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横扫大草原
忽兰忽失温之战,双方打成了僵持之局。
朱棣并没有立即做出任何指示,反而亲自登高遥望战场状况。此时,双方在战场上几乎是一比一地拼消耗。朱棣没有急,放任部队拼杀了一段时间,继续下令全线攻击,消耗马哈木的预备队,增加瓦剌军的疲劳程度。马哈木此时别无选择,只能展开阵型与明军硬拼,这样他兵力有限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战斗的进行,马哈木的预备队快耗光了,朱棣亮出了他最精锐的重骑兵。这支重骑兵,“红盔、明甲二将军及叉刀围子手之属,备宿卫”(15)。他们戴红盔、穿明甲,是三千营最厉害的突击力量。
就在双方都已疲惫之时,朱棣亲自指挥这支突击力量向瓦剌军中军杀去:“率铁骑驰击,呼声动天地,马哈木特不能支,大军乘之,遂大溃走。”(16)
但是,马哈木确实是朱棣在战场上遇到的最强劲的敌人之一,瓦剌虽败,但败而不溃。马哈木坚持挺到天黑,然后收拢部队向西撤去。
朱棣第一次和蒙古人正面展开阵地战,“时瓦刺虽大创去,然杀伤亦略相当”(17)。能用劣势兵力、兵器和朱棣打成平手,马哈木真豪杰也!他的孙子也先比他更上一层楼,于土木堡全歼了大明精锐三大营。
当然,朱棣当时还想不到这么多,他被瓦剌的战斗力震惊到了。此战明军胜得颇惨,来锻炼的皇孙朱瞻基,差点被杀。朱棣深感此地不宜久留,立即率军离开忽兰忽失温,通过三峡口,还至饮马河。
这时候本来说好臣服并派兵助战的阿鲁台,却派来使者向朱棣解释。朱棣在忽兰忽失温打得不痛快,但由于阿鲁台部正处于明军返回的归路上,朱棣不能轻易问罪,于是,他好好招待使者,并展示了自己的强大武力,然后“遣使赐之米百石、驴百匹、羊百牵,别赐其部属米五千石,慰抚甚厚”(18)。朱棣有示强威慑对手的意思。这一招十分有效,阿鲁台部不敢乘明军伤了元气,攻击阻断明军归路。
此后,朱棣带着一肚子邪火回到京城,太子朱高炽因为没有及时迎驾,被朱棣当成发泄对象,一顿折腾,差点被废。
这一仗对瓦剌影响也很大。马哈木决定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于是,“特遣使贡马谢罪” 。朱棣好歹在面子上赢了对手。
后面几年,朱棣一面积极组织疏浚运河,一面把重心放在迁都,一面还不忘了挑拨瓦剌、鞑靼自相攻杀。等到了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二月,朱棣派出他最信任的将领英国公张辅,筹措粮草准备再次北伐。张辅指挥明军依靠已经修缮好的运河,囤积了大量粮食。
辅等议分前后运,前运随大军行,后运继之。前运总督官三人,隆平侯张信、尚书李庆、侍郎李昶。车运骡运各分官领之,领车运者二十六人,泰宁侯陈愉、都御史王彰等,领驴运者二十五人,镇远侯顾兴祖、尚书赵羾等。后运总督官二人,保定侯孟谟、遂安伯陈英等。各率骑兵千人,步兵五千人护行。凡前后运用驴三十四万,车一十七万七千五百七十三辆,挽车民夫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六人。运粮凡三十七万石,并出塞分贮。
张辅的后勤保障作业,囤积的粮草比之前夏元吉多了差不多一倍,朱棣终于可以派出他全部五十万大军进行北伐了!
就在这时,阿鲁台突然和朱棣翻脸,朱棣二话不说,全军出动,杀向阿鲁台鞑靼部。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六月,听说明军五十万出塞北伐的消息,阿鲁台魂飞天外,“所部日忧惧,有散去者”。阿鲁台的老婆、妈妈天天指着他鼻子骂:“大明皇帝何负尔,而必欲为逆?” (19)
眼见部队没打就快跑光了,阿鲁台知道没法和朱棣对抗,于是“尽弃其马驼牛羊辎重于阔湾海,与其家属北走矣” 。朱棣还没怎么着就把这个游牧民族逼得扔了马牛羊跑了!
朱棣带着五十万大军一路扫**却没人理他,相当无聊。于是回来的路上,朱棣“简精兵还击兀良哈,大破之”。兀良哈表示很无辜,但是朱棣不管,你之前虽然听话,但是很多时候阳奉阴违,此番出来就是要教训教训你。兀良哈只能挨了打还继续赔不是。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八月,在草原上横着走了两个月的朱棣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