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1 / 1)

漠北决战三峡口

阿鲁台的求和是有条件的,他向朱棣要求:“请得部署女直、吐蕃诸部。”(10)也就是说,阿鲁台可以投降大明,做大明的藩属国,条件是阿鲁台要同时统领一直居住在今天中国东北的女真人和今天中国西藏、青海的吐蕃人。

阿鲁台的野心暴露无遗。但当时大明内部的主流声音是答应这个条件。只有少数大臣,如黄淮坚决反对:“此属分则易制,合则难图矣。”

黄淮的意见正符合朱棣面对北方威胁分而治之的基本方针。他对所有人说道:“黄淮如立高冈,无远不见。诸人处平地,所见惟目前耳!”你们都没有远见,只站在平地看问题,只有黄淮(也包括朱棣自己)才看得到未来的祸患。

于是,朱棣拒绝了阿鲁台的要求,坚决要求对方无条件归顺。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秋,蒙古内部再次斗了起来。趁着鞑靼部被朱棣重创的关头,瓦剌部首领马哈木杀掉鞑靼系的蒙古可汗本雅失里,然后又立了答里巴为蒙古傀儡共主。

阿鲁台被逼得没有办法,几次想向大明投降,但又怕得罪过朱棣被秋后算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得知阿鲁台想要归降大明的情报,朱棣非常高兴,下诏:“阿鲁台无以丘福事怀虑,比之汉呼韩邪、唐阿史那社尔,赐金锦谕意。”(11)

阿鲁台得到朱棣的保证,再加上被瓦剌打得太惨,只能南下投降大明:“是遣使奉表称臣,贡驼马。”朱棣对阿鲁台的表现很满意,加封他为大明“和宁王”。

鞑靼暂时的归降,让瓦剌成了大明在北方唯一的对手,朱棣早就想收拾他们了。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正月,朱棣下诏准备出征:“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五万,运粮赴宣府。” (12)二月朱棣举行大规模阅兵,并编组出征兵团。

安远侯柳升领大营,武安侯郑亨领中军,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领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领左、右掖,都督刘江、朱荣为前锋。

这一次朱棣重新编组了部队,把一些年轻将领提到一线岗位,但兵力应该和上次相差不大,总兵力在20万左右,一线用于作战的精锐部队5万左右,其余部队主要用于防御和后勤保障。

这次朱棣出征的队伍里有一个特别的人——皇太孙朱瞻基。

朱棣意识到皇帝光窝在家里读书不行,还得跟着出征,多加历练。

朕长孙聪明英睿,勇智过人。今肃清沙漠,使躬历行阵,见将士劳苦,征伐不易。(13)

让子孙吃点苦,而不仅仅是替他们除去荆棘,儿孙才能知道处事不易,才能更快速成长。在教育儿孙这方面,朱棣要超过他的父亲朱元璋。

这次出征和上次一样一开始也比较顺利:“四月,驻跸兴和,大阅,五军尽出塞。五月,师次杨林城。”

但是六月,明军抵达撒里怯儿(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克鲁伦河上游西),明军前锋在三峡口终于遇到瓦剌军队,先锋刘江迫不及待地冲杀过去,将这一小股敌人消灭干净。明军穿过三峡口,打到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温都尔汗西北)。前锋部队虽然获胜,但朱棣在视察地形后,发现这里峡谷复杂,大部队易进难退。朱棣凭借敏锐的战场感知能力,预感不妙,“度其必大至,严阵以待”。 朱棣命令全军就地驻扎,了解敌情。果然,不久之后明军抓住了瓦剌部的间谍:“知马哈木特距此百里,兼程赴之。”

马哈木这次来者不善,他麾下集结了瓦剌各部骑兵三万人。和鞑靼不同,瓦剌骑兵全是精壮战斗部队,没有老弱,战斗力不容小觑。

朱棣此时三大营全部在手,但是兵力大概在五万左右,其中五军营步兵三万,三千营骑兵一万,神机营一万。其余部队被分散布置在明军漫长的补给线和兵站上。

几天后,马哈木瓦剌大军赶到。马哈木见明军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通过三峡口,觉得朱棣是个劲敌,“顿山巅不敢发”。

朱棣看瓦剌骑兵远道奔来,自己却已经休整数日,遂决定趁对手立足未稳,派出骑兵挑战。马哈木也是狠人,瓦剌三万骑兵从山上冲杀下来,大战开始。

明军神机营面对蒙古骑兵的冲锋,大出风头,“安远侯升以神机炮毙其骑数百” (14) 一顿枪炮招呼之后,马哈木的蒙古骑兵退了回去。朱棣命令武安侯郑亨率中军三千营骑兵发起反冲击。因为按照之前和鞑靼交锋的经验,蒙古骑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大不如前,明军只要打退他们几次冲锋,蒙古骑兵就丧失作战意志,四散奔逃。

但很遗憾,马哈木不是阿鲁台,更不是本雅失里,他麾下的瓦剌骑兵战斗力不逊于扩廓帖木儿的部队。在神机营前面退下来的瓦剌骑兵败而不溃,用自己祖先的战术,边退边向明军放箭——“武安侯亨追击,中流矢退” 。

郑亨是朱棣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从封号武安就可以看出了,之前有这个封号的如秦国白起、赵国李牧,均是战神。

可他却被击败了。朱棣这才发现马哈木的瓦剌骑兵和鞑靼不同,于是整顿阵型,让明军五军营展开两翼,向瓦剌发起第二轮进攻。

宁阳侯懋、成山侯通率兵薄其右掖,不动;丰城侯彬、都督青攻其左,敌殊死战,都指挥满都死。

这两翼的攻击全部不顺利,右翼宁阳侯陈懋、成山侯王通攻不动瓦剌军,左翼丰城侯李彬、都督谭青死哉,竟然还死了一个师长!朱棣好多年没有碰到这么强硬的对手了。

他会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