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1 / 1)

大帝崩逝榆木川

很明显,此次北伐,朱棣并不满意。由于漕运的开通,大明强大的国力已经可以满足朱棣年年出征的要求。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有人给朱棣送来情报——阿鲁台准备入寇,朱棣再次出兵讨伐鞑靼部阿鲁台。

阿鲁台这两年流年不利,上一次被朱棣逼得丢了所有牲口,回头还被瓦剌部新首领马哈木的儿子脱欢痛揍了一顿,好容易熬到秋天,朱棣五十万人又来了。

阿鲁台听到朱棣来了就跑。明军“追至宿嵬山口,遇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属来归。”(20)朱棣很高兴。

封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以其甥把罕台为都督,其部属察卜等七人皆为都指挥,赐冠带织金袭衣。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十一月,朱棣经过宣府、怀来回到北京。在宣府,朱棣等来了一个他盼了半生的消息:建文帝的死活。

建文四年南京宫内火起,建文帝的死活就成了朱棣的心病。之前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他,既然郑和连海外都找了,那么国内自然不可能不找。

为朱棣在国内找建文帝的人叫胡濙。他是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进士,在建文帝一朝担任兵科给事中这样一个七品小官。朱棣登基以后,把他提拔为户科都给事中,算是升了半级。

之所以选择胡濙去寻找建文帝,是因为朱棣发现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话少,能不说尽量不说,能少说绝不多说,而且“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21)。也就是说,他吃苦耐劳,有很深城府,还可以和下面的人打成一片。

朱棣选他去找建文帝是选对人了。

当然,话不能明说,给胡濙的任务是“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22)。也就是说表面任务是朱棣诏书理论宣讲员,幌子是寻访仙人张邋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三丰,最核心的是“隐察建文帝安在” 。

胡濙这一去就是十四年,甚至亲妈死了,朱棣都不准他回去奔丧,非找个水落石出不可。但是,建文帝究竟在哪?谁也不知道。胡濙如同大海捞针。朱棣也知道他很辛苦,把他提拔为礼部左侍郎,相当于副部级领导,算是酬劳他的辛苦和保密。

就这样到了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胡濙“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也就是沿着长江寻找建文帝。这应该是建文帝逃出南京后最有可能躲藏的地方。但是具体在哪,胡濙花了四年时间才找到。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十一月,就在朱棣北征回到怀来的时候,胡濙“驰谒帝于宣府” ,将花费二十一年心血搜索到的结果告知了朱棣。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求见朱棣时,朱棣已经睡下了,听到他的名字,立即召他入内。胡濙的汇报持续了“四鼓”,明朝时一鼓大约是5分钟,四鼓就是20分钟。汇报的结果是,原本朱棣以为建文帝从海上逃了,其实没有。

那么建文帝是死是活呢?不知道。

朱棣一直担心的不是建文帝死活而是建文帝是否出海,他在意的是建文帝是否脱离自己的控制。如果担心建文帝死活,那么发现了建文帝必然干掉,永绝后患。如果只是担心建文帝出海与否,那么胡濙的报告就可以告诉他确切的答案。

站在朱棣的角度看,只要建文帝没有出海,他有自信可以把建文帝控制住。至于是死是活,其实无所谓,想当年建文帝贵为天子尚且被朱棣赶下帝位,现在一介平民更影响不到皇位。

得到建文帝没有出海的确切消息,朱棣很兴奋。他刚到北京就准备明年再次出征阿鲁台。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朱棣再次编组大军出征,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北伐。

命安远侯柳升将中军,遂安伯陈英副之;英国公张辅领左掖,成国公朱勇副之;成山侯王通领右掖,兴安伯徐亨副之;武安伯郑亨领左哨,保定侯孟瑛副之;阳武侯薛禄领右哨,新宁伯谭忠副之;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为前锋,从征阿鲁台。(23)

阿鲁台没啥说的,继续逃跑:“秋闻朝廷出兵,挟其属遁。及冬,大雪丈余,人畜多死,部曲离散。比闻大军且至,复遁往答兰纳木儿河,趋荒漠以避。”

上一次是扔掉牲口,这一次是冬天迁徙、直驱荒漠。逃了大半辈子的阿鲁台最后在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被瓦剌部脱欢杀死。

明军四月出发,追到六月,一无所获。朱棣决定班师,七月全军抵达榆木川(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他没有回到北京,永远地留在了榆木川。朱棣向张辅、杨荣、金幼孜安排好后事,这位生于军营的皇帝,也逝于军营。

他的一生,正如《明史》对其的评价: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24)

(1)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2)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3) 《明史·丘福传》

(4) 《明史·丘福传》

(5)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6)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7)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8)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9)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10)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11)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12) 《明史·成祖本纪》

(13)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14)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15) 《明史·兵志》

(16)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17)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18)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19)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20)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21) 《明史·胡濙传》

(22) 《明史·胡濙传》

(23) 《明史纪事本末·亲征漠北》

(24) 《明史·成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