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众多干部员工及各个部门的排斥和抵触情绪,1999年11月16日,任正非在IPD第一阶段总结汇报会上,明确了管理变革“三部曲”: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僵化是为了深刻理解流程,优化是为了持续改进,固化是为了让流程成为习惯。这种削足适履、穿“美国鞋”的过程虽然痛苦,但使华为的产品开发从小作坊式的模式走向规模化、流程化、可管理、可重复的模式。
任正非严肃地说:“我最痛恨‘聪明人’,认为自己多读了两本书就了不起,有些人还不了解业务流程是什么就去开‘流程处方’,流程七疮八孔的老出问题。我们切忌产生中国版本、华为版本的幻想。引进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在当前两三年之内以理解消化为主,两三年后,允许有适当的改进。因为,IPD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各级组织、各级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是要先买一双美国鞋,如果不合脚,就削足适履。”
而在接下来的IT变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任正非再度严肃地指出:“37码就37码,脚大了就把脚砍掉一些也得穿,不愿砍脚的人,你就到那边去做大脚女人,种地去,靠边站。推行流程的态度要坚决:不适应的人就下岗,抵触的人就撤职。IPD要一层层地往下面落实,搞不起来我就要拿你们开刀,这是毫不含糊的!”
在任正非的强力推进下,作为试点,IBM顾问率先让华为无线业务部穿上了“美国鞋”,然后将此经验延伸和推广到华为所有的产品线。
但是,被“削足适履”之后的无线业务部,很快便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比如,无线业务部曾发现“即时通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极有可能替代传统通信,并成为互联网通信的主流。但他们经过昼夜突击完成设计后,评审时由于意见不统一遭到否决。而抓住了历史机遇的腾讯,成就了一段现代网络神话。
当时正值全球IT行业寒冬,在随后大规模的“削足适履”运动中30%的研发人员因“削足适履”的痛苦而选择离开了华为。
在这场中国企业史无前例的西式改造中,痛苦的并不仅仅是上万名华为员工,还包括任正非本人。
通过“削足适履”来穿好“美国鞋”的痛苦,换来的是系统顺畅运行的喜悦。任正非希望华为穿上IBM的鞋,迅速走上国际化管理的轨道。
1998年7月,任正非在《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的讲话中曾这样指出:世界上最难的改革是革自己的命,而别人革自己的命,比自己革自己的命还要困难。
当时任正非的主要用意是提醒华为人,在华为全盘IBM化的过程中要做好迎接痛苦的准备。但事实又一次证明,对人的固有思维模式进行改造,其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才更加深刻地体悟并清醒地意识到,他一手掀起的变革运动,已近乎一条航行了一半的帆船,后退显然是不行的,但前行又受到文化的巨大阻力。尤为关键的是,在这场中国企业界前所未有的削足适履的血雨腥风中,震惊世界的IT行业寒冬不期而至。这一切,对任正非管理变革的勇气、企业家精神和“三分天下”的雄心壮志,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回想当时的情况,随着华为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的日益扩张,IPD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面对各种各样的如雪片般飞来的市场需求,如果没有一套正确的筛选评估测试体系,华为的整个研发体系将会崩溃,平滑运行的IPD系统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风险。当华为开始与世界顶级的电信运营商以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的时候,很多华为的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才理解了任正非“变革之刃”的良苦用心。
历时五年,在经历和忍受了全球IT行业寒冬的摧残和“削足适履”的极度痛苦,当其他通信企业纷纷转型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时,华为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3年12月,IBM顾问完成了为期五年的第一期管理变革准备撤出华为的前一天,再度给研发部门上了最后一堂课。
当IBM顾问重新演示了1998年9月在第一堂课上展示的PPT文档时,在座的绝大多数研发人员惊奇地发现,当时顾问们对华为管理弊端的十大“美式”诊断,现在至少有九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达成共识。IPD终于融入华为人的灵魂和血液之中,并彻底改变了华为人的做事方法。
从产品开发的第一天,从市场到财务、从研发到服务支持……所有责任角色都参与进来并在整个投资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权力,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市场需求并快速盈利。
另一项重大的ISC(集成供应链)变革,经过IBM顾问为期五年的指导,华为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更是明显:
1998年12月IBM顾问在对华为供应链进行变革之前,曾对华为的运行现状做过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那时候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为30%,而世界级企业平均水平为90%;
华为的库存周转率为3.6次/年,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为20—25天,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10天左右。
2003年12月,IBM顾问再次给华为做出的考核数据显示:订单及时交货率已达到65%,库存周转率则上升到5.7次/年,而订单的履行周期也缩短到17天。
尽管与世界级企业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IBM顾问的经验,他们服务过的上百家从量产型向创新型转变的企业都至少花费了7—10年时间,而华为在5年内就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非常罕见。按照这个速度,华为将提前迈过跨国公司的门槛。
2004年至2007年,华为再度斥资20亿元师从IBM,先后进行了EMT(企业最高决策与权力机构)、财务监管等第二期管理变革,经过IBM董事会精心甄拔,由90多位富有多年跨国公司“领导力、决策、市场、流程管理、财务监管”经验的高级顾问团再度进驻华为,在他们的悉心指导和真诚帮助下,历时10年虚心学习和潜心苦练,华为终于修成正果,一个令美国政府都惧怕的跨国公司横空出世。
2008年2月29日,华为董事长孙亚芳率领50余名高层干部,在华为总部举行盛大的欢送晚宴,隆重答谢150多名IBM顾问在过去10年间给予华为的指导和帮助。由于长期密切地并肩作战,在酒会现场,华为一位负责管理变革的副总裁失声痛哭:“尽管对IBM来说,这只是一个商业咨询项目,但对华为而言,却意味着脱胎换骨。”
IBM的资深顾问阿莱特则感慨地说:“过去的10年我们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甚至把心也掏给了华为,我们为有机会把华为改造成一家跨国公司而甚感欣慰与骄傲。”
简单就是大智慧。真诚就是力量。实际上,在推进华为管理咨询项目过程中,无论郭士纳、彭明盛还是IBM顾问,均被任正非的真诚和大气所感动,并发自内心地看准华为是一家天赋极高并非常值得信赖的企业,将来必定大有所为,因此,这40亿元学费IBM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与华为结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和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直到今天,华为的销售规模虽然大大超过IBM,但与老师IBM的友谊却与日俱增,历久弥坚。
【故事点评】
世界上最难的革命是革自己的命,而让别人革自己的命,比自己革自己的命还要困难。华为就是在持续学习世界级企业的最优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创新,不断实现超越。任正非把世界级企业的最优实践,它们的一些成熟的工具、方法,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先僵化地学;然后把别人好的经验、好的工具方法,在学到位的前提下,再去优化;最后再固化成为企业独具特色的东西,真正形成一个企业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华为的成长,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模仿学习,最后实现超越的过程。换言之,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华为是不断学习最优实践,复盘世界级企业的先进经验,去超越、去创新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