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1 / 1)

朱棣饮马斡难河

得知丘福兵败被杀的消息后,盛怒之下朱棣一边削去了丘福的爵位,并处罚了他的家人,另一边给太子朱高炽写信,准备亲自出征。

比遣丘福北征,以其久在兵间,必能任事,何意福违弃朕言,孤军轻进,安平侯等泣谏不从,遂皆陷没。若不早举殄灭之,边患未巳,今选将练兵,来春朕决意亲征。(6)

朱棣肯定了安平侯李远等人的作用,并且追晋李远为莒国公,谥忠壮。这样做多少表达了朱棣对爱将的惋惜。同时这也说明全军覆没的应该仅仅是丘福的中军,甚至很有可能就是丘福带过去的那一千多精锐骑兵。如果大明损失十万骑兵,那么第二年春天的亲征是不可能的。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十月,朱棣下诏给主管大明财政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告知来年北征的后勤补给事宜。

近工部所造武刚车,足可输运,然道远人力为难。朕欲以所运粮,沿途筑城贮之,量留兵守,以候大军之发。(7)

这就是说,朱棣此次出征将会在出发前调集筹备粮食事宜,避免孤军深入,又犯丘福那样急于求战的错误,也可以避免徐达北伐失利后无所依托的困境。

夏元吉是明朝著名理财专家,他根据朱棣的意图,制订了具体的后勤方案。

用武刚车三万辆,约运粮二十万石,踵大军行。每十日程筑一城,斟酌贮粮,以候军还。

本来和鞑靼人作战,最难的就是粮食后勤问题,朱棣的这一番准备,为北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正月,朱棣下令明军开始集结。二月,朱棣命令皇太孙朱瞻基和户部尚书夏元吉两人留在北京负责全军后勤供给和后方留守。三月,朱棣亲自统率明军出征,路上重新对部队加以编组:“清远侯王友督中军,安远伯柳升副之,宁远侯何福、武安侯郑亨督左、右哨,宁阳侯陈懋、广恩伯刘才督左、右掖,都督刘江督前哨” 。

同时,随同朱棣一起出征的还有内阁成员:学士胡广、中庶子杨荣、谕德金幼孜。明军浩浩****地杀向蒙古人的老家哈拉和林而去。

奇怪的是,正史当中并没有记录这次明军出兵的兵力。通过朱棣调集的二十万石粮食以及出征的时间来计算,这次兵力应该在二十万左右。

本雅失里感到害怕,决定逃走,避开朱棣的锋芒。于是这次北伐一开始就像朱棣的一次观光旅游,“出塞,次凌霄峰,登绝顶,望漠北,万里萧条”(8)。

朱棣甚至忍不住对胡广吐槽,这里在成吉思汗时代都是居民啊,怎会萧条不堪!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四月,明军继续向北走去,一路走到饮马河,“次长清塞,地极北,夜望北斗已在南矣” 。朱棣是唯一一个到此地的汉族皇帝。但是鞑靼军队在哪里,本雅失里在哪里,阿鲁台在哪里,朱棣依然不知道。

此时,明军在一次巡哨中抓住了一个鞑靼骑兵,审问之后才知道本雅失里在兀古儿札河(今地名未知,应靠近斡难河)附近。朱棣决定把大军留在饮马河,自己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带上二十天粮食,直扑兀古儿札河消灭本雅失里。

结果,朱棣“至兀古儿札河,本雅失里先遁”。朱棣判断,本雅失里一定跑到斡难河去了,于是决定继续直扑斡难河。

斡难河就是今天蒙古和俄罗斯境内的鄂伦河。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这里得到了他的封号“成吉思汗”,这里是蒙古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蒙古民族兴起的地方。

200多年后,风水轮流转,大明皇帝朱棣率领麾下精锐骑兵杀到了这里,赶上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

很显然,本雅失里没有在这里得到祖宗的庇佑,打得像成吉思汗的是朱棣。朱棣“麾前锋迎击,一鼓败之,本雅失里弃辎重,以七骑渡河遁去” 。

朱棣在成吉思汗的龙兴之地轻松打垮本雅失里之后,立即转兵飞云壑(今地不可考),迎战企图切断明军补给线的阿鲁台。因为,本雅失里这个挂名可汗兵力不强,鞑靼主力在阿鲁台麾下。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六月,朱棣与阿鲁台在飞云壑展开一场激战。阿鲁台异常悍勇,一度摔下马来,又骑马再战。朱棣也不含糊,趁着阿鲁台落马的机会,亲自指挥精锐骑兵猛攻鞑靼军,一举将对手打垮:“我师乘之,追奔百余里,斩其名王以下百数十人,阿鲁台携家属远遁” (9)

朱棣两战两捷,决定班师回朝。

撤军路上,阿鲁台的部分骑兵试图尾随明军,捞点好处。结果朱棣故意用部分辎重引诱对手,贪婪的鞑靼骑兵上当,结果全部被歼灭。明军轻松剪掉了跟踪自己的尾巴。

明军来到擒胡山(今蒙古境内),朱棣效仿古人封狼居胥、燕然勒石之功,命人雕刻石碑,碑文曰:“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

但是,回军的道路并不顺利,部队缺粮,朱棣亲自把御膳房的粮食分给伤兵食用。朱棣“在师中,每日暮犹未食,中官具进膳,上曰:‘军士未食,朕何忍先饱!’”

爱兵如子,跃然纸上。

同时,朱棣采纳杨荣的建议:“军中粮炒多者许借贷,还京倍酬其直,军中赖之。” 也就是说,朱棣让军中此时粮食较多的将士把粮食拿出来,贷给自己,许诺回到北平后加倍奉还,然后重新分配。部队才得以在七月回到开平。

斡难河一战,朱棣打出了自己和大明的威名。鞑靼太师阿鲁台则派人向朱棣求和,朱棣会同意吗?