。任正非奉行“知本主义”,将员工的知识转化为“资本”,让“知本”不断增值,构建了公司与知识型员工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华为是一家知识型科技企业,华为“按知分配”则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分配制度。第一,它既照顾到了人的生理机制,又不唯生理机制。因为其考虑了人的脑力或知识劳动的特点,人的体力下降但脑力不见得同等程度下降,同样可以进行知识创造活动。第二,它既照顾到了物化劳动即资本的收益,又不唯资本。不让资本在企业中掌握绝对的控制权。华为的“知本主义”实践的真正突破点在于为知识和资本(股权)、知识和管理(职权)之间的转换打开了一条通路。关键不在“钱”字上,而是在“权”字上。华为将“知本主义”落在实处,这或许就是华为成功的最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